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初中三年古诗词84首大集合(带赏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七年级(上)
1.观沧海 (1)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
3.《次北固山下》 (2)
4.天净沙.秋思 (2)
5.峨眉山月歌 (3)
6.江南逢李龟年 (3)
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
8.夜上受降城闻笛 (4)
9.秋词(其一) (4)
10.夜雨寄北 (4)
1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5)
12.潼关 (5)
七年级(下)
13.竹里馆 (5)
14.春夜洛城闻笛 (5)
15.逢入京使 (7)
16.晚春 (7)
17.登幽州台歌 (7)
18.望岳 (7)
19.登飞来峰 (8)
20.游山西村 (8)
21.己亥杂诗(其五) (8)
22.泊秦淮 (8)
23.贾生 (10)
24.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10)
25.约客 (10)
八年级(上)
26.野望 (10)
27.黄鹤楼 (12)
28.使至塞上 (12)
29.渡荆门送别 (12)
30.钱塘湖春行 (13)
31.庭中有奇树 (13)
32.龟虽寿 (13)
34.梁甫行 (14)
35.饮酒 (14)
36.春望 (15)
37.雁门太守行 (15)
38.赤壁 (16)
39.渔家傲 (16)
40.浣溪沙 (16)
41.采桑子 (17)
42.相见欢 (17)
43.如梦令 (17)
八年级(下)
44.关雎 (17)
45.蒹葭 (18)
46.式微 (18)
47.子衿 (18)
4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9)
49.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9)
5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0)
52.题破山寺后禅院 (20)
53.送友人 (21)
54.卜算子.定慧院寓居作 (21)
55.卜算子.咏梅 (21)
九年级(上)
5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2)
5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2)
58.水调歌头 (23)
59.月夜忆舍弟 (23)
60.商山早行 (23)
61.长沙过贾谊宅 (24)
6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4)
64.咸阳城东楼 (25)
65.无题 (25)
66.行香子 (25)
67.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26)
九年级(下)
68.渔家傲.秋思 (26)
69.江城子.密州出猎 (26)
70.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7)
71.满江红 (27)
72.定风波 (27)
73.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28)
74.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28)
75.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28)
76.十五从军征 (29)
7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9)
78.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9)
79.过零丁洋 (30)
80.山坡羊.潼关怀古 (30)
81.南安军 (30)
82.别云间 (31)
83.山坡羊.骊山怀古 (31)
84.朝天子.咏喇叭 (31)
1.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⒈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

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⒉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⒊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是叙述,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⒈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表现对远方朋友的慰问,表现挂念友人命运之情无时不在,并有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⒉本诗表达悲凉气氛的句子:杨花落尽子规啼
3.人们对这首诗后两句尤为赞赏,请你说说其妙处。

答: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3.《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⒈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写岁末年初江边景色来感叹岁月无情,徒增游子无限乡愁;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⒉表达乡愁之情的句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答:最后两句,诗人由归雁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心中涌起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4.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远离家乡,漂泊江南水上。

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

(可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等句看出)
5.前人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答: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现出春天的消息。

写景逼真,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4.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5.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

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6.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友人相逢的季节在落花时节,落花时节还暗指唐朝由胜而衰。

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从行文思路上看,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

8.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

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

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9.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我国古代文学中,常将“秋”与“愁”等同起来。

这首写秋的诗却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

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

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10.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

1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南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 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

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 年)十一月四日。

诗人已经68 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

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12.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之后,愈加巍峨险峻、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为平坦。

13.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14.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15.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

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16.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17.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18.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19.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决心。

20.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

陆游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

“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21.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一二两句写离京南归时的情形,失落与惆怅之情溢于言表。

三四两句笔锋陡转,以落红化泥护花作比,说明自己身虽脱离官场,仍心系国家,形象生动而含蕴沉著。

22.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诗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3.贾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此诗寓慨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24.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南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25.约客
南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该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夏夜独自期客的情景。

诗歌采用写景寄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清新隽永、耐人寻味的精妙小诗。

26.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

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27.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28.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⒈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景象,画面开阔、气势雄浑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⒉不仅显示了大漠景象奇特,而且巧妙的把自己孤寂情绪融化在自然之中的句子;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激愤和抑郁的内心的句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9.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30.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

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31.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这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的怀念之情。

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

32.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充满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33.赠从弟(其二)
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这首诗通篇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

诗人并没有讲他希望堂弟应当如何如何,但其劝勉之意却又不言而喻。

34.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曹植自曹丕篡汉后,在自己生存的艰难不幸中,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

他在《梁甫行》中,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35.饮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⒈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表明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将“见”改为“望”不好。

“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

4.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

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⒈借花鸟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诗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⒉作者思念家乡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4.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破”、“深”写出了怎样凄惨的景象?
答:“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
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残垣
断壁、杂草丛生、人烟稀少的冷寂荒芜的景象。

6.杜甫诗有诗史之称,本诗折射出怎样的历史事件?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安史之乱,表现了忧国思家、感时伤坏之情。

37.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9.渔家傲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

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40.浣溪沙
北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本词为晏殊的名篇之一,抒写悼惜春残花落,好景不长的愁怀,又暗寓相思离别之情。

语意十分蕴藉含蓄,通篇无一字正面表现思情别绪,读者却能从“去年天气旧亭台”、“燕归来”、“独徘徊”等句,领会到作者对景物依旧、人事全非的暗示和深深的叹恨。

词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一联工巧而流丽,风韵天然,向称名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