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编图技术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 录
前 言 (i)
引 言 ................................................................... i 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总则 (1)
3.1 编图原则 (1)
3.2 编图方法 (2)
3.3 编图要求 (2)
4 基础性图件 (2)
4.1 基本要求 (2)
4.2 实际材料图 (3)
4.3 地质环境条件与地质灾害遥感释译图 (3)
4.4 孕灾地质条件图 (4)
4.5 地质灾害及隐患分布图 (5)
5 应用性图件 (6)
5.1 基本要求 (6)
5.2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图 (7)
5.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图 (8)
5.4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区划图 (8)
5.5 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 (10)
5.6 单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防治管控建议图 (11)
6 图件说明书 (11)
6.1 基本要求 (11)
6.2 内容提纲 (12)
7 数据库建设 (12)
8 图件质量检查 (12)
9 涉密数据的注意事项 (12)
附 录 A 主要实物工作量汇总表 (13)
附 录 B 图件版式说明 (14)
附 录 C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和区划方法 (18)
附 录 D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区划方法 (21)
附 录 E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区划方法 (24)
附 录 F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成果图件说明书建议提纲 (26)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编图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1:50000)成果图件类型、编制目标、主图内容、图面组成、表达形式、图件说明书编写等相关要求。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1:50000)成果图件编制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Z/T 0261-2014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
GB 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
GB/T 50266-2013 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GB/T 50266-2019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18306 2017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DZ/T 0273 地质资料汇交规范
GB/T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958-9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
GB12328-90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
DZ/T 0197-1997 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
GB/T 12343.1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
GB/T 19710 国际地理信息 元数据规范
GB/T 20257.3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
DZ/T 0157-95 1:50000 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
《1:50000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信息化技术要求》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9.12)
《崩塌滑坡泥石流调查评价成果信息化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2016.2)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50000)(试行)》自然资源部(2020.3)
3 总则
3.1 编图原则
3.1.1 图件编制在调查成果基础上客观反映区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和孕灾背景条件等特征规律,体现地质灾害风险区时空分布与防治措施建议。
3.1.2 成果图件分为基础性图件和应用性图件,图面内容兼顾专业性和通俗性,满足地质灾害调查研究等技术人员和防灾减灾管理人员的工作需要。
3.1.3 成果图件图面内容规范,要素齐全,图面美观,图面内容应包括图名、主图、图例、注记、比例尺、指北针、责任签等要素,根据各图编制实际需要,合理增加镶图、镶表内容,支撑补充主图表达需要。
3.2 编图方法
3.2.1 资料收集包括搜集整理地理底图、基础地质资料、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资料及编图需要的其他相关资料。
3.2.2 地理底图修编依据GB/T 12343.1、GB/T 19710、GB/T 20257.3、DZ/T 0157等标准规范,根据所编图件比例尺适当简化地理要素,补充新建重要水利工程、公路、铁路与城乡建设等地理信息。
3.2.3 编图方案设计包括图面综合布局、主图、剖面图、综合柱状图、镶图及镶表设计,图层结构及点、线、面图元要素设置,图面负载确定等。
3.2.4 完成图件编制后,应根据原始资料和现场核查结果对所编图件进行审核校对。
3.3 编图要求
3.3.1 图件及说明书编制总体要求对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50000)(试行)》执行。
3.3.2 针对县级行政区(一般调查区)编图宜采用1:50000或以上比例尺;针对一般调查区中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集镇区、迁建区、人员集中安置区等人口和经济财产分布密集地区(重点调查区)编图宜采用1:10000或以上比例尺;针对可能造成重大人员或经济财产损失的地质灾害及隐患单体编图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3.3 一般调查区(1:50000)和重点调查区(1:10000)图件坐标系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高斯-克吕格投影参数。
图件编制工作推荐采用ArcGIS、MapGIS等主流地理信息平台软件进行,便于开展基于电子格式图件的检查汇交存档。
3.3.4 编制图件的图层划分与命名规则、各类型图件必备图层要求、图示图例等要求统一按照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成果信息化技术要求执行。
3.3.
4.1 镶图作为对主图内容的补充和细化,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置镶图。
镶图比例尺应依据图面配置尺寸合理确定,确保整图图面配置匀称协调。
3.3.
