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中的中国港口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化中的中国港口业
中国沿海众多港口正迎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在此间召开的第24届世界港口大会上,中国交通部部长张春贤预测,到2010年,中国港口吞吐量将达6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将达1.4亿吨。

“中国港
口发展形势看好,”张春贤说。

目前,中国港口总体规模和完成量都居世界前列,有8个港口已跻身世界亿吨大港的行列。

截至2004年,中国大陆共拥有港口1430个,生产泊位3.4万个,集装箱吞吐量6168万标准箱,港口吞吐量41.7亿吨,其中上海港已超越鹿特丹港,成为仅次于新加坡港的世界第二大货运港口。

国际航运专家分析认为,当前,正在不断加速的全球化进程,导致世界经济和贸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世界航运中心正在从西方转移到东方,“中国则是当前亚洲航运业繁荣兴旺的新引擎,”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裁魏家福说。

据他介绍,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推动集装箱运输加快发展,最近10年,全球集装箱贸易年均增长约9.6%,而中国的增长速度则达到30%,居世界首位;中国大陆和香港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也为世界最高,约占全球集装箱码头吞吐量的1/4。

“最近5年,全球GDP每增长1%,全球的集装箱贸易量相应增长约2.8%;中国集装箱贸易量的增速较之GDP 增长比率更高,已达到3.5%,”魏家福说。

中国在2004年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进出口国。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罗萍判断,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贸易量将在目前1.15万亿美元基础上继续保持稳定、快速的增长。

“资本、人才、资源以及产品在中国与国际间的加速流动,为港口和航运业带来了巨大的运输需求。

为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中国将加快港口建设的力度,港口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加速,”罗萍表示,虽然近年来中国港口业发展迅速,但仍然无法满足国际经济贸易对中国航运行业的需求,“而这,将成为促进中国港口进一步发展的巨大动力,”她说。

世界著名船公司A.P.穆勒马士基集团
合伙人汤米·汤姆森先生也表示,全球采购在中国没有显现出任何停滞的迹象。

据他透露,10年前,马士基·海陆从亚洲到美国西海岸的东行航线上,原产地为中国的货物仅占42%,今天这个数字上升到了68%。

“对我们来说,中国的业务至关重要。

2000年3月,我们成立了日本油船集团物流(中国)公司,总部就在上海,”日本邮船株式会社海港部董事总经理青山正裕介绍其对中国航运市场看法时说:“中国大陆港口正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发展。


在全球化为中国港口发展提供空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挑战。

“港口已不再仅仅是一个提供泊位的静态场所,产业链本身还要求港口和航运业能提供现代化的高水平物流服务,”一位出席世界港口大会的业内人士说。

有国际航运专家认为,中国在增加港口数量的同时,也应注重提升港口的综合能力和服务水准,以满足现代国际贸易的需求。

此外,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岸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也是快速发展的中国港口业直接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烦恼”,香港招商局集团公司总裁傅育宁说,“新船越造越大,这将对港口和码头带来巨大压力。

” A.P.穆勒马士基集团合伙人汤米·汤姆森也表示:“我们需要的是更大、更高效的港口和码头,我们相信中国有能力接纳这些接踵而至的大型船舶。

但是,如果船舶在美国和欧洲无法卸货,中国的出口将受影响,并且最终被拖慢。


这种担忧已经显现出来,罗萍认为,欧美等国在港口设施建设上的滞后,“肯定会影响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对外贸易”,“如果中国慢下来,一切都将慢下来,”汤米·汤姆森说。

中国港口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机遇与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大背景下,港口企业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
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人类社会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经济领域的全球化趋势更是来势汹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企业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模式。

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化国家,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让古老的中国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和全球经济融为一体,对外贸易对国民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已高达30%。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2000年GDP已超过10000亿美元,对外贸易额4000亿美元,并在未来5一10年继续保持8%左右的增幅。

我国已经连续5年位居引进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并成为全球第七大贸易国家。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我国企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挑战。

即将加入世贸组织为高速发展的我国港口。

海运业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加入WTO后,我国将在100多个缔约国和地区享有多边的、稳定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这无疑将大大提高我国的外贸出口量。

同时,中国的关税将大幅度削减,并逐步减少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为外国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创造了条件。

目前,我国外贸进出口约有90%是通过海运来实现的。

可以预见,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国内市场开放程度的加深,对外贸易国际环境的改善,国际贸易运输量将大幅度提高,港口将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

其次,加入世贸组织后,港口要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国外先进的运输技术和管理手段会被大量引进,这将有利于港口行业尽快与国际惯例,与先进港口生产经营方式接轨,加快现代化、国际化港口的建设步伐。

