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趣味数学教案例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小学二年级趣味数学教案例文
最新小学二年级趣味数学教案例文1
【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1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
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5.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身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
是多少?(学生交流自身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
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初步感知“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自
于生活。
二.探究体验。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
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并贴上标签),再说
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
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
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
(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
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身的尺子来量很麻烦。
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
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
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
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
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
易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
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身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
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
出1米的绸带。
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
(课件演示)
(2)提问:王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
(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身身上估计的1米
对不对?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
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再
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
自身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
再量一量。
交流。
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
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
(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
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三.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
约有5人,横着牌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
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
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身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
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
组织交流。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
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
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
数学思想和方法。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
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最新小学二年级趣味数学教案例文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0页至32页。
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观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米”不多,对长度单位缺乏明确的认识。
教
材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认一认、量一量、想一想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测量长度的工具米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了解1米大致长度,从而初步建立1米长度的表象。
教材还根据需要编排了一些让学生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和估计长度的练习。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1米的长
度观念。
会用米尺度量物体的长度,并培养初步的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米尺、卷尺、1米长绳子、跳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米的认识”,(板书:米的认识)猜一猜,“米的认识”我们会学些什么内容?你怎么会想到要学这个?
学生可能出现回答:
学习尺子;学习长度;米到底是什么;(当学生出现各种回答时,问为什么会想到
学这个)(评价:猜想要有根据)
2.师:你知道有哪些尺子?谁愿意把你知道的尺子介绍给大家?(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学生提到一种尺时,教师尽量出示实物)
(1)长尺、三角尺:做作业时可以用来划线,可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卷尺:测量比较长的距离
(3)米尺:教师在黑板上划线用,测量物体的长度
3.师:哪些地方或什么时候要用到尺子?
学生可能出现回答:
划线的时候;体检时量身高时;跳远比赛时;
4.这么多的尺子各有各的用处,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米尺”。
二.介绍米尺
1.(出示米尺实物)师:这是把米尺,请你仔细观察,你观察到的米尺是什么样的?(学生个别回答)
学生可能的回答:米尺是直直的长长的,两面有有线和数(都有些什么数啊?)。
2.师:米尺上的线我们叫刻度线,米尺的两面都有线和数,其中一面的数是从
0到100的,很多尺子是从1到99,请同学们找到这一面,其实1的前面还有一个0,99的后面还有一个100(媒体出示尺的两端),从0刻度线到100刻度线的距离
就是1米。
(板书:1米)
3.介绍米:师:米是国际长度单位,它的单位符号是“m”。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并书空。
三.初步感知,建立1米的观念
1.感知1米的长度
(1)师:每个同学手中有一根1米长的绳子,请你轻轻地拉起绳子的两端(教师
同时示范),这时你两臂之间的距离是多少——1米。
手臂不要动,轻轻地放掉绳子,看一看,你两臂伸得多少开就是1米。
(2)放下手臂,不依靠绳子,直接用手比划出1米有多长,试试看,如果实在
有困难就请绳子再帮你一次忙。
(3)反馈: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选一个学生表示)他表示的是不是1米呢?给他量一量(同组同学量)
(4)小组合作,一个同学用手势表示出1米,一个同学量
(5)全班用手势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
老师测量其中几个同学。
2.感知1米的高度
(1)师:老师把米尺竖放,看一看,从老师的脚底到哪里是1米?
(2)请你估计估计,如果在你们身上,1米可能会到哪里?
(3)用米尺在你自身的身上比一比,从脚底到哪里是1米?(每组只有一把米尺,因此指定每组从哪个学生开始)
(4)反馈: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高?
为什么1米到老师的腰上,到他是下巴,到他是嘴巴呢?(感受1米是个固定的长度,是一样高的,但在不同身高的人身上会到不同的部位)
3.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到底有多长、多高。
4.找一找:知道了1米有多长,那请你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的?(黑板的宽,门宽……)看哪个小朋友的眼睛最亮。
能量的及时量,并讲授量的方法。
(量时0刻度线对准要量物体的一端,从0到100就正好是1米)
四.小小估计员
1.估计门的高度
(1)先学生个别估
师: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小小估计员。
请你能估计一下这扇门的高度,你觉得这门的高度大约是多少?把估计的结果写在纸条上。
学生个别估计。
(2)验证,教师大致测量,学生把测量结果填进表格。
(3)估得这么准,你们是怎么估计的?
(表扬估计得准的同学,估计有根有据)
2.估计黑板的长度
师:我们上课用的这块黑板有多长呢,请你估一估。
(1)学生自由估计,把估计结果写在纸上。
(2)验证:
A、估计得是不是准,量一下就知道,谁愿意上来量一下?
B、一个人行不行,要不要请助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C、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并思考,测量长度是几米的物体的时候要注意什么?(1米量好后要做个记号,然后从记号那里开始量)
(除了用米尺量,还可以用什么尺来量?)
