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测量的基本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工部安全生产41条禁令
生产厂区十四不准:
1、加强明火管理,厂区内不准吸烟。
2、生产厂区内,不准未成年人进入。
3、上班时间,不准睡觉、干私活、离岗和干与生产无关的事。
4、在班前、班上不准喝酒。
5、不准使用汽油等易燃液体擦拭设备、用品和衣物。
6、不按规定穿戴劳保用品,不准进入生产岗位。
7、安全装臵不齐全的设备不准使用。
8、不是自己分管的设备、工具不准使用。
9、检修设备时安全措施不落实,不准开始检修。
10、停机检修后的设备,未经彻底检查,不准启用。
11、未办登高作业证,不带安全带、脚手架、跳板不牢,不准登高作业。
12、石棉板上不固定好跳板,不准作业。
13、未安装漏电保护器的移动式电动工具,不准使用。
14、未取得安全作业证的职工,不准独立作业;特殊工种职业未经取证,不准独立作业。
进入容器、设备的八个必须:
1、必须申请、办证,并得到批准。
2、必须进行安全隔离。
3、必须切断动力电,并使用安全灯具。
4、必须进行臵换、通风。
5、必须按时间要求进行安全分析。
6、必须佩带规定的防护用品。
7、必须有人在器外监护,并监守岗位。
8、必须有抢救的后备措施。
机动车辆七大禁令:
1、严禁无证、无令开车。
2、严禁酒后开车。
3、严禁超速行车和空挡溜车。
4、严禁带病行车。
5、严禁人货混载行车。
6、严禁超标装载行车。
7、严禁无阻火器车辆进入禁火区
动火作业六大禁令:
1、动火证未经批准,禁止动火。
2、不与生产系统可靠隔绝,禁止动火。
3、不清洗,臵换不合格,禁止动火。
4、不按时做动火分析,禁止动火。
5、不消除周围易燃物,禁止动火。
6、没有消防措施,禁止动火。
第一章化工测量基本知识
1、变差的概念:
变差是指仪表被测变量(可理解为输入信号)多次从不同方向达到同一数值时,仪表指示值之间的最大差值,或者说是仪表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被测参数有小到大的变化(正向特性)和被测参数由大到小变化(反向特性)不一致的程度,两者之差即为仪表变差。
△max
变差= -------------------------×100%
标尺上限值—标尺下限值
2、灵敏度的概念:
灵敏度是指仪表对被测参数变化的灵敏程度,或者说是对被测的量变化的反应能力,是在稳态下,输出变化增量对输入变化增量的比值。
s=△L/△x
式中: s-----仪表灵敏度;
△L----仪表输出变化增量;
△x----仪表输入变化增量。
3、精确度的概念:
仪表精确度简称精度,又称准确度。
精确度和误差可以说是孪生兄弟,因为有误差的存在,才有精确度这个概念。
仪表精确度简言之就是仪表测量值接近真值的准确程度。
△x
δ= -------------------------×100%
标尺上限值—标尺下限值
式中:δ---检测过程中相对百分误差;
(标尺上限值—标尺下限值)-----仪表测量范围;
△x----绝对误差,是被测参数测量值x1和被测参数标准值x0之差;
所谓标准值是精确度必被测仪表高3~5倍的标准表测得的数值。
仪表的精确度越高,测量的误差越小;反之,测量的误差就大。
它的数值等于引用误差去掉百分号以后的绝对值,并将此值作为精确度等级指标。
一般工业仪表的精确度等级系列有0.1、0.2、0.5、1.0、1.5、2.5、4等。
各种仪表的表盘上均标明精确度等级数值。
根据精确等级可以确定该仪表的最大测量误差。
4、仪表上下限的概念:
⑴仪表上限:所用仪表的最大值;
⑵仪表下限:所用仪表的最小值。
5、量程的概念:
仪表的测量范围上限值与下限值之差称为仪表的量程。
△max
δ= -----------------------------×100%
测量范围上限—测量范围下限
6、迁移、正迁移、负迁移的概念:
⑴迁移:量程不变,不以零点作为基本点的调校。
⑵正迁移:量程不变,不以零点作为基本点的正向调校。
⑶负迁移:量程不变,不以零点作为基本点的负向调校。
7、测量误差的分类及各个误差的概念:
测量误差有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之分。
⑴绝对误差△:在理论上是指测量值X与被测量的真值Xt之间的差值,即
△=X-Xt
⑵相对误差也称引用误差通常有三种表示方法,即实际相对误差、标称相对误差、相对百分误差。
实际相对误差:δ1=△/ Xt×100%
标称相对误差:δ2=△/ X0×100%
相对百分误差
:△max
δ3= -----------------------------×100%
测量范围上限—测量范围下限
9、单位换算
9.1 温度T
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的关系:T ℉ = 1.8t℃ + 32 (t为摄氏温度数,T为华氏温度数)
