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浓度的高氯·啶虫脒防治茶网蝽显著性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浓度的高氯啶虫脒防治茶网蝽显著性分析
吴平昌;马荣彬;钟运昆;马良才;陈良超;唐志刚;杨满平
【摘要】茶园害虫茶网蝽在大面积暴发时,农药防治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法.通过不同浓度的对比试验,再进行成对数据的显著性分析得出:5%的高效氯氰菊酯·啶虫脒,在稀释3 000倍液,667 m2用量不超过64L时,防治效果显著,农药残留不会超标.此法可在无公害茶园中推广应用.
【期刊名称】《陕西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6(062)001
【总页数】2页(P27-28)
【关键词】氯氰菊酯;啶虫脒;茶网蝽;防治
【作者】吴平昌;马荣彬;钟运昆;马良才;陈良超;唐志刚;杨满平
【作者单位】镇巴县茶叶技术指导站,陕西镇巴723600;镇巴县茶叶技术指导站,陕西镇巴723600;镇巴县茶叶技术指导站,陕西镇巴723600;镇巴县茶叶技术指导站,陕西镇巴7236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陕西杨凌712100;镇巴县茶叶技术指导站,陕西镇巴723600;镇巴县茶叶技术指导站,陕西镇巴723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为有效防控新入侵陕南茶区的危险性害虫茶网蝽,陕西省镇巴县茶技站自2010年底开始,历时4 a时间,在全面了解和掌握害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对比试验,重点研究了茶网蝽的绿色防控技术;其中,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是防控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茶网蝽大面积暴
发时,农药防治是目前唯一可采用的最有效的方法;且成本低廉,运用简单,如果达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则可以在无公害茶园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1.1 试验地点
镇巴县盐场镇响洞村卢家梁(镇巴县牟家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茶园基地),海拔约1 000 m。
1.2 试验时间
2013年5月20~28日
1.3 试验材料
1.3.1 供试茶园双行密植成年茶园,面积约3.33 hm2,茶树长势基本一致,茶网蝽为害较重。
1.3.2 供试农药5%高氯·啶虫脒ME(安徽华星化工股份公司生产),高效氯氰菊酯含量3%,啶虫脒2%。
市售。
1.3.3 器具16L手动喷雾器两台。
1.4 试验设计
农药的稀释浓度设为1∶2 000、1∶2 600、1∶3 200,喷清水为对照。
每处理3次重复,设1 m间隔区。
小区面积40 m2,随机区组排列。
用普通16L手动喷雾器在若虫盛发期喷施。
施用量以均匀喷施叶片背面为标准,每小区约5 L。
1.5 虫口密度调查方法
按照五点取样法,每个样点随机采摘树冠中下部成熟叶片2片,汇总调查活体虫数。
喷药前调查虫口基数,喷药后第1、第3、第7天分别调查活虫数,做好记录便于统计分析。
如表1所示。
3.1 虫口自然减退率
茶园里的茶网蝽因自然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会自然死亡或减少。
通过CK统
计数据可得:
防治前的平均虫口密度为:(21.3+40.5+11.6)/3=24.47
7 d内的平均虫口密度为:
[(18.4+33+12.6)/3+(18.4+38+12.4)/3+(11.5+32+6.7)/3]/3=20.33
自然减退率为:(24.47-20.33)/24.47*100%=16.92%
3.2 处理三与CK的显著性分析
目的是检验用高氯·啶虫脒防治茶网蝽的有效性,因处理三是稀释浓度最低的,所以,先用处理三与对照处理进行比较。
根据试验设计的特点,应用“t-检验:平均值的成对二样本分析”法,得检验表2:
由表(2)可得:t统计值为-5.7055,而双尾临界值t0.05=2.3060。
算得:|t|=5.7055> t0.05,P<0.05。
推断:处理三和清水对照存在显著差异,且处理三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对照。
因处理一和处理二的稀释浓度都高于处理三,则两处理与对照也存在显著差异。
3.3 处理二与处理三的显著性分析
目的是确定最合适的用药浓度,如果两个处理的防治效果相当,选择低浓度为恰当。
同样用“t-检验:平均值的成对二样本分析”法进行分析,得表3:
由表3得:t统计值为-1.9635,而双尾临界值t0.05=2.3060。
算得:|t|=1.9635<t0.05, P(T<=t)双尾值为0.0852,大于0.05。
推断:处理二和处理三在防治效果上没有显著差异。
须注意的是:P(T<=t)单尾值为0.0426,小于0.05。
则两处理仍存在较弱的差异性,证明处理三所使用的浓度已是最高限度。
据此,我们得出:5%高氯·啶虫脒防治茶网蝽的稀释浓度不能低于1∶3 200,以1∶3 000的稀释比例为适宜。
3.4 农药残留量分析
半月后,在每个处理小区采摘一芽二、三叶鲜叶2 kg左右,分别加工制作炒青绿
茶样品,用于测定农药残留量。
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测试中心于2013年10月10日对茶叶样品进行农药残留量检测分析,其结果是:氯氰菊酯、啶虫脒均未检出。
(1)用5%高氯·啶虫脒ME防治茶网蝽,效果显著。
(2)稀释浓度为2 000倍的防治效果很好,但相对浓度过高,不宜选用。
(3)稀释浓度分别为2 600倍、3 200倍时,两个处理的防治效果没有显著差异,但3 200倍的防治效果不均衡,已是最高限值,选用1∶3 000的稀释比例较为恰当。
(4)用5%高氯·啶虫脒ME稀释浓度2 000倍以上防治茶网蝽,667 m2用量在64 L左右,不会造成农药残留超标。
【相关文献】
[1] 叶乃兴.茶学研究[A].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 吴平昌等.茶网蝽虫口密度调查方法和为害程度的分级[J].茶业通报,2013,34(03):141-143.
[3] 陈孝钧,等.镇巴茶区发生的一种新虫害——茶网蝽[J].中国茶叶,2013,(08):16-17.
[4] 吴平昌,等.陕南茶区茶网蝽发生现状和防控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3,(03):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