3.先估计,后测量
教室的长大约是(8 )米
教室的宽大约是(6 )米
讲台桌的高大约是( 1 )米
跳绳长大约是(2 )米
(1)估计:请你估一估这些物体的长度。
(2)分小组测量,选一组测量教室的长,一组测量教室的宽,一组测量讲台的高,其余组测量跳绳的长,音乐开始时开始测量,音乐停止时停止,如果音乐停止前已经测量完的小组可以轻轻地去测量你想测量的物体的长度。
(教师到组指导,特别是测量跳绳的一组,测量软的物体时该注意什么。
)
五.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六.活动:
1.从教室后面走到前面大约要走几步?
测量了教室的长,那那长的距离,我们走要走几步呢,想不想走一走?
2.走10步,量一量走了多少米。
数学教案-米的认识
最新小学二年级趣味数学教案例文3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13页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练习本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谈话。
师:同学们,谁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
生:大熊猫。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同学真聪明,现在小精灵给我们明确提出了一个问题:晶晶是一个可爱的大熊猫,它十分好客,今天它请来四个小伙伴来它的家里做客,它给每个朋友都准备了竹笋作为午餐,可是,晶晶该怎样把竹笋分给他的朋友们呢?你们知道吗?
生:平均分。
2.明确提出问题。
师:那好,现在我们来看一下黑板(出示例3课件),晶晶想把12个竹笋平均
放到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应该放几个呢?请大家帮晶晶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到4个盘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呢?
生:平均就是每个盘子里放的竹笋同样多。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那接下来,我们用小棒代替竹笋,用4
张纸表示4个盘子,请同学们亲自动手来把这些竹笋平均分一分。
(请一名同学来
上台演示一下)
师:谁和他的分法不一样?(提问两名学生)有的同学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
个两个或者三个三个地分,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几个竹笋?
生: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师: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课件)表示的含义。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到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到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平均
分的活动经验。
再通过直观图,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竹笋的统一表象。
最后结合图对平均分竹笋的活动进行语言表征。
这些活动都为学生建立除法概念做好充足的准备。
)
二.学习新知(除法意义的学习)
(一)认识除号,读除法算式
1.自主尝试,算式表征
师:你能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到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一个算
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尝试,教师收集典型案例并展示,请典型案例同学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师:同学们写的算式尽管形式不同,但都想表达同样的含义,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放到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通过让每个学生进行算式表征的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同时在不断的交流比较中,突出算式所表达的含义)
2.引入除法
师:大家写的算式各式各样,但不加说明,别人不一定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怎么办呢?在数学上统一用除法来表示。
师板书:12÷4=3
除号
师(指板书):这个符号是除号,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师完成板书)。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师板书课题)。
(二)除号的由来(渗透数学文化,深化除法的含义)
师: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
“÷”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三)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体会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
师:谁来说一说12÷4表示什么?
(12÷4表示把12个竹笋平均分到4个盘子里)
师:这个算式中的12.4.3分别表示什么?
(12表示有12个竹笋,4表示平均分到4个盘子里,3表示每个盘子里有3个
竹笋)
(四)改写中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师出示课件上由例题改写的3道题
1.把12个竹笋平均放到2个盘里,每盘放()个,除法算式
2.把12个竹笋平均放到3个盘里,每盘放()个,除法算式
3.把12个竹笋平均放到6个盘里,每盘放()个,除法算式
三.练习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一)基本练习
1.读出下列除法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8÷4=2读作:8除以4等于2;9÷3=3读作:9除以3等于3;
6÷2=3读作:6除以2等于3;15÷5=3读作:15除以5等于3;
16÷4=4读作:16除以4等于4。
2.课件呈现教材13页做一做第1题
师:谁能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师:请同学们动手用连线的方式来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师:根据分的结果,大家写出了除法算式15÷5=3
师:谁来说一说15÷5=3表示的含义?
师: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已经理解了除法算式所表达意思,真不错。
四.课后作业
作业:第15页练习三,第1~3题。
最新小学二年级趣味数学教案例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身表演一个旋转。
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同样重视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平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最新小学二年级趣味数学教案例文5
教学内容:
课本75页内容,树林医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加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加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用纸条来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之间比多少的关系。
教学准备:
红色、绿色的纸条,小棒,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复习旧知。
昨天学习的数量关系:多的=少的+相差的,以及
少的=多的相差的。
三.自主练习
1.第3题。
让学生先说信息,再借助纸条来列算式。
集体订正,说一说自身是怎样想的。
2.第4题。
游戏:先看懂图意,明白小芳说的话(我卡片上的数比你的大65,它是多少?)
3.第5题
练习时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动物种类的资料,从中获得数学信息,然后明确提出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解决。
4.第6题。
让学生先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再根据信息明确提出问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