4.2 镶表作为对主图内容的补充和细化,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置镶表,确保整图图面配置匀称协调。
3.3.5 编写一般调查区(1:50000)和重点调查区(1:10000)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图件说明书,建议提纲详见附录B。
4 基础性图件
4.1 基本要求
4.1.1 基础性图件是指反映工作区地质灾害调查程度和孕灾致灾地质条件的系列图件,重点为专业技术人员和防治管理人员深入掌握区域地质灾害孕灾地质环境特征、主控因素和地质灾害及隐患的发育分布现状及发展趋势提供支撑。
4.1.2 基础性图件包括实际材料图(1:50000和1:10000)、地质环境条件与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图(1:50000和1:10000)、地质灾害及隐患分布图(1:50000和1:10000)、孕灾地质条件图(1:50000和1:10000)。
4.2 实际材料图
4.2.1 该图应客观反映调查区内不同精度调查区、调查路线、各类实物工作量的部署与完成数量的统计,采用主图、镶图、镶表的方式组合表达,直观体现野外调查工作程度。
4.2.2 图面层次关系
4.2.2.1 按照两个层次表达调查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法手段和完成工作量。
4.2.2.2 第一层次:以基于地表高程模型生成的地形阴影为底图;上图地理要素采用我国标准地理信息数据,包括重要水系、村庄及以上级别地名、乡镇及以上级别道路、重要点高程值、县乡镇界线;构造、地层界线、地层代号、产状等地质要素。
采用点、线、面图元方式组合表达。
4.2.2.3 第二层次:不同类型调查点(地质灾害调查点、地质灾害测绘点、地质灾害勘查点、地质灾害遥感解译点、孕灾地质条件点、地质环境遥感解译点、岩土体和水样采样点等)的分布位置及编号、调查路线、1:50000和1:10000调查区、1:2000地形测量区、遥感解译区、1:2000剖面测量空间位置,调查点采用点图元表达,调查路线、剖面测量等线状要素采用线图元表达,各类型调查分区(反映不同调查技术手段部署)等面状要素采用面图元表达。
4.2.2.4 根据工作区实际情况,1:50000和1:10000比例尺图件地表高程数据精度应分别不低于25米和10米。
重点调查区(1:10000)应在一般调查区(1:50000)图面内容表达基础上,对测绘点、勘查点等工作部署内容与空间分布位置进一步精细表达。
4.2.3 镶图
4.2.3.1 作为对主图内容的补充和细化,镶图比例尺应根据图面尺寸合理确定,确保整图图面配置保持美观匀称。
4.2.3.2 典型地质灾害勘查工程地质平面图。
详细表达勘查点工作部署情况。
4.2.3.3 交通位置图。
表达所在区域地理位置。
4.2.3.4 技术方法部署图。
图面内容应表达调查所采用的无人机航拍、三维倾斜摄影、三维激光扫描、地基雷达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工作部署情况。
4.2.3.5 其他类型镶图可根据工作实际情况进行配置。
4.2.4 镶表
4.2.4.1 实物工作量汇总表,详细统计工作区主要实物工作量类型及数量。
主要实物工作量汇总表格式可参照附录A。
4.2.4.2 其他类型镶表可根据工作实际情况进行配置。
4.3 地质环境条件与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图
4.3.1 该图件综合运用高分辨率多光谱光学遥感影像、激光雷达测量(LiD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等不同类型的空对地观测技术对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及隐患和承灾体进行解译,圈定地表变形区范围,为开展野外调查提供综合遥感解译成果。
4.3.2 图面层次关系
4.3.2.1 按照四个层级重点表达调查区内地质环境背景、地质灾害体及隐患、承灾体等解译特征。
4.3.2.2 第一层次:采用地形阴影叠加高清遥感影像为底图,直观表达地貌形态与地表地物覆盖;上图地理要素采用我国标准地理信息数据,包括重要水系、村庄及以上级别地名、乡镇及以上级别道路、重要点高程值、县乡镇界线;采用点、线、面图元方式组合表达。
