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18年中考化学复习第十讲随堂演练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讲
随堂演练
1.(2017·青岛中考)下表列出了一些常见物质在常温下的pH 范围,其中呈碱性的是( )
A.鸡蛋清 B .牛奶 C .西红柿 D .柠檬汁
2.(2017·枣庄中考)紫甘蓝是大众爱吃的蔬菜,含有丰富的花青素。
花青素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
在凉拌紫甘蓝丝时,观察到菜丝变成红色,可能是加入了下列哪种调味品( ) A .食盐 B .味精 C .食醋 D .香油
3.(2017·河南中考)下列溶液在空气中敞口放置后,溶液质量因发生化学反应而减小的是( ) A .石灰水 B .浓硫酸 C .浓盐酸 D .烧碱溶液
4.(2017·临沂中考)实验室长期保存下列药品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氢氧化钠密封保存在试剂瓶中
B .硝酸银溶液密封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C .浓盐酸密封保存在试剂瓶中
D .少量氨水保存在烧杯中
5.(2017·青岛即墨一模)柠檬酸(C 6H 8O 7)是一种较强的有机酸,在水溶液中可以解离出来H +
,从而呈现酸性。
下列物质不能与柠檬酸反应的是( ) A .Fe B .Fe 2O 3
C .CO 2
D .NaOH 6.(2016·淄博中考)在Ca(OH)2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冷却至室温,溶液的pH 没有改变的是( ) A .CO 2 B .CaO C .CuSO 4 D .HCl 7.(2017·济宁中考)一同学设计了两种由CuO ―→Cu 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Zn ――→稀H 2SO 4H 2――→CuO Cu 方案二:CuO ――→稀H 2SO 4CuSO 4――→Zn Cu
大家认为方案二优于方案一,理由是:
①节约能源 ②Cu 产率高 ③产品纯净 ④操作安全 其中,评价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2017·潍坊中考)类比推理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下列类比推理正确的是( ) A .NaOH 和KOH 都是强碱,两者都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B .N 2和O 2都是非金属单质,两者的化学性质都非常活泼 C .盐酸和硫酸都是强酸,两者都易挥发
D .CaO 和Fe 2O 3都是金属氧化物,两者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碱 9.下列物质性质与其用途的对应关系不合理的是( ) A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用于干燥氧气 B .盐酸能与铁反应,用于除铁锈 C .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
D .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10.(2017·黔东南州中考)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钾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 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c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B.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K2SO4和H2SO4
C.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钾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硫酸的烧杯中
D.由b点到c点的变化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11.(2017·重庆中考A卷)某实验小组将Ba(OH)2溶液逐滴滴入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加入的Ba(OH)2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点溶液为酸性
B.b点恰好完全反应
C.c点溶液的溶质为硫酸
D.b、c两点沉淀质量相等
12.(2017·哈尔滨中考)在化学课上,老师带来一瓶未知溶液A,已知它是稀盐酸或稀硫酸中的一种,进行如下实验:
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
【提出问题】 A是哪一种酸?
老师要求甲、乙同学从反应后的溶液B分别展开探究。
【猜想假设】甲同学:A是稀盐酸;乙同学:A是稀硫酸。
【实验探究】
【评价交流】甲同学的实验 (填“能”或“不能”)得出正确结论,乙同学的实验能 (填“能”或“不能”)得出正确结论。
实验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后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归纳总结】通过乙同学的实验可以得出:选择试剂鉴别溶液中的待测离子时,如果待测溶液中含有干扰离子,则应在鉴别前,先另选试剂将干扰离子变成除去。
经讨论我们能够总结出,除去溶液中干扰离子的一般方法是:选择试剂将干扰离子变成除去。
13.(2017·齐齐哈尔中考)某实验小组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时,用到了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
(1)甲同学不小心将这两种溶液混在一起,结果产生的现象,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
写出变质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同学们对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产生了兴趣,进行如下实验:
【提出问题】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猜想一:Na2CO3
猜想二: NaOH和Na2CO3 (写化学式)
【进行讨论】甲同学取少量待测液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认为猜想一成立。
乙同学不同意甲同学的观点,理由是。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①取一定量的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
溶液
②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
无色酚酞试液
_
_
猜想二
成立
【反思评价】在实验室中,氢氧化钠应保存。
14.某学校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完成了如图1所示的两个实验。
实验后,小明同学将废液倒入同一废液缸中,发现混合废液浑浊并显红色。
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A实验中发生反应的现象为。
(2)B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提出问题】废液中,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物质可能是哪些呢?
