部编人教版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
七年级 语文
(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

(12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憔.悴(ji áo ) 匿.笑(n ì) 皂荚.树(ji á) 人迹罕.至(h ǎn )
B.高邈.(mi ǎo ) 锡箔.(b ó) 酝酿.(ni àng ) 咄.咄逼人(du ō)
C.系.鞋带(x ì) 蝉蜕.(tu ò) 桑葚(sh èn ) 呼朋引伴.(b àn )
D.莅.临(w èi ) 油蛉.(l íng ) 斑蝥.(m áo ) 淅.淅沥沥(x 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酝酿 高邈 骄媚 翻来覆去 B.淋漓 荫蔽 憔悴 人声鼎沸 C.轻捷 奥秘 决别 咄咄逼人 D.郎润 喉咙 吝啬 淅淅沥沥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年一度的艺术节即将来临,同学们载歌载舞,大家都沉湎..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

B.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
的精神值得提倡。

C.这次学校组织的安全知识竞赛,试卷题量多、难度大,令我绞尽脑汁....,深感自己知识储备不足。

D.鼎山公园玉兰花的花期就快到了,而且能从3月初持续到4月底, 参.差不齐...
地开出数百朵花。

4.下列句子没有..
语病的一项是( )。

A.只有这一场雨,就完全驱走了冬天,就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B.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树叶飘落的“刷刷啦啦”声。

C.在北中国的冬天能有温情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D.安妮·莎莉文老师来到我家,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

5.在括号内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 ),便罩住了。

A.支起、撒些、拿着、一拉 B.撑起、放些、牵着、一拉 C.支起、放些、牵着、一拉 D.支起、撒些、牵着、一拉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孙子、曾子等古代先哲,子不是他们的名字,是古代对人的 尊称,用来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B.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如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立秋等。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小说集《朝花夕拾》。

鲁迅,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D.《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

天净沙,曲牌名。

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二、阅读与理解。

(33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诗中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__________”写的是动景,
“__________”写的是静景。

8.诗中的两个“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0分)
(甲)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节选自《论语》)
普①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②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③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④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节选自《宋史》)注:①普:赵普,北宋初年丞相。

②太祖:指宋太祖赵匡胤。

③筐(qi è):书柜、书箱。

④薨(hōng):古代指诸侯、丞相等去世。

9.给文中划线句断句(限段2处)。

(2分)
既薨家人发箧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10.下列“而”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学而时习之
B.学而不思则罔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温故而知新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③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12.乙文中写赵普对《论语》是手不释卷,所以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请你结合甲文选择一条说说你在学习方面或者做人方面获得的启示。

(3分)
(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17题。

(10分)
一亩地的父爱
①我上初中时,有一次趁星期天从学校回家,见家家户户院子里都晾晒着刚从地里收获来的花生。

那年月,花生对我们来说是稀罕物,只
有来了客人或逢年过节,家里才可以买半斤或一斤,平时根本无法吃到。

后来,乡里号召村民调查种植结构,推广大面积种植花生,并免费提供种子。

村里大部分村民改种了花生。

而我家仍旧种植的是小麦。

倔强的父亲始终认为老百姓以食为天,花生米难道能顿顿当饭吃?
②晚饭时,闻着从邻居家飘来的煮五香花生米的味道,我抱怨父亲当时没选择种植花生,不然我现在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花生米,还可以带给老师和同学们吃。

父亲骂我没出息,不像个男子汉。

但母亲坚持要到邻居家买一些花生来给我吃,父亲却坚决制止,两个人继而发生了争执。

我在心里站在母亲一边,因为我知道,父亲之所以急红了脸阻拦母亲去买花生,一定是虚荣心作怪,生怕邻居嘲笑他当初没种花生的失算。

③父亲和母亲的争吵让家庭气氛很压抑。

我因为第二天要早起赶回学校,就抱着对父亲的些许不满早早睡下。

第二天刚睁开眼,一股扑鼻的煮熟五香花生米味道就飘了过来。

我趿着鞋奔到灶间,见父亲蹲在地上往炉膛里添着柴,母亲正在蒸气弥漫中从锅里往外捞煮熟的花生。

一定是母亲最终说服了父亲,从邻居家买来了这大半盆花生,我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激。

