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双语教学思考———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6
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9、10月间出访中亚、东南亚国家时提出的倡议。

它以经济交流为中心,实现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共同发展和繁荣。

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进行语言文化的互通,特别是能够运用外语来传播汉语和汉文化的人才。

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具有一定的国际性,对学生进行双语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情况,还须要对教学语种进行扩展。

一、“一带一路”与语言文化互通
习近平主席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指出:“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是相融相近、相辅相成的。

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

并提出: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夯实亚洲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

我们认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互联互通,首先需要实现的是语言文化互通。

虽然“一带一路”是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但任何的“互通”都离不开语言作为工具。

古代丝绸之路表面看来是商人们的一种经济之举,但其实已经充分证明了文化互通的重要性,印度的佛经、希腊的雕刻以及多种农作物的种植都传入中国,而我们
的丝绸、铸铁的技术等也传到了国外。

正是这种互通,才造就了人类的共同文明。

因此,无论古今,经济利益是我
们眼前能够见到的最直接的利益,而从长远发展来看,语言文化的互通才是真正的互通。

它一方面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实现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国际性
实现语言文化的通融,需要传播语言文化的使者。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产生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想要了解中国,因此来中国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在国外开设的汉语课程也逐渐丰富起来。

面对这样的
需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运而生。

现在,除了本科教育,还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很多学生跨学科考取这一专业的研究生,也充分证明了中国年轻一代愿意走
出去,传播中华文化、发展中国的决心。

过去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汉语
言文学类课程,主要是英语文化类课程。

甚至有些学生将这一专业误解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英语专业”。

只有少数具有外国语背景的院校才会开设日语、俄语、韩语等语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双语教学思考
吴泓1,2
,董波3
(1.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2.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25)(3.黑龙江财经学院招生处,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摘要:文章探讨了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语言互通所起的作用,并提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这一背景下体
现出的国际性特征,文章论述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并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特点建议双语教学需要进行语种扩展才能真正起到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一带一路”;汉语国际教育;双语教学
作者简介:吴泓(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语言理论和第二语言教学。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项目编号:JG2014011003)
2016年第6期(总第1176期)
No.6,2016
Serial No.1176
实践·探索
SHIJIAN TANSUO ——
—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50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种。

原因在于,我们一直在大力发展英语教育,认为这是国际性的语言,与外国人沟通,这是必备的工具。

但是,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在对母语为非英语文化圈的学生进行汉语教学时,英语能起到的作用有时还不如肢体语言或图画。

因此,面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须要重新调整课程设置,更多地加入中亚、东南亚等国家的相关语言文化内容,真正体现出这一专业的“国际性”。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进行双语培养的重要性
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培养外语人才的重要性。

全国著名的外语类高校也开始增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专业。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外语专业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外国语言文化能力,却忽视了其对汉语和汉文化的了解。

而“互通”意味着互相知晓、通达,我们了解、适应了对方的语言文化,也须要让对方了解、适应我们的语言文化。

而现在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现象:许多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年轻人可以与外国人自如交流,但却无法运用外语去详细介绍我们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

这其中有中华文化、汉语知识的缺失,也包括无法运用外语表达等原因。

无论哪种情况,都将导致我们无法将这悠久的文化历史传播出去。

“文化失语症”的确比真正的失语更可怕。

我们须要的是能够运用外语来介绍中国、传播汉文化的人才。

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作为未来的国际汉语教师,课程讲解须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表达能力。

无论是为外国来华的留学生讲授汉语,还是外派到国外讲授汉语,都离不开运用外语传授汉语知识、与学生进行交流。

特别是在讲解抽象概念、语法知识的时候,对于初学汉语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老师用汉语做出的讲解。

这时,外语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我们目前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特别是国外的汉语教学对象,还是以初学者居多。

因此,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对于教学的正常进行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其次,作为未来的国际汉语教师,了解目的语国家的语言,便于比较汉外语言的特点,从而找到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一种语言的特点只有在和另一种语言比较的过程中,才能够发现。

比如说,汉语与英语比较得到的特点和汉语和日语比较得到的特点不完全一样。

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努力总结不同目的语国家学生的偏误现象,也正是因为不同语言与汉语的差别不同,受到母语负迁移影响,出现的偏误现象也不同。

因此,只有了解了目的语国家的语言特点,才可以在教学中防患于未然,使学生容易习得正确的汉语表达,更好地进行国际汉语教学。

最后,文化互通须要具备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

汉语教学本身并不只是单纯地讲解汉语语言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在讲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其实就是在潜移默化地传播文化。

一些带有中国文化色彩的词语,如剪纸、春节、饺子、书法等,往往需要老师运用学生的母语进
行解释,配合一些图片、视频,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
中的文化内涵。

另外,我们现在进行的对外汉语教学,大
多数教学对象都属于第二外语的学习,还有很多人是因
为和中国有经济往来才开始学习汉语的。

学习一门语言,
在达到语言认同后,自然会形成文化认同。

建立在共同的
文化理念之上的商业谈判,自然更容易获得成功。

因此,
从长远考虑,这种双语教学提升的学生能力,在真正进行
汉语讲解与汉文化的传播后,可以让更多的外国人形成
汉文化认同,最终可以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与国际
影响。

因此,无论是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以后从事的
工作入手考虑,还是从我国整体的对外发展考虑,都需要
加强目前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双语教学,以提升学生
的外语水平,同时,提升其运用外语讲解汉语、传播汉文
化的能力。

四、“双语”教学扩大语种的必要性及所需准备
虽然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英语仍然是国际化的语
言形式之一,但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情况以及国
外汉语课程多在中小学开设的现状来看,国际汉语教师
如果只使用英语与学生交流,很难达到较好的讲授效果。

一方面,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英语学习未必能达到正常交
流的水平;另一方面,因为汉语听不懂而使用英语讲解,
对于目的语国家的学生而言,只是从一种外语转变为另
一种外语,当然不如用母语表达接受起来容易。

因此,我们对未来的国际汉语老师——
—汉语国际教
育专业学生进行双语教学时,也须要考虑扩大语种。

只有
在校学习期间学习了一定的目的语国家的语言,才能更
好地胜任目的语国家汉语教师的工作。

而这须要配备合
适的师资力量、双语教材,并对授课计划、教学大纲等重
新进行调整,做好一系列的教学准备,才有可能顺利地进
行双语教学。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语种是我们国家没
有开设为外语课程的,短期内也未必能聘请到合适的教师,但可以考虑将学生送出国门,进行交换学习。

综上所述,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我们将需要大
量的外语人才,不仅是可以用外语进行商业沟通,更需要
能使用外语传递语言文化信息的人才。

而汉语国际教育
专业正是符合这一条件的专业,因此对其开展双语课程
有利于双语人才的培养,还要考虑到“一带一路”沿线国
家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双语语种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姬建国.跨文化教学意识与国际汉语师资培训[M].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2]吴泓.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问题探索——
—以黑
龙江外国语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2015,(1).
[3]赵世举.“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需求及服务对策[J].云
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
编辑/宋宇
5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6.6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