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港口,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将面临着新的挑战。

首先是在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实力雄厚的大船公司、码头公司将获准经营海上航线。

港口业和仓储物流业,并凭借其成熟的管理经验、先进的技术装备和高效率的运作系统,使我们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其次是人才的直乏和竞争,使入世后的中国港口更加需要通晓国际航运制度和规则的复合性人才。

二、在应对市场竞争和经济国际化形势下,港口企业实施的新战略、新对策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并不断完善,为中国经济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使港口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青岛港是以华北、西北十多个省区为腹地的重要枢纽港,在国家外贸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

港口通过能力达到1.03亿吨,是由集装箱、煤炭、原油、矿石等货种构成的综合性大港。

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和中国市场经济的讯速发展,我们抢抓机遇,直面挑战,以新战略、新对策积极应对。

2000年港口吞吐量达到8636万吨,集装箱达到212万TFU。

今年预计吞吐量将超越亿吨,集装箱将达到260万TFU,在日益激烈的航运市场竞争中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创新发展战略,构造四大优势的核心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今天,要保持企业的长盛不衰,就必须在不断创新中形成核心竞争力。

就港口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就是生产经营中体现为腹地企业服务,形成并保持特有的发展优势。

这些年来,青岛港腹地内煤炭、原油、矿石、集装箱的市场发展都呈现出新特点。

煤炭由"北煤南运"的内贸运输发展为外贸出口。

矿石从自给自足发展为大量进口。

原油从出口逐步发展到大量进口。

外贸进出口适箱货生成量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对港口的集装箱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国际航运市场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船舶大型化、码头专业化、泊位深水化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通过分析论证,我们感到,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大发展,使港口与船东、国内工业企业间的依存度越来越大。

因此,煤炭、原油、矿石等大宗散货和集装箱必将成为港口
未来竞争的焦点。

为此,我们在青岛港所经营的上百个货种中,优先把集装箱、原油、矿石、煤炭四大货种确立为支柱货种,集中力量,优先进行培育,逐步形成了青岛港走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四大发展优势。

在集装箱发展方面,我们建设了一16.5米的大型集装范专用码头,使研8000-10000标准箱船舶可以直靠码头,配套建设了大规模的EDI中心,成为大陆第一个进行国际集装箱中转作业的港口。

为满足冶金企业大量进口矿石的需要,我们及时建设了20万吨级的矿石专用码头,矿石年通过能力2300万吨,仅此就可为各冶金企业每年节省了1.2亿美元,成为了华北众多钢铁企业的进口矿石接卸中转港和粗钢出口港。

为支持煤炭企业的出口需求,我们投资建设了国际先进水平的煤炭码头和高度自动化的卸车装船系统,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炭输出港。

为适应我国对原油需求不断增加的实际,我们依托可停靠30万吨级超大型油轮的油码头,建设了总容量180万立方米的钢质浮项式油罐群,年通过能力3000万吨,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原油中转基地。

目前,这四大货种的吞吐量分别全都超过了1300万吨,在全港吞吐量中所占的比重达到了80%以上。

使青岛港在为腹地企业提供更加优质、快捷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实力。

二是创新技术战略,提升港口的服务等级和效率。

当前,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已成为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港口作为传统的基础产业,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不发挥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带动作用,就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实现更大的发展。

技术进步与创新已成为影响现代港口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们始终坚持科技兴港的发展战略,注重运用高新技术改造老码头、建设新码头,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使港口的生产方式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为了更好地嫁接改造传统产业,我们创建了国家级技术中心,加强港口发展战略、市场开发、企业管理、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应用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使之成为青岛港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中枢。

我们根据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发展的需要,创建了港口信息中心,积极加快信息技术在港口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与国内外80多家船公司、海关、代理、场站实现了EDI联网,并通过国际互联网实现了集装箱信息无纸化快速传递。

建立了局域网,在全港内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建立了现代化的生产调度系统和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系统。

广泛采用国内、国际先进的装卸设备和装卸工艺,煤炭、原油、矿石等主要货种均实现了流程化、系统化装卸作业,港口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其中,煤炭单机装船效率为每小时4500吨,矿石单机卸率为每小时5000吨,集装箱桥吊台时效率最高达30个自然箱,原油接卸效率为每小时1万立方米。

同时,还配置了世界先进的引航艇。

5000马力大型拖轮、雷达通信导航系统等先进设备,保证了大型船舶的安全及时靠离。

大规模的技术创新,提高了港口生产中的技术含量,实现了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服务,满足了船东、货主的需要。

