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阶段沙盘游戏的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年龄阶段沙盘游戏的特征
第一篇:不同年龄阶段沙盘游戏的特征
随着年龄的增大,儿童使用沙盘的范围越来越大。

2到3岁的儿童可能只会使用沙盘的一个角落,而且对于沙盘的边框限制没有什么概念,它们会把沙具放在沙盘的外面。

4到5岁的儿童开始发生变化,有一些儿童还是使用沙盘的一个角落,可是有的儿童会把沙盘的每个空隙都摆满沙具。

5岁以后,正常的儿童开始使用沙盘的大部分范围,而需要治疗的儿童有时候还是只使用沙盘的一个角落。

所以,当分析病人的第一个沙盘时,要注意病人的年龄特征,同样都是使用沙盘的一个角落,对于一个3岁的儿童来说可能是正常的表现,可是对于一个8岁的儿童来说就可能意味着有问题了。

又比如对沙子的使用,一个3岁的儿童重复倾倒沙子、用沙子把东西埋起来又挖出来的动作,可能属于正常的行为;可是对于一个9岁的儿童或者成年人来说,这个行为的背后可能代表着某些创伤或者其他无意识。

一、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特点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时期:(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二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由本能性的反射动作到目的性的活动;(2)前运算阶段(二至七岁),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能思维但不合逻辑,不能见及事物的全面性。

(3)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至十四五岁),能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
人格的发展并非止于青春期,而是终其一生的。

他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亦面临相应的发展危机,只有将危机化解,才能顺利地进入下一个阶段,发展健康的人格,
否则将产生适应困难。

按照人在一生中所处的特定时期经历的生理成熟和社会要求,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0~1岁)。

这一阶段婴儿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对外界的信任感,信任的含义是感到他人是可靠的、可以依赖的。

照顾婴儿的人如果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或对婴儿经常采取不一致的态度,婴儿就会认为世界是危险的,他人不值得依赖。

第二阶段: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

随着生理的成熟,儿童有了控制自己行为的愿望和能力,希望自主行动,学会照顾自己。

当儿童认为自己在他人眼中不是一个好孩子时就会产生羞怯感,当他们认为自己受制于人时,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第三阶段: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3~6岁)。

这一时期的儿童精力旺盛,常常试着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他们的目标或行为常和父母的要求发生冲突,令儿童感到内疚。

第四阶段: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1岁)。

这一时期正值小学教育阶段,是自我发展的最关键时期。

儿童在求学的过程中,必须学会适应学校的生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学习和各项活动中达到一
定的标准。

儿童只有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才能学会他应当掌握的知识和社会技能,体验到成功感。

如果儿童在学习和交往中屡遭失败,就会产生自卑感。

儿童在学校当中所经历的成功和失败的体验,对其人格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儿童体验到的成功多于失败,他就会养成勤奋进取的性格,会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如果儿童体验到的是失败多于成功,甚至都是失败没有成功,他就会形成自卑的性格,对新的学习任务产生畏惧感,可能会回避现实,对今后人格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第五阶段: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青少年逐渐面临职业选择、交友、承担社会责任等问题。

由于他们不能肯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于是产生了“我是谁”的疑问。

在对自我的探索过程中,如果能将自己在各方面将要承担的角色同一起来,就会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否则就会感到迷惘、痛苦。

第六阶段: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20~40岁)。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与他人建立亲密的感情关系,体验友谊和爱情。

如果无法建立这种亲密的感情关系,就会感到孤独。

第七阶段: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40~65岁)。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热心承担社会责任,关心家庭,养育后代。

不愿或无力承担这种责任的人会变得颓废迟滞或自我中心。

第八阶段:完美无缺对悲观绝望(65岁以后)。

在这个阶段,回首往事,觉得一生充实、有意义会产生完善感,对往事感到悔恨会产生悲观的情绪。

二、特征包含的方面
Bowyer Katherine一直致力于研究影响沙盘游戏的年龄等因素,她总结五个评估标准:
沙盘的使用范围;
攻击主题;
沙盘的控制感和连贯性;
内容等。

使用沙子的情况;
箱庭中沙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柔和、细腻,容易塑造,当个体双手接触到沙时,会联想到儿时在海滩或工地的沙堆上游戏的美好情景,唤起美好回忆,产生美好的感受。

