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口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2019·深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18年12月13日,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创作、讲述“悬崖村”脱贫故事的民族舞剧《大凉山的回响》正式首演。

该剧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表演故事的形式,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们感受到“悬崖村”近年来发生的________的变化。

在脱贫攻坚战打响时,外出打工的青年回到了家乡,()。

舞台背景上,山民世代攀爬的藤梯被安全、耐用的钢梯代替,这象征着“悬崖村”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舞剧中,新生代的表演热情奔放,老一辈的表演________,塑造出一个个饱满鲜活的形象,如柔美温婉的阿果、隐忍顽强的阿达、庄重贤惠的阿嫫……;他们用富有表现力的肢体语言________地表现了大凉山的人们走出贫穷、奔向未来的心路历程。

全场雷鸣般的掌声证明,《大凉山的回响》赢得了人们普遍的“心灵回响”。

舞剧《大凉山的回响》________,以写意的手法,充分运用舞台的空间延伸力、民族音乐的穿透力,让脱贫攻坚的故事展现在舞台之上,带着观众走进那遥远却又温暖的大山深处,走进那遥远而又温情的故乡深处。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巧妙利用了“悬崖村天梯”的意象,以舞蹈的形式串联故事,让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B . 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表演故事的形式,让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C . 巧妙利用了“悬崖村天梯”的意象,以舞蹈的形式表演故事,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D . 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串联故事的形式,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翻天覆地丝丝入扣酣畅淋漓别具一格
B . 翻天覆地有条不紊淋漓尽致独辟蹊径
C . 前所未有丝丝入扣淋漓尽致独辟蹊径
D . 前所未有有条不紊酣畅淋漓别具一格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阿嫫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
B . 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的阿嫫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
C . 阿嫫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
D . 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的阿嫫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的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被人重视。

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愉悦感。

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

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对来年的美好希望与祝福。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

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赋予传统节日更多的现代性,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

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

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尽可能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

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龙灯、窗花、舞龙等,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等,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的体现。

这些节日符号与载体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仅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展示过程也轻松活泼、贴近自然,使人们在其中体会亲情,感受欢娱,传递温暖。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

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

(摘自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有删改)
(1)下列对“节日文化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需要创新方法,让人们在节日气氛中热情表达希望与祝福。

B . 节日文化内涵既要体现传统文化的精神与智慧,又要融入现代社会的时代审美需求。

C . 丰富的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也是优秀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

D . 繁琐的仪式,有助于人们的情感表达和宣泄,也有助于节日的文化内涵彰显和传承。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当下人们已不满足物质生活的富足,越来越重视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幸福感。

B . 为了使传统节日世代相传,应赋予传统节日更多的现代性,避免其成为空洞符号。

C . 春节、元宵节等节日载体广受欢迎,可见好的载体是视觉、听觉、触觉缺一不可。

D . 仪式感强化了人们对传统节日在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激发了民众参与节日的热情。

3. (9分) (2020高二下·枣庄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②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

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

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③一进园门,心便安稳。

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

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

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④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⑤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⑥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的特点,或还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
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

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⑦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了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

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出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

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⑧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

我想,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扣问,写作出发的地方即生命固有的疑难,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

⑨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

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

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⑩这又让我想起我曾经写过的那个可怕的孩子。

那个矮小瘦弱的孩子,他凭什么让人害怕?他有一种天赋的诡诈——只要把周围的孩子经常地排一排座次,他凭空地就有了权力。

“我第一跟谁好,第二跟谁好……第十跟谁好”和“我不跟谁好”,于是,欢欣者欢欣地追随他,苦闷者苦闷着还是去追随他。

我记得,那是我很长一段童年时光中恐惧的来源,是我的一次写作的零度。

生命的恐惧或疑难,在原本干干净净的眺望中忽而向我要求着计谋;我记得我的第一个计谋,是阿谀。

但恐惧并未因此消散,疑难却因此更加疑难。

我还记得我抱着那只用于阿谀的破足球,抱着我破碎的计谋,在夕阳和晚风中回家的情景……那又是一次写作的零度。

零度,并不只有一次。

每当你立于生命固有的疑难,立于灵魂一向的祈盼,你就回到了零度。

一次次回到那儿正如一次次走进地坛,一次次投靠安静,走回到生命的起点,重新看看,你到底是要去哪儿?是否已经偏离亚当和夏娃相互寻找的方向?
⑪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