4.3.2.3 第二层次:地质环境条件、地质要素与斜坡单元解译并经野外校核确认的结果,包括初步解译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等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的地质环境因素;断层、地层界线、产状等地质要素。
4.3.2.4 第三层次:重点表达地质灾害及隐患解译结果,包括灾害体范围、类型、空间分布、规模大小等特征。
地质灾害解译要素、颜色统一采用红色表达。
(1)一般调查区(1:50000)主图上,图斑面积大于4平方毫米(灾害体实际面积约10000平方米)或最大长度大于2毫米(灾害体实际长度大于100米)的地质灾害及隐患采用线图元勾绘灾害边界、剪出口、运动方向、潜在影响范围等特征;小于实体勾绘精度要求的地质灾害及隐患,采用点图元符号表达。
可反映地表变形区范围及变形速率。
(2)重点调查区(1:10000)主图上,地质灾害体解译采用线、面图元组合勾绘,表达灾害类型、空间分布、规模大小、运动方向、灾害体边界、陡坎裂缝、影响范围、变形迹象等特征,地表变形区范围及变形速率;根据工作区特征,可表达其他类型不良地质现象。
4.3.2.5 第四层次:承灾体解译。
一般调查区(1:50000)主图上应对可能受地质灾害威胁的较大规模的构筑物和不同类型土地利用地块采用面图元勾绘,对交通干线、管线设施等线性基础设施采用线图元勾绘,对村庄及零星房屋分布采用点图元勾绘。
4.3.3 镶图
镶图作为对主图内容的补充和细化,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置镶图。
4.3.4 镶表
4.3.4.1 镶表作为对主图内容的补充和细化,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置镶表。
4.3.4.2 地质灾害遥感解译点统计表。
表格标准格式可参考下表。
表1地质灾害遥感解译点一览表
序号 解译编号 类型 规模 稳定性 威胁对象 校核结果 是否为新增
4.4 孕灾地质条件图
4.4.1 该图件重点表达调查区内对地质灾害孕育和形成起主要控制作用的地质环境条件或地质环境条件的组合及其特征(地形要素、地质要素等)。
4.4.2 图面层次关系
4.4.2.1 按照四个层级表达调查区对地质灾害孕育起主要控制作用的孕灾地质背景特征。
4.4.2.2 第一层次:以基于地表高程模型生成的地形阴影为底图,直观表达地貌形态;上图地理要素采用我国标准地理信息数据,包括重要水系、村庄及以上级别地名、乡镇及以上级别道路、重要点高程值、县乡镇界线;采用点、线、面图元方式组合表达。
4.4.2.3 第二层次:地质灾害及隐患发育。
统一采用对应类型的地质灾害点图元表达,图元颜色为正红色(R,G,B:255,0,0)。
4.4.2.4 第三层次:一般调查区(1:50000)以工程地质岩组为底图,按照《GBT 12328-1990工程地质色标》填充普染色。
重点调查区(1:10000)以斜坡结构类型为底图,结合斜坡结构类型的孕灾程度或相关典型特征填充普染色。
根据不同地区地质环境特征,图面上的其他类型地质要素包括断层、地层界线、地层代号以及岩组代号、松散层厚度等内容。
岩土体力学参数(容重、粘聚力、内摩擦角等)。
4.4.2.5 第四层次:结合不同地区特征表达地质灾害主控因素及组合,如:黄土地区可突出斜坡结构类型,东南地区可突出松散层厚度、类型及覆盖范围等。
可采用填充花纹表达。
4.4.2.6 一般调查区(1:50000)与重点调查区(1:10000)的上图内容和表达区别体现在重点区图面要体现精细化孕灾地质条件调查成果,重点调查区(1:10000)划分出斜坡单元,以斜坡为单元综合表达孕灾地质条件。
4.4.3 镶图
4.4.3.1 工程地质岩组分区图:反映区域地层岩性、工程地质岩组、区域构造等。
4.4.3.2 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一般调查区图面上设置工程地质柱状图,反映工程地质岩组的类型和特征,包括地层时代、岩性、厚度、工程地质岩组、灾害地质特征描述、物理力学参数等内容。
灾害地质特征描述应概要说明岩组的岩性组成、结构、构造、工程地质特性和易崩易滑地质体发育情况。
重点调查区图面上可视情况配置该图。
4.4.3.3 其他宜配置镶图类型:依据调查区孕灾条件特征,从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方面选择主控因素进行表达,如区域构造纲要图、地震震中位置分布图、地形坡度图等。
根据实际情况编制。
