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 月考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实验
【目的和要求】
能用典型材料发出声音,看到它在振动。

一般实验分三种物态。

固体:音叉被敲响后,音叉发音, 手感到振动或立即插入水中,会看到水花四溅和波纹;手敲鼓和锣会感到振动。

气体:用吹满气的气 球,松手时有声音,这时看到气球口振动或嘴吹小瓶,会听到声音,看瓶内小塑料泡沫在振动。

液体: 用烧杯来回倒水时有声音,水面在振动;往水中投东西或搅动,水也发出声音,同时水面在振动。

【仪器和器材】
空纸盒、橡皮筋、小鼓、绿豆、音叉、烧杯、水 【实验方法】
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2、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敲鼓,观察现象。

3、用锤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第一章 声现象
【知识梳理】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2)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3)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被还原;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

15 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 340m/s 。

2、声音的产生探究实验
(1)音叉振动实验
利用乒乓球的弹跳将音叉的振动放大:利用轻小物体的跳动或振动来证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实验
3、声音三要素: (1)响度
①定义:声音的强弱叫作响度
②影响因素:振幅(振动幅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与声源距离(距离越远,声音越弱)
(2)音调
①定义: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
②影响因素:振动的快慢 ——> 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频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 (3)音色
①定义: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②影响因素: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③用途:辨别物体
4、超声波与次声波:
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人们把低于20Hz 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 的声音叫超声。

超声的应用有:超声波粉碎结石、声纳探测潜艇、鱼群,B 超检查内脏器官。

5、乐音与噪声:
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使人们感到厌烦、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dB 声音的强弱的等级。

6、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在声源处控制、在传播途中控制和在声源处减弱。

7、声的利用:(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渔民利用声纳探测鱼群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某些雾化器利用超声波产生水雾
8、回声: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碍物被返射回去的现象,叫回声。

如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 以上,
人耳能把他们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加强原声。

