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华山文化园区华山论见,文创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华山文化园区华山论见,文创空间
华山文化园区(又名“华山1914文化创意园区”,“华山艺文特区”或“华山1914”),位于台北市中正区,占地72000平方公尺。
1999年后,该园区成为艺文界、非营利团体及个人使用的艺术展览、音乐表演等文化活动场地。
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已被纳入台湾地区六大关键新兴产业之一,华山文化园区作为台北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园区,将成为台北最耀眼的“文创星云”和文创产业的“旗舰基地”,在产业整合上扮演了“创意枢纽”的角色。
一华山,从历史深处走来
大城市里旧厂改造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案例并不少见,如由纺织厂改造而来的上海
“M50”视觉艺术产业园和由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老厂区发展而来的北京“798”艺术区等。
台湾的华山文化园区是由“芳酿社”造酒厂旧址改造而来,不过与上海“M50”的安静精致、小资情调和北京“798”的大气张扬不同,华山文化园区映射着台湾慢调及历史文化气息。
若要了解台湾文化,华山文化园区或许是个不错的突破口,观众置身其中,可以感知到台北特有的文化格调。
除了城市大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华山文化园区所呈现的状态与其特有的历史发展状况是密不可分的。
作为目前台湾地区较具代表性的园区之一,华山文化园区的发展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史。
第一个阶段是1914~1945年。
1914年,来自日本的阿部三男和藤本铁治在这块土地上建立了“芳酿社”,制造清酒。
次年,“芳酿社”更名为“日本芳酿株式会社酒造场”,并以酿造“蝴蝶兰”清酒而闻名,成为当时台湾地区较大的酒厂之一。
第二个阶段是1945~2003年。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台湾被归还中国,次年,台湾省专卖局接收了台北的该酒厂。
1987年,酒厂因配合台北市都市计划而迁到新北市的林口工业区,这块土地开始被闲置,直至1997年,在各领域人士的呼吁下被再次利用,并逐渐发展成一个多元化的艺术文化展演空间。
第三个阶段是2003年以后。
台北市当局将华山规划为文化创意园区。
2003年,“文建会”接手华山,并将其改名为“华山文化园区”,因其源自1914年的“芳酿社”,所以又被称为“华山1914文化创意园区”。
经过四年的整合发展,台北市当局于2007年将该园区定位为“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旗舰基地”,采用ROT方式吸引民间资本进入。
这块土地配合着历史的发展演变,展现了特定时代下的特定状态。
华山文化园区作为时代的产物,从侧面呈现了台北这一“简单”“慢活”的文化创意新都市。
二文化创意,盘活品牌资源
1.创意地标
华山文化园区由旧厂区改造而来,完整保存了近代酒厂的建筑群,具有台湾近代产业历史的特殊价值与意义。
人们在华山文化园区内不仅可以看到制酒厂建筑群,而且可以感受到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建筑构造技术与工法。
2.创意集市
华山文化园区非常注重接纳海内外人士,以新型观念聚集人气,希望将其打造成台湾地区的文创门户和台北市的观光入口,形成创意超市,吸引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台湾。
为了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华山文化园区广纳海内外人士开办讲座及论坛,借此交流思想。
为了丰富游客的体验和推动园区产业的发展,园区不仅设置了“台湾味”的美食及各种创意集市,而且利用园区内明星开设的工作室来宣传带动衍生产品的销售。
这些文化元素不断集聚到华山文化园区,让这里人气大增,成为人们认识台湾、了解台湾文化的一扇窗口。
3.创意活动
园区开展多种文化活动,使其与社会公益相结合,提高园区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吸引公众注意,以获取经济收益。
2010年2月27日,《熊猫人》举办的慈善公益见面会在这里举行,总导演周杰伦现身该活动与观众分享拍片甘苦。
同年4月11日,由华山文化园区规划的台湾本土设计师礼品专卖店开业,专卖店推出了自营品牌“1914 Connection”,以品牌专卖店的形式推动台湾本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4.创意经营
在华山文化园区,文化不再是传统模式中严肃、晦涩的概念,而是创意不凡的文化产品和人们喜闻乐见的新型体验。
园区内随处可见别具创意的产品,能够满足游客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需求,展现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打破了过去“文化是弱势”的认知,重新定义了文化创意的重要性、独特性与时代价值,让一大批文创企业认识到了文化创意的巨大潜力,体验到了创意经营的活力与魅力。