④母亲说:“你爸在咱们都睡熟后,一个人冒着大风和小雨,悄悄到村里人秋收完以后的花生地,一镐一镐刨了一夜,把一亩多地深翻了一遍,才一粒一粒捡回了这大半盆花生,要亲手煮给你吃。

”我心头一热,这才平生真正第一次细看蹲在灶间的父亲:头发花白、背微驼,一双布满了老茧和伤疤的大手正把柴送进灶膛,明灭的火光照亮了脸上沟壑的底部,虽然被灶膛中倒呛出的烟熏得不停咳嗽,但微眯的双眼分明透着一种笑意。

⑤我这时才第一次发现父亲真的老了,也第一次看到倔强的父亲流露出来笑会这样充满温情。

望着父亲放在灶旁烘烤着的湿透的衣服,我心里发热,泪往下流,滴在了那冒着热气的花生上面。

⑥“不许吃着东西掉眼泪,要有个男子汉样!”父亲又大声教训我。

我第一次感到父亲的吼声是这样的悦耳。

⑦走出家门去学校时,我绕道到父亲夜间捡花生的那块地,见新翻的泥土在阳光下冒着丝丝雾气。

我的心口异常温暖,不只是我的衣服里揣着一包还未凉透的熟花生,最重要的是我感到那被父亲深夜刨过的一亩土地,处处都在透着父亲对儿子无声的关爱。

⑧那一亩地的父爱,让我终生无以回报。

(摘自《散文选刊》)
13.选文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叙述了什么事件?(2分)
14.选文中“我”对父亲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2分)
( )——( )——( )——( )
15.选文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16.选文第④段中“头发花白、背微驼,一双布满了老茧和伤疤的大手正把柴送进灶膛”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2分)17.如果把“一亩地的父爱”改成“伟大的父爱”好不好?为什么?(2分)
(四)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8-21题。

(9分)
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顾晓蕊
①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天刚微亮,薄雾还挂在树梢上,我坐车前
到位于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

②看到四面漏风的校舍,我心里一阵酸楚,于是决意留下来,把梦想的种子播到孩子们的心田。

可是,事实远没有我想像的那么简单,有
个叫李想的孩子,就让我头疼
..。

③我在讲台上读课文,抬头见他两眼走神,心早飞到爪哇国去了。

我大声说:“李想,我刚才读到哪了?”同桌用胳膊捅了捅他,他挠挠头说:“读的什么?没听到啊。

”班上哄堂大笑。

④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经常挂彩,问是怎么回事,他不肯说。

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不信你不哭。

”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

我大喝道:“为什么打人?”他们撒腿跑了,转眼没了踪影。

我走上前,想说些什么。

他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

我心里觉得难过,他到底是怎么了?他的童真哪里去了?
⑤周末,我到他家里走访。

到那儿一看,我鼻子酸了,破旧的土坯房里光线昏暗。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

“他父母出去多久了?经常回来吗?”我问。

老人叹气说:“他爹娘走了五年,很少回来。

刚开始那会儿,他想起来就哭,躺地上打滚儿,谁也哄不住。

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
⑥校园里再见到他,他仍旧上课走神,我却不敢与他的目光对视。

那目光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

⑦几个月后,我听说他的父母回来了,还受了些伤。

事情大致是这只是些外伤,他们在医院住了几天,包了些药,赶回了家。

⑧我想去他家看看。

路上,听见村民在议论:“爹娘出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这孩子跟没事人似的。

”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⑨走到院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看到爹娘遭了罪,连滴眼泪都没流……”话未说完,便是一阵剧烈的咳嗽。