4.4.4 镶表
孕灾地质条件及其组合与地质灾害信息统计表。
重点反映不同类型的孕灾地质条件及其组合与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关系。
表格格式可参考下表。
表2 孕灾地质条件与地质灾害信息统计表
孕灾条件大类/条件组合 (一级分类) 孕灾条件亚类
(二级分类)
灾害及隐患点数量(个) 占比(%)
工程地质岩组
斜坡结构类型
……
4.5 地质灾害及隐患分布图
4.5.1 该图重点反映调查区内地质灾害及隐患的类型、空间分布、发育特征、影响范围、成灾模式和风险等级,采用主图、镶图、镶表方式组合表达,可直接服务防灾减灾工作。
4.5.2 主图内容
4.5.2.1 按照三个层次表达区域主要地质要素、地质灾害及隐患特征、具有一定地质灾害风险的重要斜坡区段内容。
4.5.2.2 第一层次:以基于地表高程模型生成的地形阴影为底图;上图地理要素采用我国标准地理信息数据,包括重要水系、村庄及以上级别地名、乡镇及以上级别道路、重要点高程值、县乡镇界线;采用点、线、面图元方式组合表达。
4.5.2.3 第二层次:地层界线、地层代号、产状、构造(断层、向斜背斜、褶皱等)等地质要素。
4.5.2.4 第三层次:地质灾害及隐患发育分布特征。
根据对地质灾害体的实体勾绘上图精度要求,采用点、线、面类型图元组合表达灾害特征。
采用点图元表达灾害及隐患的空间位置、类型、规模、风险等级等;线图元表达灾害与隐患体的整体边界、剪出口、运动方向、影响范围、坡体裂缝、风险等级、泥石流范围(物源区、形成区、流通区)等;面图元表达灾害体范围和影响范围;图元颜色表达风险等级,通过适当调整透明度与灾害体边界线、所在斜坡单元进行区分。
4.5.2.5 在一般调查区(1:50000)主图上,图斑面积大于4平方毫米(灾害体实际面积10000平方米)的地质灾害体及影响范围或最大长度大于2毫米(灾害体实体长度大于100米)的地质灾害及隐患点,均应采用实体勾绘表达;小于实体勾绘精度要求的地质灾害及以隐患点,统一采用点符号表达。
重点调查区(1:10000)需全区采用斜坡单元表达,采用线图元勾绘斜坡单元边界,表达斜坡单元风险等级(极高、高、中、低风险等级)。
4.5.3 镶图
4.5.3.1 典型地质灾害成灾模式图。
综合表达区内主要的地质灾害成灾模式特征。
4.5.3.2 地质灾害信息统计图。
一般调查区图上宜按照乡镇统计地质灾害数量和威胁情况,表达各乡镇灾害和威胁数量占比。
4.5.4 镶表
地质灾害及隐患信息汇总表或重要地质灾害及隐患信息一览表等。
表格标准格式可参考下表。
表3 地质灾害及隐患信息表
序号 统一编号 灾害名称 位置 规模(万方)威胁人数(人)威胁财产(万元)风险等级
5 应用性图件
5.1 基本要求
5.1.1 该类型图件是满足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需求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和防治区划系列图件,是在基础性图件基础上,围绕针对防治管理需求,优化图面表达,简化专业性内容,补充与防灾减灾管理、防治工作部署、国土空间规划密切相关的内容,充分考虑图件实用性、易读性而编制的系列服务性图件。
5.1.2 应用性图件包括: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图(1:50000和1:10000)、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图(1:50000和1:10000)、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图(1:50000和1:10000)、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1:50000和1:10000)、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1:50000和1:10000)、单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控建议图。
5.2.1 根据地质灾害调查成果资料,基于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原则,采用信息量、证据权等统计模型或无限斜坡模型等物理力学模型方法评估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将调查区划分为地质灾害极高、高、中和低易发区,为部署防治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5.2.2 主图内容