摄氏温度和开尔文温度的关系:o K=℃+273.15
9.2压力P
1Pa=1N/㎡;
1MPa=145psi=10.2kg/c㎡=10bar=9.8atm
1bar=0.1MPa=14.503psi=1.0197kg/c㎡=0.987atm;
1atm=0.101325MPa=14.696psi=1.0333kg/c㎡=1.0133bar;
1mmHg=133.33Pa=133.32×10-3KPa=133.32×10-6MPa=1..33×10-3bar=13.6mmH2O=19.34×10-3psi
1mmH2O=9.806Pa=9.807×10-3KPa=9.807×10-6MPa=98.07×10-6bar=73.56×10-3mmHg=1.42×10-3psi
9.3体积流量VF
1L/min=0.06M3/H
1M3/H=16.67L/min
9.4质量流量MF
1Kg/min=60Kg/H=0.06T/H
1T/H=1000Kg/H=16.7Kg/min
1Kg/H=16.7×10-3 Kg /min=0.001T/H
9.5电阻R
欧姆,简称欧,符号是Ω,1Ω=1V/A。
比较大的单位有千欧(kΩ)、兆欧(MΩ)
他们的换算关系是:
1TΩ=1000GΩ;1GΩ=1000MΩ;1MΩ=1000KΩ;1KΩ=1000Ω
9.6电压U
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用符号V表示。
强电压常用千伏(KV)为单位,弱小电压的单位用毫伏(mV)微伏(μv)。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V=1000V=103V
1V=1000mV=103mV
1mV=1000μv=103μv。
9.7、电流I
基本单位安培,简称安,用符号A表示,常用的单位有毫安(mA)、微安(μA) 。
换算方法:
1KA=1000A
1A=1000mA
1mA=1000μA
10、欧姆定律
10.1定义:在同一电路中,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阻值成反比。
电阻的单位为欧姆,以符号Ω表示。
10.2基本公式是I=U/R。
10.3、1Ω定义为:当导体两端电势差为1伏特(ν),通过的电流是1安培(Α)时,它的电阻为1欧
(Ω)。
10.4、导体的电阻与温度有关。
金属导体的电阻会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电灯泡中钨丝的电阻。
半导体的
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很大,温度稍有增加电阻值即会减小很多。
10.5、公式
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公式: I=U/R U = RI I = U/R
其中:I、U、R——三个量是属于同一部分电路中同一时刻的电流强度、电压和电阻。
也就是说:电流=电压/ 电阻或者电压=电阻×电流
10.6、串联电路:
I总=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
U总=U1+U2(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两端电压的总和)
R总=R1+R2+R3...+Rn
U1/U2=R1/R2(串联成正比分压)
当有n个定值电阻R0串联时,总电阻 R=nR0
10.7、并联电路:
I总=I1+I2(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的和)
U总=U1=U2 (并联电路中,电源电压与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
1/R总=1/R1+1/R2
I1/I2=R2/R1 (并联反比分流)
R总=R1〃R2/(R1+R2)
R总=R1〃R2〃R3/(R1〃R2+R2〃R3+R1〃R3 )
即1/R总=1/R1+1/R2+……+1/Rn
当有n个定值电阻R0并联时,总电阻 R=R0/n
即总电阻小于任一支路电阻但并联越多总电阻越小
串联分压(电压)并联分流(电流)
第二章温度测量仪表
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反映物体内部热运动状况的物理量。
衡量物体温度的标尺叫做温标,它是温度的数值表示方法。
目前国际上用得较多的温标有华氏温标、摄氏温标、热力学温标和国际实用温标。
华氏温标(o F)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融点为32℃,水的沸点为212℃,中间划分180等分,每等份为华氏1度,符号为°F。