⑩他倚着门框站着,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

父亲接过话说:“我们出去这些年,他感觉生疏了,这也怨不得孩子。

”母亲走过来,接着他的肩说:“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了,明年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

”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了下来。

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到后来竟成了嚎啕大哭。

⑾我忽然懂得,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有多悲伤。

所谓的坚强,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依靠着哭泣的肩膀。

我眼眶全湿,悄悄地离开了。

⑿第二天上课,他坐得直直的,听得很认真。

课间,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玩闹。

金色的阳光下,他的脸上焕发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

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

有同学喊:“李想,你的衣服脏了,后面好几道黑印子。

”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

”“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⒀我不知道一滴泪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

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18.本文的题目是《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结合全文,围绕着“眼泪”,
请你概括李想的这一滴眼泪掉下来所经历的变化过程。

(3分)父母外出打工,他哭干眼泪──→挨别的孩子打,他昂着头,
___________──→父母打工回家受伤,他像没事人一样,____________──→父母决定不再外出打工,他获得了父母的温暖,____________。

19.如何理解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语“头疼”?请你概括出老师头疼的原因。

(2分)
20.“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

”为什么李想将“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2分)
21.仔细揣摩第8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第一人称把老师“深深的挫败感”具体地描述出来。

(2分)
三、运用与习作。

(55分)
22.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的班级正在举行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5分)(1)(辩一辩)对于交网友的利弊,众说纷纭,班上为此准备开展讨论会。

请你说一说你对网络交友方式的看法。

(要求:有观点、理由,80字以内)(3分)
(2)(选一选)古代关于朋友的称呼有很多,不同的称呼代表的含义是不一样的,请选择相应的称呼分别填入下面的A、B、C、D处后的横线上。

(2分)
①刎颈之交②贫贱之交③金石之交④患难之交⑤莫逆之交
⑥竹马之交
在逆境中结交的朋友叫(A),贫困时结交的知心朋友叫(B),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叫(C),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D)
23.写作。

(50分)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心与心沟通的纽带。

回首我们成长的历程,总有一些眼神让我们刻骨铭心,甚至给我们震撼的力量。

浮躁的时候,爸爸的眼神让我们警醒;失落的时候,妈妈的眼神给我们力量;怯场的时候,老师的眼神使我们自信;苦恼的时候,同学的眼神令我们振作……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眼神?请以《难忘那个眼神》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字数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12分)
1.B
【解析】A.憔悴(qiáo);C.系鞋带(jì),蝉蜕(tuì);D.莅临(l ì);故选B。

2.B
【解析】试题分析:A娇媚。

C诀别。

D朗润。

3.C
【解析】A.“沉湎”比喻潜心于某事物或处于某种境界或思维活动中,深深迷恋着,无法自拔。

多形容陷入不良的生活习惯难以自拔,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

使用错误。

B.“不耻下问”意思是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可耻。

使用错误。

D.“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

用在句中不恰当。

故选C。

【解析】A.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将两个“就”改为两个“才”;B.不合逻辑,将“看着”改为“听着”;C.正确;D.成分残缺,在“我家”后面加“的一天”;故选:C。

5.D
【解析】第一空:“支起”强调从无到有地架起来;“撑起”强调使张开。

这里是指用一支短棒把竹筛架起来,故应用“支起”。

第二空:“撒些”是用手随意洒下,显得杂乱;“放些”则是用手放,位置较为固定。

这里为了诱捕鸟儿,是随意洒下些秕谷,故应用“撒些”。

第三空:“拿着”是用手攥着;“牵着”是用线、绳子等牵引。

这里根据前文的“棒上系一条长绳”,可知是用绳子做牵引,故应用“牵着”。

第四空:均为“一拉”,无须比较。

综上所述,排序应为“支起、撒些、牵着、一拉”,故选D。

6.C
【解析】C.《朝花夕拾》是散文集,不是小说集,故选C。

二、阅读与理解。

(33分)
(一)7.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解析】考查对诗句中的景物描写内容的筛选和提取。

