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塔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内塔”实验报告
10心理学一班陆洋100305054014
摘要:本实验主要通过在被试对河内塔游戏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记录问题解决的时间,以及圆盘的移动数量,分析被试所用的思维策略,以及不同思维策略所用的时间,一般情况下,被试第一次参与实验的时间比较长,若成功之后一遍一遍做,时间会慢慢缩短,并且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其它被试,有的被试在圆盘的移动数量上很少,但是所消耗的时间较多,而有的被试则恰恰相反,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解决策略不同。

本次试验中,被试被分为两组,一组被试实验仪器为实际操作的,另一组则为计算机操作。

关键词:河内塔、问题解决、策略、移动数量、时间
引言:
本实验的目的是检验问题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一直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和研究。

认知心理学兴起后,信息加工观点在问题解决研究中占主导地位,将人看作主动的信息加工者,将问题解决看作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并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问题解决过程。

河内塔问题是问题解决研究中的经典实验。

给出柱子1、2、3,在柱1上,有一系列圆盘,自上而下圆盘的大小是递增的,构成金字塔状。

要求被试将柱1的所有圆盘移到柱3上去,且最终在柱3上仍构成金字塔排列,规则是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且大盘不可压在小盘之上,可以利用圆柱2。

完成河内塔作业的最少移动次数为2的n次方减1次,其中n为圆盘的数目。

解决河内塔问题有以下四种常用策略:
(1)循环子目标,又称目标递归策略:思路是要把最大的金字塔移到柱3,就要先把次大的金字塔移到柱2;而要把次大的金字塔移到柱2,就要先把比它小一层的金字塔移到柱3;…依次类推,直到只需要移动最上面的盘为止。

这种策略类似计算机的递归,它是内部指导的策略,被试不必看具体刺激,只是把内部目标记在脑中,然后一步步循环执行,直到解决问题。

(2)知觉策略:这种策略是刺激指导的策略,根据所看到的情景与目标的关系,排除当前最大的障碍,从而一步步达到目标。

(3)模式策略:也是内部指导的策略,但不涉及目标,而是按一定规则来采取行动。

解决河内塔的通用规则是,当圆盘的总数为奇数时,最小的圆盘按1->3->2->1->3->2的顺序移动;当总数为偶数时,按1->2->3->1->2->3的顺序移动。

(4)机械记忆策略:这种策略是将做对的一系列步骤死记硬背下来,但无法创新,不可迁移。

本实验的目的是了解被试在解决河内塔问题时所用的思维策略。

如果加入口头报告任务,还可研究口头报告对思维的影响。

方法与程序:
实验被试:内蒙古民族大学心理学专业大三学生两名
实验仪器:本实验分计算机组与实际操作组,计算机组利用计算机应用软件完成实验,实际操作组利用河内塔操作台,进行实验
程序:实验时屏幕上呈现河内塔。

练习:使用三个圆盘的河内塔进行练习,可以用红、黄、绿键移动对应的柱子上的圆盘,或用鼠标直接移动盘片。

练习阶段可以重复,并有自动演示。

正式任务:被试依次完成3到8个圆盘的河内塔问题。

记录其移动次数、重复次数和时间。

每一水平最多可以重复的次数:30;每一水平最多可以移动的次数:800。

实际操作组最多的为7个圆盘,其他则按照规则进行实验。

实验结束后,让被试重复做7个圆盘的河内塔问题,并记录时间以及移动次数
结果与讨论:
结果:
表一(被试一实操数据)
圆盘数量移动次数时间
3 7 4"70
4 20 24"26
5 35 39"97
6 12
7 190"76
7 301 500"81
7.1 186 351"32
7.2 132 230"68
注:7.1、7.2数据为被试对河内塔七个圆盘问题解决的实验数据)
表二(被试二计算机数据)
圆盘数量移动次数时间重复次数
3 8 23" 1
4 33 118" 0
5 80 230" 0
6 175 543" 0
7 144 311" 1
8 317 627" 0
讨论:
1、被试一使用的是知觉策略,即刺激指导的策略,根据所看到的情景与目标的关系,排除当前最大的障碍,从而一步步达到目标。

并且一步一步完成的,但此;被试陈述,最初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并未使用本策略,而使用的模式策略,因为前者的策略需要一定的思考以及分析的时间,而后者模式策略不需要涉及太多的思考以及知觉的时间,比较机械,简单,但相对于四种策略中的机械记忆策略相比,此两者用时更短,并且如若熟练掌握,更加简便,不过前三者的策略需要更多的注意,并且具有比较高的知觉难度,因为此策略需要对每一次的移动圆盘的顺序进行长时记忆,但其知觉的模式比较简单,只是机械的重复即可。

2、此实验存在迁移作用,若被试知觉并理解了问题解决的模式,即可将每一次问题解决的步骤进行分解,此作用存在于第二种以及第三种策略中,是问题解决更加方便,不对记忆造成过重的
负担,能够长期保持
3、对比被试一在圆盘数量为7的时候,重复进行实验,时间随着次数不断缩短,移动次数也不断减少,由此可以看出,此实验存在一定的联系效应。

4、对比被试一与被试二的圆盘数量为三时的数据,因为所用圆盘数量较少,策略不同导致的时间差异较小,解决问题的难度同样较小,所以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即实际操作进行实验的的被试用时快于用计算机操作的被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