5.2.2.1 按照三个层次重点表达地质灾害及隐患发育特征和易发性分区。
5.2.2.2 第一层次:以基于地表高程模型生成的地形阴影为底图;上图地理要素采用我国标准地理信息数据,包括重要水系、村庄及以上级别地名、乡镇及以上级别道路、重要点高程值、县乡镇界线;采用点、线、面图元方式组合表达。
5.2.2.3 第二层次:地质灾害及隐患发育分布特征,满足实体勾绘精度要求的地质灾害及隐患采用线图元表达边界、运动方向、潜在影响范围,小于实体勾绘精度要求的地质灾害及隐患采用点图元表达;图元颜色表达风险等级;地质灾害及隐患表达形式参照地质灾害及隐患分布图。
5.2.2.4 第三层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采用栅格或矢量面图元,根据相似性原则将评价区划分为极高、高、中、低4个地质灾害易发等级,采用普染色表达。
图层透明度宜按照30%-50%设置。
(1) 一般调查区(1:50000)采用不低于25×25米的标准栅格单元作为评价单元,采用栅格单元表达易发性区划结果。
(2) 重点调查区(1:10000)采用不低于10×10米的标准栅格作为评价单元,采用栅格单元表达易发性区划结果。
(3) 根据调查区实际情况,针对重点调查区中的集镇、迁建区、集中安置点人口和经济财产密集区和规划建设区,在重点调查区(1:10000)斜坡划分基础上,以
更加精细的斜坡单元表达易发性区划结果。
5.2.2.5 在一般调查区(1:50000)主图上,图斑面积大于4平方毫米或最大长度大于2毫米(灾害体实体长度大于100米)的地质灾害及隐患点,采用实体勾绘表达;小于实体勾绘精度要求的地质灾害及隐患点,采用点符号表达;在重点调查区(1:10000)主图上,地质灾害及隐患点应尽可能采用实体勾绘表达。
5.2.3 镶图
结合调查区孕灾特征及图面展示需要,选取用于补充说明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单要素指标图或主控因素图,包括:斜坡结构类型图、地形地貌分区图、地质构造分布图、工程地质岩组图等。
5.2.4 镶表
5.2.4.1 易发性分区说明表。
可根据调查区实际情况,对各等级易发区或极高、高易发区,简述分区名称、分区等级、分区依据、分布范围、面积大小,简述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特性等。
5.2.4.2 评价方法说明表。
简述评价方法、评价指标选取、权重或计算参数赋值等。
5.2.4.3 评价方法可结合实际数据情况并参考附录C确定。
5.3.1 在易发性评价基础上,结合降雨、地震等地质灾害诱发因素,基于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原则,采用统计或物理力学模型,计算在一定诱发因素作用下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并按照近似性原则,将评价区划分为地质灾害极高、高、中和低四级危险区,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提供支撑。
5.3.2 主图内容
5.3.2.1 按照三个层次重点表达地质灾害及隐患特征和危险性分区。
5.3.2.2 第一层次:以基于地表高程模型生成的地形阴影为底图;上图地理要素采用我国标准地理信息数据,包括重要水系、村庄及以上级别地名、乡镇及以上级别道路、重要点高程值、县乡镇界线;采用点、线、面图元方式组合表达。
5.3.2.3 第二层次:地质灾害及隐患发育分布特征,满足实体勾绘精度要求的灾害及隐患采用线图元表达整体边界、影响范围和运动方向,小于实体勾绘精度要求的灾害及隐患采用统一规定的点图元表达;表达形式参照地质灾害及隐患分布图。
5.3.2.4 第三层次:以标准栅格单元或斜坡单元表达危险性评价结果。
采用栅格或矢量面图元,根据相似性原则将评价区划分极高、高、中、低4个危险性等级。
危险性评价结果图层透明度按照30%-50%设置。
(1) 一般调查区(1:50000)采用不低于25×25米的标准栅格作为评价单元,采用栅格单元表达危险性区划结果。
(2) 重点调查区(1:10000)采用不低于10×10米的标准栅格作为评价单元,采用斜坡单元表达危险性区划结果。
