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KaoYan14理解人类人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人类人格14
你是否想知道自己能否成为一个好的家长?如果你相信19世纪的一个叫颅相学的理论话,那么任何能感受到你头骨形状的人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颅相学理论认为,高度发达的大脑器官会挤压头骨并且产生突起。

通过测量与各个器官——这些都与爱的教养方式、友祖以及好斗等物质有关——有关的突起大小,可以立即判断一个人的特点。

以下是摘自《如何读懂性格:新颅相学、人相学手册》一书中有关爱的教养方式的叙述:
与爱的教养方式或爱子女有关的器官位于小脑的中间部位,离枕骨隆突一英寸高的地方。

你找到了自己头骨上那个确切的位置了吗?关于这一部位,图中维多利亚女王和A·约翰逊的突起有什么区别呢?与你朋友的头骨对比起来又如何呢?以下是《手册》根据与爱的教养方式有关的器官大小,对你是否能成为一个好家长的预测:
非常大——你对孩子及宠物的爱非常强烈。

作为家长你会极端宠爱子女,而且会以纵容、溺爱的方式宠坏他们,或是允许子女支配自己而并非服从父母。

一旦你有了子女,你会感受到持续的焦虑,尤其是当与他们分离时。

若是子女之一死亡,你会无法忍受。

充满的——你能能力很好地爱自己的孩子,而且会为了他们牺牲自己,但不过过分的溺爱,而且通常来说不会被自己的孩子或是宠物非常强烈地吸引。

中等——你即使对自己的孩子也是相当的冷漠,对他人也是如此。

你很难忍受他们,也不会为了得到子女的情感而努力。

你一点儿都不关心宠物。

小——你倾向于冷淡或是冷漠地对待自己的孩子,而且对任何他人都表现出一种厌恶。

如果你不理解为什么头骨的形状与你做合格家长的能力相关的话,那么你会很高兴地得知颅
相学已经被完全否定了。

但是颅相学背后的推动力还依然存在着:心理学家寻求着简单而又有力的对人进行分类的方法,希望这些方法可以使他们对人的不同的情境下的行为做出预测。

这就是人格理论的本质目标——详细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对他们的人生经历做出预测。

由于你丰富的人生经验,你可能已经对人格是如何起作用有了很强的直觉。

你自己的人格理论是怎样的呢?回想某个你真正信任的人。

回想某个在人格上对你有模范作用的人。

想像你最想与之共度后半生的人的特点,以及你无法忍受生活在一起的人的特点。

在每个例子中,最先进入你脑海的都是个人的特点,例如诚实、可靠、大方、攻击性、情绪化或是悲观。

即便还是个孩子,你也会发展出自己的系统化的对人格的评价,并付诸应用。

你会尝试对班里新来的同学进行评价,看看可以成为朋友还是敌人;你会以自己对父母以及老师人格的评价来发展自己的应对方式。

心理学家从许多角度对人格进行了定义,其中有两个基本概念是一致的:独特性以及行为的特征性模式。

我们为人格(personality)定义为:一系列复杂的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特点的,对个体特征行为模式(内隐的以及外显的)有影响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人格理论是对个体人格结构和功能的假设性说明。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达成心理学的两个主要目标:(1)理解人格的结构、起源以及与此有关的特点;(2)根据对人格的理解预测行为和生活事件。

不同的理论对人在一定条件下如何做出反应或是适应有不同的预测。

在考察几个主要的理论方法之前,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通常是对立的)理论。

由于理论家们的出发点、数据的来源以及解释的现象的不同,他们研究人格的方法也不同。

有些着重于个体人格的结构,而另一些则关注人格是如何发展的。

有些对个体做了什么感兴趣,无论是特定行为还是重要的生活事件。

而另外一些研究的是人们对自己的生活如何感受。

最后,还有些理论试图解释那些有心理问题的个体的人格特点,而还有一些人关注的是健康的个体。

所以说,每个理论都可以解释人格的一部分,合并起来就可以使我们对人的天性有更多的了解。

本章的目的是提供给大家一个理解人格日常经历的框架。

但在开始之前,请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如果你被心理学家研究,你认为他们会如何描述你的人格特点?他们会认为你的哪些早期经历对你现在的行为思考模式产生了影响?你现今哪些状况对你行为思考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什么使得你与周围环境相同的其他个体相异?本章可以帮你找到这些问题的详细答案。