三是创新开放战略,加速港口国际化步伐。

过去的几年中,青岛港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创新力度,积极寻求多领域、高层次的合资与合作,把港口的资源优势与船东、货主的货源优势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使港口的发展获取了资金支持,而且也为港口吸引了长期稳定的货源支持。

目前,我们已经与三井物产(MLTSUIBUSSAN)中远(COSCO)铁行(P&O)东方海外(OOCL)、长荣(EVERGREEN)等世界知名航运企业,合资、合作经营港口的码头、货场等,使港口的投资主体和经营方式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入世,该港口的对外开放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集装箱、矿石、原油、煤炭等方面,我们还有大量的合作项目储备。

我们将以更加开放的形式,更加宽松的政
策,更加灵活的机制,真诚地欢迎世界各国朋友,到青岛港寻求合资合作,在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新机遇中,增进彼此的交流,实现共同发展。

(来源:证券之星)
中国港口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企业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模式。

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化国家,二十年的改革开放让古老的中国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和全球经济融为一体,使我国企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结合青岛港改革开放十几年的发展历程,着重探讨中国港口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中国港口经济全球化机遇挑战对策
一、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大背景下,港口企业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
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人类社会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经济领域的全球化趋势更是来势汹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企业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模式。

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化国家,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让古老的中国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和全球经济融为一体,对外贸易对国民生产总值(GDP )的贡献率已高达30%。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2000年GDP已超过10000亿美元,对外贸易额4000亿美元,并在未来5一10年继续保持8%左右的增幅。

我国已经连续5年位居引进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并成为全球第七大贸易国家。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我国企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挑战。

即将加入世贸组织为高速发展的我国港口。

海运业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加入WTO后,我国将在100多个缔约国和地区享有多边的、稳定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这无疑将大大提高我国的外贸出口量。

同时,中国的关税将大幅度削减,并逐步减少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为外国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创造了条件。

目前,我国外贸进出口约有90%是通过海运来实现的。

可以预见,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国内市场开放程度的加深,对外贸易国际环境的改善,国际贸易运输量将大幅度提高,港口将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

其次,加入世贸组织后,港口要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国外先进的运输
技术和管理手段会被大量引进,这将有利于港口行业尽快与国际惯例,与先进港口生产经营方式接轨,加快现代化、国际化港口的建设步伐。

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港口,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将面临着新的挑战。

首先是在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实力雄厚的大船公司、码头公司将获准经营海上航线。

港口业和仓储物流业,并凭借其成熟的管理经验、先进的技术装备和高效率的运作系统,使我们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其次是人才的直乏和竞争,使入世后的中国港口更加需要通晓国际航运制度和规则的复合性人才。

二、在应对市场竞争和经济国际化形势下,港口企业实施的新战略、新对策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并不断完善,为中国经济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使港口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青岛港是以华北、西北十多个省区为腹地的重要枢纽港,在国家外贸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

港口通过能力达到1.03亿吨,是由集装箱、煤炭、原油、矿石等货种构成的综合性大港。

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和中国市场经济的讯速发展,我们抢抓机遇,直面挑战,以新战略、新对策积极应对。

2000年港口吞吐量达到8636万吨,集装箱达到212万TFU。

今年预计吞吐量将超越亿吨,集装箱将达到260万TFU,在日益激烈的航运市场竞争中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创新发展战略,构造四大优势的核心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今天,要保持企业的长盛不衰,就必须在不断创新中形成核心竞争力。

就港口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就是生产经营中体现为腹地企业服务,形成并保持特有的发展优势。

这些年来,青岛港腹地内煤炭、原油、矿石、集装箱的市场发展都呈现出新特点。

煤炭由"北煤南运"的内贸运输发展为外贸出口。

矿石从自给自足发展为大量进口。

原油从出口逐步发展到大量进口。

外贸进出口适箱货生成量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对港口的集装箱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国际航运市场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船舶大型化、码头专业化、泊位深水化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通过分析论证,我们感到,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大发展,使港口与船东、国内工业企业间的依存度越来越大。

因此,煤炭、原油、矿石等大宗散货和集装箱必将成为港口未来竞争的焦点。

为此,我们在青岛港所经营的上百个货种中,优先把集装箱、原油、矿石、煤炭四大货种确立为支柱货种,集中力量,优先进行培育,逐步形成了青岛港走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四大发展优势。

在集装箱发展方面,我们建设了一16.5米的大型集装范专用码头,使研
8000-10000标准箱船舶可以直靠码头,配套建设了大规模的EDI中心,成为大陆第一个进行国际集装箱中转作业的港口。

