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3.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草原
农业→牧业
多种要素在此过渡
生态环境脆弱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
第十六页,共五十六页。
干旱草(gā原nhà畜n荒)半牧漠干业区黄土高原
旱 区 (gānhàn) 湿润 半森湿林润 (shīrùn) (sēnlín) 种植业区 区 (shīrùn)
第十七页,共五十六页。
②粉砂性黄土(huángtǔ),土质疏松
土壤
黄土广布
地貌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第十二页,共五十六页。
2.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
思考
(1)水带走了什么(shén ? me) 土壤
(2)是表层(biǎocéng)土还是深层土?表层土 (3)两种土哪个(nǎ ge)含营养物质更多? 表层土
(4)这样会对耕地造成怎样的影响?
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
思考:在缓坡(huǎnpō)地段修水平梯田 有何作用?
拦截、涵蓄坡面径流
田埂
(tiángěn g)
水平(shuǐpíng)梯田剖面示 意图
第三十六页,共五十六页。
(3)在塬面上(miàn shànɡ)平整土地——保塬工程
第三十七页,共五十六页。
小结
工程措施
固沟工程
建淤地坝 、 修小水库 营造 (shuǐkù)
防护林
护坡工程 封坡育林育草
修建 水平梯田
保塬工程 平整 土地 营造 护林网
适用地段
效果
沟谷(ɡōu
地ɡǔ)段
拦泥 蓄水 防止 继 其沟谷(ɡōu ɡǔ) 续扩展
缓坡 地 段
部分
塬面上
拦截、涵蓄
坡面径流
发展 林果业 生 产
合理利用 水土 提高 劳动生产率
第三十八页,共五十六页。
2、农业技术(jìshù)措施
A.植被破坏 C.贫困
B.人口过度增长(zēngzhǎng) D.环境恶化
解析:土地承载力是有限的,人口过度(guòdù)增长势必导 致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加剧人地矛盾。故答案为B。
第二十九页,共五十六页。
达标(dá biāo) 检测
1、我国水土流失(shuǐtǔliúshī)最严重的地区及导致该区水土流失 (shuǐtǔliúshī)的主导因素是:
(1)写出字母代表的地理
事物名称。
BCD..._______________太秦______岭行_____(_山q___í__n_((山山(河脉脉流))
(héliú))
l黄ǐnɡ河) (huánɡ
(2)黄土h高é) 原上最富集的
能源矿产是_____煤__炭。主要
集中于________山(西省份)
(3)从三大自然区域看,
第二十一页,共五十六页。
2.人为(rénwéi)原因(90.4%):
(1)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①轮荒制度
第二十二页,共五十六页。
露天 ②
(lùtiān)
采煤
露天煤矿建设大面 积开挖地表,破坏 植被,降低土壤抗 侵蚀能力
点拔:①现在(xiànzài)黄土
高原
水土流失产生的最主要因 素是人为因素。
②黄土高原的优势资源(zīyuán)为煤炭,山西省素有“煤海”之称。
(5)水带着泥沙流向了何处? 河流 (6)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
泥沙淤积,河床抬升,形成“地上悬河”
第十三页,共五十六页。
耕地
水
(gēng〃dì)
土
流 失
环境
的
危
害 河流
土层(tǔ cénɡ) 变薄
质量下降
养分(yǎngfèn) 流失
单产降低
生态环境恶化
诱发和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泥沙入河
河床抬升
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三十页,共五十六页。
3、黄土高原比较频繁和严重(yánzhòng)的自然灾害是:
(1)地质灾害 (2)水旱灾害和气象灾害
(3)台风 (4)水土流失、土壤侵蚀 (5)酸雨
A.(1)(2)(3)(4)
B.(1)(2)(4)(5)
C.(1)(2)(4)
D.(1)(4)(5)
4、黄土高原:
A.人地关系缓和
第十四页,共五十六页。
地上悬河
二、水土流失 的 (shuǐtǔliúshī) 成因
自然(zìrán)原因
人为 原 (rénwéi) ——主要原因(90.4%) 因
第十五页,共五十六页。
1.自然原因(9.6%):
①位置(wèi zhi)特殊
平原→山地(shāndì)、高 原 湿润(shīrùn)→干旱
A.黄土高原——自然因素
B.黄土高原——人为因素
C.南方低山丘陵——自然因素 D.南方低山丘陵——人为因素
2、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处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太行山以东,日月山以西
B.横跨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分或一部分
C.植被以牧草为主,但覆盖率低
D.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此观点正确。理由是:黄土高原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治理水土流失有赖于植被覆盖率的提高。植被恢复必须协调人 口数量与土地(tǔdì)承载力的关系,人口太多,则耕地需求量大, 滥垦、滥伐、过樵、过牧在所难免,水土流失加剧,环境恶化, 经济也难以发展。