(3) 根据调查区实际情况,针对重点调查区内的集镇、迁建区、集中安置点等人口和经济财产密集区的斜坡或斜坡段,在重点调查区(1:10000)斜坡划分基础上,
以更加精细的斜坡单元表达危险性区划结果。
5.3.3 镶图
诱发因素图或频率的说明性图件,如暴雨超越概率图、降雨等值线图、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图、地震烈度区划图等。
可根据实际情况编制。
5.3.4 镶表
5.3.4.1 危险性分区说明表。
说明分区名称、分区等级、分区依据、分布范围、面积大小,简述各区域地质灾害发育特性及分区说明等。
5.3.4.2 评价方法说明表。
简述评价方法、评价原理与参数选取依据等。
5.3.4.3 评价方法可结合实际数据情况并参考附录D确定。
5.4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区划图
5.4.1 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基础上,结合人口、经济财产类型承灾体空间分布与易损性特征,采用半定量或定量方法,以标准栅格或斜坡单元为评价单元,表达地质灾害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与大小,并进一步根据相近性原则,将评价区划分为极高、高、中、低4个风险等级,为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管制提供决策依据。
5.4.2 主图内容
5.4.2.1 按照四个层次表达地质灾害及隐患分布特征、承灾体和风险评价结果等内容。
5.4.2.2 第一层次:以基于地表高程模型生成的地形阴影为底图;上图地理要素采用我国标准地理信息数据,包括重要水系、村庄及以上级别地名、乡镇及以上级别道路、重要点高程值、县乡镇界线;采用点、线、面图元方式组合表达。
5.4.2.3 第二层次:地质灾害及隐患发育分布特征,满足上图精度的灾害及隐患采用线图元表达整体边界、影响范围和运动方向,小于实体勾绘精度要求的灾害及隐患采用统一规定的点图元表达;表达形式参照地质灾害及隐患分布图。
5.4.2.4 第三层次:风险区划结果。
在风险评价结果基础上,通过消除零碎图斑等除燥处理,并根据近似性原则,将评价区划分为四个风险等级,采用栅格图层或面图层表达风险区划结果。
图层透明度按照30%-50%设置。
(1) 一般调查区(1:50000)采用不低于25×25米的标准栅格作为评价单元,根据评价单元危险等级和易损性等级划分极高、高、中、低四个等级风险等级,采
用栅格单元表达风险区划结果。
(2) 重点调查区(1:10000)采用不低于10×10米的标准栅格作为评价单元,根据评价单元危险等级和易损性等级划分极高、高、中、低四个等级风险,采用斜
坡单元表达风险区划结果。
(3) 根据调查区实际情况,针对重点调查区内的集镇、迁建区、集中安置点等人口和经济财产密集区中斜坡,开展基于风险评价结果的风险区划,将斜坡划分为
极高、高、中、低四个风险等级,在重点调查区(1:10000)斜坡划分基础上,
以更加精细化斜坡单元表达风险区划结果。
5.4.2.5 第四层次:承灾体分布。
在一般调查区(1:50000)主图上,图斑面积大于4平方毫米或最大长度大于2毫米(灾害体实体长度大于100米)的承灾体地物(交通、管道等线状设施;土地利用、构筑物等面状设施),均应采用实体勾绘表达其边界范围;小于实体勾绘精度的地物,统一采用点图元符号表达;在重点调查区(1:10000)主图上,承灾体宜全部采用面或线图元表达,个别零星点状承灾体地物可采用点图元表达。
5.4.3 镶图
5.4.3.1 根据实际情况配置与承灾体相关的说明性图件,如人口分布图、土地利用图、建筑物分布图、易损性评价图等,数据精度需符合成图比例尺要求。
5.4.3.2 承灾体相关内容的专用性图件,如人口分布图、土地利用图、建筑物分布图、易损性评价图等。
5.4.4 镶表
5.4.4.1 选择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说明表。
简述风险评价方法、评价原理与参数选取依据等。
5.4.4.2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说明表。
说明分区名称、分布范围、面积大小,简述各分区地质灾害风险特性及分区说明等。
5.4.4.3 编图方法可结合实际调查情况参考附录E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