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深海油气“磁日变”勘探技术取得新突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深海油气“磁日变”勘探技术取得新突破
作者:梁钢华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中下旬刊》 2011年第1期
梁钢华
记者从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获悉,由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勘探技术———远
海区低功耗全向性磁日变观测系统,日前在南海北部深海海域成功通过海上试验。

这标志着我
国在突破深海油气“磁日变”高精度勘探技术瓶颈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据介绍,磁法勘探是当前油气资源前期勘探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

及时获取磁力勘探
数据的日变改正资料,对于提高磁法勘探的精度至关重要。

随着油气勘探工作走向深海区,获
取高精度的磁日变改正资料成为制约磁法勘探走向深海的关键技术问题。

为解决这一难题,国家“十一五”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设立了远海区低功耗全向性磁日
变观测系统研究课题,以海洋潜标方式进行地磁日变观测的集成技术研究。

此课题由国土资源
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负责、广东省地震局协作。

经过3年多努力,科研人员克服重重困难,研制完成了远海区低功耗全向性磁日变观测系统,并于2008年、2010年分别完成浅海区及深海区的海上试验,成功解决了海底地磁观测系
统不受观测方向限制,在深海海域高压低温极端环境下观测设备连续观测能力达30天以上,并在国内首次用非金属的、无磁性的、高分子材料制作适用于深海的耐压密封舱等三方面的关键
技术问题,观测系统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

日前,该课题组把新研制的远海区低功耗全向性磁日变观测系统搭载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
局“海洋六号”科学考察船上进行海上试验,科技人员们将观测设备放置在我国南海北部海域1500米左右水深的深海海底,进行定期观测,设备回收后,又对所获得的地磁日变资料进行计
算分析,并选取广东省地震局地磁观测台网中的韶关、河源两陆地台站的同步观测数据进行对
比分析,显示这套远海区低功耗全向性磁日变观测系统采集的资料可比性高,观测信号强度高,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分辨率,质量达到优秀。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专家表示,远海区低功耗全向性磁日变观测系统研发技术应用前景广阔,可拓展到海洋磁测、近海底深拖磁测、陆地地磁台网的地磁日变观测等项目中,服务于我
国海域的海洋地球物理调查项目和基础研究当中。

我首台大气二氧化碳探测拉曼激光雷达研制成功填补我国大气二氧化碳空间分布探测技术
空白
吴长锋
由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承担的中科院重点装备“二氧化碳拉曼激光雷达”日前
研制成功,并通过中科院组织的专家组验收。

二氧化碳拉曼激光雷达系统是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大气温室气体二氧化碳
时空分布的激光雷达系统,能够全方位探测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距离分布。

二氧化碳拉曼激光雷
达与二氧化碳分析仪观测结果表明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该系统探测范围水平方向大于2000米,垂直方向大于3000米,探测分辨率30米,探测精度(方差)在1千米范围内优于1%,在
3000米范围内优于3%。

专家组对激光雷达系统进行了现场测试,测试显示系统各项指标均符合或部分超过实施方案的设计指标。

最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和污染气体的浓度急剧增加,但目前人
们对大气二氧化碳的了解远远不够,至今仍非常缺乏大气二氧化碳垂直分布的数据。

研究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是逐年增加的,但增加的二氧化碳只是人类和自然净排放的三分之二,
还有约三分之一不知去向。

气候变化预测与环境评估离不开二氧化碳分布的数据,目前二氧化
碳垂直分布探测的方法非常少,虽然可以利用气球探空、飞机和火箭等进行采集测量,但这些
方法非常麻烦,费用巨大,是一般科学研究无法完成的,迄今我国还没有二氧化碳空间分布的
数据。

专家指出,二氧化碳拉曼激光雷达填补了我国大气二氧化碳空间分布探测技术空白,对完
成好“监测气候变化的过程和要素”等气候变化监测预测预警,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行动重点任
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