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绘思维导图,助力整本书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23 2019
35
摘要:文章分析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这种知识可视化的工具,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从梳理、整合、思辨三个维度,提高学生信息提取、认知、逻辑、审辨等思维素养,为阅读理解素养的提升架起了桥梁。

关键词:思维导图 整本书阅读 语文核心素养巧绘思维导图,助力整本书阅读
徐秀清(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重华小学 312300)
统编教材由单篇走向了整本书,倡导整本书阅读课程化。

整本书阅读是学生阅读理解素养形成的最为有效、最为积极的方式。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

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那么,如何把书读活,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带着这样的思考,笔者在开展整本书阅读课程中,指导学生巧妙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在复杂的整本书信息中,提取关键的信息,理清信息内在的逻辑关系,思辨中心问题。

让学生趣读、精读课外书,个性表达阅读感受,为学生整本书阅读架起桥梁,提供了新型支架。

一、信息梳理——阅读素养的基石
思维导图作为将知识进行可视化处理的一种工具,能将隐性知识显性化,语言信息图像化,有效帮助学生梳理信息,加快认知。

思维导图在文本陈述性信息提取方面运用最为广泛,能优化课堂初读文本、形成整体阅读感知的教学进程。

1.圆圈图:定义
圆圈图由两个圆圈组成,里面的小圆圈是主题事物,外面的大圆放的是和这个事物有关的细节或特征。

利用圆圈图,可以让学生从整本书中提取事物的信息,从而较为完整地形成主题事物的概念。

《天蓝色的彼岸》讲述关于生命和死亡的启蒙,对于“死亡”这个概念,可以让学生在整本书中寻找能够描述它的细节词汇,对死亡有一个细节定义。

2.树状图:分类
利用树状图给长篇小说的人物分类,梳理关系,是学生提取信息和梳理信息的基本方法,特别适用于人物关系复杂的长篇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一张简单的人物关系图,既让学生理清
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又能记住主要人物的名字。

3.流程图:次序
用流程图可以从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角度,分析事物的发生、发展。

多数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
序来写的书,最适合用流程图来表现,将故事的发展可视化。

在流程图的选择上,针对不同的故事,有许多选择。

(1)箭头图
箭头图是最为基本通用的流程图,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是适用的。

如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后,学生可制作此图,精确地概括鲁滨孙的历险。

(2)情节梯
所谓“情节梯”,从操作层面看,每一节台阶就是文章中的一个故事情节,若干个故事情节组成一架梯子,同时也梳理出了故事的主要内容。

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时,许多学生敏锐地捕捉到汤
姆·索亚的经历都是环环相扣的,上下情节之间有必然的联系,故事逐步走向高潮,可以用情节梯的方式体现出来。

也有学生认为简单的情节梯不能精确概括情节特征,就创意地改进了情节梯。

一种是根据每个情节的惊险刺激程度,决定情节梯的高低起伏,让整个故事有一波三折的效果;还有一种是一个情节梯揭示两条情节线,让隐藏于汤姆多次历
险中的一个真正案件展现在情节梯中。

二、逻辑整合——阅读素养的重心
阅读中如何展现文本的意义、关系、逻辑等复杂信息?思维导图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一本书的脉
2019
JIAOXUE GUANLI YU JIAOYU YANJIU
36
No.23 2019
络结构,然后将其以线条、颜色、主题呈现出来,个性表达阅读见解。

1.气泡图:特征
气泡图具有发散扩展的性质,可以多维度看待问题,找到事物的多样特征,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以气泡图为代表的思维导图正是发散性思维的完美体现。

借助发散性思维,围绕中心问题,在信息梳理的基础上,展现文本新的见解,可以利用气泡图分析人物、解决中心问题等。

2.范恩图:比较
画两个圈,表示两个子集合,中间的集合就是两者兼具的内容,两边的半个圈表示两者不同的地方。

用范恩图可以让学生归纳异同,找到规律。

如在共读《西游记》时,面对较为雷同的孙悟空取经故事,可以甄选其中的典型故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盘丝洞女妖捆八戒》,让学生对比阅读,用范
恩图简单明了地呈现异同。

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敏锐地捕捉到了两个故事的共性信息:起因都是去化斋;都是妖怪要吃唐僧肉,变成美女诱惑唐僧;最后都是孙悟空借助神仙的法力来降服妖怪。

在阅读同类型书籍时,如同样是荒野求生的《鲁滨孙漂流记》《蓝色的海豚岛》《手斧男孩》,可以让学生群书阅读后对比分析。

3.因果图:因果
因果图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后果,在全面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条分缕析,联结信息内在的因果逻辑。

《佐贺的超级阿嬷》这本书讲述了贫穷年代日本阿嬷的乐观坚强。

对于这种带着时代印记的贫穷,现代的学生是很难理解的。

整本书阅读后,让学生做一张因果图,在这张图上,将三个问题融合思考:贫穷的原因、贫穷的后果(表现)、如何对待贫穷。

一张图,读懂一本书;一张图,理解一个人。

可视化的思维导图厘清了一本书的内在逻辑,使阅读内容结构层次分明,实现了知识的有序内化。

三、审问思辨——阅读素养的拔节
面对一个个具体的文本问题,利用特殊的思维导图,可以引起学生的两难思考,调动学生的认知储备,让学生构建起思维证据链,在自圆其说中发展思辨思维。

在思辨思维的养成方面,意见椅和坐标轴是常见的选择。

1.意见椅:对立
意见椅又称为观点椅。

意见椅的运用让学生走出文本,作为一个独立的读者解读作品,与作者对话,构建文本另一半的意义。

作为读者,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理由是什么?用上意见椅,会让文本解读更具有深度思考的价值。

笔者和学生聊曹文轩的《枫林渡》时,面对主人公蓝蓝最后的选择——回到枫林渡,抛出一个问题:你觉得蓝蓝应该回到枫林渡吗?为什么?写明理由,用词尽量简洁。

这样的辨析过程让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带着个人的经验认知,审视新的问题。

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必然会调动已有的认知,再次联系文本,对比,选择,寻找证据,形成新的认知。

2.坐标轴:个性
和意见椅相似,坐标轴也是表达观点的。

但不同的是,后者的表达更具个性,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

对于同一个文本,不同的人因为生活境遇、个体性格等原因,会有不同的解读。

让学生在坐标轴上选择不同的落脚点,是有意让学生产生纠结,不断选择、肯定、否定,不断思辨。

作家徐玲的儿童文学作品《永远第一喜欢你》具有时代意义。

让学生结合主人公南南得知父母要生二孩后一连串匪夷所思的行为,在坐标轴中表达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会引发绝大多数独生子女的真情表达。

这种表达已经融入学生的切身感受,超越了阅读本身。

学生需要什么?除了需要在阅读中获取知识,还需要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维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指导阅读不能是现成结论的知识传递,而应该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思维导图打破了传统阅读的局限性,真正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整合能力和思维辨析能力,让课外阅读更为高效、精准、有趣。

当然,思维图并不是固化的,学生能基于阅读理解,绘制出个性化的思维导图是阅读指导的追求。

笔者也相信,学生能开创更多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杨志明,杨孟轩,孙慧.思维导向的整本书阅读及其形成性评价[J]. 教育测量与评价,2018(7):5-6.[2]张敏华.思维导图与小学语文教学[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3]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