在以下几个部分中,我们介绍了一系列理解人格的理论方法:类型和特质,心理动力学,人
本主义,社会学习,认知以及自我分析。

在本章结尾处,我们对心理学家评估人格的一些技术进行了介绍。


最早的两种描述人格的方法就是,通过有限的几种截然不同的类型对个体进行分类;在不同的特质上对个体用等级的方法进行评定。

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类看来似乎是一种天生的倾向。

我们来介绍一下心理学家所形成的对类型和特质进行分类的理论。

⏹类型分类
我们通常依据不同的特点对人们进行分类,包括大学的类别、专业、性别和种族。

一些人格理论家也将人们归入不同的各自相异的类别中,也就是人格类型(personality types)。

人格类型是全或无的现象,而不是程度的问题:如果把一个人归为某一类型,那该个体就不能被归类于该理论中的其他类型中去。

许多人喜欢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人格类型,因为这能帮助他们将理解他人这种复杂的过程简单化。

早期的类型理论之一是由公元前5世纪的一位创建了内科学新开业医生誓约的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来的。

他认为人体含有四种基本的体液,每种体液与一个特定的气质类型(一种情绪和行为的模式)相对应。

个体的人格是由体内何种体液占主导所决定的。

希波克拉底将与人格气质对应的体液依据以下方案进行配置:
◆血液多血质:快乐,好动
◆粘液粘液质:缺乏感情的,行动迟缓的
◆黑胆汁抑郁质:悲伤,易哀愁
◆黄胆汁胆汁质:易激怒,易兴奋
虽然希波克拉底提出的这个理论没有经受住现代社会的考验,但它的确流行了几个世纪,影响一直延续到中世纪。

(然而,在艾森克的特质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希波克拉底对气质分类的现代模式)。

1942年,威廉·赛尔顿提出了一种类型理论,将体型和气质联系在一起,该理论在现代的流行媒体中依然有所反映,甚至被鼓吹。

他根据体型将人分为三种类型:内胚层型(胖,柔软,圆润),中胚层型(肌肉发达,矩形身材,强壮),外胚层型(瘦长,虚弱)。

赛尔顿
认为内胚层型的人是放松的、喜欢吃东西而且喜爱社交。

中胚层型的人是充满能量、勇气以及有过分自信倾向的人。

而外胚层型的个体是有头脑的、爱好艺术的以及内向的,他们通常更多地考虑生活,而不是消耗或是仅仅执行它。

在一段时间里,赛尔顿使用成千上万的诸如耶鲁和韦尔兹利大学学生的裸体照片进行了体形和生活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这使得该理论在当时非常有影响力。

但是,如同希波克拉底早期的理论一样,赛尔顿关于体型的类型学说也被证实同个体行为几乎没有相关。

近几年,弗兰克·沙洛威提出了基于出生顺序的现代类型理论。

在家里你是头生儿(或是独生子)吗?或者你是后生子?因为你只能选择这两种出生顺序中的一个,沙洛威的理论满足了成为类型的理论的要求。

(对于特殊的家庭格局——例如,两个子女的年龄差别非常大——沙洛威也提供了分类的方法。

)根据达乐文的生物体是为了找到生存的合适环境而出现多样化这一观点,沙洛威提出了使用出生顺序预测人格的方法。

根据沙洛威的观点,头生儿的位置是现成的:他们直接要求父母的爱与关注;他们通过认同和遵从父母来寻求保持最初的依恋。

相反,后来出生的孩子的位置就不同了——一个无法非常清晰得到父母模范作用的位置。

随之,沙洛威将后出生的孩子特征化为“天生的反叛”;“他们要在先前出生的孩子还没有占到主导地位的领域里占有优势。

后出生的孩子通常被培养成对经验持有开放性态度——一个有用的策略,以在生活中获得更新颖、更成功的位置”。

为了验证后出生的孩子喜爱创新而头生儿安于现状这一假设,沙洛威调查了科学、历史以及文化上的革命,以及大量对这些革命支持或反对态度的历史上和当前时代的人的出生顺序资料。

