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妥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西泮:静脉注射用于癫痫持续状态, 为首选药
一、抗癫痫药 二.抗癫痫药的临床应用一般原则
①根据癫痫类型选药
②治疗方案个体化
剂量从小开始,既能控制症状不致不良反应
尽量单一用药 ③坚持长期用药,不可随意停药
二、抗惊厥药
1.惊厥,是中枢神经过度兴奋所致, 表现为全身 骨骼肌不自主的强烈收缩。 硫酸镁 1.镁在神经冲动的传递和神经肌肉应激性的维持方面 基本上是一抑制性离子。血浆中Mg2+低于正常值时, 出现神经及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升高, 而Mg2+浓度升 高时, 可致中枢抑制和肌肉松弛。 2.Mg2+的这种作用可被Ca2+所对抗。 3.肌注用于惊厥;口服用于泻下、利胆
4.骨骼系统:维D加速
5.过敏反应 6.致畸、牙龈增生等
一、抗癫痫药
卡马西平( 酰胺咪嗪 ) 1. 降低神经细胞膜对Na+和K+的通透性 2. 精神运动性、局限性发作和大发作的首选药 3.治疗外周神经痛疗效优于苯妥英钠。
4.抗躁狂:用于治疗躁狂症。
苯巴比妥:强直阵挛发作及癫痫持续状态 乙琥胺,丙戊酸钠:失神小发作的首选药。
一 抗精神病药
药动学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脑中浓度高,首过效应明显 不良反应 1. 一般不良反应 2. 锥体外系反应:是长期大量服用最常见的副作用 ①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 ②急性肌张力障碍,强迫性张口、伸舌等 ③静坐不能 :坐立不安、心烦意乱 原因:阻断了DA受体,胆碱能神经功能相对占优势 治疗:抗胆碱治疗而不能用左旋多巴。
B.1-3分,1级:轻度疼痛,可以忍受,不影响睡眠
C.4-7分,2级:中度疼痛,不能忍受,影响睡眠 D.8-10分,3级:重度疼痛,不能忍受,需要用药
镇痛药
2.常用镇痛药物 ①概念: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抑制痛觉, 对其它感觉无影响,意识保持清醒的药物 ②分类: A.强镇痛药,又叫麻醉性镇痛药,镇痛作用强大; 反复应用易成瘾 B.弱镇痛药,解热镇痛抗炎药,镇痛作用较小 不易成瘾
一 抗精神病药
④迟发性运动障碍:系长期大量用药所致。 表现为口-舌-颊三联症:吸吮、舔舌、咀嚼 及四肢舞蹈样动作 中枢抗胆碱药不但无效,反而使之加重。
若早期发现,及时停药,可以恢复 。
3.过敏 4.心血管系统(急性中毒) 体位性低血压,不能用肾上腺素来纠正
一 抗精神病药
奋 乃 静:抗精神病和镇吐作用为氯丙嗪6倍 氟奋乃静:抗精神病效价强度为氯丙嗪25倍 三氟拉嗪:抗精神病为氯丙嗪10倍 硫利达嗪:镇静作用明显,锥体外系副作用小 二、硫杂蒽类:氯普噻吨,氟哌噻吨 三、丁酰苯类:氟哌啶醇,氟哌利多,匹莫齐特 四、其他类 五氟利多:为长效抗精神病药。 舒必利:对急慢性精神分裂症有较好疗效。 氯氮平:几无锥体外系统反应
四环类抗抑郁药:麦普替林,老年患者尤适用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
第二十一章 镇痛药
1.疼痛概述 ①疼痛是许多疾病的症状,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 时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②痛感觉; 痛反应: 运动反应 情绪反应
镇痛药
③疼痛的意义: A.机体受到不良刺激或损害的信号和反应。 B.可引起生理功能的紊乱甚至休克。 ④疼痛的部位和性质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对诊断未明的疼痛不宜先用药物止痛。 ⑤WHO对疼痛程度的分类 A.0分:无痛
一、抗精神病药
⑥常用药物
酚 噻 嗪 类
丁 苯 酰 类
硫 杂 蒽 类
氯普噻吨 氯氮平
其 他 类
氟哌啶醇
一 抗精神病药
一.吩噻嗪类 氯丙嗪(冬眠灵) 作用机制 阻断DA受体,
阻断α受体,
阻断M受体, 药理作用广泛复杂。
一 抗精神病药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1.中枢神经系统 ①抗精神病作用:竞争性阻断中枢D2样受体起作用 正常人: 安定、镇静、感情淡漠, 精神病人:迅速控制兴奋躁动, 继续用药恢复 理智,生活自理 A.治疗各型精神分裂症,对急性患者疗效较好, 控制症状,无根治作用。须长期服药。 B.治疗躁狂症及其它伴有的兴奋、紧张、妄想、 幻觉等症状。
第一节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临床应用