第三十二页,共五十六页。
读“黄土高原示意图”,
完成下列要求:
在耕作区,开展 平整土地 、 栽培(zāipéi)种植、 田间管 理、 增施肥料、 轮作套种等农耕作业。同时精心选育良 种、发展地膜及 喷灌 和 滴灌 技术、科学施肥等。
轮作(lúnzuò)套 种
第三十九页,共五十六页。
3、生物措施
提高(tí植gāo被) (zhíbèi)覆盖 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
第三 单元 (dì sān)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页,共五十六页。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 150~160万km2
每年流失土壤(tǔrǎng)
占世界流失总量(600亿吨) 相当于毁坏耕地
水土流失(shuǐtǔliúshī)面积占总 面积的
50多亿吨
1/12
100万亩
80%~90%
我国是世界上___水__土_流_失_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④自然灾害频发
9.6%——导致水土流失
(1)人口过度增长,人地矛盾突出
(2)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人为原因
①轮荒制度 ②露天采煤
(3)破坏植被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③陡坡开荒
过度农垦
第二十五页,共五十六页。
90.4% ——加速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环境(huánjìng)恶化的主要原 因?
第二十六页,共五十六页。
B.农业历史悠久
C.人口(rénkǒu)自然增长率较低
D.宜农荒地较多
第三十一页,共五十六页。
5、黄土高原最突出的优势资源(zīyuán)是:
A.煤炭 B.铁矿 C.有色金属
D.稀有金属
6、有人说,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治理有赖于植被,而植 被恢复(huīfù)的必要条件则是人口数量与土地承载力的协调。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你的理由。
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第三页,共五十六页。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zhìlǐ)
——以黄土高原为例
第四页,共五十六页。
一、水土流失(shuǐtǔliúshī)及其危害
脆弱 的环境 (cuìruò)
第五页,共五十六页。
第六页,共五十六页。
第七页,共五十六页。
第八页,共五十六页。
看地图,熟悉黄土高原(huánɡ
黄土高原的成因——“风吹来的高原”:
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遥远的中亚(zhōnɡ 、 yà) 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
第十八页,共五十六页。
难点 解析 (nádiǎn)
黄土(huángtǔ)高原的黄土(huángtǔ)成因与黄土(huángtǔ)高原沟壑 地貌成因的区别
黄土高原黄土广布,其成因是由风力的搬运与堆 积作用造成的,沙尘暴现象就是这种风力作用过程的表 现。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则是因长期的流水侵蚀作 用的结果。
第十九页,共五十六页。
③降水集中于夏季(xiàjì),且多暴雨
④自然灾害(zìránzāihài)频地发质:灾害(zāihài)、气象灾害(zāihài)、水土流
第二十页,共五十六页。
地质灾害(zāihài)、气象灾害(zāihài)、水土流失频 发
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yánzhòng)的地区是_黄_土_高_原______地区
第二页,共五十六页。
水土流失指在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下,土 壤受到侵蚀的现象,一般在坡耕地、放牧的荒山 荒坡、沟壑(gōuhè)等三种土地最容易产生这种生态 环境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东北 黑土地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地区等 地区,都有水土流失发生。而黄土高原是我国甚至
第二十三页,共五十六页。
(2)破坏(pòhuài)植 被
历史上—营造宫殿 樵采、开荒、战争
以毁林开荒破坏
最严重(yánzhòng)、最彻底
第二十四页,共五十六页。
归纳 : (guīnà)
水土流失(shuǐtǔliúshī)的原因
①地理位置特殊
②粉砂性黄土,土质疏松
自然(zìrán)原因 ③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第二十七页,共五十六页。
迁移(qiānyí) 运用
南方丘陵地区水土流失(shuǐtǔliúshī)的成 因
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②地形坡度大。
