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百年战争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戰爭的第二階段(1369─1380年),為了奪回英占領區,法王 查理五世時(1364─1380年在位)開始進行軍事改革,並整頓 了稅制。法軍名將貝特蘭‧都‧古思克靈(Bertrand du Guesclin)就按照英國平民雇佣兵體制,他用雇傭步兵取代部 分騎士民團,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新的艦隊。久格克連被任命 為軍隊總司令(元帥),並擁有很大的權力。 • 同時,貝特蘭‧都‧古思克靈也成立了一支足以與英國匹敵的海 軍艦隊,於是在內鎮壓民變,對外海陸作戰。正好此時黑死病 傳入英國,愛德華三世年老痴呆,黑王子愛德華更在遠征西班 牙時染上黑死病後無力指揮大軍,法軍採用突襲和遊擊戰術, 到70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軍退到沿海一帶。為了保住在法國的 幾個沿海港埠和波爾多與巴榮訥間的部分地區,並鑑於國內形 勢惡化,英國遂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 • 之後,英國雖然不斷登陸騷擾法國的諾曼地沿岸,並且仍舊守 住法國南部的領地,但法國已經覺得不痛不癢。不過,都‧古思 克靈去世之後,法軍貴族每次一想到他的嚴格軍法以及要他們 與平民和農奴為伍的作戰隊形時,不由得感到全身起了一陣雞 皮疙瘩。況且他們也覺得既然勝利實在是來的太順利,而且正 好又有那麼多的好事發生,於是認為過去英軍之所以勝,只不 過是狗屎運罷了,因此都‧古思克靈的軍事改革也就隨之人亡政 息。
☆此戰爭分四階段:
• 戰爭的第一階段(1337─1360年),英法雙方爭奪佛蘭德爾和 基恩。在斯呂斯海戰(1340年)中,英海軍重創法海軍,奪得 制海權。在 1346 年 8月的克勒西會戰中,英軍又取得了陸上的 優勢,並經11個月的圍攻佔領了海岸要塞加來港(1347年)。 將近10年的休戰之後,在普瓦提埃戰役(1356年)中法軍再次 被擊敗。英國人無限度地徵收苛捐雜稅和法國內部經濟陷於完 全破壞的狀態,從而導致了法國人民的起義──馬賽領導的巴黎 起義(1357─1358年)和紮克雷起義(1358年)。法國被迫於 1360年在布勒丁尼簽訂和約,和約條款極為苛刻,其中規定把 從盧瓦爾河至比利牛斯以南的領土割讓給英國。
☆比中止與英法戰爭的關係:
• 比中指的由來是英法戰爭時,英國的長弓兵相當的強悍, 讓法軍相當頭痛,因此法國君主向軍中弟兄說,如果打敗 英軍,要將所有的英軍長弓兵的中指砍下來,但到了最後, 法軍還是輸了,此時英軍全數舉起他們的右手,並比起中 指來炫耀他們的勝利並羞辱法軍,此後比中指就被當成羞 辱別的的象徵!
☆英法百年戰爭末期:
• 聖女貞德崛起於英法百年戰爭(1338-1453)末期,時當法方屢嘗敗 績,士氣低迷,北部重鎮奧爾良(Orlé ans)正遭英軍圍城之際 (1428年10月起)。貞德在1429年1、2月左右離開故鄉東勒米 (Domremy),奇蹟傳說廣佈,2月底3月初抵西農(Chinon),見 皇太子查理(Charles the Dauphin),4月28日啟程往奧爾良,5月 8日奧爾良解圍,法軍士氣大振,旋即是捷報頻傳的「勝利之夏」, 其間並領查理至萊姆(Rheims),7月17日舉行加冕大典。是後,貞 德獨排眾議,進軍巴黎,戰況失利,1430年5月23日在孔皮埃 (Compiègne)被俘,接受教會審判,1431年5月30日以異端火刑 處死。論者大致同意,貞德突起突落,最後短短兩年半的生命,前半 扭轉法軍潰敗的戰況,奠定其百年戰爭勝利、乃至近代民族國家意識 的基礎,後半接受長時審判,孤力抗辯濟濟多士的宗教法庭,堅持個 人所受天啟不虛,終以身殉,更遠在1517年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張貼「九十五點異議」之前,遙開宗教改革新教思想的先聲。 • 在這次戰爭中,英國的雇傭軍優於法國的封建騎士民團,這促使法國 第一次建立了常備雇傭軍。騎兵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而步兵的作用, 特別是那些能夠成功地與騎兵一同作戰的弓箭手的作用得到了提高。 火器在當時雖還抵不上弓和弩,但卻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到各種作戰 中去。這些對英法軍隊乃至西歐國家軍隊的建設都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英法兩國事世仇的原因:
• 百 年 戰爭 、 燒 死聖女 貞 德 、 滑 鐵 盧之役 、 特拉法 加 海 戰……,英法之間的歷史宿仇,又到算總帳的時候,只是 這次開戰不再是在一望無垠的歐洲草原上,也不是在風高 浪急的汪洋大海中,而是遠在亞洲的新加坡,爭奪的是 2012年 運舉辦權。 • 英、法兩國為了誰的菜好吃,誰的生活風格高級,誰的政 治制度進步,彼此冷嘲熱罵幾百年;這次為了申辦奧運, 「英法戰爭」再起,法國總統席哈克說英國人對歐洲農業 的僅有貢獻是狂牛症,英國媒體罵席哈克是「卑鄙、沒度 量的種族主義小人」。英法宿怨至少從莎士比亞時代就開 始,莎翁有「法國是狗洞,不配人舉足一踩」的句子;十 九世紀法國文豪斯當達爾說「英國人是世上最野蠻的民 族」,彼此互貶,歷世不斷。
論者大致同意貞德突貣突落最後短短兩年半的生命前半扭轉法軍潰敗的戰況奠定其百年戰爭勝利乃至近代民族國家意識的基礎後半接受長時審判孤力抗辯濟濟多士的宗教法庭堅持個人所受天啟不虛終以身殉更遠在1517年馬丁?路德martinluther張貼九十五點異議之前遙開宗教改革新教思想的先聲
☆英法百年戰爭:
• 百年戰爭是指英國和法國 , 以及後來加入的 勃艮地,於1337年 - 1453年間斷斷續續所進 行的長達116年的戰爭。百年戰爭中,有不少 新戰術和武器被利用。
☆總結:
• 百年戰爭使法國經濟衰落,但促進了法蘭西民族意識的覺 醒,為此後民族國家的建立創造了條件。戰爭中,英國使 用的雇傭軍是以自耕農為主體的新型步兵,作戰能力強於 法國的封建騎士民團,表明新型步兵的崛起和騎士重騎兵 的進一步衰落。戰爭後期,法國常備軍代表著軍隊訓練和 裝備的進步,其火器的發展和運用預示著作戰方法的重大 變化。
☆戰爭的主要原因:
• 戰爭的主要原因是,法國力圖把英國人從法國西南部〈基思省〉驅逐 出去〈英王透過封建關係領有法之土地〉,從而消除英在法境內的最 後一個堡壘,而英國則力圖鞏固它在基恩的地位,奪回早先失去的諾 曼底、曼恩、安茹和法國的其它一些地區。英法兩國對佛蘭德斯的爭 奪,加深了它們之間的矛盾。佛蘭德斯形式上是處於法國國王的統治 之下,但實際上卻是獨立的,並且與英國有密切的貿易關系〈英國的 羊毛是佛蘭德斯毛紡織業的主要原料〉。戰爭的導火線是英國國王愛 德華三世覬覦法國王位。德國封建主和佛蘭德斯站在英國一方,蘇格 蘭和羅馬教皇則支持法國。英軍主要由雇傭兵組成,由國王指揮,其 主體是步兵〈弓箭兵〉和雇傭騎士部隊。法軍主要由封建騎士武裝組 成。 • 這場戰爭除王位繼承原因外,還為了爭奪在法境內的富庶的佛蘭德爾 和阿基坦地區。這個地區與英國有著密切的經濟聯繫。法國於1328年 占領該地,英王愛德華三世遂下令禁止羊毛向該地出口。佛蘭德爾地 區為了保持原料來源,轉而支援英國的反法政策,承認愛德華三世為 法國國王和佛蘭德爾的最高領主,使英法兩國矛盾進一步加深。這也─1453年),隨著人民群眾的參戰,遊擊 戰更加廣泛地展開(特別是在諾曼底)。領導這場鬥爭的是貞德。 戰爭的性質變了:就法國方面來說,是反抗英國侵略的正義戰爭, 而英國方面則是進行侵略性的非正義戰爭。 • 貞德出生在法國北部香檳與洛林交界處的杜列米村,從小就開始 了牧女的生活。艱苦的生活使她逐漸成為一個性格堅強、不怕困 難、敢於鬥爭的少女。1428年,她3次求見王太子,陳述她的救國 大計。1429年4月27日,王太子授予貞德以「戰爭總指揮」的頭銜。 她全身甲胄,腰懸寶劍,捧著一面大旗,上面繡著「耶穌馬利亞」 字樣,跨上戰馬,率領3000─4000人,向奧爾良進發。奧爾良已 被英軍包圍達半年之久。貞德先從英軍圍城的薄弱環節發動猛烈 進攻,英軍難以抵擋,四散逃竄。4月29日晚8時,貞德騎著一匹 白馬,在錦旗的前導下進入了奧爾良,全城軍民燃著火炬來歡迎 她。奧爾良解放之鐘聲敲響了!貞德率領士氣高昂的法軍,迅速 攻克了聖羅普要塞、奧古斯丁要塞、托裏斯要塞,敵人聞風喪膽, 聽到貞德的名字就嚇得發抖。人們高唱贊美詩,歌頌貞德的戰功, 稱她為「奧爾良姑娘」。 • 5月8日,被英軍包圍209天的奧爾良終於解了圍。奧爾良戰役的勝 利,扭轉了法國在整個戰爭中的危難局面,從此戰爭朝著有利於 法國的方向發展。接著,貞德又率軍收復了許多北方領土。貞德 已經變成了「天使」,人們到處都在歌頌她,稱她是「聖人」。 國王賜給她大量財帛和「貴族」稱號,她都拒絕接受,決心繼續 完成解放法國的事業。