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

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

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

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

再看那些老柏树,历无数春秋寒暑依旧镇定自若,不为流光掠影所迷。

我曾注意过它们的坚强,但在想念里,我看见万物的美德更在于柔弱。

“坚强”,你想吧,希特勒也会赞成。

世间的语汇,可有什么会是强梁所拒?只有“柔弱”。

柔弱是爱者的独信。

柔弱不是软弱,软弱通常都装扮得强大,走到台前骂人,退回幕后出汗。

柔弱,是信者仰慕神恩的心情,静聆神命的姿态。

想想看,倘那老柏树无风自摇岂不可怕?要是野草长得比树还高,八成是发生了核泄漏--听说契尔诺贝利附近有这现象。

⑫我曾写过“设若有一位园神”这样的话,现在想,就是那些老柏树吧;千百年中,它们看风看雨,看日行月走人世更迭,浓荫中惟供奉了所有的记忆,随时提醒着你悠远的梦想。

⑬但要是“爱”也喧嚣,“美”也招摇,“真诚”沦为一句时髦的广告,那怎么办?惟柔弱是爱愿的识别,正如放弃是喧嚣的解剂。

人一活脱便要嚣张,天生的这么一种动物。

这动物适合在地坛放养些时日--我是说当年的地坛。

⑭回望地坛,回望它的安静,想念中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重新铺开一张纸吧。

写,真是个办法,油然地通向着安静。

写,这形式,注定是个人的,容易撞见诚实,容易被诚实揪住不放,容易在市场之外遭遇心中的阴暗,在自以为是时回归零度。

把一切污浊、畸形、歧路,重新放回到那儿去检查,勿使伪劣的心魂流布。

⑮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

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

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

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

现在我看虚空中便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

我已经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1)文中写到了“那个矮小瘦弱的孩子”,其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 说明人面对强权应该摆脱阿谀的态度,回归生命的本真。

B . 与上文文坛排行榜现象呼应,引发后文关于写作的零度获得生命的宁静的议论。

C . 文章由此扩大到社会生活,扩大到人的生命。

D . 用自己亲历的事例与当前文坛排行榜现象对比,更有说服力,更容易激起共鸣。

(2)对文章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 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是心中的荒旷,是回归沉静;它是心灵的安静。

B . 第(6)节中人称转“我”为“他”,“他”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作者冷静审视自己;蕴含着作者的自我反思,更好的展示内心思索,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与读者交流。

C . 文中“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作者放弃了对自己不幸遭遇的痛苦的思索,放弃了对人生和人世的逃避。

选择了坦然面对,重新审视生命,思考生命的意义。

D . 史铁生在这篇文章的不同阶段出现了“安静” “零度”“柔弱”,用以说明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对自然与神灵的敬畏,对人世间种种现象的批判与忧虑。

而统领着一切的还是“安静”。

4. (12分) (2017高三上·宝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英雄之器
齐川龙之介
“项羽这个人毕竟不是英雄之器!”汉将吕马童把一张长脸拉得更长,抚着稀疏的胡须说。