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听到立体
声。

【真题精选】
一.选择题(共6 小题)
1.【育英二外】(★★)在“探究声音的产生”的活动中,小明列举了以下四种体验声音产生的方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A.把发声的音叉靠到水面,看到水花四溅
B.将手指放在喉咙发声处,感受到讲话时声带在振动
C.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屑,当敲鼓时,小纸屑上下跳动
D.一粒石子落入水中后,水波从石子击中处向四周传播
2.【雨花台中学】(★★)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超声波可以粉碎结石,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3.【南师附中新城】(★★)下列有关声音的情境说法错误的是()
A.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在医院里医生通常利用超声波震动打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D.听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曲时能分辨出所用乐器,是利用了声音的音色不同
4.【南师附中新城】(★★★)如图所示,是不同声音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其中声音音调相同的是甲图和丙图B.其中声音响度相同的是乙图和丙图
C.甲、乙、丙三种声音一定是乐音D.丁是噪声,噪声在生活中毫无用处,应该禁止其产生5.【南师附中树人】(★)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发生振动,我们就可以听到声音B.声音在液体中一定比在固体中传播得慢
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D.振动停止了,声音也不能继续传播
6.【金陵河西】(★★)以下操作中,不能改变音调的是()
A.改变杯内水量,再次用湿手摩擦杯口B.改变用力大小,再次敲鼓面
C.改变钢尺伸出桌面长度,再次拨动钢尺D.改变管内水量,再次对着试管口吹气
二.实验探究题(共2 小题)
7.【江宁四校联考】(★★★)观察如图,完成以下填空.
(1)图(a)中,某路段车辆禁止鸣喇叭,可以从减弱噪声.
(2)图(b)中,瓶内手机正在发声,向外不断抽气,实验的现象是.
(3)图(c)中,敲击乙音叉时,与甲音叉接触的乒乓球会弹起,这说明空气能.(4)图(d)中,在正在发声的喇叭上撒些小纸屑,通过来显示喇叭的纸盆在振动.
(5)图(e)中,离壶嘴较远的地方“白气”比较明显,而靠进壶嘴的地方却没有“白气”,原因是靠进壶嘴的地方.
8.【金陵河西】(★★★)在学习演奏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编号琴弦的材料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①钢40 0.5
②钢 a b
③尼龙丝30 0.5
④尼龙丝40 0.5
(4)探究过程常采用下列主要步骤:A.分析归纳得出结论;B.设计和进行实验;C.提出问题与猜想.这些探究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填字母).
9.【南师附中树人】(★★★)在学习吉他演奏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
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如表所列的9 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
编号材料长度(cm)横截面积(mm2)
A 铜60 0.76
B 铜60 0.89
C 铜60 1.02
D 铜80 0.76
E 铜
F 铜100 0.76
G 钢80 1.02
H 尼龙80 1.02
I 尼龙100 0.89
“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
(3)为了验证猜想3,请填如表中所缺数据:长度为cm,横截面积为mm2;
(4)随着实验的进行,小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三.解答题(共2 小题)
10.【育英二外】(★★)小明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用抽气筒将广口瓶中的空气抽出.
(1)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现象可能原因是
A.手机声音的响度太大B.手机声音的频率太高
C.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D.插入广口瓶中导管不足够长
(2)经调整使器件完好后,再次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过程中,随着瓶内空气逐渐,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的音调(填“变高”、“不变”或“变低”),响度(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于是小明用抽气筒不停地向外抽气,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小明将(填“不能听到”、“还能听到微弱的”)手机声音,由此现象(填“可以”、“不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11.【南师附中新城】(★★★)以下所示情景,是爱动手的小明做的一些
声学实验:
(1)如图甲所示,他保持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一定,用大小不同的力
度拨动刻度尺,观察到刻度尺振动的不同,而且还能够听出
刻度尺发出声音的(响度、音调、音色)发生了变化,这个
实验说明声音的这个特性与有关.
(2)小明将喝饮料的吸管剪成不同的长度,并用胶带将吸管底部密封,然后排在一起,如图乙所示,对着开口吹气,由于管的长度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就不同,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吸管乐器,其中长的吸管吹出的是(高、低)音.
12.【南师附中树人】(★★)向保温瓶注水时,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传播到人耳的.随着注水增多,听到声音的音调会(选填“变高”、“变低”或“不变”).
13.【南师附中树人】(★★)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 以上.现有一根长为8.5m 的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去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s,你会听到次敲打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铁中传播速度为5200m/s)
洗澡水的温度最好在 40℃左右;人觉得最舒适的室温是 23℃左右。

常见温度:一个大气压下,水结冰的温度是 0℃;沸水的温度是 100℃;人体的正常体温是 37℃左右; 3、温度的测量——温度计
国际上用得较多的温标有摄氏温标(℃ ℉ 读法(例):4℃:四摄氏度
为 0℃,水的沸点为 100℃,其间平均分为 100 份,每一等份为 1℃。

)、华氏温标( )、热力学温标(K)。

第二章 物态变化
【知识梳理】
一、温度
1、温度的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因为靠感觉判断冷热并不总是准确的,所以需要对冷热程度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2、温度的单位
摄氏度(℃)是目前世界上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温标。

在 1 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 4℃:零下四摄氏度/负四摄氏度
(1)测量原理:测温液体热胀冷缩 热胀冷缩是物体的一种基本性质,物体在一般状态下,受热以后会膨胀,在受冷的状态下会缩小。

大多数物体都具有这种性质。

比如金属、空气、汽油等。

(2)一般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a) 看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零刻线,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b) 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充分接触,玻璃泡不能接触到容器壁及容器底; c) 等到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物; d) 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体温计
a) 体温计的量程:35
c) 分度值: 0.1℃
-42℃
二、物态变化
(一)汽化与液化 1、汽化
(1)汽化是指物质的状态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