挖开沙显现出沙箱底部的蓝色时,个体会产生一种挖出水来的感觉。

往下挖掘也是个体内省的表现,是否敢于利用沙表现自己的内部世界也是个体在陌生环境中是否感到紧张的一种表现,也可以就此对个体创造力进行评估。

从制作箱庭作品所需时间,一般可以看出通过箱庭制作表现内心世界的投入状态,时间越长,其思考程度更深些,反之亦然。

所使用玩具数量和种类,则表现制作者内心世界的丰富性。

人物、动物、植物是有生命的物体,交通工具是前进、转变的象征,也有生命力的意义,箱庭中有生命物的多寡,表现出个体内心动力状态。

三、不同年龄段个体的沙盘游戏特点
(一)幼儿(3-6)沙盘游戏的特征
1、制作时间
幼儿制作箱庭疗法的时间最长的用了75分钟,最短的用了10分钟,10个人的平均用时32.4分钟。

10名幼儿在制作完一个箱庭疗法作品后都表示非常喜欢这种游戏形式,不想离开,想拆除后重新摆。

幼儿制作箱庭疗法的时间一般都比较长,因为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变化很快,刚刚摆上的沙具觉得不合适就又放回,随时调整沙箱中各个沙具的位臵,可能跟这一年龄阶段(3—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关,他们的注意稳定性差,以不随意注意为主,注意的范围也较小,使得他们很难围绕一个主题来摆放,于是就出现了制作过程时间长、多变动的特点。

2、沙具的移动
幼儿在制作过程中都移动过沙具,或者是将已摆上的沙具移动位置,或者更换沙具。

参加本研究的幼儿中有一半幼儿移动沙具次数在10次以上。

这与3—6岁幼儿易转移、易变动的注意特点有关,他们还没有能力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生活场面,使幼儿箱庭疗法具有很强的动态特点。

见证人也发现,这些幼儿移动沙具有时是为了表达沙具的行为和表情,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3、作品的基本构成(1)沙具数量和种类
最多的是动物类沙具,数量上排第二位的沙具种类有人物类、植物类和用品用具。

幼儿箱庭疗法作品中出现的大多数是动物类沙具,象征理论认为,动物代表的是一种原始的、本能的力量,所以它们在幼儿箱庭疗法中的大量出现可能反映了幼儿早期自主性的缺乏和内心力量的未分化。

荣格认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处在与客观物体认同阶段,自我和非自我被看成是一个整体,他们还不能区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属于自我发展的原始阶段,幼儿中的动物心象正是这一原始自我状态的表现。

而幼儿又是如何对待这些动物的?研究者发现,有5个幼儿都在动物旁边放食物,说是给动物吃的。

根据卡尔夫的理论,这是幼儿学习如何从他人那里获取经验的第一步,而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来自他人的提供,是迈向独立性的表现。

另外,动物是幼儿生活中
最熟悉的形象,他们所听的故事、所看的动画片、所唱的儿歌中大多有动物形象,所以幼儿很容易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这些动物类沙具上,与它们认同,通过它们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人物类沙具也是使用频率相对较多的,主要包括现实人物、科幻超人和英雄。

现实人物在箱庭疗法作品中主要代表的是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如父母、父母以外的重要抚养者和好朋友。

如W.ZQ作品(如图3)右下角的人物代表妈妈和自己,没有爸爸,是因为她不喜欢爸爸。

再如L.JY说自己作品(如图5)右下角的两个人物是姐姐和妹妹,而现实生活中,她的表姐与她们一家生活在一起,经常照顾她。

科幻超人、英雄通常是幼儿最喜欢的动画片中的人物,他们代表正义,拥有超人的神奇力量,可能是幼儿内心渴望力量、渴望独立的表现。

如图8所示,沙箱中上方的超人被幼儿看成是最厉害的人,他在指挥着周围的一切,也是他最喜欢的人。

植物类玩具出现的频率也相对较多,主要表现为果实和一些点缀的花草。

其中,果实可能是幼儿生活中“喂养”主题的反映,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是被喂养者,而在箱庭的制作过程中,他们给动物提供食物,充当了喂养者的角色,体验到了自主的感觉。

花草在幼儿的眼中不仅仅是点缀的,有一个幼儿用小草代表自己和研究者,这在“小草的生日”(如图6)中有所体现,幼儿说作品中被七彩玻璃珠围住的那块小草是她自己,旁边的那块小草是“草阿姨”,大家都是来给小草过生日的,还有一个幼儿用草坪当武器,刺伤怪兽。