摄氏温标(℃)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融点为0℃,水的沸点为100℃,中间划分100等分,每等份为摄氏1度,符号为℃。
摄氏温度值t和华氏温度值t F有如下关系: t=5/9 (t F-32)℃
热力学温标又称开尔文温标,或称绝对温标,它规定分子运动停止时的温度为绝对零度,记符号为K。
它基于热力学基础,表现的是一种温度仅与热量有关而与工况无关的理想温标。
热力学温标单位是开尔文(K),其定义为水的三相点的热力学温度的1/273.16。
2、温度测量仪表按其测量方法可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大类,按其作用原理可分为膨胀式、压力式、热电偶、热电阻、方法可分为模拟显示、数字显示和数字模拟混合式三大类;按其测量范围可分为低温温度计和高温温度计。
辐射式等;按其用途可分为基准、标准和工业用等;按其功能可分为指示、记录及记录调节等;按其显示
膨胀式温度计:利用液体或固体受热膨胀的性质做成。
玻璃管内充汞或酒精的温度计属于液体膨胀式。
双金属式
属固体膨胀式。
常用于就地测量或实验室内,测量范围为-100度-500度。
如图所示。
压力表式温度计:在测温元件内充以气体或液体或某种液体的蒸气,利用受热后工作介质的体积膨胀引起压力变化或蒸气的饱和压力变化的性质做成。
显示表就是一个压力表表头,但刻度是温
度称为压力式温度计其测量范围为0-300度如图所示。
热电阻温度计:利用导体或半导体受热后电阻值变化的性质做成。
测量电阻值的变化就可知温度的变化。
应用很广,测量范围为-200—500度。
如图所示
热电偶温度计:利用物质的热电性质做成。
当被测温度t变化时,热电偶产生的热电势大小也变化。
测量此热电势便可知温度。
测量范围为0-1600度。
热辐射式高温计:利用物体热辐射的性质做成。
测量范围为600-2000度。
如图所示
第一节热电偶
(一)热电偶的特点
热电偶是工业上应用最广泛的感温元件之一,它将温度信号转换成热电势信号,配以显示仪表或变送器,可以实现温度的测量或信号转换。
热电偶之所以应用广泛,是因为它有如下特点:
测量精确度高,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动态响应快,可进行远距离测量,测温范围广。
(二)热电偶的测温原理
热电偶的工作原理是基于一种金属和另一种金属之间的热电现像。
在两种不同金属导体焊成的闭合回路中,当两焊接端的温度不同时,在其回路中就会产生电动势,这种现像叫做热电效应,相应的电动势○1叫热电势,在回路中产生的电流称为热电流。
这种由两种金属导体组成的回路称为热电偶。
实用的热电偶只焊接
一端,称为热端;另一端不焊接而接入测量仪表,称为冷端。
热电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才能产生热电势:1、热电偶必须是由两种不同性质、符合一定要求的导体组成;
2、热电偶的热端与冷端必须有温差。
(三)热电偶的材料及结构
对热电偶材料的主要要求是:物理和化学性能稳定性高;热电势和热电势率大,热电势与温度之间呈线性关系;电导率高,电阻温度系数小;复制性好;价格便宜。
常用的热电偶材料包括贵金属、廉价金属、非金属和半导体等。
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和被测对像,热电偶产品的结构型式各不相同。
火力发电厂常用的热电偶主要是有普通工业用热电偶和铠装热电偶两种。
(1)普通工业用热电偶主要是由热电极、绝缘管、保护管、和接线盒等部分组成。
如图所示
(2)铠装热电偶然是由热电极、绝缘材料和金属套管三者组合加工而成的坚实组合体,也称为套管热电偶。
热电偶然的材料有K、E、J、T等型。
测量端有加帽型和露头型两咱。
加帽型又分为接
壳和绝缘两种类型。
通常采用绝缘型,只有在要求快速测量时才使用接壳型;在非腐蚀性气体
中测量时可用露头型。
如图所示
铠装热电偶具有以下优点:
(1)热惯性小。
对温度变化的反应速度比普通工业用热电偶快得多。
(2)热接点处的热容量小。
外径可以做的很小,在热容量很小的被测物体上也能测出准确的温度数
值。
(3)挠性好。
可适应复杂结构的安装要求,安装在狭小的、需要弯曲的测温部位。
(4)使用寿命较长。
由于热电极受金属套管的气密性保护和化学性能稳定的绝缘材料的牢固覆盖,
因此其寿命比普通工业用热电偶长。
(5)适应性强。
由于组合体结构坚实,所以可以耐强烈的震动和冲击,并且适用于高压装臵。
(6)品种多、易于做成特殊用途的形式。
热电偶的长短可根据需要制作,最长可达10米,外径最小
可达025MM。
除常用的双蕊铠装热电偶外,还可以制成单蕊或4蕊的。
热电偶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1)热电势比实际值小
○1热电偶内部电极漏电. 经检查若是由于潮湿所引起,刚可将热电偶烘干;若是由于瓷管绝缘不良,应该更新.
