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学史鉴学派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2013年第一学期《西方史学史》科目考查卷
专业:历史学班级:历史091班任课教师:
姓名:XXX 学号:***********成绩:
年鉴学派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年鉴学派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萌芽、4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一个法国
史学流派,60年代时开始有世界性影响。
年鉴派的创始人被共认是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他们在1929年初创办了《经济社会史年鉴》,后屡经更名,并于1946年定名为《经济·社会·文化年鉴》,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相同主张的史学家们的主要阵地,年鉴学派便因此得名。
年鉴史学的三大主导理念:第一,用以问题导向的分析史学,取代传统的事件叙述;第二,以人类活动的整体的历史,取代以政治为主体的历史;第三,实行跨学科研究,即与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语言学、社会人类学等学科密切结合。
这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年鉴学派的特点。
一、年鉴学派产生的背景及其开端
20世纪以来,现实环境和史学家的思想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法国史学受实
证主义影响,以政治、军事、外交史为主要研究对象,漠视一次大战后产生的严重社会与经济问题,现代化摧动了西方社会的民主化和世俗化进程,普通民众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加强。
更为重要的是,世界大战对欧洲的破坏,使人们彻底抛弃了盲目自信的乐观情绪。
资本主义工业化、现代化所引发的各种弊端,也迫使人们重新审视和反思西方文明及其价值观念,从而使西方学者的现实感、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大大增强。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引起了史学界的一次革命,产生了极具特色的年鉴学派。
面对传统史学的衰落,一些有远见的史学家开始向传统史学发起挑战,探
索史学生存和发展的道路。
在这些探索中,法国学者享利·呗尔就是其中之一。
他于1900年创办了《历史综合杂志》,对年鉴学派的创立者费弗尔和布洛赫产生了重要影响。
贝尔认为,历史学的任务不是描述历史,而是解释历史。
他主张从新的宏观角度来观察历史,以历史心理学为中心来达到历史和科学知识的综合,从而成为一种新的史学模式。
这一宗旨的确立,为年鉴学派跨学科的总体史研究开了先河。
二、年鉴学派的发展
1929年,费弗尔和布洛赫共同创办了《经济社会史年鉴》杂志,吸引了大批对传统史学不满的史学家,《年鉴》杂志成了新史学家们对传统史学展开进攻的阵地。
在《年鉴》杂志创办前后,布洛赫和费弗尔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著作。
通过他们的努力,年鉴学派形成和确立了自己的基本理论和发展方向,不仅成为法国史学的代表者,而且成为二十世纪西方史坛的主流学派之一。
费弗尔和布洛赫提出了一系列作为研究工作出发点和供历史学家在实际活动中遵循的原则、方法与操作程序。
费弗尔与布洛赫的对传统实证史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历史是什么?它具有怎样的性质?年鉴学派提出了与传统史学截然不同的观点。
传统史学把政治史、事件史和杰出人物的个人传记当做历史学无法超越的研究对象。
费弗尔和布洛赫要求扩展历史学的研究领域,拓宽历史学家的视野。
新史学关心的是人类的全部活动,是“属于人类,取决于人类,服务于人类的一切,是表达人类,说明人类的存在、活动、爱好和方式的一切”。
费弗尔说“经济和社会史其实是不存在的,只有作为整体而存在的历史。
就其定义而言,历史就是整个社会的历史”。
其次,费弗尔和布洛赫还充分论证了“历史认识从何处来”这个问题。
它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看待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二是如何认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对于第一个问题他们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客观的”和“现成的”历史事实。
因为不论是原始档案还是历史著作,都不同程度地带有记载者和研究者的主观烙印。
历史事实的意义在于用它来说明某个问题,历史学家对它要进行反复的选择、对比和分析,只有通过史学家的锤炼,它才从历史素材“被提升”为历史事实。
对于第二个问题,他们认为,历史学家不是超然物外或活在真空之中的,他们是处在现实环境中的人。
他们首先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其次才是历史学家。
他们首先关心的是自己时代的历史,其次才是自己时
代以外的历史即是过去的历史。
如果要说年鉴学派第一代学者历史研究的特点,那就是:提倡总体史学,
把研究的触角伸入到人类历史的每一个细节,主张对历史学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广泛应用历史学方法以外的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和比较方法等,并注
意开拓史料的来源;正如费弗尔所言,历史真实的内在的动因并不在于大人物