用品用具类玩具虽然使用得也较多,但这一类包含的玩具很杂,如劳动工具、衣物饰品、容器餐具、学习用品、乐器、食物饮品、药物等,幼儿的选择也分散,因为这主要和他们不
同的生活经历有关,个体差异很大,难以看出有什么规律。

kallf的研究表明:6岁左右的儿童在沙盘中使用史前动物比成人要频繁,许多幼儿会给动物提供食物。

这是他们迈向独立的第一步。

Paul的研究表明:5岁之前的幼儿更多表现出与吃有关的主题;5岁之后有关农场的主题表现的更多些,作品中出现很多动物;交通工具是5-8岁的幼儿最感兴趣的沙具。

(2)沙箱的使用
他们很少动沙,10个孩子中只有3个人曾经动沙,一人是挖沙做河流,一人轻轻地将沙聚拢起来形成小山丘,另一人则是用勺子舀沙玩。

参加研究的幼儿被试中有7人都不曾动沙,有3人虽然动沙,但力度也都不大,可能跟他们初次接触箱庭有关,对环境感到陌生,还不敢大胆探索游戏环境。

(3)空间使用
参加本研究的幼儿有8人都是将整个沙箱占满,只有一人将玩具摆放在了沙箱外,并在沙箱外进行“过家家”游戏。

大部分幼儿在制作完成后都会说一句“摆满了”,对他们来说,箱庭作品的完成似乎就意味着将整个沙箱摆满。

观察这10名幼儿的箱庭作品,给人的明显感觉是都很满,他们往往将占满整个沙箱看成是完成作品的标准,而且从各个方向来摆放,一般是从离自己最近的地方开始,由近及远,直到将整个沙箱摆满,也就是说,幼儿并不总是站在沙箱的正前方来制作,他们站立的位臵随时都在变化,以便于将沙箱的各个角落都照顾到,这一点充分反映了3—5岁幼儿的自我中心的心理特点,而“占满”的这一箱庭格局似乎是幼儿未分化的内心状态的投射,他们还没有力量和能力控制自己的生活场面,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和应对。

被试中年龄最小的幼儿(刚满3岁)除了制作箱庭作品外,还在箱外进行“过家家”的游戏,她把两只小兔子当作自己的孩子,自己当妈妈,给小兔子做饭、买菜和喂药,还邀请研究者与她一起玩,让研究者当卖菜的人。

对于刚刚3周岁的幼儿来说,他们还很难在沙箱内外作区分,没有明确的界限感,所以整个游戏室都是他们的游戏空间,而不仅仅限于沙箱内,这往往反映了幼儿自我的界限尚不确定,有时也反映了对表现自我的一种恐惧和不安。

另有一个幼儿制作了两个箱庭,第一个作品摆得很满,第二个作品有明确的主题(“小草的生日”)。

这个幼儿开始进入箱庭治疗室时非常不适应,总拉着母亲的手,任何玩具也不看,问她问题,她也不回
答,研究者就尝试用玩具与她沟通,她最终接纳了,将它们摆到沙箱中。

出乎意料的是,一个箱庭不能满足她的要求,接着又制作了一个,而且主题明确。

可以认为,第一个箱庭是幼儿适应环境、熟悉玩具的“过渡”,第二个才是她真正的创作。

4、作品主题
有6个幼儿都不能明确地报告自己的作品的主题,当研究者问他们:“你能给自己所摆的作品起个名字或题目吗?”他们都回答说不知道,但他们能就沙箱中的某一部分讲出大概的意思。

有两个作品有明确的主题,它们是“全体动物游乐园”和“动物看鹅”(如图5)。

有一个作品反映的是家庭生活,用的大部分玩具也都是家具类的,但幼儿受语言表达所限,不能准确地说出,只说是“她们的家”。

另外那个制作了两个作品的幼儿,她的第一个作品没有主题,但第二个作品却有明确的主题,叫做“小草的生日”(如图6),因为那天恰逢这个幼儿的5岁生日,她将自己过生日的场景反映到了箱庭作品中,所以,研究者将这类内容归入了生活场景类。

当研究者直接问幼儿箱庭作品的主题时,他们通常很难回答。

所以,研究者就让他们看着自己所摆的场景讲故事,除了一个幼儿不知道如何讲外,其他幼儿都能讲出来,而且他们
中很多人是一边摆一边讲故事的。

只有四个幼儿明确说出了故事的主题,分别是“动物看鹅”,“她们的家”,“小草的生日”“全体动物游乐园”.其他幼儿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但他们的故事中都包含有斗争的场面,动物之间的斗争、动物与超人之间的斗争、超人与敌人的斗争,似乎表明他们需要一种力量来应对内外力量的斗争,从而整合内心与外界、自我与非自我,走出自我中心的状态。