☆英法百年戰爭的時間:
• 公元 1337—1453 年,英法兩國先為王位繼承問題展開爭 權奪利,爾後演變為英國對法國的入侵,法國則被迫進行 反入侵,戰爭性質從封建王朝混戰變化到侵略與反侵略, 其結果可謂完全違背了英法王朝統治者的預料。 • 自11世紀“諾曼征服”後,歷代英王通過婚姻和繼承關係 在法國擁有大量領地。法英兩國爭奪這些領地和對毛紡業 中心佛蘭德的控制權,是引起此次戰爭的主要原因。其導 火線則是法國王位繼承問題。1328年2月,法王查理四世 卒,卡佩王朝絕嗣,貴族會議推舉其侄腓力為王,稱腓力 六世。英王愛德華三世以查理四世外孫的身分對法國王位 提出要求,兩國矛盾加劇。1337年5月24日,腓力六世把 英屬領地基恩收歸法國,引起戰爭爆發。
• 但是,宮廷貴族和查理七世的將軍們卻不滿意這位「平凡的農 民丫頭」影響的擴大,他們害怕人民比害怕英國人還厲害,便 蓄意謀害貞德。1430年在康邊城附近的戰鬥中,當貞德及其部 隊被英軍所逼、撤退回城時,這些封建主把她關在城外,最後 竟以4萬法郎將她賣給了英國人。貞德寧死不屈,她說:「為了 法蘭西,我視死如歸!」1431年5月29日上午,貞德備受酷刑 之後在盧昂城下被活活燒死,她的骨灰被投到塞納河中。死時, 貞德還不滿20歲。貞德之死激起了法國人民極大義憤和高度愛 國熱情,在人民運動的壓力下,法國當局對軍隊進行了整頓。 1437年法軍攻取巴黎,1441年收復香檳,1450年奪回曼恩和 諾曼底,1453年又收復基恩。1453年10月19日,英軍在波爾 多投降,戰爭至此結束。 • 百年戰爭從1337─1453年,持續了116年,給法國人民帶來了 深重的災難,同時也促進了法國民族意識的覺醒。國王聯姻不 僅不能解決長治久安問題,反而容易引起王位繼承權爭奪和戰 爭。民族女英雄貞德姑娘勇敢地捍衛民族利益,為了民族解放 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喚醒了人民的民族意識,振奮了民族精 神。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不僅使法國擺脫了侵略者的統治, 而且還使法國人民團結起來,民族感情迅速增強了,國王受到 了臣民的忠心支援。由此封建君主政體演變成了封建君主專制 政體,王權進一步加強了。戰後的英國,在經歷了一段內部的 政治紛爭後,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國家。
• 戰爭的第三階段(1415─1424年),法國因國內矛盾加劇(勃 根第派和阿曼雅克派兩個封建主集團發生內訌﹔農民和市民舉 行新的起義)而遭到削弱,英國乘機重啟戰端。1415年,英軍 在阿金庫爾 (Battle of Agincourt) 戰役中擊敗法軍,並在與其 結成同盟的勃根第公爵的援助下占領法國北部,從而迫使法國 於1420年5月21日在特魯瓦簽訂喪權辱國的和約。按照和約條 款規定,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佈 自己為法國攝政王,並有權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後繼承法國王位。 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於1422年都先後猝然死去。由於爭 奪王位鬥爭(1422─1423年)加劇,法國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 瓜分,處境十分困難。捐、稅和賠款沈重地壓在英占區的居民 的身上。因此,對法國來說,爭奪王位的戰爭已轉變為民族解 放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