的脾气和心血来潮,也不在于敌对双方外交官的纵横捭阖,而在于“地理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群众的知识、信仰和心理等因素”。
另外,他们反对简单地复述史料,描绘个别特殊事件、人物和制度,主张综合分析,运用历史
比较法,向史料提出问题,带着现实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
三、年鉴学派的鼎盛阶段
二战后,年鉴学派进入第二个发展时期,年鉴学派逐渐在法国史学界赢得
优势。
自1946 年起,刊物的视野进一步扩大,称作《经济、社会、文明年鉴》。
从此,这位第二代年鉴学派最为卓越的学者带领年鉴学派走向了巅峰,并使法
国史学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布罗代尔发扬了年鉴学派总体史学的思想之后,长时段研究逐渐成为法国
史学的主要倾向。
在长时段理论的指导下,年鉴学派第二代学者们把研究重点
放到历史的深层结构上,并注意对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进行考察。
与之相适应,研究的范围扩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习俗、婚姻、生育、死亡、物价、衣着等,史料的范围也逐步扩大了。
史料范围的扩大也让许多新型的研究
方法得以产生,例如计量方法的应用。
布罗代尔的另一部巨著是《15至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布罗代尔个人事业达到了巅峰。
在该书中,他使用的关于物质文明、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三层分立的形象,为经济学家认识市场经济的实质开辟了一条新路。
在不少经济学家都以为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而资本主义国家奉行市场经济,把资本主义同市场
经济等同起来的时候,布罗代尔在《物质文明》一书的结论中断然指出,“形形色色的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着毋庸置疑的区别”。
他还揭示了混淆二者在政治上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在社会主义国家,为消灭资本主义而压制市场经济是致商品生产萎缩、比例关系失调和供求矛盾尖锐化的根本原因。
四、年鉴学派的第三阶段
1968 年,年鉴学派发展到第三阶段,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传统的年鉴学派提倡总体史学,把社会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而第三代学者却认为历史的间断性是决定一切的因素,否认各种历史事件之间有任何联系。
因此,他们研究的也都是一些历史上孤立的现象。
此外,年鉴学派的第三代学者在广泛探索历史研究的新对象时,特别偏重心态史的研究。
在他们的努力下,心态史研究甚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成为法国史学研究的主流。
社会心态是历史的深层结构,这一深层结构的变迁只能是在长时段和群体之中观察,因而,只有对社会心态进行研究,长时段研究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
年鉴学派的第三代学者们在开拓新的史学研究领域,更新史学研究方法方面做出了努力和贡献。
另外政治史回归、叙述史复兴、事件史平反。
但是回归了的政治史被深藏在物质环境中,它仅是总体历史的一个部分。
由此看出,年鉴学派的第三代学者们在开拓新的史学研究领域,更新史学研究方法方面做出了努力和贡献。
第五、年鉴学派的作用
年鉴学派出现的意义在于传统史学中历史的那种一成不变的节奏已经被地理时间、社会时间和个人时间三种节奏所取代,而在这三种时间中,尤其突出社会时间的重要性."全面的历史"也就是一种"整体的历史",它强调历史是包罗人类活动各个领域的"整体",是在这些领域之间相互关联、彼此
作用所形成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中得以体现的。
要反映出这个"整体",要反映出其内部的结构-功能关系,因果性的思维逻辑是不能胜任的,必须借鉴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方法,从横向关系进行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是"共时性的",与传统史学的那种"历时性的"研究方法截然不同。
因此,摈
弃传统史学的观念和方法,就十分合乎逻辑。
但"共时性"的研究需要一个相对静止的操作平台,"社会时间"扮演了这个角色。
一方面,社会时间相对于地理时间变化较快,这使其能体现历史的流变性质;另一方面,社会时间相对于个人时间变化又较慢,这又使其能满足"整体历史学"所要求的"共时性"研究取向。
年鉴学派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延续的过程,它不断突破着传统史学的局限,开创了史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对历史学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兆武、陈启能.当代西方史学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徐浩、侯建新.当代西方史学流派[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3](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4]刘昶.人心中的历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5]张广智、张广勇.现代西方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