他的脸孔四周,有十几张脸在正中央的灯火映照下,红彤彤地浮现在营幕的黑夜中。

每张脸都不自觉地露出微笑,因为今天取得西楚霸王首级的战胜喜悦仍然没有消逝。

——
“这个嘛——”
一张鼻子高挺、眼光锐利的脸孔,望了一眼吕马童,唇角泛起有点讽刺的微笑。

不知为什么,吕马童似乎有些狼狈。

“说强嘛的确很强,据说举起过涂山禹王庙的石鼎哪!今日之战亦然。

我当时还认为这下可没命了。

李佐被杀,王恒也被杀。

但是气势却没有了,说强嘛的确很强。


“嗐。


对方的脸依然微笑,大大方方地颔首。

营幕外,沉静无声,除了远处传来几次角笛外,连马匹的嘶叫也听不见,只偶尔飘来枯叶的芳香。

可是,吕马童环视众人的脸,仿佛为了“可是”这个字,眨了一下眼睛。

“可是,毕竟不是英雄之器。

这可以今日之战为证。

楚军被追到乌江时,只有二十八骑,对我方如云霞般的大军,根本没有战胜的机会。

据说,乌江的亭长还特地用舟来迎接他到江东去,如果项羽有英雄之器,就应该含垢忍辱渡江,再图卷土重来。

根本不必管什么丢脸不丢脸!”
“这么说来,所谓英雄之器,就是要精于计算?”
随着这句话,众人不禁发出沉静的笑声。

吕马童很意外的,竟然毫不畏怯。

他把手从须上移开,稍微挺直身子,时时望着鼻子高挺、眼光锐利的脸孔,猛比着手势说:“不,不是这个意思——就项羽来说。

项羽在今日之战开始前,据说曾向二十八个部下说:‘亡项羽的是天,并不是人力不足。

证据是:用这一点点军队,就可以三破汉军。

’其实岂止三次,九次都战胜了。

可是,以我观之,这是怯懦。

把自己的失败推给天——天才真倒霉呢!如果那是在渡过乌江,纠集江东健儿,再度逐鹿中原之后说的,就另当别论。

但是,情形并非如此。

还可以活得好好的,竟然死了。

我说项羽不是英雄之器,不只是因为他暗于计算,更因为他想用天命来搪塞——这可不行。

我想,英雄不应该这样。

不知道像萧丞相这样的学者会怎么说。


吕马童得意洋洋地顾盼左右,住口不说。

他的说法,大家都会觉得言之成理吧。

众人交互轻轻颔首,很满意地沉默下来。

这时,只有那张鼻子高挺的脸,出乎意外地,竟然眼中闪现了一道激动之色。

黑瞳孔仿佛带着热气,闪
闪发亮。

“真的?项羽真的这样说了?”
“据说,这样说了。

”吕马童的长脸大幅度地上下摆动着。

“不是很懦弱吗?至少不像个男子汉吧?我想,所谓英雄,就该与天作战。


“是的。


“我想,纵知天命,也要继续战斗。


“是的。


“这么说来,项羽——”刘邦抬起锐利的眼光,望着在秋夜中闪烁的灯火,半独语般缓缓回道:“才是英雄之器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以吕马童的一句判断开头,不仅开门见山,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而且直趋主题,加快了小说的叙述节奏。

B . 在对话的中间插入“营幕外”的环境描写,暗示激烈的战斗已然结束,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C . 吕马童虽然对众人沉静的笑声感到很意外,但还是毫不畏怯地阐释了自己的理由。

他的说法言之成理,得到了众人的认可。

D . 小说以对话形式展开故事情节看似繁琐平淡,实际是在层层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2)小说到结尾才点出与吕马童对话者的姓名,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项羽是不是“英雄之器”,刘邦与吕马童的判断不同。

你更认同谁的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20高三上·安徽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悦,字众喜,京兆蓝田人也。