○2热电偶内部潮湿. 将热电偶保护套管和热电偶分别烘干,并检查保护套管是否有漏气,漏水现像.对不合格的保护套管应该更换.
○3热电偶接线盒内接线柱间短路,或因潮湿而短路. 打开接线盒,把接线板刷干净.
○4补偿导线因绝缘烧坏而短路. 将短路处重新绝缘或更换新的补偿导线.
○5热电偶的电极变质或热接点将要腐蚀断. 更换新的热电偶
○6补偿导线与热电偶在型号上配接错误. 更换成同类型的补偿导线.
○7补偿导线与热电偶极性接反. 重新接正确.
○8热电偶安装位臵和插入深度不符合要求. 改变安装位臵和插入深度.
○9热电偶冷端温度过高。
热电偶的连接导线换成补偿导线,使冷端移开高温区。
10热电偶型号与二次仪表型号不一致。
更换成同类型的。
○
(二)热电势比实际值大
○1热电偶的型号与二次仪表型号不符合。
更换成同类型的。
○2补偿导线型号与热电偶型号不符合。
更改成同类型的。
○3热电极变质。
更换热电偶。
○4热电偶安装方法、仪表或插入深度不当。
按规定要求重新安装。
○5绝缘破坏造成外电源进入热电偶回路。
修复或更换绝缘材料。
○6补偿导线与热电极连接处两接点温度不同。
延长补偿导线,使两接点温度相同。
○7有干扰信号进行。
检查干扰源,并排除。
○8热电偶参考端温度偏高。
调整参考端温度或进行修正。
(三)测量仪表指示值不稳定
○1热电极在接线柱处接触不良。
重新接好。
○2热电偶有断续短路或断续接地现像。
将热电偶的热电极从保护套管中取出,找出故障点不排除。
○3热电极已断或似断非断。
更换新电极。
○4热电偶安装不牢固发生摆动。
安装牢固。
○5补偿导线有接地或断续短路现像。
找出故障点不排除。
(四)热电偶误差大
○1热电极变质。
更换热电极。
○2热电偶的安装位臵与安装方法不当。
改变安装位臵与安装方法。
○3热电偶保护套管的表面积垢过多。
进行清理。
○4测量线路短路。
将短路处重新更换绝缘。
○5热电偶回路断线。
找到断线处,并重新接好。
○6接线柱松动。
拧紧接线柱。
第二节热电阻
一、热电阻的测温原理及其特点
1、测温原理
利用导体或半导体的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特性,来测量温度的感温元件称为热电阻。
2、测温特点
与热电偶相比,热电阻温度计测温具有以下特点。
○1测量精确度高。
○2输出信号大,灵敏度高。
○3不需冷端温度补偿。
○4测温稳定性好。
○5元件结构复杂,热响应时间长。
二、热电阻材料
用于制作热电阻的材料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1电阻温度系数要大,每变化1度时,电阻值的相对变化量要大。
电阻温度系数越大,灵敏度越高,则测量越精确。
○2电阻值与温度之间要有近似线性的关系。
○3要有较大的电阻率,在相同的电阻值下电阻元、器件的体积可以小些,从而使热容量小,对温度的变化响应快。
根据上面要求,我国采用的热电阻材料有铂、铜两种。
其中铂热电阻具有示值稳定、测温精确度高、互换性好及良好的复现性等优点,还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振动和抗冲击的性能。
铜的电阻温度系数较大,纯铜容易加工而且价格便宜。
三、热电阻的分类及结构。
按感温元件的材料分为金属与半导体两大类。
金属导体有铂铜等。
热电阻感温元件是用来感受温度的电阻器,是热电阻的核心部分。
它由电阻丝和绝缘骨架构成。
绝缘骨架是用来缠绕、支承或固定热电阻丝的支架,常用的绝缘骨架材料有玻璃、陶瓷等。
用不同的绝缘骨架可制成各种热电阻感温元件。
在工业实际使用中,热电阻感温元件与测温仪表或温度变送器连接的方式有二线制、三线制和四线制3种。
如图所示。
A B C
A为二线制 B为三线制 C为四线制
热电阻按外形结构分,主要有普通工业用热电阻和铠装热电阻。
1、普通工业用热电阻。
普通工业用热电阻(简称热电阻)的基本结构如图所示。
它主要有感温元件、内引线、绝缘管、保护管和接线盒等七部分组成。