人为(rénwéi)原因---①植被破坏;②陡坡开荒。
第二十八页,共五十六页。
例题(lìtí)解析:
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 )
2、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法
重点: 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 林牧业生产体系。
措施: 三大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三种措
施有机结合,效益互补。工程措施见效快,工程养林草;林草
治根本,林草固工程;提高土地生产率,农技是关键。
第四十二页,共五十六页。
3、小流域综合治理(zōnɡ hé zhì lǐ) 的模式
位于___________区;从
阶梯位置看东,部位季于风区 ___________阶梯。
第二
第三十三页,共五十六页。
三、水土流失 的 (shuǐtǔliúshī) 治理
1、工程(gōngchéng)措施
(1)在沟谷(ɡōu ɡǔ)中建淤地坝——固沟工程
思考:建淤地坝有什么作用?
拦泥蓄水,防止沟谷继续扩张
率
不适宜耕种的地区退 耕 还 林还 草,恢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有条地件表的(dì地biǎo区) 大力
,实行
结合,增
加 植被
种草,植提树高土壤的__乔__、__灌_、__草防
止 土壤有机质和团粒结。构
抗侵蚀能力
暴雨对表层土的冲击
第四十页,共五十六页。
穿过黄土高原北部 的三北防护林是世 界最大的生态(shēngtài) 工程,被称为“中 国的绿色长城”。
三北 防护 (sān běi) 林
环境效益:防风固沙,保护(bǎohù)农田
第四十一页,共五十六页。
治理水土流失(shuǐtǔliúshī)行之有效的方法——小流域综合治理
1、小流域(liúyù)的 含义 小流域是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它在黄土
高原上多达百万条以上,遍及整个地区。是黄土高原泥沙 产生(chǎnshēng)和输水输沙的源头。
第三十四页,共五十六页。
在黄土高原地区广泛(guǎngfàn)流传着:“宁种一亩沟,不 种十亩坡”、“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 再旱也不怕”,“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的歌谣,这 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对淤地坝地位与作用的真实评 价。
第三十五页,共五十六页。
(2)在缓坡修筑水平梯田——护坡工程
tǔ
ɡāo
区的 yuán)
位置
和范围
第九页,共五十六页。
长城
日 月 山
秦岭
第十页,共五十六页。
长城 日 月 山
秦岭
第十一页,共五十六页。
1.黄土高原(huánɡ tǔ ɡāo yuán)
的概况
位置
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
(wèi zhi)
以北的广大区域
范围
(fànwéi)
青、甘、宁、陕、晋、豫和内蒙古七省区 的大部或一部分,陕、晋为主体部分
黄土高原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是“尖锐的人地矛盾” 。① 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 承载力低,农业垦殖历史悠久,人口较密集。②由于人口 不断增加,导致人均耕地减少、粮食和燃料需求增加。但 传统的耕作技术(jìshù)和耕作方式又不能获得增产增收,迫 使人们不断地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结果使植 被遭到破坏,生态失调,土壤肥力下降、生产条件恶化、 自然灾害频繁,农作物产量很难提高,人民生活更加贫困。 ③生活贫困,无法通过提高生产技术(jìshù)提高单产,迫使 人们只能通过开垦荒地来提高收成,而开垦又需要更多的 劳动力,人口继续增长。破坏更多植被,形成恶性循环。 ④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是恢复植被,而恢复 植被必须:a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数量与土地承载力相协 调;b提高人口素质,自觉保护生态和植被;c发展科技, 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面积。
第四十三页,共五十六页。
农业→牧业
多种要素在此过渡
生态环境脆弱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
第十六页,共五十六页。
干旱草(gā原nhà畜n荒)半牧漠干业区黄土高原
旱 区 (gānhàn) 湿润 半森湿林润 (shīrùn) (sēnlín) 种植业区 区 (shīrùn)
第十七页,共五十六页。
②粉砂性黄土(huángtǔ),土质疏松
土壤
黄土广布
地貌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第十二页,共五十六页。
2.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
思考
(1)水带走了什么(shén ? me) 土壤
(2)是表层(biǎocéng)土还是深层土?表层土 (3)两种土哪个(nǎ ge)含营养物质更多? 表层土
(4)这样会对耕地造成怎样的影响?