从水的物态变化来看,液态水是看得见的,而气态水(水蒸气)是看不见的。

(2)汽化有两种方式:一是蒸发;二是沸腾。

(3)汽化进行过程伴随吸热。

注意事项: 每次使用前要先甩,使玻璃管内的水银回落到玻璃泡;可以离开被测液体读数。

℃ b) 结构特点:玻璃泡上方有一个非常细的缩口。

(它可以使上升的水银不能自动回落到玻璃泡内)
沸腾就是液体分子离开液体变成气体分子的剧烈过程,液体表面的气压越高,液体分子离开液面越不容易,要想离开液面必须获得更高的热量,所以需要更高的温度,也就是沸点升高。

(2)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100℃;气压降低,沸点降低,气压升高,沸点升高。

2、蒸发
(1)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是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3)液体蒸发致冷
液体蒸发从液体中吸热,造成液体温度下降,与周围物体有温度差,液体就从周围物体吸热,所以周围物体放热温度下降,这就是液体蒸发产生致冷作用。

3 、沸腾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同种液体在不同的气压下,沸点不同。

如水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为
沸腾的特点: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3)沸腾现象:
沸腾前气泡少,气泡上升过程中由大变小,水声大;
水沸腾时,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上升时逐渐变大;水声比沸腾前小。

4、蒸发与沸腾的异同
5、液化
(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水烧开后,从壶嘴中冒出“白气”,就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悬浮在空中形成的。

自然现象中的云、雾、雨、露等,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的结果。

(2)液化放热
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与汽化吸热相反,气体液化成液体必须放出热量。

所以通常状态下的不加压的气体液化时,外界的温度必须低于气体本身的温度。

(3)使气体液化的方法: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
(二)熔化与凝固 1、熔化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 (2)物质熔化时要吸热; 2、凝固
(1)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物质凝固时放热;
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物态变化过程 3、晶体与非晶体
(1)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晶体,如冰、海波、各种金属。

(2)非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如石蜡、松香、玻璃、沥青。

2、熔点与凝固点
℃。

若不盖纸板,则加热时间太长。

的气压,使水的沸点较常压时高 2~3
(2)石棉网作用使烧杯受热均匀。

(3)在水中放入陶瓷片和食盐
【得出结论】
1.沸腾前声音大,沸腾时声音小
2.沸腾前气泡由大到小,沸腾时气泡由小到大。

3.在沸腾过程中水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4.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且在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常见问题分析】 1、步骤分析
(1)关于在烧杯上是否加盖纸板的问题
在烧杯上加盖纸板,可减少热量散失,固定温度计。

其优点是减少加热时间,其缺点是增大了烧杯中 ℃时。

每隔 1 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并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4.根据记录的温度值作出水的沸腾图像。

实验二: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目的和要求】
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仪器和器材】
烧杯、水、铁架台、实验用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火柴、中心有孔的纸板、钟表 【实验方法】
1. 把水倒入烧杯中,按图安装实验仪器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
3.当水温接近 90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非晶体没有熔点。

凝固点: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与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3、晶体的熔化与凝固条件
熔化条件:Ⅰ温度达到熔点;Ⅱ继续吸热;
凝固条件:Ⅰ温度达到凝固点;Ⅱ继续放热。

4、熔化和凝固时温度的变化曲线
晶体在AB 段处于固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B 点开始熔化,此时晶体为固态;在BC 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熔化时间t1~t2,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 点熔化结束,此时晶体为液
态;CD 段处于液态,吸热温度升高。

DE 段处于液态;E 点开始凝固,此时晶体为液态,EF 段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凝固时间
t3~t4,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 点凝固结束,此时晶体为固态;FG 为固态,放热温度降低。

5、常见晶体熔点
3
【目的和要求】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仪器和器材】 温度计(100℃)、烧杯(400~500ml)、试管、搅拌棒、酒精灯、石棉网、支架、秒表、晶体(硫代硫酸钠,俗称海波)等
【实验方法】
本实验采用“水浴法”观察并测量海波在加热及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从而绘制出海波的熔化 和凝固曲线,并用曲线确定其熔点。