为了更好地把握幼儿箱庭故事的主题,研究者还从幼儿的父母那里了解了一些幼儿生活的背景信息,如幼儿与父母的关系、幼儿在幼儿园中的表现、幼儿喜欢看的动画片和听的故事等,于是发现,幼儿箱庭故事中的很多原形和场景都是自己生活经历的再现或模仿动画片和童话故事中的场景,从前面讨论的作品中人物类玩具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同时,在幼儿讲述箱庭故事时,他们很自然地赋予箱庭作品一种
时间维度,他们使用“先”“然后”“晚上”“天亮了”等描述时间的词把故事贯穿起来,比如对先摆的玩具说是“先来的”对后摆的玩具说是“某个玩具迟到了”,对自己暂时不能关注的玩具就说“晚上,要睡觉了”,当他想要玩时就说“天亮了,该起床了”等。

前面曾提到,幼儿箱庭中玩具移动的频次很多,跟这一点也有关系,所以其作品就更具有动态性和发展性。

岡田康伸(1984)认为幼儿的作品缺乏整合,比较杂乱。

我们的研究也验证了这一点。

对于那些不能明确说出作品主题的孩子,可能是这种思维任务对他们来说有些难,他们常常能说出摆某个玩具的用意,但不能将玩具之间联系起来考虑,要么就是以部分代替整体,还不具备初步的推理和概括能力。

所以说,幼儿箱庭的制作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他们思维发展的状况。

5、制作过程中幼儿与见证人之间的互动
作为幼儿箱庭制作的见证人,研究者的明显感觉是,大多数幼儿都是一边自言自语一边进行箱庭制作的,如那个制作了“动物看鹅”作品的女孩L.JY一边摆一边说:“先挖一条河,河里有鹅,前面这只鹅是爸爸,后面的是孩子,然后小猪的妈妈带着小猪来看鹅,小狗、小猫、*小象、小鸡也都来看鹅,小猴子和小熊是后来来的,它们迟到了……这边的是姐姐带着妹妹来看鹅,姐姐对妹妹说‘要听话,不然的话就走丢了’……”再如那个制作了“小草的生日”的女孩说:“小草今天过生日,好多小动物都来给她过生日,它们给小草送了好多礼物,草阿姨也来了,她给小草送了一条项链,桌子上有生日蛋糕和蜡烛,还有小草喜欢吃的宝塔糖,小草今天特别高兴。

”在摆上蜡烛之后,她和见证人一起拍手唱生日歌。

还有的幼儿不仅自言自语,而且主动与见证人交流,问问题,或者邀请见证人参与到他们的箱庭游戏中。

总之,幼儿箱庭制作过程中的互动要比成人的箱庭制作更频繁,箱庭的游戏性质更明显一些。

幼儿的箱庭作品是以玩具和沙箱为媒介,向我们讲述心灵世界的故事,幼儿既是讲故事的人,又是故事的主人公。

而见证人就应该是听故事的人,事实上,见证人不仅仅是在“听”故事,也在用“心”
陪幼儿一起感受和经历故事,适时地回应他们的言语和非言语,当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见证人要及时给予帮助,使他们尽量达成内心的想法,减少遗憾。

如一个幼儿想寻找生日蜡烛,但玩具架上没有,她很着急,见证人就给她拿来蜡笔,她很高兴。

有时还会应幼儿的邀请参与到他们的箱庭故事中扮演某个角色,用那个角色的语言与幼儿进行对话,帮助他们讲述内心的故事,如有个幼儿让见证人扮演“卖菜的人”,她扮演“给孩子买菜的妈妈”,幼儿将自己母亲平时照顾她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可以深深感受到浓浓的母女情。

斯图尔特理论的第三阶段,儿童早期II(EC II),包括三四岁至六七岁。

在这个时期,儿童自身是他游戏的核心。

沙盘中经常显示的是被攻击和被迫逃离的行动。

根据斯图尔特的说法,此时的重点不是充当攻击者而是逃离危险。

与年龄稍大时的战斗相比,这时儿童的攻击或争斗很少具有组织性。

冲突出现了,但是沙盘中明显地塑有一个中心形象(例如,一个受到攻击的房子或人,中心形象常存在于一片篱笆圈起的区域、一个海岛或一池水中)。

这是一个过渡期,当儿童摆脱父母接近同龄人时,他们对正在尝试的独立而感到焦虑不安。

在这个阶段,儿童也在用行为试探某些限制,比如把沙子弄到地板上和拒绝在适当时间结束会谈。

(二)初中生沙盘游戏的特征
1、制作时间
制作作品使用的时间较少,一般在6--17分钟,这与小学生、幼儿相比都显然少得多。

初中生则表现出小心翼翼的样子,他们往往只是从众多玩具中选择少量的、自己感到合适的玩具,慎重地摆放到沙箱中,很在意控制自己制作作品的时间。

2、沙具的移动
初中生制作箱庭作品,虽然在选择玩具时也表现出犹豫不决,但往往是在玩具架上选择完毕后再摆放到沙箱内,或者先堆集在沙箱之外,再作具体选择,他们很少在沙箱内进行大幅度的修改。

