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有效训练 (新版)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选择题(共23小题)
1.(2015•酒泉)斯里兰卡的一家报社由于在油墨里加了香茅精油,而使印出来的报纸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同时又能很好的驱走蚊虫,这说明()
A.分子很小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可以再分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2015•攀枝花)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现象,不正确的是()A.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液态水凝固成冰,所占体积变大﹣分子变大
C.晴天湿衣服比阴天干得快﹣晴天气温高,分子运动速率快
D. 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
3.(2015•岳阳模拟)对生活中下列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现象解释
A 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 6000L氧气在加压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气体分子间间隔大,易于压缩
C 在无外力下,花粉会在平静的水面上移动分子在不断运动
D 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分子受热,体积变大
A. A B. B C. C D. D
4.(2015•高密市三模)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世界,下列对事实解释错误的是()A.食物腐败:分子发生了变化
B.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C.花香四溢:分子不停地运动
D. H2和O2的性质不同: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5.(2015•玄武区二模)将空的矿泉水瓶从高原地区带到平原,瓶子变瘪,瓶内气体()
A.分子体积变小
B.分子质量变小
C.分子数目减少
D.分子间隔变小
6.(2015•淮阳县校级一模)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A.水结成冰,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B.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间隔受热变大
C.氢气和液氢都可做燃料﹣﹣相同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
D.我们能闻到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7.(2015•朝阳区一模)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吹胀气球﹣﹣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B.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氢气燃烧生成水﹣﹣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分子
8.(2015•南宁校级一模)下列对化学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A.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 CO有毒而CO2无毒﹣﹣两种物质的分子构成不同
C.温度计中的水银热胀冷缩﹣﹣原子的大小发生改变
D.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分子分裂成原子
9.(2015•港南区一模)用分子的性质解释下列事实,错误的是()
A.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不断运动
B.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
C.夏天湿衣服晾干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D.用乙烯合成聚乙烯塑料﹣分子之间有间隔
10.(2015•宜州市一模)液氧转化为氧气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A.元素种类B.分子间的间隔C.分子的种类D.分子的总数
11.(2015•徐汇区一模)对下列一些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事实解释
A 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 H2O2能杀菌消毒,而H2O不能两种物质的分子构成不同
C 温度计中的水银热胀冷缩原子的大小发生改变
D 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 分子间有间隔
A. A B. B C. C D. D
12.(2015•浦东新区二模)加湿器可增加室内空气湿度,这是因为()A.分子体积很小B.分子间有间隔C.分子发生分解D.分子不断运动
13.(2015•普陀区一模)对前面的现象作出的微观解释,其中错误的是()A.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温度升高,原子间隔变大
B.“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C.空气可以不断被压缩到自行车轮胎中﹣﹣﹣﹣﹣﹣﹣﹣﹣分子变小
D.一个水分子质量为2.9889×10﹣26kg﹣﹣﹣﹣﹣﹣﹣﹣﹣分子质量很小
14.(2015春•张掖校级月考)下列物质中存在氧分子的是()
A.空气B.过氧化氢C.二氧化碳D.高锰酸钾
15.(2015春•承德校级月考)下列词语和现象对应解释错误的是()A.桂花飘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B.加热后水的体积变大﹣﹣﹣热胀冷缩
C. 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总体积小于20mL﹣﹣分子间有间隔
D.蔗糖加入水后逐渐消失﹣分子分解
16.(2014•泰安)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只能由分子、原子构成
B.分子质量一定大于原子质量
C.化学变化中分子数目一定发生变化
D.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分子
17.(2014•上海)关于原子、分子叙述错误的是()
A.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运动
C.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能够再分
D.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18.(2014•丹东)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C.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D.分子、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19.(2014•泰州)物质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A.微粒大小发生变化B.微粒质量发生变化
C.变成了新微粒D.微粒间的空隙发生改变
20.(2014•毕节市)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
B.変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变大
C.水降温会结冰,是因为结冰时水分子静止不动
D.将石块研磨成粉状,说明分子变小了
21.(2014•龙岩)下列事实与对应的解释不相符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不断运动
B.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分子体积变大
C.甘蔗甜,柠檬酸﹣﹣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D.物质热胀冷缩﹣﹣微粒间的间隙变化
22.(2015•宜宾)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事实,不正确的是()
选项事实解释
A 碘酒是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B 端午时节粽飘香分子在不断运动着
C 气体受热膨胀温度升高,分子自身体积增大
D 固体碘受热升华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A. A B. B C. C D. D
23.(2015•济宁)“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能够使人心情放松;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能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从微观角度分析,语句中隐含的分子性质有()
①分子的质量很小
②分子之间有间隔
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④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二.填空题(共7小题)
24.利用分子的性质解释下列事实:
(1)把糖块放在水里,糖块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
(2)气体容易压缩,而液体、固体难以压缩;
(3)液氧和氧气状态不同,但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4)酒精温度计能指示温度的高低;
(5)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25.用微粒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①气体可以压缩,说明分子;
②用湿抹布擦过的桌面,一段时间后变干的原因是;
③氧化汞受热分解成汞和氧气说明.
26.在下面(1)﹣(4)事实后的空格内,选择填写有关分子基本特征的序号.
A.分子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停运动 D.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1)取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先倒入半杯水,再放入一大块冰糖,立即在玻璃杯外壁液面位置做上记号,冰糖完全溶解后液面低于记号,这是因为.
(2)吸烟有害健康.在公共场所,非吸烟者会因少数吸烟者吸烟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
(3)氧气和臭氧(O3)的化学性质有差异,其原因是;
(4)一滴水里的水分子个数由10亿人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用3万年才能数完.
27.当水分子分解时,生成了原子和原子,2个原子结合成1个分子,许多的该分子聚集成气;2个原子结成1个分子,许多的该分子聚成气.所以说,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而原子.
28.原子不但可以构成,原子还能直接构成,金属(如)和(如)和(如)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的又一种基本微粒.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由构成它们的原子保持.如铁的化学性质由铁原子保持.
29.(2015•江西模拟)下列事实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A.热胀冷缩 B.木已成舟 C.丹桂飘香 D..
30.(2014秋•滕州市校级期末)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1)在水、铁和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
(2)在符号①Fe3+②H2O2③SO42﹣中,表示阳离子的是;①和③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3)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①A、B、C中表示混合物的是(填序号).
②上述变化Ⅰ、Ⅱ和Ⅲ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③变化中“”和“”的个数比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3小题)
1.D 2.B 3.D 4.B 5.D 6.A 7.A 8.CD 9.D 10.B 11.C 12.D 13.C 14.A 15.D 16.D 17.C 18.D 19.D 20.A 21.B 22.C 23.B
二.填空题(共7小题)
24.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气体分子间间隔大,而固体和液体的分子间间隔小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化学变中可以再分25.分子间有间隔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以再分的26.BCDA 27.氢氧氢氢氢氧氧氧分解不能分解28.分子物质铁稀有气体氖气固态非金属金刚石保持物质化学性质29.C花香四溢30.水①Fe2(SO4)3AII、III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