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
思考:在缓坡(huǎnpō)地段修水平梯田 有何作用?
拦截、涵蓄坡面径流
田埂
(tiángěn g)
水平(shuǐpíng)梯田剖面示 意图
第三十六页,共五十六页。
(3)在塬面上(miàn shànɡ)平整土地——保塬工程
第三十七页,共五十六页。
小结
工程措施
固沟工程
建淤地坝 、 修小水库 营造 (shuǐkù)
防护林
护坡工程 封坡育林育草
修建 水平梯田
保塬工程 平整 土地 营造 护林网
适用地段
效果
沟谷(ɡōu
地ɡǔ)段
拦泥 蓄水 防止 继 其沟谷(ɡōu ɡǔ) 续扩展
缓坡 地 段
部分
塬面上
拦截、涵蓄
坡面径流
发展 林果业 生 产
合理利用 水土 提高 劳动生产率
第三十八页,共五十六页。
2、农业技术(jìshù)措施
A.植被破坏 C.贫困
B.人口过度增长(zēngzhǎng) D.环境恶化
解析:土地承载力是有限的,人口过度(guòdù)增长势必导 致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加剧人地矛盾。故答案为B。
第二十九页,共五十六页。
达标(dá biāo) 检测
1、我国水土流失(shuǐtǔliúshī)最严重的地区及导致该区水土流失 (shuǐtǔliúshī)的主导因素是:
(1)写出字母代表的地理
事物名称。
BCD..._______________太秦______岭行_____(_山q___í__n_((山山(河脉脉流))
(héliú))
l黄ǐnɡ河) (huánɡ
(2)黄土h高é) 原上最富集的
能源矿产是_____煤__炭。主要
集中于________山(西省份)
(3)从三大自然区域看,
第二十一页,共五十六页。
2.人为(rénwéi)原因(90.4%):
(1)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①轮荒制度
第二十二页,共五十六页。
露天 ②
(lùtiān)
采煤
露天煤矿建设大面 积开挖地表,破坏 植被,降低土壤抗 侵蚀能力
点拔:①现在(xiànzài)黄土
高原
水土流失产生的最主要因 素是人为因素。
②黄土高原的优势资源(zīyuán)为煤炭,山西省素有“煤海”之称。
(5)水带着泥沙流向了何处? 河流 (6)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
泥沙淤积,河床抬升,形成“地上悬河”
第十三页,共五十六页。
耕地
水
(gēng〃dì)
土
流 失
环境
的
危
害 河流
土层(tǔ cénɡ) 变薄
质量下降
养分(yǎngfèn) 流失
单产降低
生态环境恶化
诱发和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泥沙入河
河床抬升
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三十页,共五十六页。
3、黄土高原比较频繁和严重(yánzhòng)的自然灾害是:
(1)地质灾害 (2)水旱灾害和气象灾害
(3)台风 (4)水土流失、土壤侵蚀 (5)酸雨
A.(1)(2)(3)(4)
B.(1)(2)(4)(5)
C.(1)(2)(4)
D.(1)(4)(5)
4、黄土高原:
A.人地关系缓和
第十四页,共五十六页。
地上悬河
二、水土流失 的 (shuǐtǔliúshī) 成因
自然(zìrán)原因
人为 原 (rénwéi) ——主要原因(90.4%) 因
第十五页,共五十六页。
1.自然原因(9.6%):
①位置(wèi zhi)特殊
平原→山地(shāndì)、高 原 湿润(shīrùn)→干旱
A.黄土高原——自然因素
B.黄土高原——人为因素
C.南方低山丘陵——自然因素 D.南方低山丘陵——人为因素
2、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处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太行山以东,日月山以西
B.横跨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分或一部分
C.植被以牧草为主,但覆盖率低
D.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此观点正确。理由是:黄土高原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治理水土流失有赖于植被覆盖率的提高。植被恢复必须协调人 口数量与土地(tǔdì)承载力的关系,人口太多,则耕地需求量大, 滥垦、滥伐、过樵、过牧在所难免,水土流失加剧,环境恶化, 经济也难以发展。
第三十二页,共五十六页。
读“黄土高原示意图”,
完成下列要求:
在耕作区,开展 平整土地 、 栽培(zāipéi)种植、 田间管 理、 增施肥料、 轮作套种等农耕作业。同时精心选育良 种、发展地膜及 喷灌 和 滴灌 技术、科学施肥等。
轮作(lúnzuò)套 种
第三十九页,共五十六页。
