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新题型技巧讲解(三):合理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考历史新题型技巧讲解(三)
合理解释
合理解释是指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
所谓理性分析就是应用历史史实进行论证,所谓客观评判就是在史料论证基础上分析其影响、意义或作用。
在高考历史新题型中合理解释是一种命题方式,主要的问法有:
(1)谈谈对……的理解。
(2)对材料……进行解读。
(3)对……进行历史解释。
合理解释一般以文字、图片、表格等形式来考查。
那么,对于这样的题型如何解答呢?
首先,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论述。
如果材料中有“人物认识”,那就要概括人物观点,并阐述其观点。
概括观点就是抓主干,阐述观点要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
【例】
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曾说“中国以后若不稍变成法,徒恃笔舌与人争,正恐长受欺侮”“讲求洋器,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若火器能与西洋相埒,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艰难的拓荒者”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李鸿章认识的理解。
(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
【解析】
根据题干“洋务运动期间”可知当时的时代背景是: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资本主义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向西方学习,但并未付诸实践;第二次鸦片战争,面临内忧外患,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开展洋务运动,挽救民族危机。
材料中涉及李鸿章的认识,因此要先概括其观点:李鸿章提出要变法,学习西方火器——大炮和轮船,才能抵御内忧外患。
然后阐述观点: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因此掀起了兴办洋务企业、发展民族工业、“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热潮。
其次,进行史料论证。
史料论证要注意从举措和影响(评价、作用、影响、意义)进行阐述,注意使用历史性的专业术语,进行客观、深入地评价。
【解析】
曾国藩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拟设译书馆,说明中体西用已付诸实践,促进军事近代化,推动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发展与转型;左宗棠上疏奏请设局建造轮船、培养人才、写成《艺学说帖》,提出新的发展思路,为中国近代化培养了人才;张之洞主持修筑芦汉铁路、汉阳铁厂、成立自强学堂、武备学堂,兴办实业、兴
办教育,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客观上打破了传统思想的桎梏,进一步促进了近代早期的思想转型和社会转型,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最后,进行总结升华,联系现实,谈谈启示或做法。
升华不是与认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要上升到本质、实质、趋势、规律上;启示或做法可以上升到家国情怀层面。
【解析】
当今,我们应当以近代进步人士为学习榜样,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己任,努力寻求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科学路径。
【参考答案】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资本主义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向西方学习,但并未付诸实践;第二次鸦片战争,面临内忧外患,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开展洋务运动,挽救民族危机。
曾国藩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拟设译书馆,说明中体西用已付诸实践,促进军事近代化,推动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发展与转型;左宗棠上疏奏请设局建造轮船、培养人才、写成《艺学说帖》,提出新的发展思路,为中国近代化培养了人才;张之洞主持修筑芦汉铁路、汉阳铁厂、成立自强学堂、武备学堂,兴办实业、兴办教育,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客观上打破了传统思想的桎梏,进一步促进了近代早期的思想转型和社会转型,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虽然李鸿章的建议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科技进步关系着民族的兴衰。
当今,我们应当以近代进步人士为学习榜样,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己任,努力寻求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科学路径。
【小试牛刀】
(湖南省郴州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16)岳飞在《满江红》中写到:“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岳飞认识的理解。
(14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作答内容应包含以下三个角度:
①结合时代背景,对岳飞的认识进行阐述。
②结合三人活动体现出的家国情怀进行论述(或对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团结推动社会发
展的作用和意义进行论述)。
③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启示。
答案示例:
南宋初年,金兵南下,朝廷偏安。
岳飞的诗句表达了他激励自己,不虚度光阴,争取早日完成抗金大业的胸怀,更体现他的精忠报国之志,是千百年来抒发家国情怀最好的素材。
(3分)张骞为了打通内地与西域的联系,完成汉武帝交给的任务.即便被俘受辱也甘于承受,并想方设法努力完成,终于打通了内地与西域的通道。
(史实1分)加强了两地的联系,密切了汉族与西城各族的民族关系,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影响2分) 陆游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不仅屡次上书北伐,而且还亲自参军参战,即便被削职罢官也在所不惜,临终之际也不忘北伐。
(史实1分)他的这种渴望祖国统一及为了实现祖国统一面不懈奋斗的爱国主文精神,成为爱国主文事例的典范。
(影响2分)
黃道婆虽然在故乡遭受了非人的磨难,但她从黎族地区学成了先进的纺织技术后,毅然回到了故乡。
她不仅把黎族先进的纺织技术传到了故乡,还进行了许多创新改造。
(史实1分)大大推动了纺织技术的提升,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同时也密切了汉族与黎族人民的关系,有利于民族团结。
(影响2分)
启示:“爱国、报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作为新一代的青年,理应努力学习,奋勇拼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相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从自己做起.以实干托举梦想,用奋斗成就事业。
(2分,言之成理即可)
(2020·山东省聊城一模·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朝北京城平面图明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将清军引入山海关
根据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政治发展呈现出的趋势,并对其进行历史解释。
(10分)
【参考答案】
趋势:蒙古余部、女真势力崛起,先后威胁明朝统治;明初都城北迁,最终确定了北京的国都地位;国家经略重点由海洋重新转回北部边疆;重修的长城边防功能渐失;明清易代,封建社会得以延续;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君主专制日趋强化。
(4分。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
)
历史解释:元朝灭亡后,北方蒙古余部逐渐分裂为鞑靼、瓦刺两大集团,严重威胁明朝北部边防,明中期曾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
为加强北部边防,明朝营建并迁都北京,重修的长城绵延宏伟,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郑和七下西洋后,远洋航海活动也销声匿迹。
明朝前期,在东北设奴几千都司,招抚女真各族。
明末内乱不断之时,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族后迅速崛起,并对明朝展开进攻。
清军人关打败李自成,并逐一击败农民军余部和南明残部,确立起对全国的统治,中国进入最后一个封建统一王朝。
明朝废除宰相,权分六部;废除行省,设三司;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
(6分。
每点3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
)
【要求】考生的历史解释要与其所答发展趋势相对应;时空描述清晰,因果关系分析正确;符合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