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其二)》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
02
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 )
出生地:河南荥阳
03
职业:诗人
04
创作特点:构思新奇,风格深 婉,尤其擅长用典和象征手法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唐朝安史之乱,唐玄宗在马嵬坡被哗 变的军队逼迫,赐死杨贵妃
个人背景
李商隐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 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政 治的黑暗,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 忧虑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价值与意义
审美价值
《马嵬(其二)》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 术风格,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
教育意义
《马嵬(其二)》被广泛用于中小学和大学的语文教材中, 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展视野和培养情感具有重要 作用。
社会影响
《马嵬(其二)》在当代社会依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不仅 在文学艺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还对人们的社会观念、 文化意识和精神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要点二
主题概括
该诗批判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同时揭示了唐朝 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
逐句解读
第一句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从 杨贵妃的墓地马嵬说起,讲到《长恨歌》所 写的天上、人间对比,把玄宗对杨贵妃的思 念和生死渺茫之感放到广阔的时空背景上来 写,寓情于景、景中见情。
第二句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从 马嵬驿事变直接写到唐玄宗西逃路上之事。 其中“虎旅”指跟随玄宗入蜀的禁军,“鸡 人”指宫中负责报晓的人。这两句流露出一 种物是人非之感:外面报更的鼓声阵阵传来 ,而人却生死渺茫;昔日皇宫中报晓的金鸡
写作意图
抒发感慨
诗人写作这首诗的意图之一是抒发感慨。他通过描绘历史事件和表达对爱情的赞美,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 思考。
启示与警醒
诗人希望通过这首诗启示和警醒读者。他希望读者能够从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 时也能够意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影响。
05
经典名句鉴赏
名句一: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讽刺与幽默
诗人通过巧妙的笔触,以幽默的方式对玄宗进行了讽刺。例 如,“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一句,通过对比 玄宗的失位与普通百姓的幸福生活,使得讽刺效果更加突出 。
细节描写
诗中通过对“空闻虎旅传宵柝”和“无复鸡人报晓筹”等细 节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宫廷内部曾经的繁华与现在的萧条 ,以及社会的动荡不安。
《马嵬(其二)》课件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诗人及创作背景介绍 • 诗词内容解析 • 艺术特色分析 • 主题思想探讨 • 经典名句鉴赏 • 诗词影响与价值 • 诗词对比与参照 • 教学建议与思考
01
诗人及创作背景介绍
诗人简介
姓名:李商隐 生卒年:813-858
字号:字义山,又号玉溪生,樊南生
诗人简介
与李商隐的对比
李商隐的诗歌以婉约、含蓄为主要特征,擅长运用象征 、隐喻等手法。《马嵬(其二)》与李商隐的诗歌相比, 更加简洁、直接,但两者都关注了历史事件背后的政治 和社会问题。
08
教学建议与思考
教学策略与方法
01
02
03
激活学生的前知
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 生对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 历史背景和故事的了解情 况。
03
艺术特色分析
修辞手法
对比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将“空闻虎旅传宵柝”与“无复鸡人报晓筹”进 行对比,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反差,突显了安史之乱带来的动荡和朝野之上的不安 。
用典
诗人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如“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等,既增 加了诗句的内涵,也使得诗歌更具有历史厚重感。
表现手法
名句三:此日六军同驻马,,讽刺辛辣,揭示了帝王的荒淫误国。
详细描述
这句诗中,诗人通过对比六军驻马和七夕笑牵牛的场景,揭示了帝王的荒淫误国。这种 强烈的对比和讽刺,辛辣地指出了帝王的荒淫行为对国家和人民的伤害。同时,也进一
步表现了生死离别的悲哀和无奈。
06
诗词影响与价值
拓宽视野
引入相关的历史、文学和 文化背景资料,帮助学生 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和社 会环境。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2
诗词内容解析
整体感知
背景介绍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历来为人所传诵,诗人以此为题材,写下了《马嵬( 其二)》。
诗人介绍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 杜”。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 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历史地位与影响