为满足冶金企业大量进口矿石的需要,我们及时建设了20万吨级的矿石专用码头,矿石年通过能力2300万吨,仅此就可为各冶金企业每年节省了1.2亿美元,成为了华北众多钢铁企业的进口矿石接卸中转港和粗钢出口港。

为支持煤炭企业的出口需求,我们投资建设了国际先进水平的煤炭码头和高度自动化的卸车装船系统,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炭输出港。

为适应我国对原油需求不断增加的实际,我们依托可停靠30万吨级超大型油轮的油码头,建设了总容量180万立方米的钢质浮项式油罐群,年通过能力3000万吨,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原油中转基地。

目前,这四大货种的吞吐量分别全都超过了1300万吨,在全港吞吐量中所占的比重达到了80%以上。

使青岛港在为腹地企业提供更加优质、快捷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实力。

二是创新技术战略,提升港口的服务等级和效率。

当前,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已成为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港口作为传统的基础产业,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不发挥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带动作用,就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实现更大的发展。

技术进步与创新已成为影响现代港口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们始终坚持科技兴港的发展战略,注重运用高新技术改造老码头、建设新码头,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使港口的生产方式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为了更好地嫁接改造传统产业,我们创建了国家级技术中心,加强港口发展战略、市场开发、企业管理、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应用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使之成为青岛港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中枢。

我们根据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发展的需要,创建了港口信息中心,积极加快信息技术在港口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与国内外80多家船公司、海关、代理、场站实现了EDI联网,并通过国际互联网实现了集装箱信息无纸化快速传递。

建立了局域网,在全港内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建立了现代化的生产调度系统和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系统。

广泛采用国内、国际先进的装卸设备和装卸工艺,煤炭、原油、矿石等主要货种均实现了流程化、系统化装卸作业,港口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其中,煤炭单机装船效率为每小时4500吨,矿石单机卸率为每小时5000吨,集装箱桥吊台时效率最高达30个自然箱,原油接卸效率为每小时1万立方米。

同时,还配置了世界先进的引航艇。

5000马力大型拖轮、雷达通信导航系统等先进设备,保证了大型船舶的安全及时靠离。

大规模的技术创新,提高了港口生产中的技术含量,实现了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服务,满足了船东、货主的需要。

三是创新开放战略,加速港口国际化步伐。

过去的几年中,青岛港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创新力度,积极寻求多领域、高层次的合资与合作,把港口的资源优势与船东、货主的货源优势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使港口的发展获取了资金支持,而且也为港口吸引了长期稳定的货源支持。

目前,我们已经与三井物产(MLTSUI BUSSAN)中远(COSCO)铁行(P&O)东方海外(OOCL)、长荣(EVERGREEN)等世界知名航运企业,合资、合作经营港口的码头、货场等,使港口的投资主体和经营方式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入世,该港口的对外开放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集装箱、矿石、原油、煤炭等方面,我们还有大量的合作项目储备。

我们将以更加开放的形式,更加宽松的政策,更加灵活的机制,真诚地欢迎世界各国朋友,到青岛港寻求合资合作,在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新机遇中,增进彼此的交流,实现共同发展。

四是创新环保战略,建设绿色港口。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列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

特别是环境保护工作尤为重要。

港口作为联通世界、促进交流的一个窗口,加强环境保护工作责任重大。

同时,港口特有的作业性质,也为我们做好环保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

在多年的港口建设发展中,我们始终把保护环境作为青岛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不断创新环保战略,牢固树立大环境的意识,不惜重金,加强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实现了港口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内在统一。

在青岛港的骨干货种中,煤炭、原油、矿石等都容易造成环境的污染,为此,我们先后筹资2.5亿多元人民币,建成了配套的煤炭装卸系统防污设施、污水处理场;建成了专用的矿石码头喷水除尘装置;购置了污油回收船。

垃圾回收船等清污船舶;油码头实现了围油栏作业。

做到了装油不见油,装煤不撒漏,装矿不扬尘。

我们还注重港区的绿化、美化工作,十几年来投入1000多万元人民币,将整个港区全部进行了绿化,使青岛港成为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花园式港口。

促进了港口经济发展、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三、在面向新世纪未来五年发展中,青岛港制定的新目标、新形象
"十五"计划时期,我国将在更大程度上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对外开放步伐,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

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发展趋势,青岛港规划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远景,即把青岛港建成中国北方区域性的航运中心,发展成为以广阔腹地为依托,以物流中心、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