图14.1表示了支持23项科学革新理论的科学家的出生顺序。

可以看出,在所有的同胞数量中,后出生的孩子比头生儿更倾向于支持创新理论。

你有兄弟姐妹吗?在你的家庭里可以发现这种模式吗?
你认识那些你认为可以贴上特殊“类型”标签的人吗?这个标签可以涵盖这个人所有的特点吗?类型理论往往无法抓住个体人格的更细致的特点。

下面让我们转入那些根据物质来描述个体而且更具灵活性的理论内容。

你是否会把你认识的人分成某些特定的“类型”?这些“类型”是否包含了了解这个人所需的全部信息?类型理论在通常情况下不能说明人格更加细微的方面。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另外一些理论,这些理论与类型论相比,在区分人的物质方面允许有更大的弹性。

对特质的描述
类型理论认为可以把人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这些类型是独立的、不连续的,就像第一胎出生的孩子和以后出生的孩子一样。

与此不同,特质理论推崇连续的维度,如智力和友谊等。


质(trait)是持久的品质或特征,这些品质或特征使个体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具有一致性。

比如说,某一天你可能会通过归还一个捡到的钱包来证明你的诚实,而另一天你可能会通过在考试中不作弊来证明这一点。

一些物质理论家认为特质是引起行为的先决条件,但更加保守的理论家仅仅将特质作为描述性维度,该维度简单地总结被观测到的行为模式。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些比较著名的特质理论。

阿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阿尔波特将特质看作人格的框架和个性的根源。

根据阿尔波特的理论,特质使行为具有一致性,这是因为它们将一个人对于各种刺激的反应联系并统一起来。

特质可能作为一个中介变量,使一系列刺激和反应产生联系,而这些刺激和反应最初看起来可能彼此间几乎没有联系。

阿尔波特确定了三种特质:首要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首要特技影响一个人如何组织生活。

比如对于特雷莎修女来说,首要特质可能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自我牺牲。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发展出这样明显的首要特质。

核心特质是代表一个人主要特征的特质,如诚实和乐观。

次要特质是有助于预测个人行为的特定的、个人的特征。

但次要特质对于理解个体的人格帮助要小得多。

对于食物和衣着的偏好是次要特质的例子。

阿尔波特感兴趣的是探索使一个人成为独立个体的这三种特质的独特组合,他支持使用个案研究的方案来检验这些独特的特质。

阿尔波特将人格结构作为个体行为的关键决定因素,而不是环境条件决定个体行为。

“使黄油融化的那把火会使鸡蛋变硬”,阿尔波特引用这句话来说明相同的刺激对于不同的个体可能会有不同的影响。

许多现代的特质理论都遵循了阿尔波特的传统。

图14.2 羞怯作为一种特质
特质可以作为一个中介变量,使一系列刺激和反应产生联系,而这些刺激和反应最初看起来可能彼此间几乎没有联系。

确定普遍的特质维度
1936年,阿尔波特和他的同事H.S.奥波特通过对字典的检索,发现在英语中有超过18 000个形容词被用来描述个体的差异。

从那以后,研究者一直试图在浩如烟海的特质词汇中确定基本的维度。

他们希望弄清有多少维度存在,哪些维度有助于心理学家给出一个对于所有个体都可用的、普遍的特征。

卡特尔使用阿尔波特和奥波特的形容词表作为他的研究起点,想要揭示出一些数量适宜的、基本的特质维度。

通过研究,他提出了人类人格的16因素.卡特尔将这16因素称为根源特质,因为他相信这16因素是表面行为的潜在根源,而这一根源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格。

卡特尔的16因素包含了重要的行为范畴,如有保守的和开放的,信赖的和怀疑的,以及放松的和紧张的。

虽然这样,现代特质理论辩称,比16个更少的维度也可以包括人格中最重要的特性。

艾森克根据人格测验的数据推出三个范围很广的维度:外向性(内源导向性的或外源导向性的),神经质(情绪稳定的或情绪不稳定的),精神质(善良的、体贴的或有攻击性的、反社会的)。