1
(1)在试管内放入温度计和海波,海波约占试管 左右。

(2)在烧杯中倒入预先加热温度为 40℃的热水,水量以能浸没试管中的海波为准。

(3)按图所示装置仪器,点燃酒精灯待海波的温度稳定上升 43℃时开始记录,每隔 20 秒记录一次温度直至 55℃为止。

(4)将酒精灯盖灭撤去,使熔化的海波和烧杯中的水一起在空气中冷却,在降温的同时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的变化,读到 40℃左右。

(5)当海波开始熔化到全部熔化的过程中,要不断搅拌,尤其在其凝固过程中当看到有闪闪发光的海波晶体析出时更需不断搅拌直到海波全部凝固。

(6)整理仪器用品,根据记录数据在方格坐标纸上绘制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熔化和凝固的曲 线,并从中确定海波的熔点。

时间/s 0 20 40 60 80 100 ……
温度/℃
【现象与分析】
熔化前,海波吸收热量,温度一直升高;熔化时,海波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熔化后,海波吸收热量,温度一直升高。

在冷却过程中,温度降低,凝固过程持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因为该固体熔化时温度不变,所以是晶体,熔化时温度即为熔点。

【注意事项】
1. 实验采用水浴加热,好处是使被加热物体受热均匀。

2. 被加热的物体,颗粒越小越好。

3. 不能用温度计作为搅拌棒.
(1)温度高于 0℃
℃ ℃ (三)升华与凝华 1、升华和凝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对固态碘加热,碘直接变成碘蒸气;冬天室外的冰衣服上所结的冰直接变成水蒸气;衣橱里的樟脑丸越来越小,最后“消失”,所有这些现象都是升华。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冬天,窗玻璃上冰花,北方的雾凇
冰箱冷冻室内取出的食物上出现的白色的小晶粒,深秋季节的霜,电灯泡的玻璃上发黑等,这些现象都是凝华。

2、升华吸热,凝化放热
因为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吸收大量的热,人们经常利用升华吸热来获得低温,因此,物质升华具有致冷作用。

如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低温储藏食品、进行人工降雨。

3、自然界的水循环: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
时,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 (2)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在地面附近形成雾;
(3)温度低于 0 时,水蒸气凝华成霜;
(4)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气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 0 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 (5)“白气”是水蒸汽遇冷液化而成的。

4、物态变化知识总结
探究碘的升华与凝华的实验
【目的和要求】
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仪器和器材】
碘升华管,酒精灯,试管夹,火柴。

【实验方法】
1.拿起碘升华管,仔细观察碘的外观(颜色和状态): , 用试管夹夹好碘升华管;
2.用酒精灯给碘升华管预热(开始加热时,不断移动碘升华管,以免局部温度过高,出现碘熔化),然后让火焰固定在固体碘处,碘由固态变成 态,瓶内充满 色气体,这叫碘 的。

3.停止加热,等到碘升华管内气体变冷时,碘又由气态变成 态, 色气体逐渐消失,这叫碘的 。

这时会看到许多小晶粒附着在碘升华管管壁,使玻璃的透明度减低。

4.可以再给碘升华管加热,会重复出现上面的现象。

【注意事项】
1.使用的碘升华管必须是干燥的。

2.为了加快凝华速度,可在碘升华管已经稍冷(很热的碘升华管淋冷水容易破裂)的时候,向管外淋一些冷水。

3.碘蒸气有毒,应防止碘升华管被打破吸入碘蒸气
【常见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展示】
升华:紫色蒸气凝
华:紫黑色固体
【实验反馈】
下列两个实验都是为了演示“碘的升华”而设计的.参阅表中几个温度的数据,你认为哪个实验能更好的反映“碘的升华”现象,并说明理由.
你认为实验方案更好些,你的理由是:。