3、生物措施
提高(tí植gāo被) (zhíbèi)覆盖 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
第三 单元 (dì sān)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页,共五十六页。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 150~160万km2
每年流失土壤(tǔrǎng)
占世界流失总量(600亿吨) 相当于毁坏耕地
水土流失(shuǐtǔliúshī)面积占总 面积的
50多亿吨
1/12
100万亩
80%~90%
我国是世界上___水__土_流_失_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④自然灾害频发
9.6%——导致水土流失
(1)人口过度增长,人地矛盾突出
(2)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人为原因
①轮荒制度 ②露天采煤
(3)破坏植被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③陡坡开荒
过度农垦
第二十五页,共五十六页。
90.4% ——加速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环境(huánjìng)恶化的主要原 因?
第二十六页,共五十六页。
B.农业历史悠久
C.人口(rénkǒu)自然增长率较低
D.宜农荒地较多
第三十一页,共五十六页。
5、黄土高原最突出的优势资源(zīyuán)是:
A.煤炭 B.铁矿 C.有色金属
D.稀有金属
6、有人说,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治理有赖于植被,而植 被恢复(huīfù)的必要条件则是人口数量与土地承载力的协调。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你的理由。
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第三页,共五十六页。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zhìlǐ)
——以黄土高原为例
第四页,共五十六页。
一、水土流失(shuǐtǔliúshī)及其危害
脆弱 的环境 (cuìruò)
第五页,共五十六页。
第六页,共五十六页。
第七页,共五十六页。
第八页,共五十六页。
看地图,熟悉黄土高原(huánɡ
黄土高原的成因——“风吹来的高原”:
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遥远的中亚(zhōnɡ 、 yà) 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
第十八页,共五十六页。
难点 解析 (nádiǎn)
黄土(huángtǔ)高原的黄土(huángtǔ)成因与黄土(huángtǔ)高原沟壑 地貌成因的区别
黄土高原黄土广布,其成因是由风力的搬运与堆 积作用造成的,沙尘暴现象就是这种风力作用过程的表 现。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则是因长期的流水侵蚀作 用的结果。
第十九页,共五十六页。
③降水集中于夏季(xiàjì),且多暴雨
④自然灾害(zìránzāihài)频地发质:灾害(zāihài)、气象灾害(zāihài)、水土流
第二十页,共五十六页。
地质灾害(zāihài)、气象灾害(zāihài)、水土流失频 发
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yánzhòng)的地区是_黄_土_高_原______地区
第二页,共五十六页。
水土流失指在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下,土 壤受到侵蚀的现象,一般在坡耕地、放牧的荒山 荒坡、沟壑(gōuhè)等三种土地最容易产生这种生态 环境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东北 黑土地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地区等 地区,都有水土流失发生。而黄土高原是我国甚至
第二十三页,共五十六页。
(2)破坏(pòhuài)植 被
历史上—营造宫殿 樵采、开荒、战争
以毁林开荒破坏
最严重(yánzhòng)、最彻底
第二十四页,共五十六页。
归纳 : (guīnà)
水土流失(shuǐtǔliúshī)的原因
①地理位置特殊
②粉砂性黄土,土质疏松
自然(zìrán)原因 ③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第二十七页,共五十六页。
迁移(qiānyí) 运用
南方丘陵地区水土流失(shuǐtǔliúshī)的成 因