1. 镇痛: 可用于各种疼痛 2. 心源性哮喘:左心衰竭者可因急性肺水肿导致 ①镇静,可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降低氧耗。
②降低中枢对CO2的敏感。缓解急促的浅表呼吸
③扩血管,降低外周阻力。 注意:休克、昏迷及严重肺功能不全者禁用。 3. 止泻:急慢性消耗性腹泻。 注意:细菌感染者应同时应用抗生素。
神经衰弱和癔病, 焦虑不安
抗精神失常药 情绪高涨,联想迅捷, 动作增多 情绪低落,反应迟钝, 动作减少,悲观厌世, 有自杀倾向
躁
狂
抑
郁
症
症
一、抗精神病药
1.精神分裂症概述 ①精神分裂症:是以思维、情感、行为之间互不 协调,精神活动脱离现实环境, 即“精神分裂”为主要临床特征。 ②基本表现为: 联想障碍,情感淡漠,意志活动减退或缺乏。
一 抗精神病药
②镇吐作用强。阻断CTZ的D2受体或抑制呕吐中枢, 用于治疗呕吐和顽固性呃逆, 对晕动病呕吐无效(抗组胺药)。 ③降温作用:抑制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能降低 发热和正常人的体温,用于低温麻醉 冬眠合剂:异丙嗪,哌替啶 ④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
一 抗精神病药
2.自主神经系统 ①受体阻断作用:翻转肾上腺素的升压效应。 ②M受体阻断作用:较弱,大剂量可致口干等 3.内分泌系统 阻断结节-漏斗通路的D2受体,影响下丘脑各 激素的释放 ①减少下丘脑释放催乳素抑制因子,使催乳素释放 增加, 引起乳房肿大及溢乳 ②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使卵泡刺激素 和黄体生成素释放减少, 引起月经紊乱和排卵延迟
苯巴比妥或戊巴比妥麻醉前给药可消除术前紧张
二、巴比妥类
不良反应 1.后遗作用:次晨可出现头晕、困倦、恶心等症状 2.耐受性:肝药酶诱导剂 ①加速自身代谢产生耐受 ②加快其它药物的代谢使药效降低 3.依赖性 ①精神依赖性: 梦魇增多 ②躯体依赖性: 长期应用停药后还产生反跳 4.过敏反应 5.急性中毒:支持疗法 + 常规解救
针尖样瞳孔是 吗啡中毒的一项指标
第一节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2. 平滑肌 ①胃肠道平滑肌:兴奋胃肠平滑肌,提高其张力, 达到痉挛的程度,使推进性蠕动减弱。 ②胆道平滑肌:胆道括约肌痉挛,胆排空受阻
③子宫平滑肌:延长产程,抑制新生儿呼吸
3. 心血管系统 扩张血管,引起体位性低血压,颅内压升高 4. 抑制免疫系统
二、抗躁狂抑郁症药
二、抗抑郁症药
三环类抗抑郁药
二、抗躁狂抑郁症药
米帕明(丙咪嗪)
药理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正常人,头晕、口干、视力模糊 抑郁病人:精神振奋,情绪高涨
机制: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的分泌
①抑制突触前膜对NA及5-羟色胺的再摄取 ②阻断突触α2受体,使交感神经末梢NA增加
2.自主神经系统:阻断M受体,阿托品样作用
二、巴比妥类 苯二氮卓类同巴比妥类相比有以下优点:
1. 对快波睡眠影响小,减少噩梦发生
2. 治疗指数高,对呼吸影响小,安全范围大
3. 对肝药酶几无作用,不影响他药代谢
4. 依赖性小,戒断症状轻
三 其他镇静催眠药 水合氯醛 1.用于顽固性失眠或其他药物效果不佳者 2.对胃肠有刺激,溃疡患者禁用,可直肠给药 佐匹克隆 1.比苯二氮卓高效、低毒、成瘾性小 唑吡坦 1.镇静催眠作用明显,无肌松和抗癫痫作用 扎来普隆 1.速效镇静催眠药
3.心血管系统:体位性低血压及心律失常。
二、抗躁狂抑郁症药
临床应用 1.各型抑郁症的首选药,精神分裂症的抑郁状态。 起效缓慢,不能作为应急药物应用,对于有严重 自杀倾向的病人,应加用其它措施防治。 不良反应 1.阿托品样作用:引起口干、便秘、眼内压升高等 2.中枢神经系统:嗜睡、乏力、共济失调等 3.心血管系统:体位性低.癫痫
1.癫痫是一类慢性、反复性、突发性大脑机能失调 特征为神经元突发异常高频放电并向周围扩散。 表现为突发、短暂运动感觉功能失调或精神失常
一、抗癫痫药
2.癫痫类型 ①大发作,强直阵挛性发作 病人突然意识丧失, 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 ②癫痫持续状态:大发作连续发生,患者持续昏迷
二、巴比妥类
一.分类
中 效 类
异戊巴比妥
短 效 类
超 短 效 类 硫喷妥钠
二、巴比妥类
作用机制 延长Cl-通道开放时间;拟GABA作用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1.镇静催眠:安全性低,易反跳 2.抗惊厥、抗癫痫:大剂量时有抗惊厥作用, 苯巴比妥可用于癫痫大发作及癫痫持续状态 3.麻醉及麻醉前给药:硫喷妥钠,静脉或诱导麻醉