如图14.3所示,艾森克将外向性和神经质这两个维度组合起来建立起一个环状图形。

他指出,这个图形中的每一象限代表了希波克拉底所提出的四种人格类型中的一种。

然而,艾森克的特质理论允许这些分类中的个体变异。

个体可以落到这个圆圈中的任何一点上,从非常内向到非常外向的,从非常不稳定的(神经质的)到非常稳定的。

圆圈上所列出的特质描述了两个维度的组合。

例如,一个非常外向并有些不稳定的人可能是冲动的。

五因素模型
艾森克理论的许多观点得到了研究证据的支持。

但是,近年来,多数人的意见认为五因素可以最好地描述人格结构,这五个因素并不能很好地与艾森克的三个维度重叠。

虽然这五个因素不能被所有的人格研究者认同,但现在它们确实已成为特质结构的绝大多数讨论的试金石。

五因素模型的运动代表了研究者们在阿尔波特和奥波特庞大的特质词表中找寻人格结构的尝试。

特质被压缩成大约200个同义词的类群,用于组成一个两极的特质维度:这些维度有一个最高的极点和一个最低的极点,如负责任和不负责任。

下一步,要求被试给他们自己和他人在两极维度上评分,用适当的统计方法来处理这些评分结果,以确定这些同义类群是如何相互联系的。

运用这一方法,许多独立的研究小组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人们用来描述自己
和他人的特质时仅有五个基本的维度。

这五个维度是非常宽泛的,因为在每一个维度上都包含许多特质,这些特质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但又有一个共同的主题。

人格的这五个维度现在被称为五因素模型,或者,用一种不太正式的称谓,叫做“大五”。

这五个因素列出表14.1.你可能会再次注意到每一个维度都是两极的——与维度名称意义相似的项目描述的是较高的一极,而意义相反的项目描述的是较低的一极。

五因素模型的维度是从20世纪60年代所收集的评分中得出的,使用了许多套形容词和许多不同的被试样本和评分任务。

自那以后,人格问卷、访谈提纲和其他一些数据都得到了非常相似的结果。

为了证明五因素模型的普遍性,研究者将他们的研究扩展到英语之外:五因素的结构在许多语种中得到重复,包括德语、葡萄牙语、希伯莱语、汉语、朝鲜语和日语。

这五个因素并不是要取代那些带有词义细微差别的特定的特质项目,它们只是勾画出一个分类的方法,让你可以对你认识的所有人进行一个描述,抓住这些人之间互相区别的最重要的维度。

需要强调的是,五因素模型在很大程度上是描述性的。

这五个因素是通过对特质项目类群的统计分析得出,而不是由于某个理论认为“这就是那些必定存在的因素”才得到这个模型。

五因素模型的支持者已经开始试图解决这种理论基础的欠缺,比如,努力将五因素模型与进化过程中人和人之间以及人和社会之间一致的交互作用的类型联系起来。

进化的基础有助于解释五因素跨文化的普遍性。

如果这一解释是正确的话,我们就可以预期,就像被进化塑造的人类经验的其他方面一样,特质可以从上一代传给下一代。

下面,我们就开始讨论这个观点。

表14.1 五因素模型
因素双极定义
外向性健谈的、精力充沛的、果断的/安静的、有保留的、害羞的和悦性有同情心的、善良的、亲切的/冷淡的、好争吵的、残酷的公正性有组织的、负责的、谨慎的/马虎的、轻率的、不负责任的情绪性稳定的、冷静的、满足的/焦虑的、不稳定的、喜怒无常的创造性有创造性的、聪明的、开放的/简单的、肤浅的、不聪明的
人格特质和遗传性
你或许听到过人们这样评价一个人:“吉姆像她妈妈一样具有艺术才能。

”或是“玛丽和她祖父一样固执”。

或许你会发现,你兄弟姐妹的急躁个性正是你自己所具有的特点,你正为此而倍感沮丧。

让我们来看一看支持人格遗传性的证据。

首先,让我们先回顾一下行为遗传学的内容。

行为遗传学所研究的是人格特质和行为受遗传影响的程度。

为了确定人格的遗传效力,研究人员比较了具有不同基因比例以及在相同或不同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家庭成员的人格特质。

例如:如果人格特质中的社会性是遗传的,那么社会性在同卵双生子(他们具有100%相同的基因)的相关比异卵双生子(他们具有50%相同的基因)的相关要高得多。

遗传学的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人格特质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这一发现与使用许多不同测量工具得到的结果相同。