读懂诗句意思是答题的关键。

如“水何澹澹”描写出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绘的画面是: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这几句写的是动景。

“山岛竦峙”描写出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8.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解析】考查诗歌炼字的赏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用了互文的手法,描绘的画面是: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两个“若”字,表明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所以这两句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二)9.既薨 /家人发箧视之 / 则《论语》二十篇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这句话的大意是: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

故停顿是:既薨/ 家人发箧视之/ 则《论语》二十篇也。

10.B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

A.表示顺承关系;B.表示转折关系;C.表示顺承关系;D.表示顺承关系;故选B。

11.①只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但是不学习
就会感到疑惑。

②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③到第二天处理政事的时候,处理决断很快,流水一般。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第一句重难点词语有:而,表转折关系;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

第二句重难点词语有:于,对,对于。

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第三句重难点词语有:及,等到,到了……的时候。

次日,第二天。

处决,处理决断。

12.示例:“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习方法,今天依然实用,只有将旧的知识和新的体会联系起来,才能形成知识体系,全面掌握知识。

【解析】这道题考查阅读文段的感悟启示。

注意题干要求:结合甲文选择一条在学习方面或者做人方面获得的启示。

学习方面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

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

做人方面比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

作为个人,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参考译文】
甲文译文: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乙文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

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

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

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

(三)13.本文以花生为线索,主要叙述了父亲冒着大风和小雨用一夜
时间重翻一亩多地为我捡花生的事。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叙事线索和概括事件。

本文记叙的故事是,我上初中的时候,花生是稀罕物,后来乡里号召种花生,大部分人家都种了,只有父亲坚持种小麦。

闻着邻居家里飘来的花生香味,我开始抱怨父亲。

母亲要去买,父亲执意阻止。

第二天早上,我闻到了煮花生的香味,看到父母二人正在灶间煮着花生,我以为是母亲买回来。

从母亲的嘴里,我得知是父亲晚上从别人家里一亩多的花生地里刨出来的。

感受到父亲
材料,所以花生是叙事的线索。

根据“人物+事件”的格式可概括情节为:父亲冒着大风和小雨用一夜时间重翻一亩多地为我捡花生。

意近即可。

14.抱怨——不满——感激——终生难忘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感情脉络。

根据第二段中的“我抱怨父亲当时没选择种植花生”可知,当别人家飘出花生香味时,我抱怨父亲我们家没种花生,可概括为:抱怨。

根据第三段中的“就抱着对父亲的些许不满早早睡下”可知,当母亲想要去邻居家要花生时父亲不让,我表示出不满,可概括为:不满。

根据第五段中的“望着父亲放在灶旁烘烤着的湿透的衣服,我心里发热,泪往下流,滴在了那冒着热气的花生上面”可知,当吃到父亲冒着风雨用一夜时间重翻一亩多地捡花生煮给我吃时,我非常感动,可概括为:感激。

根据末段“那一亩地的父爱,让我终生无以回报”可知,这件事让我终生难忘,可概括为:终生难忘。

15.照应标题,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

需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来分析。

从内容上来看,本段表达了我对父爱的感激与回报之情,点明了文章主旨,深化了文章中心。

从结构上来看,收束全文,而且“那一亩地的父爱”照应了文章标题“一亩地的父爱”,使文章结构完整。

16.这句话运用了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苍老与辛劳,表现了父亲对“我”无言而厚重的爱。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头发花白、背微驼,一双布满了老茧和伤疤的大手”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

“送进灶膛”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

是父亲终年劳作所致,表现了父亲的辛劳。

父亲为了子女一生操劳,为了满足孩子吃花生的要求,晚上刨了一亩地,却不说出真相。

表现了父亲对我无言而厚重的爱。

17.不好。

“一亩地的父爱”既概括了文章所叙述的事,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又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伟大的父爱”太过笼统抽象,不够形象具体。