少有气干,为州里所称。

太祖初定关、陇,悦率募乡里从军,屡有战功。

大统四年,东魏将侯景攻围洛阳,太祖赴援。

悦又率乡里千余人,从军至洛阳。

将战之夕,悦罄其行资,市牛飨战士。

及战,悦所部尽力,斩获居多。

十三年,侯景据河南来附,仍请兵为援。

太祖先遣韦法保帅众助之。

悦言于太祖曰:
“侯景之于高欢,始则笃乡党之情,末乃定君臣之契。

位居上将,职重台司,论其分义,有同鱼水。

今欢始死,景便离贰,背德于高氏,岂肯尽节于朝廷。

今若益之以势,援之以兵,恐朝廷贻笑将来也。

”太祖纳之,乃遣赵士宪追法保,而景寻叛。

十四年,率所部兵从杨忠征随郡、安陆,并平之。

时悬兵深入,悦支度路程,勒其部伍,节减粮食。

及至竞陵,诸军多有匮乏,悦出廪米六百石分给之。

太祖闻而嘉焉。

又从达奚武征梁汉。

军出,武令悦说其城主杨贤。

悦乃贻之书曰:“梁主内亏刑政,外阙藩篱。

匹夫攘袂,举国倾覆。

非直下民离心,抑亦上玄所弃。

我相公膺千龄之运,创三分之业。

兵车所指,云除雾廓。

君兵粮既寡,救援路绝。

欲守,则城池无萦带之险;欲战,则士卒有土崩之势。

以此求安,未见其可。

事有变通,今其则也。

”贤于是遂降。

悦白武云:“白马要冲,是必争之地。

今城守寡弱,易可图也。

若蜀兵更至,攻之实难。

”武然之,令悦率轻骑七百,径趣白马。

悦先示其祸福,其将梁深
遂以城降。

梁武陵王纪果遣将率步骑六千欲先据白马行次阙城闻已降乃还及梁州平太祖即以悦行刺史事招携初附民吏安之。

保定元年,卒于位。

(选自《周书·王悦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梁武陵王纪果遣将率步骑六千/欲先据白马行/次阙城/闻已降/乃还/及梁州平/太祖即以悦行刺史事/招携初附民/吏安之
B . 梁武陵王纪果遣将率步骑六千/欲先据白马/行次阙城/闻已降/乃还/及梁州平/太祖即以悦行刺史事/招携初附民/吏安之
C . 梁武陵王纪果遣将率步骑六千/欲先据白马行/次阙城/闻已降/乃还/及梁州平/太祖即以悦行刺史事/招携初附/民吏安之
D . 梁武陵王纪果遣将率步骑六千/欲先据白马/行次阙城/闻已降/乃还/及梁州平/太祖即以悦行刺史事/招携初附/民吏安之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字:本名之外另取的通常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联的称呼。

B . 太祖:帝王谥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

C . 台司:指三公等宰辅大臣;也可以指御史台职司。

D . 兵车:又称战车,是载兵的车辆,用于陆上战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悦年轻有为,屡立战功。

王悦年少时就有气量才干,被同乡人称道;率领乡里人跟随太祖的军队,多次立下战功;转战洛阳,王悦用尽随身财物买牛款待战士,激励战士奋勇杀敌。

B . 王悦颇有眼光,识人精准。

侯景投靠朝廷,请求派军队作为援助,太祖应允,王悦进言,分析侯景和高欢的关系,认为不宜援助侯景,太祖采纳建议,侯景果然反叛,印证了王悦的判断。

C . 王悦节减粮食,援助友军。

王悦率领军队跟随杨忠征讨随郡、安陆,他孤军深入,走错了路,命令部属减少粮食开支;到了竟陵,将节约下来的六百石大米分给缺少粮食的各路军队。

D . 王悦洞察形势,劝降有方。

王悦出征梁汉,奉命劝降城主杨贤,王悦剖析形势,指出杨贤面临绝境,说服杨贤归降;率领轻骑兵奔赴白马,陈述利害关系,说服白马守将梁深投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侯景之于高欢,始则笃乡党之情,末乃定君臣之契。

②今欢始死,景便离贰,背德于高氏,岂肯尽节于朝廷。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9高二下·怀化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 ,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释】①韩十四:名不详,十四是指他的排行。

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楚国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

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

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④白马江:在蜀州,当时诗人寓居于此,此诗为诗人在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而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苍劲中蕴藏一股郁抑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的现实。

B . 颌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

C . 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深,景象更觉怅然。

D . 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2)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大阉亦逡巡畏义,________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________。

(张溥《五人墓碑记》)
②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________ , ________。

(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故不积跬步,________ ,不积小流,________。

(荀子《劝学》)
④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________ , ________。

(韩愈《师说》)
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________ , ________。

(苏轼《赤壁怀古》)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8. (1分) (2018高三上·杭州月考) 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白云反驳高山的话。

(要求:反驳要有破有立,兼顾双方;除拟人和对比之外,至少还须用两种修辞;不超过80字。


白云掠过山尖。

高山对白云说:“你这样萍踪絮影,长年漂泊,居无定所,不显得累吗?”
白云说:“________。

所以我不羡慕你。


9. (5分) (2016高三下·拉萨月考) 给下面一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
11月2日,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我省2014级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2月开考,凡具有普通高中学籍的20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