这些测量工具既有测量主要特质的(如,外倾性和神经质),也有测量特殊特质的(如:自我控制和社会性)。

让我们先看一个研究。

我们如何知晓?
人格五因素的遗传性我们只介绍了人格的大五因素模型。

研究者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问题上,即是否存在一个与该模型的因素相对应的特殊遗传基础。

在一个研究中,德国和荷兰的研究小组对660对同卵双生子和340对异卵双生子进行了测量,全部采用自我报告(即这些双生子都要填写本章后面提到的那种类型的人格问卷)和亲朋报告(即朋友和家庭成员分别对双生子进行人格等级评定)的方法。

而过去的研究一般只使用自我报告的数据。

对遗传研究提出的批评在于:同卵或异卵双生子将自己和他们同胞兄弟(或姐妹)进行的比较之间存在着偏差。

亲朋友的报告剔除了这种可能,即高遗传性仅仅是双生子进行自我报告时的偏差造成的结果。

事实上,在任何情境下,都是同卵双生子的人格会被评价比异卵双生子有更多的相似性。

例如,结果显示双生子之间的相关分别是0.52(同卵)和0.23(异卵)。

通过使用自我和亲朋友的评定,研究人员揭示出:大五因素的每一个因素都有其本质的遗传性。

重新看一下表14.1,五因素中的哪一个更适合你?你能从你和父母之间发现一些相似之处吗?研究人员一直努力尝试改进遗传性研究的设计。

例如,因为双生子是与其他兄弟姐妹一起长大的,他们拥有同样的家庭环境,这或许会造成他们人格的相关。

因此,抚养条件的研究被用来对孩子特质与其亲生父母的相关程度以及其养父母相关程度进行比较。

抚养条件的研究也显示人格特质受相当多遗传因素的影响。

特质能否预测行为?
假设我们让你选择一些你确信非常适合自己的描述特质的词汇。

例如,你会告诉我们,你是个非常友善的人。

如果人格理论允许我们对行为进行预测。

我们知道了你对自己的评价是非常友善,那么在我们知道你将自己评定为非常友善前,我们能对你做出什么样的预测呢?我们如何才能判断你的观点的可信程度?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你可能有这样一个观点,如果知道一个人具有某种特质,就能对他/她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加以预测。

因此,我们可以假设你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出友善的举动。

然而,在19世纪20年代,一些研究人员对特质和相关行为的研究却发现了令人吃惊的结果,行为在所有情景下都一致的证据微乎其微。

例如,在对撒谎和欺骗的测验中,两个行为推测起来都和诚实这个特质有关,但它们在学龄儿童中的相关却很小。

其他研究人员通过对跨情境一致性在一些其澎湃他特质(如内向性和守时)的研究中也发现了相同的结果。

如果对特质和相关行为不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如果人们的行为在不同情境下是变化的,那么为什么我们所知觉到的自己和别人的人格是稳定的?更令人疑惑的是,知道一个人在某个环境下行为表现的观察者所做出的人格评定与另一个知道这个人在另一个环境下行为表现的观察者所做出的人格评定是相关的。

在不同时间和不同观察者之间进行的人格评定被发现有一致性,然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评定却没有一致性,这一现象被称作一致性矛盾(consistency paradox)。

一致性矛盾的提出引发了大量的研究。

一段时间以来,有一个大多数人都同意的结论是,行为表现不一致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情境的分类方式是错误的。

一旦理论家们提供了一种关于情境的心理特征的合适表述,这种矛盾就会被减弱。

例如,我们可以猜测一下,你试图通过确定一个朋友的行为在她参加的每一个聚会中是否相同的表现来评价行为一致性。

你会发现,在你仅仅用“聚会”来划分情境时,她的行为会有很大的变化。

你需要确定的是,什么样的心理特征能明确标定互不相同的聚会。

可能你的朋友在她期望能够在陌生人面前展现她魅力的场合突然觉得身体不适,结果她会在一些聚会(她愿意展示个人魅力的聚会)中显得非常不友好;而在另外一些聚会(她并不喜欢)中却显得相当友好。

在另外一些需要展现她自己(如在找工作,面试时)的情境里,则表现出一些相反的行为。

结果,我们在环境特征与人的不同反应的相互冲突中找到了一致性。

让我们看一个对不同情境下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研究。

研究是有关夏令营中一些活泼好动的孩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