未长大,长大后也许会有自己的主张,就目前来看,用还字比较恰当。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题目。

需联系文本内容和主旨具体分析。

“一亩地”点明了事件内容:父亲为了满足我吃花生的想法,晚上刨了一亩的花生地。

“父爱”一词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主旨:父爱的伟大与深沉,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与赞美之情。

从表现形式上来看,以“一亩地”来修饰“父爱”,“一亩地”为实,“父爱”为虚,虚实结合,新颖别致,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而“伟大的父爱”只是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没有点出故事内容。

在表达形式也过于平淡笼统,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18.不让眼泪落下来;不哭;终于掉下眼泪。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能力。

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

从“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可以概括出:挨别的孩子打,他昂着头,不让眼泪落下来;从“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看到爹娘遭了罪,连滴眼泪都没流”可以概括出:父母打工回家受伤,他像没事人一样,不哭;从“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了下来。

刚开始是小声
啜泣,到后来竟成了嚎啕大哭”可以概括出:父母决定不再外出打工,他获得了父母的温暖,终于掉下眼泪。

19.“头疼”的意思是烦恼、苦恼;因为李想上课不认真听课,和别人打架,性情冷漠,不愿意和老师沟通,所以老师会感到“头疼”。

(意近即可)
【解析】这道题考查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

回答这类题,先要学会定位,找到问题的答案大致在哪些段落;接着进行筛选,尽量从材料中筛选一些关键词句出来;最后再组织答案。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头疼”意思是让老师很烦恼、苦恼。

根据“我在讲台上读课文,抬头见他两眼走神,心早飞到爪哇国去了”“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经常挂彩”“他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即可概括出李想让老师“头疼”的具体内容。

20.父母回来后,李想得到了父母的关爱,特别开心和自豪,所以他将“娘”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与理解。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李想的父母常年在外,李想缺少关爱,一直很孤独。

根据“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了,明年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可知,当父母答应他不再外出打工,准备留下来陪伴李想。

他重新得到了父母的关爱,因此在同学面前将“娘”字故意拖长,体现了李想此时的骄傲和自豪,以及内心的喜悦之情。

21.示例:多么冷漠的孩子啊,他究竟在想什么?我真是失职啊!一个如此需要关心的孩子,我竟一直未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关键句子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上下文情境,发挥想象,组织语言,依据题干要求作答。

从画线句前后文可知,李想的父母回家时因车祸受了伤,李想“连滴眼泪都没流”“跟没事人一样”,显得十分冷漠。

“我”作为李想的老师,听到村民的议论,为自己作为老师的失职,没有走进李想的内心,使他不再冷漠而愧疚。

运用心理描写,使用第一人称,合情合理地写出自己的内心活动即可。

三、运用与习作。

(55分)
22.(1)示例一:我认为网上交友有很多好处。

网上交友有助于结交更多的朋友,同时通过不同地域的朋友,能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扩大知识面。

而且与网友倾述自己的烦心事,不会存在尴尬。

(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二:网上交友不好。

用网络聊天室、社区等来代替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会形成一种病态的网络交友瘾,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的思辨性,要注意围绕着“利”和“弊”两个方面来写,要么写“利”,要么写“弊”,不能既有利又有弊,一定要观点鲜明。

然后陈述利和弊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如“利”的方面可以陈述为: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坦诚心事,不用担心被身边的人知道。

“弊”的方面,可以概括为:容易让网络上的这种虚拟的人际交往影响自己正常的现实的日常交往;沉迷其中,会不能自拔。

(2)(A)④;(B)②(C)⑤(D)①
【解析】此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

关于古人交友,我们要弄清楚这些称呼分别指代的是什么样的交往。

“刎颈之交”是指可以生死与共的朋友;“贫贱之交”是指在贫困时结交的知心朋友;“金石之交”比喻像金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