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②地形坡度大。
人为(rénwéi)原因---①植被破坏;②陡坡开荒。
第二十八页,共五十六页。
例题(lìtí)解析:
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 )
2、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法
重点: 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 林牧业生产体系。
措施: 三大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三种措
施有机结合,效益互补。工程措施见效快,工程养林草;林草
治根本,林草固工程;提高土地生产率,农技是关键。
第四十二页,共五十六页。
3、小流域综合治理(zōnɡ hé zhì lǐ) 的模式
位于___________区;从
阶梯位置看东,部位季于风区 ___________阶梯。
第二
第三十三页,共五十六页。
三、水土流失 的 (shuǐtǔliúshī) 治理
1、工程(gōngchéng)措施
(1)在沟谷(ɡōu ɡǔ)中建淤地坝——固沟工程
思考:建淤地坝有什么作用?
拦泥蓄水,防止沟谷继续扩张
率
不适宜耕种的地区退 耕 还 林还 草,恢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有条地件表的(dì地biǎo区) 大力
,实行
结合,增
加 植被
种草,植提树高土壤的__乔__、__灌_、__草防
止 土壤有机质和团粒结。构
抗侵蚀能力
暴雨对表层土的冲击
第四十页,共五十六页。
穿过黄土高原北部 的三北防护林是世 界最大的生态(shēngtài) 工程,被称为“中 国的绿色长城”。
三北 防护 (sān běi) 林
环境效益:防风固沙,保护(bǎohù)农田
第四十一页,共五十六页。
治理水土流失(shuǐtǔliúshī)行之有效的方法——小流域综合治理
1、小流域(liúyù)的 含义 小流域是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它在黄土
高原上多达百万条以上,遍及整个地区。是黄土高原泥沙 产生(chǎnshēng)和输水输沙的源头。
第三十四页,共五十六页。
在黄土高原地区广泛(guǎngfàn)流传着:“宁种一亩沟,不 种十亩坡”、“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 再旱也不怕”,“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的歌谣,这 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对淤地坝地位与作用的真实评 价。
第三十五页,共五十六页。
(2)在缓坡修筑水平梯田——护坡工程
tǔ
ɡāo
区的 yuán)
位置
和范围
第九页,共五十六页。
长城
日 月 山
秦岭
第十页,共五十六页。
长城 日 月 山
秦岭
第十一页,共五十六页。
1.黄土高原(huánɡ tǔ ɡāo yuán)
的概况
位置
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
(wèi zhi)
以北的广大区域
范围
(fànwéi)
青、甘、宁、陕、晋、豫和内蒙古七省区 的大部或一部分,陕、晋为主体部分
黄土高原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是“尖锐的人地矛盾” 。① 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 承载力低,农业垦殖历史悠久,人口较密集。②由于人口 不断增加,导致人均耕地减少、粮食和燃料需求增加。但 传统的耕作技术(jìshù)和耕作方式又不能获得增产增收,迫 使人们不断地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结果使植 被遭到破坏,生态失调,土壤肥力下降、生产条件恶化、 自然灾害频繁,农作物产量很难提高,人民生活更加贫困。 ③生活贫困,无法通过提高生产技术(jìshù)提高单产,迫使 人们只能通过开垦荒地来提高收成,而开垦又需要更多的 劳动力,人口继续增长。破坏更多植被,形成恶性循环。 ④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是恢复植被,而恢复 植被必须:a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数量与土地承载力相协 调;b提高人口素质,自觉保护生态和植被;c发展科技, 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面积。
第四十三页,共五十六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