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利思想概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福利思想概论
1.社会福利制度是在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才正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D
2.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特点:早熟性、政治伦理性、宗族福利保障色彩、乌托邦色彩。
J
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变革的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原典时代”。
D
4.孔子社会福利主张的理论依据是其仁学思想体系。
其思想体系主要是由“重礼”、“贵仁”
两个方面组成。
D
5.孔子所强调的“礼”,实际是要求人们从各个方面恢复或遵循“周礼”。
D
6.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如果说“重礼”是其表层机构的话,那么“贵仁”则是其思想核
心。
D
7.以韩非(性恶论)为代表的法家的反社会福利思想: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则从“人性自
私论”和“自为自利”理论出发,提出了“贫富分化合理论”、“反足民论”和“反济贫论”。
J
8.韩非根据“贫富分化合理论”的论点直接导出了“反足民论”的反社会福利主张。
D
9.老子是道家代表。
提出了“损有余以补不足”的社会福利主张;D
10.“小国寡民”理想社会模式的独特价值在于:a对现实社会最尖锐,深刻的批判,体现
了中国古代先民追求平等公平的迫切愿望,b提出具体方案“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c提出重要的前提条件,国与国避免交往,百姓“重死而不远徒”J
11.春秋战国时期,儒墨并称“显学”。
D
12.墨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兼相爱”、“交相利”。
将“劳者得息”作为“利民”的重要指
标,D
13.汉初的社会救济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为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状况而采取的宏观社会救
济措施,二是针对老百姓个体的社会救济措施,包括招抚流亡、轻徭薄赋、尊老、恤鳏寡孤、复除等;J
14.赈济:灾荒发生后,政府动用国家储备的粮食、库银、物品,帮助灾民维持生计。
P
15.放贷:指政府贷给灾民种子、粮食、牲畜、农具等生活和生产用品,以帮助灾民维持生
产和生计。
P
16.徙流民:指政府将因灾荒而外出求生的流民有组织地迁往某地就食,以减缓灾区的压力。
P
17.贾谊、晁错他们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考虑,提出了灾荒成因论。
一方面,从自然
界演化规律看,灾荒发生往往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富商大贾生活腐化,穷奢极欲,霸占消耗了社会上的大量财富,使国家日益贫穷,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降低,J
18.社会问题是贫富悬殊分化。
他提出了使贫者“足以养生”的社会福利思想。
D
19.董仲舒认为造成贫富分化的复杂原因中,出来封建官僚地主贪婪的“与民争利”外,还
有一个更为深层的原因——土地兼并。
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限民名田”论。
D 20.王符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传统,把“天心”与“民心”统一起来,提出了“天
以民为心”的思想(爱日说)。
D
21.董煟的救荒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22.朱元璋的社会福利思想:尊老养老、徐矜寡孤独废疾者、救济流民;
23.根据对王阳明“天地万物一体”的新理解,王艮提出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上著名的命
题——“百姓日用即道”。
24.李贽认为,人都有一颗“童心”,而他所说的“童心”实际上就是“人欲”。