实验 1 实验 2
在试管内装入碘的固体颗粒,用酒精灯直接
加热装了固态碘的试管,发现试管内出现了
碘的蒸气.
在试管内放少量碘的固体颗粒,塞紧盖
子后把试管放入沸水中,发现试管内出
现了碘的蒸气.
碘的熔点:114℃碘的沸点:184.3℃水的沸点:100℃酒精灯火焰:500℃左右
沸点/℃
气体在常温下 混合后逐渐降温﹣198℃,在降温的过程中,它们最先被液化分离出来的气体
【真题精选(填空)】
1.【育英二外】(★★)(1)在火箭发射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射到发射塔的底部,底部的钢支架遇到这样的
高温火焰将会发生 ,为了保护发射塔,工作人员在塔底建了一个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利用水的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来吸收巨大的热量.
(2)长征火箭是以氢、氧作为燃料的,为了减小火箭的体积采用降低温度和 的方法使气态氢、氧液化后储存在燃料室中.
(3)火箭的外表涂有一层特殊的物质,它能对火箭飞行时防止过热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则该物质在高温时发生 并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这两个过程都要 . (4)地面各个测控站能准确用一种波对飞船进行遥控,它 ( 填“可能”或“不可能”)是超声波. 2.【金陵河西】(★★)取一支注射器.吸入一些乙醚,用橡皮帽套紧针头
处,如图所示.再向外拉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这是一个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然后往里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观察到会有 出现,表明用 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3.【二十九中】(★★)常温下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试管里,用气球套在试管口上(如图),
会看到气球被充气越来越大,这是由于干冰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了 ;过一段时间,试管壁外结了一层霜,这层霜是空气中的 经过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试管壁外结霜的现象,说明干冰发生物态变化时需要 . 4.【江宁四校联考】(★★)下图是水循环示意图,图中过程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过程②中 水蒸气有 形成的小冰晶,有的 形成小水滴,形成千姿百态的云,同时伴随着
热;过程③中温度较高时冰晶会 变成水滴,与空中下落的水滴一起形成雨.
5.【南师附中新城】(★★★)如表列出了几种物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表中数据回
答: 若要测量萘的熔点,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
做测温物质;若要测量固态甲苯的温度,温度计的 凝固点/℃
玻璃泡里应选 做测温物质;若要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不能选
做测温物质.另外,如果考虑到温度计内的测温物质自身吸收的热量的话,应选择比热容 6.【南师附中树人】(★★)已知氧气、氮气和氨气的沸点分别为:﹣183℃、﹣196℃和﹣33.5℃,将三种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物质. 是 .
物质种类 水银 酒精 甲苯 萘 ﹣39 ﹣117 ﹣95 80.5 357
78
111 218

7.【金陵河西】(★★★)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时
(1)密闭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的碘颗粒,将玻璃泡浸入开水中,如图所示,仔细观察,会看到碘颗粒,同时玻璃泡内弥漫了紫色的,碘的这个
物态变化叫(填物态变化名称),需要.这种加热的方法叫做
法.
(2)将碘锤从开水中取出,在冷却过程中仔细观察,看到玻璃泡内发生的现象
是;这一过程需要热.
8.【南师附中新城】(★★★)某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的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观察到试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变成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
(1)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184.4℃,水的沸点是100℃
,碘的沸点是
(3)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水中的气泡中是,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选填“空气”、“水蒸气”、“小水珠”或“二氧化碳气体”).
【真题精选(实验)】
1.【育英二外】(★★★)小明发现严冬季节水缸里的水结冰了,但腌菜缸里的盐水却没有,小明猜想,水中加入了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象如图甲所示.
(1)从图象中可以看出盐水凝固过程用了min.
(2)实验验证了小明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凝固点变了(选填:“高”或“低”).严寒的冬天,地面上的积雪不能及时熔化,会影响交通安全,人们采取在雪地上撒盐的方法,可使雪在较低气温下熔化.原因是:(选填:“提高”或“降低”)雪的熔点.
(4)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2.【南师附中新城】(★★★)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
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
(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若将瓶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在A 处,B、C 是与A 点相差2 摄氏度的两点,则
A 处的温度是,
B 处的温度比A 处(高/低).
(3)为了提高此温度计的灵敏度,使读数更精确,可采取哪些措施?(答出2 点,1 点1 分)答:;.
3.【南师附中树人】(★★★★)小刚与小健在家用电冰箱研究物态变化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