三整合优势,提升品牌价值
1.科学定位,实现时间、空间和创意的完美结合
华山文化园区要经营的是时间、空间和创意。
1997年,艺文团体“金枝演社”在华山的一次演出让荒废多时的华山重新产生了“动”起来的活力,摇身一变成了“闲置空间再利用”的成功示范。
在此后的十几年里,台湾文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酷玩”为基调,进一步全方位地打造了华山文化园区。
“酷”指的是时尚、前卫、实验,“玩”指的则是玩乐、享
乐、娱乐。
为实现这一设想,文创公司制定了四大目标:一是打造文创时代的“世贸中心”,建构文创成果展现、交流和交易的平台;二是打造文创未来明星的“孵梦基地”,培育创意人才,让这里成为“筑梦”和“圆梦”的实验场;三是打造文创空间形塑的“未来橱窗”,将其作为“The Best of Taiwan”的舞台,展现台湾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创意成果;四是打造文创生活体验的“休憩胜地”,打造台北的“酷玩”首选地。
2.追求共生,实现文化、生活、生态一体化
华山文化园区有会议展览中心、文艺展演舞台、文化创意产品发布会场、儿童创意体验空间、文创品牌的概念店及美食餐饮店等。
游客在园区内可尽享文化时尚,体验各种台湾美食。
因此,一个人、一个品牌、一个空间、一棵树都是华山文化园区经营的对象,园区创造的一系列动人的文化故事,让其成为台湾文化创意的“达人堂”。
3.稳中求进,成立基金会,结富扶才,以艺引企
华山文化园区推动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结富济才”是必要的手段。
“结富”是指结集整合资源丰富、有创意构想和成功经验的社会组织与文化创意企业;“济才”则是要发掘和邀请有想法、有潜力、有创意的明日之星或新兴团队进驻华山文化园区,为创作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提供交叉、跨界的支援性服务。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并兼顾华山的公共性、专业性、指标性和未来性,文创公司成立了基金会,结合当地资源,以文化创意推动都市更新,做好生产、生活和生态融合的顶层设计。
四科学定位,化解园区矛盾
1.闲置空间的公共性与艺术精英化的矛盾
在创建之初,华山文化园区将服务对象定位于高端人群,偏向于特定群体,而忽视了所在地的社区居民需要。
过度注重满足引入的先锋艺术群体而缺乏与周边小区、社群的互动交流,导致园区建设无法得到属地原居民的理解与支持。
在艺术产业开发上,园区更加注重引入有美术经验及相关从业经验者,展演内容也偏向前卫艺术,和普通民众的审美习惯有所偏差,这种差异直接导致园区里的一些表演不为民众所理解,甚至遭到反对。
另外,艺术家的要求和观众的需求也不尽一致,艺术家创作的时候要求保留特殊性与独立性,而普通观众参观时更多的是追求生活需要,进而希望华山文化园区向多元方向发展,如增加餐饮店、艺术类商店等。
华山文化园区就这类问题展开讨论,广泛征求民意,最终使这些矛盾不同程度地得到了解决。
2.文化品位与商业利益的矛盾
华山文化园区为了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曾经出现过“重商轻文”的倾向,过度地追逐经济效益容易造成园区的文化创意低迷和文化品位降低。
2007年,园区经营项目包含创意影像、创意集市、创意娱乐、创意演出、创意展售、创意教育等,但这些文化行为有的仅仅是打着“创意”的幌子,实际追求的只是商业利益。
一些创意活动并非供艺术工作者进行展演,而是进行商品展示或销售,商业性逐步盖过了文化性及艺术性。
华山文化园区建设所需投入较大,2007年华山ROT 15年的契约总收入约为2.5亿元新台币,厂商不仅至少需先付3亿元新台币让华山文化园区的经营管理走上正轨,而且每年需支付土地租金1500万元新台币、定额权利金100万元新台币及一定比例的“变动营运权利金”。
而这一黄金地段仅用以做具有少量经济价值的艺术展示,长久下来势必造成政府和厂商的压力过大,使场地出租成本提升,这对文化创新和艺术氛围的形成与培育是不利的,也违背了园区发展的规律和初衷。
如何消解文化与经济、艺术与商业的矛盾,是华山文化园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3.园区创新与产业趋同的矛盾
就闲置空间再利用来看,台北不存在与华山文化园区一致的文化创意园区,但就台湾当局提出的建设五大文化创意园区来看,基本上是对闲置厂房工地进行开发,并有着相似的发展计划。
园区产业定位的不明和产业结构的趋同,使它们大多发展着相似的产业,这样势必会导致各园区形成竞争大于合作的局面,从而难以形成差异化发展战略,以至于城市整体综合竞争力降低。
华山文化园区实现了文化与产业的结合,在以文化为龙头、以经济为驱动的思路指导下,探索出了一个激活社会各界关注的机制,为文化创意产业引领了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
园区建设的经验启示我们,在注重文化创意园硬件建设的同时,还需要有关部门在施政上做好“文化”定位,实现创意与文化的有机结合,达成艺术与产业的互利双赢,从而真正建立切合园区实际的“文化共同体”。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是要激活民间活力,提升民众的创造力,丰富人民的生活内涵,让民众真正享受文化产品带来的福祉。
华山文化园区的品牌就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建立的。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