25.唐甄的两个核心主张:一“不能救民者,不如无贤”二,“夫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26.唐甄把“富民”提到“立国之道“的高度上,
27.康熙的社会福利思想:a勤救民疾、救灾赈饥、免赋税、救济旗人
28.龚自珍是封建时代最后一位和近代时期第一位思想家。
29.洪仁玕积极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在中国福利思想史上是第一个
提出了具有近代意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30.孙中山“民生论”是其社会福利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
31.孙中山认为,在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成功的同时,革命当然还应该致力于以“平均地权”
为核心内容的“社会革命”。
32.范蠡、李悝的平粜救荒论。
33.作为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范蠡以农作物收获循环为依据,提出了谷物平粜
思想,成为中国救荒史上平粜理论的鼻祖。
34.在平粜救荒理论的发展史上,范蠡是首倡者,李悝是发展者。
35.“平粜论”的异同点;不同点:范蠡的目的是农民和工商业者都受到恩惠,李悝的则是农
业生产者和消费者从中得到好处;范蠡的重心在使价格在允许的范围内波动,李悝则注重在丰年收购和欠年抛售这一环节上。
相同点:基本思路相同都把粮食平粜问题提到治国的高度;对于农民来说都有
利,对此后历代的救荒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6.耿寿昌的“常平仓”制度。
37.《周礼》是一部谈论国家政权的组织、机构、人员设置和职能的专书,堪称是古典时代
的百科全书。
38.简答墨子归纳总结了赈荒抗灾的主要方法措施有:①积粟备荒
②节用抗灾③足财抗灾。
39.简答贾谊和晁错从社会治乱安危的战略高度看待社会的积蓄问题,提出了“贵粟备荒
论”,主要内容有:①首先,他们强调了以粮食储备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储备的重要性②其次,要想使国家“粟多而财有余”,就必须要求农民全力从事农业生产,打击富商大贾的商业投机活动。
40.通过“入粟以受爵”和移民实边来增加国家的粮食积累。
其具体措施包括:驱民归农;
禁奢侈风气。
41.李觏主张改革义仓制度,建议将征收来的义仓粮食改为案留。
42.在中国救荒史上,还发现了两位杰出的救荒思想家,即南宋的董煟和明代的林希元,他
们的代表作《救荒活民书》和《荒政丛言疏》分辨成为中国救荒思想的集大成式的著作。
43.简述林希元提出的作为一种紧急的社会救助行动,赈济工作应该有特定的程序要求:①
第一,要注意赈济对象自身对灾难承受能力的差异性特点②第二,赈济工作要讲求艺术
③第三,调粟他郡,稳定灾民情绪。
44.林希元的“养恤补救”的措施:a林希元认为大灾后必有大疫,应选派名医,深入民间,
发放药物,为灾民治病,以慰取民心,b采取施粥养恤的办法,避免灾民饿毙于道,c 采用“兴工助赈”的办法,使灾民尽快脱离灾荒;d还强调灾后放贷的重要性。
45.孔子认为在一个“有道”的理想社会里,应该重点关心照顾的是老人和儿童。
46.孟子所描述的理想社会的生活量化指标,大多是以老人为标准的。
47.《周礼》还开创了“矜老恤弱”的法治传统。
48.孙中山实际上设计了义务教育制度、养老金制度等社会福利制度。
49.《管子》一书认为,国君出巡要行“九惠之教”即行九项惠政,为首的是“老老”。
50.汉代的尊老,除了社会救济作用外,还具有政治文化意义。
51.汉代“复除”的对象主要有三军人员、三老、孝悌、力田等。
52.“复除”就是免除徭役税收。
53.在中国历史上,早在先秦时代,社会上就流行由政府机构出面主持的乡饮酒礼民间仪式。
54.朱元璋还在洪武初年诏令天下,设立“养济院”以收养孤贫残疾者。
55.洪秀全提出一系列带有男女平等色彩的主张和措施,主要表现在:①第一,无论男女,
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②第二,《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分配方案中规定了男女平等分配土地的思想③第三,实行自愿婚姻,同时还允许妇女参加考试,命令放足。
56.郑观应提出了颇具特色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包括赈灾论、慈善论、养民论等。
57.孙中山提出,对于做工的妇女,要有年龄和时间的限制,国家还应规定妇女的养老费和
保险费。
58.与春秋战国时期其他思想家的重民思想不同,孟子把“民”置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序化