第一节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第一节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镇痛药作用机制
阿片类镇痛药与阿片受体结合,激活“抗痛系统”
阿片药物
第一节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阿片受体: 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痛觉传入、整合、感觉 边缘系统、蓝斑核:情绪、精神活动。
中脑盖前核:缩瞳
孤束核:镇咳、呼吸抑制、交感张力降低 脑干极后区、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胃肠活动。
二、抗躁狂抑郁症药
1.躁狂抑郁症,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一种 以情感 病态变化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病。 2.表现为躁狂或抑郁两者之一反复发作或交替 发作。
二、抗躁狂抑郁症药
3.病因:可能与脑内单胺类功能失衡有关 ①5-HT缺乏是其共同的生化基础。 ②在此基础上, A.NA功能亢进为躁狂,
发作时患者情绪高涨,
联想敏捷,活动增多。 B.NA功能不足则为抑郁, 表现为情绪低落,言语 减少,常自责自罪,
甚至企图自杀。
二、抗躁狂抑郁症药
一.抗躁狂症药 碳酸锂 1.机制:抑制脑内NA和DA的释放等,控制躁狂症。 2.抗躁狂作用:治疗量对正常人影响小,用于躁狂症 躁郁症的躁狂状态,精神分裂症的兴奋躁动状态 3.升高外周白细胞 4.锂盐安全范围小,不良反应多 ①恶心、呕吐、肌肉无力、肢体震颤、多尿等 ②中枢神经系统脑病综合症:意识障碍等 ③抗甲状腺作用,甲状腺功能低下或甲状腺肿大。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1.抗癫痫:大发作首选药 也用于精神运动性发作 小发作无效, 可恶化病情 2.抗外周神经痛: 三叉神经、舌咽神经 及坐骨神经痛。 3.抗心律失常 强心甙中毒所致 心律失常的首选药。
一、抗癫痫药 不良反应 1.强碱性, 局部刺激大。
2.神经系统反应:
眼球震颤, 复视等。 3.血液及造血系统 可致叶酸缺乏, 发生 巨幼,再障。
③小发作,儿童多见,突然神志丧失, 持续数秒
④精神运动性发作: 阵发性精神失常,有意识障碍 ⑤局限性发作:局部肢体运动或感觉障碍。
⑥肌阵挛性发作: 突然、短暂、快速的肌肉收缩。
一、抗癫痫药
3.抗癫痫药的作用机制 ①抑制病灶神经元过度放电, ②作用于病灶周围正常神经组织,遏制异常放电 的扩散。 4.常用药物
第一节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吗啡
结 构
制 剂
药理作用 1. 中枢神经系统 ①镇痛镇静作用 镇痛作用强大,对持续性钝痛优于间断性锐痛 镇静:消除疼痛引起的焦虑、紧张等情绪反应 可有欣快舒适感。
第一节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②抑制呼吸 小剂量:呼吸变慢而深 大剂量:呼吸慢而浅,是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③镇咳 催吐 缩瞳
苯 妥 英 钠
卡 马 西 平
药物作用特点: 1、单一发作用一种药物治疗,混合型发作 者考虑合并用药 2、本类药物有效剂量个体差异大 3、不主张换药 4、停药可发生症状反跳。
一、抗癫痫药
苯妥英钠 作用机制
1.抑制Na+、Ca2+
内流,较大浓度抑 制K+外流稳定膜电 位阻止病灶异常放 电的扩散。
一、抗癫痫药
第二十章 抗精神失常药
抗精神失常药
1.精神失常,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精神活动障碍的一类 疾病,表现为情感、思维和行为异常。 2.全球有近四分之一, 我国亦有10%的人 受到失眠, 抑郁症, 精神分裂症的困扰。 3.WHO将每年的 10月10日正式定为 世界精神卫生日。
抗精神失常药 4.分类 精神活动失调,情感、思 维和行为与外界不协调。 精 神 分 裂 症 焦 虑 症
③分
型
Ⅰ型 阳性症状为主:幻觉、妄想 Ⅱ型 阴性症状为主:情感淡漠, 主动性缺乏
一、抗精神病药
④发病原因: 脑内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功能太强。 ⑤抗精神病药作用机制 A.阻断大脑多巴胺受体,如吩噻嗪类。
a.中脑-边缘系统:与情绪和功能行为有关
b.中脑-皮质系统:与认知、思想、推理等有关 c.结节-漏斗部:与内分泌功能有关 d.黑质-纹状体:与锥体外系功能有关 B.阻断5-HT受体,如氯氮平和利培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