文学价值
《马嵬(其二)》是唐代诗人李商 隐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 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代反映
《马嵬(其二)》以历史事件为背 景,通过描写人物情感和命运, 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和 生活面貌,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文化传承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马嵬(其二)》不仅传承了古代 文化的精髓,也弘扬了中国诗歌 的优秀传统,对于文化传承和发
整体感知
要点一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长安 危急。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说,不得已于七月十三日派 兵西逃。第二天,离长安城外十里,到了马嵬坡。由于饥 民蜂拥,军伍不前,杀死杨国忠父子之后军还是不肯继续 前进,于是哗变了。唐玄宗迫不得已,杀了杨贵妃。这就 是《马嵬(其二)》中所说的史实。
03
表现手法
《长恨歌》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和描写手法,极尽铺陈之能事,而
《马嵬(其二)》则更加简洁、直接,侧重于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
与其他诗人作品参照
与杜甫的对比
杜甫的诗歌以现实主义为主要特征,关注社会底层人 民的疾苦和国家的兴衰。与杜甫的诗歌相比,《马嵬( 其二)》更加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批判,而不是对 现实生活的描写。
总结词
虚幻与现实交织,强化了生死两隔的凄凉。
详细描述
这句诗中,诗人通过描述海外虚幻的传说与现实的残酷现实相对比,表现了生死两隔的凄凉和无奈。 这种虚幻与现实的交织,强化了诗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
名句二: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总结词
描绘了肃杀、凄凉的氛围,寓言了帝王的无奈与悲凉 。
详细描述
这句诗中,诗人通过描绘虎旅夜巡的肃杀场景和失去 鸡人报晓的凄凉氛围,寓言了帝王的无奈与悲凉。这 种氛围的描绘,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生死离别的感受 。
教学策略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 论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 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探讨诗歌中的主题、情感 和语言特点。
深入思考与探讨
深入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隐含 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意义 ,如对封建礼教和权力的 批判等。
探讨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和见解,对诗歌进行个性 化解读和表达。
人也不能再在梦中出现报告时间了。
逐句解读
第三句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意思是说:这 一天,六军驻马不前,又与七夕之夜牵牛星、织女星的 佳期相会之事形成鲜明对比。“七夕笑牵牛”是讽刺玄 宗与杨贵妃七夕欢会之时对牵牛织女相会的羡慕和嘲笑 。
第四句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两句以对比 的手法写出了杨贵妃和卢家女的命运的不同。其中“四 纪”为六十甲子的第四纪,“天子”指皇帝,“莫愁” 是古时洛阳女子,嫁为卢家妇,婚后生活过得十分美满 幸福。这两句意思是说:为什么像皇帝这样统治天下四 十年却不及卢家莫愁女那样幸福美满呢?这是对唐玄宗 的质问与责备。
04
主题思想探讨
表层主题
批判与反思
这首诗的表层主题是对马嵬坡事件的 批判,以及对历史的反思。通过描绘 历史事件,诗人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 不满和批判,同时也在反思历史事件 的意义和影响。
爱情与政治
诗歌中涉及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故事,诗人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爱 情的赞美和对政治的批判。爱情被视 为一种美好的情感,而政治则被视为 一种冷酷无情的力量。
意象与意境
意象
诗中出现了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 如“空闻虎旅传宵柝”和“无复鸡人报 晓筹”,代表着动荡和不安;而“宛转 蛾眉马前死”则象征着美貌与忠诚的消 逝。
VS
意境
整首诗的意境深远,既描绘了当时社会的 动荡和朝野的混乱,又展现了宫廷内部的 奢华与现在的萧条。同时,通过运用典故 和对比等手法,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07
诗词对比与参照
与《长恨歌》对比
01 02
主题
两首诗都关注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但《长恨歌》更注重描写 爱情的悲剧和人们对爱情的追求,而《马嵬(其二)》则更注重对历史事 件的反思和批判。
视角
《长恨歌》是从女性的视角来描述杨贵妃的悲惨命运,而《马嵬(其二) 》则是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这一事件。
深层主题
人性的探索
这首诗的深层主题是对人性的探索。诗人通 过描绘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揭示了 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时,诗人也表达 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历史的反思
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他思考了历史事件对人类的影响和意义,同 时也表达了对历史的看法和观点。这种历史 的反思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思考,也是对人 类命运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