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思路探微_兰亭集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思路探微_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俯仰古今,怅触万端,疏爽自然,不事修饰而情味隽永。
上乘魏代清新通脱之势,下开陶潜清新朴实之风,实属东晋散文中难得的精品,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然而尽本人目力所及,还没有发现一篇文章尽窥该文思路之妙,所以本人不揣固陋,浅薄为文,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我认为,解读一篇文章的思路,须从作者经历、时代背景、写作动机、文章层次、关键词语诸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特别要抓住写作动机和文章层次。
而行文思路往往取决于写作动机,所以先抓写作动机,往往是理清思路之首要。
就具体文章而言,有的文章写作动机在文章之外,有的文章写作动机在文章之中。
在文章之外的需研究作者写作时的背景、心情,在文章之内的需分析具体内涵及在文中的位置。
写作动机在文中的位置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它往往是作者匠心之所在。
《兰亭集序》一文体现写作动机的句子在文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故字既是对上文的总结,也揭示了同上文的因果关系。
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紧扣文体,说明结集的内容。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阐明结集的意义。
斯字一语双关,既指《兰亭集》中的诗文,更指本篇序文。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是最能体现作者观点和情感的句子,也是写作本文目的之所在。
作者认为尽管时代不同,情况各异,但人们抒发情感的方式、人们的情趣是一样的。
这种怀致是作者议论、抒情的基础,也是后人有感的接隼点。
这种不因时代和情况的变化而各异的感慨,正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解读本文的一把金钥匙。
第一自然段,共有三层意思。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为第一层,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群贤三月初在兰亭相会,是为了修禊事。
第二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共两句话,前一句写兰亭美景,后一句写士大夫的行为。
景虽美,若阴雨晦冥,便大煞风景,所以第三层便水到渠成: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一层也是两句话,第一句写天气的美好,第二句写人们的行为和主观感受。
全段第一层交代聚会和结集缘起,是叙事;二三两层均为两句,方式相同,前一句是写景,后一句则为议论。
这两层中都有足以二字,需备加关注,作者的感慨之情隐含其中。
如果说第一层为叙,第二层叙议并重,那么第三层则侧重于议了。
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属于记叙,但这不是作者的真正目的。
他的意图是从叙入手,为下文抒发感慨作铺垫。
要抒发什么感慨,下文自有论述,但这一段从头到尾,势已蓄足。
登临山水是南朝士族阶层优闲享乐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说是当时的一大习俗。
王羲之胸怀旷
达,爱好自然山水,厌恶繁华生活。
兰亭美景与风和日丽的天气,不仅引发了士大夫们畅谈玄理、寄情山水的豪情,更引发了王羲之神游万仞、思接千载的无限感慨。
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夫字为抒发感慨的标志。
作者从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入手,把人们的交往分成两种形态:静态(内向)和动态(外向)。
这只是表明了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并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
作者意在以此为切入点,引出第二层的感慨。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作者从不同处世形态的共性──情怀出发,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
这一层可分为四个阶段,即人们喜爱某物时、厌倦该物时、回顾由喜到厌的过程时、面临死亡时。
在这四个阶段,不同处世方式的人的共性是都要抒发某种情怀,但每个阶段抒发情怀的程度又是不同的。
情感系之犹岂表明了程度的逐渐加深,从而抒发了面对死生情感更甚的情怀,自然引出重死生的主张。
第三自然段,除最后一层表明写作动机外,尚有两层意思。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为一层。
如果抓住每览昔人句中昔人确认是纵的联想,那么可推知第二自然段为横的思索无疑。
既然上下文为纵横两个不同角度,则必然得出合嗟悼喻之于怀的内涵一定是重死生的结论。
面对人之相与的共性,古今情怀的一致,作者自然想到了现实。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现实是一
死生齐彭殇等崇尚虚无的社会风气。
这种轻死生的虚诞妄作,让后人如何看待呢?真可悲呀!故而作者要让后人有感的应是世殊事异而其致一也的普遍情怀──重死生,而不是东晋这个时期的特殊现象──轻死生。
《兰亭集序》从东晋习俗写起,修禊事游兰亭观美景抒幽情(感慨),由人及己,先横后纵,由普通到特殊(现实),两相比照,叹古今之常情,悲现实之夺情。
从文学史来看,这一时期正是从玄理诗向山水诗的转变期,我们不妨理解为这是对固有人性的呼唤,作者的这一情感恰好顺应了这一潮流。
由此观之,该文虽为序言,却表达了不满现实、重死生、寄将来以厚望的浓烈情怀。
从叙到议,由横而纵,环环相扣,文思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