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 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 缺月如钩。“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 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 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 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 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 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 生。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 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 之中。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 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 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 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 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词人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 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 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别是”二字 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 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 是悔、还是恨……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常人更 是体会不到。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 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 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 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 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小结: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 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 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积累:写“愁”的诗句
愁之深: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李白《远离别》
愁之长: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愁之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上阕小结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 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 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 好铺垫。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 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 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 愁苦与悲伤。
上阕结构图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处境孤寂,心境萧条
李煜
。
作者简介
李煜 (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 李后主。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
李煜继位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已经称帝 三年,宋朝已先后灭掉后蜀、南汉,南唐形 势岌岌可危。李煜继位十年后,自贬国号为 江南,改称国主(世称李后主),派遣使臣 朝宋。
李煜好声色,迷信佛教,只希望通过每年 向宋朝进贡来苟延求存。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 可名状的痛苦。
整体感知
《相见欢》是一首抒写离愁的词,从 渲染孤寂凄凉的幻境气氛入手,形象 的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全篇如诉如叹,凄婉动人,明白如话, 句句精彩。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 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 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 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 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李煜的词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词多 描写奢侈豪华的宫廷生活、男女恋情 和离愁别绪。
后期的词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 思, 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 境界开阔,词风疏朗,感人至深。 《相见欢》就是后期代表作中的一篇。
题解
《相见欢》选自《南唐二主词》,相见 欢,词牌名,又名“乌夜啼”。这首词 是李煜降宋以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 国哀思。
景 凄清冷落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情 寂寞哀愁
小结: 上片写景,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一 个皇帝变为囚徒孤寂愁苦的心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前人以“丝”谐 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 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 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
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 将抽象的愁绪比作具体的丝线,生动地写 出了词人愁绪百结、难以派遣的心情。
简要赏析
这首词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 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
结尾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诗人先用发人深 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 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 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 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 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整首诗给人的感觉就是愁绪无限,作者当 时表现的是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但在现 在可以表现很多感情,孤独无助时可用, 表达思念之情可用。
比较阅读: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 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 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 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 水向东流。
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 送往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其曾守城相拒,封 其为“违命侯”。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 禁生活。两年后,他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 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了 宋太宗,不久,李煜饮所赐牵机药酒被毒死, 该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
词中帝
亡国君
做个才人真绝代 可怜薄命作君王
相 见 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 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 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 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 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 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下阕小结
下片点破题旨,直抒离愁。这离愁, 不是一般的暂离故乡,而是亡国之愁, 深刻表现了词人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 作者由一个皇帝变成一个囚徒,屈辱 的现实生活,迫使他体验到一般人所 尝不到的生活滋味。这个比喻深刻地 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 苦。
小结
这首诗上阕写眼中之景,下阕直抒胸臆, 其实上下阕均为凄婉之情所笼罩。上阕情 随景生,情景交融;下阕从具体描写到无 法形容。百般写情,所以感人之深。
愁之多: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千秋岁》
谢谢!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 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 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 生。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 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 之中。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 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 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 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 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词人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 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 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别是”二字 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 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 是悔、还是恨……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常人更 是体会不到。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 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 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 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 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小结: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 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 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积累:写“愁”的诗句
愁之深: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李白《远离别》
愁之长: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愁之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上阕小结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 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 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 好铺垫。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 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 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 愁苦与悲伤。
上阕结构图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处境孤寂,心境萧条
李煜
。
作者简介
李煜 (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 李后主。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
李煜继位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已经称帝 三年,宋朝已先后灭掉后蜀、南汉,南唐形 势岌岌可危。李煜继位十年后,自贬国号为 江南,改称国主(世称李后主),派遣使臣 朝宋。
李煜好声色,迷信佛教,只希望通过每年 向宋朝进贡来苟延求存。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 可名状的痛苦。
整体感知
《相见欢》是一首抒写离愁的词,从 渲染孤寂凄凉的幻境气氛入手,形象 的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全篇如诉如叹,凄婉动人,明白如话, 句句精彩。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 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 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 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 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李煜的词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词多 描写奢侈豪华的宫廷生活、男女恋情 和离愁别绪。
后期的词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 思, 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 境界开阔,词风疏朗,感人至深。 《相见欢》就是后期代表作中的一篇。
题解
《相见欢》选自《南唐二主词》,相见 欢,词牌名,又名“乌夜啼”。这首词 是李煜降宋以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 国哀思。
景 凄清冷落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情 寂寞哀愁
小结: 上片写景,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一 个皇帝变为囚徒孤寂愁苦的心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前人以“丝”谐 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 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 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
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 将抽象的愁绪比作具体的丝线,生动地写 出了词人愁绪百结、难以派遣的心情。
简要赏析
这首词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 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
结尾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诗人先用发人深 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 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 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 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 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整首诗给人的感觉就是愁绪无限,作者当 时表现的是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但在现 在可以表现很多感情,孤独无助时可用, 表达思念之情可用。
比较阅读: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 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 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 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 水向东流。
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 送往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其曾守城相拒,封 其为“违命侯”。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 禁生活。两年后,他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 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了 宋太宗,不久,李煜饮所赐牵机药酒被毒死, 该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
词中帝
亡国君
做个才人真绝代 可怜薄命作君王
相 见 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 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 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 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 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 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下阕小结
下片点破题旨,直抒离愁。这离愁, 不是一般的暂离故乡,而是亡国之愁, 深刻表现了词人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 作者由一个皇帝变成一个囚徒,屈辱 的现实生活,迫使他体验到一般人所 尝不到的生活滋味。这个比喻深刻地 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 苦。
小结
这首诗上阕写眼中之景,下阕直抒胸臆, 其实上下阕均为凄婉之情所笼罩。上阕情 随景生,情景交融;下阕从具体描写到无 法形容。百般写情,所以感人之深。
愁之多: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千秋岁》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