【做出猜想】猜想一:废液中,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物质可能是NaOH;猜想二:废液中,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物质还可能是 (填化学式);猜想三:废液中,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物质还可能是Ca(OH)2。
【实验验证】同学们对可能含有的碱性物质进行确定,取一定量的废液过滤,向滤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根据反应现象得出如图2所示的图像。
【结论】分析图像数据得出,废液中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物质一定是
,一定不是 (填化学式)。
【拓展提高】为了使以上废液实现安全排放,你的做法是。
15.(2016·聊城中考)做完氢氧化钠与稀硫酸中和反应的实验后,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了探究,请和他们一起探究并完成以下各空:
【提出问题】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 (1)只有Na2SO4。
(2)Na2SO4和两种物质。
(3)Na2SO4和NaOH两种物质。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同学实验
取适量中和反应后
的溶液于试管中,将
表面打磨后的铝片
放入试管的溶液中
铝片逐渐溶解,并有
大量气泡冒出
猜想(2)成立
乙同学实验
取中和反应后的溶
液少许于另一试管
中,并滴加几滴无色
酚酞溶液
溶液变
色
猜想(3)成立
丙同学对甲、乙两同学结论不同产生质疑。
【查阅资料】①Na2SO4溶液显中性;②Al与强碱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 H2O ===2NaAlO2+3H2↑。
【交流反思】①丙同学肯定猜想(1) (填“成立”或“不成立”);
②丁同学认为猜想(2)不成立,其理由是
;
③该组同学经过充分讨论,一致认为猜想(3)成立;
④甲同学的实验是铝片和溶液反应。
16.(2016·德州中考)小红同学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如图所示)。
她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一定量稀盐酸后,想起氢氧化钠溶液中事先没有滴加指示剂。
为了确定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程度,她从烧杯中取了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到试管中液体颜色没有变化,于是她对烧杯中的溶液进行了以下探究:
(1)小红认为此时烧杯中的溶液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②氢氧化钠有剩余;③盐酸过量。
小明同学却断定不可能“氢氧化钠有剩余”,他的理由是。
(2)
他们共同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欲对上述其他两种可能情况进行验证。
请根据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实验方法可能观察到的现象结论
将少量锌粒放入试管中,
然后从烧杯中取适量溶液
至试管中
如果则盐酸过量
如果
则盐酸与氢氧化钠
恰好完全反应
(3)经过讨论,他们认为利用下列几种物质代替锌粒,也可以达到验证目的。
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填序号)。
A.生锈的铁钉 B.碳酸钠粉末
C.硫酸钠粉末 D.氢氧化铜
(4)下列曲线能够表示小红所做实验中溶液pH变化趋势的是 (填序号)。
参考答案
1.A 2.C 3.A 4.D 5.C 6.B 7.B 8.A 9.B 10.D
11.C
12.有气泡冒出
【评价交流】不能能Na2SO4+BaCl2===2NaCl+BaSO4↓
Na+、Cl-、NO-3
【归纳总结】气体沉淀或气体或水
13.(1)白色沉淀2NaOH+CO2===Na2CO3+H2O
(2)【做出猜想】 NaOH和Na2CO3
【进行讨论】如果氢氧化钠不完全变质,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也有气泡产生
【设计实验】足量的氯化钙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反思评价】密封
14.(1)红色变浅直至消失
(2)Na2CO3+Ca(OH)2===CaCO3↓+2NaOH
【做出猜想】 Na2CO3
【结论】 Na2CO3、NaOH Ca(OH)2
【拓展提高】滴加适量的稀盐酸
15.【做出猜想】 H2SO4
【实验验证】红
【查阅资料】 H2O
【交流反思】①不成立②反应后的溶液遇酚酞变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硫酸不可能存在④NaOH 16.(1)观察到加入酚酞溶液后不变色,说明溶液一定不显碱性,所以不可能是“氢氧化钠有剩余”(2)有气泡冒出没有气体生成(3)C (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