关系之中,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重要命题。
59.孟子以“民贵君轻”、“与民同乐”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
其出发点并不在“为民请命”,
而在于防范“贼民兴,丧无日”的局面出现。
60.孟子的重民思想:第一,民之向背关系国家兴亡;第二,倾听国人意见;第三,营造与
民同乐的社会氛围;
61.《管子》的作者们把人口视为强国和巩固政权的第一要素。
62.墨子“劳者得息”作为“利民”的重要指标,应是墨子社会福利思想的一大特色。
63.所谓“亲民”,必须遵行“德本财末”的思想。
64.李世民把“重民”问题提到“君道”的高度上来认识。
65.李世民深入探讨了“君民”关系,提出了“君民相依”的理论。
66.概括起来说,朱元璋的重民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民为国本、以宽待民、民安则国安
之。
67.康熙把“爱民”视为君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他考察官吏的基本项目。
68.孟子认为,实施救穷济弱的社会实体机构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国君为代表的国家政权;
二是带有强烈宗法家族色彩的乡里邻居的社会组织。
69.论述董仲舒提出了使贫者“足以养生”的社会福利思想:①以利养民说:作为汉代的大
儒,董仲舒继承了孔孟“义主利从”的思想,并将其片面地发挥到极端,提出“正气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即做事情不必考虑实际利益如功效,只看事情是否符合封建的道德原则。
其目的在于用封建道德束缚人,使人们安贫乐道。
但在有的情况下,他也承认义和利而这不可缺少。
他觉察到当时社会上的贫富分化非常严重,豪强地主积聚了许多财富,并对百姓进行残暴剥削。
而广大的贫苦农民则饥寒交迫,无法继续生活下去,被迫为盗,严重威胁着封建王朝的统治。
而要想缓和上述矛盾,必须对“大富”
者给予限制,对“大贫”者予以救济,以利养民,使“贫者足以
养生”。
②禁与民争利:董仲舒认为,百姓贫穷空虚的原因虽然非常复杂,但官僚地主依仗特权“与民争利”是最主要的原因。
他从“正其谊不谋其利”的原则出发,激烈抨击了封建权贵“与民争利”
的可耻行为,认为这是违反天理的不义之举。
70.朱熹贫富论的主要内容:贫富命定论、民富则君不贫、经界正则田税均平。
71.顾炎武还深刻地剖析了百姓贫困的原因,指出封建弊政是百姓日益赤贫化的罪魁。
对此,
他具体分析了三点:南人困于粮、北人困于役、田赋交银。
72.唐甄这种潦倒穷苦的下层生活经历,使其对社会及人生的认识极为深刻,提出了独具特
色的“救民富民”理论。
代表作是《潜书》。
73.董仲舒在深入分析地主制下土地兼并的原因和危害的基础上,提出他设计的解决土地兼
并问题的方案是“限民名田”。
74.论述邓牧提出的他理想的“宗族保障模式”的特点:邓牧认为,以皇帝和官吏为代表的
统治者不能给百姓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也不能给人民带来真正的福利。
于是,他设想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式:首先,在邓牧设计的理想社会中,仍有“君”存在,这个“君”
把理想的道德人格集于一身,体恤百姓,堪称是“圣人”。
其二,邓牧认为,在这一理想社会中,人们虽有分工不同,但都必须参加劳动,都依靠自己的劳动生活。
人们也没
有剥削和掠夺别人的行为,彼此尊重。
从以上两个方面看,在邓牧设计的这一理想社会模式中,从君主到人民都能各安其位,各尽其职,和谐相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
百姓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社会福利是能得到很好保障的。
75.顾炎武设计了一个理想社会的构图——“寓封建于郡县之中”。
76.论述龚自珍“农宗论”的思想价值:从社会福利思想角度剖析龚自珍“农宗论”的思想
价值,可以分析出一下两点:第一,龚自珍提出“农宗论”的最直接动机,是为了解决生活无着落,饥寒冻馁的流民的生计问题;第二,龚自珍的“农宗论”实际上是从宗法家族关系角度入手,构想“宗族社会保障”的典型模式。
在中华民族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历史大时代,龚自珍并没有提出推进社会发展的新方案,在封建主义制度已经日趋没落的时候,他仍然醉心封建宗法关系,企图用宗法关系来拯救清王朝的严重的社会危机,其思想显然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