当他们感到可以时才会宣布结束,能够做到有始有终,很少出现类似小学儿童、幼儿制作过程中突然结束的情况,这说明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
提高了。

3、作品的基本构成
(1)沙具数量和种类
在与初中生合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的箱庭作品大部分所使用的玩具都比较少,大部分作品的使用玩具数量为19—38个,初中生箱庭作品中有生命物显著多于无生命物。

(2)沙箱的使用情况
绝大部分初中生在制作箱庭作品时都不太移动沙,虽然作品中有许多“水”“山”等需要利用沙才能更直观表现的心象,他们也仍然很少利用沙来表现。

4、作品的主题
初中生的箱庭作品也是其积极想象的结果,但其内容往往是其客观生活环境的微缩,如表现家庭内部结构时,就按照自家住房的格局进行安排等。

他们在理解箱庭作品时,往往流露出他们对自己所处环境的半幼稚半成熟的感性认知。

初中生箱庭作品主题通常表现的是自己的家庭、生活环境、社会生活(主要是校园生活),较少表现宗教的、抽象的、原型的主题。

“家”“城市”是出现最为频繁的主题词,尤其是女生的作品,表现家庭活动的作品占主导地位。

而在120个作品中,只有6个作品所表现的主题是抽象的,表现制作者的主观认识、对人生进行哲学思考.
初中生箱庭作品中表现的场面比较和谐,诸如战争、竞赛等对抗性主题出现得相对不多;作品大部分表现的是外在世界。

男生更喜欢表现社会生活,而女生则更喜欢表现家庭及其环境。

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他们的作品都很少涉及宗教、理性的、抽象的主题,主题基本上是对客观世界的想象、直观呈现。

5、作品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气象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初中阶段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他们身体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表现出精力充沛、生机勃勃的气象,这在他们制作的箱庭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表现。

绝大部分初中生作品出现了代表着生命力的人物、动物、植物,以及象征着进取奋斗的交通工具,而且他
们作品中的有生命物和无生命物数量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男生作品中有生命物显著多于无生命物。

初中生作品中常常表现出比赛、忙碌、繁忙的景象,从他们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上看,中考并没有使他们对考试产生过多的压力感,平时的学习、考试也并没有引起他们太多的焦虑,相反,他们更多的是将平时的考试、竞争视作锻炼,是对困难的挑战。

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感受到初中生的人生发展课题一一学习总体上持积极进取的态度。

图9一1 w.YT(男)的箱庭作品:锻炼
(河道将作品分割为三部分,同时用桥梁连接在一起。

作品表现的是少林寺和尚在锻炼的景象。

小和尚们生动传神的动作与生机勃勃的植物相互映衬,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充满活力、张力的生命。

从左下的门到右上的塔,这是个体由起源到终极奋斗历程的生动写照。

)(主题的命名形象地表现了制作者正处于自我同一性确立过程。

整齐有序的建筑是其内心秩序感的表现,而忙碌的施工现场则是其追求内心世界丰富、完善的表现,也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表现,草木繁茂和鲜艳的色彩展现了他充满活力的生命。

)
6、自我像表现
自我像是个体对自身在环境中的角色的认知。

箱庭作品中有无自我形象的表现,以什么样的形象展现自己,都折射着个体现实中自我评价、自我认知的风格。

我们在与初中生一起理解他们制作的箱庭作品时,也非常关注他们是否在作品所营造的世界中给自己“安排”一个位臵。

大部分初中生在箱庭作品中没有考虑安排自己的形象,他们也较少用动物、植物等物品代替自己。

或者确切地说,他们对作品中出现的自我形象没有予以认同。

许多制作者解释箱庭作品主人公时,可以感受到是在诠释自己的形象,但他们仍然不承认那是他们自己的形象,而将其解释为自己的朋友,或者是自己不认识的人,或者是自己崇拜的人物。

对箱
庭作品自我像或主人公的理解,可以看出初中生尚处于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反复过程中。

7、较强的秩序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