如图所示
2铠装热电阻
铠装热电阻是将热电阻感温元件封焊在由金属套管、绝缘材料和金属导线三者组合加工而成的铠装电缆内
的热电阻。
如图所示。
它的外形结构和铠装热电偶完全相同。
如图所示
四、热电阻感温元件常见故障原因分析和修理方法
(1)仪表指示比实际温度低或指示不稳定。
○1保护套管内有水。
清理保护套管内的积水,并将潮湿部分加以干燥处理(不得用火烤)
○2接线盒上有金属屑或灰尘。
清除接线盒上的金属屑或灰尘。
○3热电阻丝之间短路或接地。
用万用表检查热电阻短路或接地的部位,并加以清除。
如热电阻短路,则应该进行修复或更换。
(2)仪表指针指向标尺终端。
热电阻断路。
用万用表检查断路部位并加以消除。
如连接导线断开,应该修复或更换。
如热电阻本身断路,应该更换。
(3)仪表指针指向标尺始端。
热电阻短路。
用万用表检查短路部位,若是热电阻短路,则应修复或更换。
重新连接好导线。
第三节一体化温度变送器
一体化温度变送器一般由测温探头(热电偶或热电阻传感器)和两线制固体电子单元组成。
采用固体模块形式将测温探头直接安装在接线盒内,从而形成一体化的变送器。
一体化温度变送器一般分为热电阻和热电偶型两种类型。
热电阻温度变送器是由基准单元、R/V转换单元、线性电路、反接保护、限流保护、V/I转换单元等组成。
测温热电阻信号转换放大后,再由线性电路对温度与电阻的非线性关系进行补偿,经V/I转换电路后输出一个与被测温度成线性关系的4~20mA的恒流信号。
热电偶温度变送器一般由基准源、冷端补偿、放大单元、线性化处理、V/I转换、断偶处理、反接保护、限流保护等电路单元组成。
它是将热电偶产生的热电势经冷端补偿放大后,再帽由线性电路消除热电势与温度的非线性误差,最后放大转换为4~20mA电流输出信号。
为防止热电偶测量中由于电偶断丝而使控温失效造成事故,变送器中还设有断电保护电路。
当热电偶断丝或接解不良时,变送器会输出最大值(2 8mA)以使仪表切断电源。
一体化温度变送器具有结构简单、节省引线、输出信号大、抗干扰能力强、线性好、显示仪表简单、固体模块抗震防潮、有反接保护和限流保护、工作可靠等优点。
一体化温度变送器的输出为统一的4~20mA信号;可与微机系统或其它常规仪表匹配使用。
也可用户要求做成防爆型或防火型测量仪表。
温度变送器(或DCS中用于温度输入的模拟量输入卡)为什么要进行冷端补偿?
⑴温度变送器安装在现场,冷端的温度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⑵冷端不进行补偿时,变送器的输出将比实际温度要高,会给运行人员带来错误的判断,所以要进行冷端补偿。
什么叫冷端补偿器?其原理是什么?
热电偶参考端温度补偿器是用来自动补偿热电偶测量值因参考端温度变化而变化的一种装臵。
它实质上就是能产生一个随参考端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直流信号毫伏发生器。
把它串接在热电偶测量线路中测温
时,就可以使参考端温度得到自动补偿
⑪、温度变送器
1、热电偶、热电阻是用于温度信号检测的一次元件,它需要和显示单元、控制单元配合,来实现对温度或温
差的显示和控制。
温度变送器是一种将温度变量转换为可传送的标准化输出信号的仪表。
2、带传感器的变送器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传感器和信号转换器。
传感器主要是热电偶或热电阻;信
号转换器主要由测量单元、信号处理和转换单元组成(由于工业用热电阻和热电偶分度表是标准化的,因此信号转换器作为独立产品时也称为变送器)。
3、温度变送器按供电接线方式可分为两线制和四线制。
⑫、DDZ—Ⅲ型温度变送器
DDZ-Ⅲ型温度变送器是工业过程中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类模拟式温度变送器,它与各类型的热电偶、热电阻配套使用,将温度或温差信号转换为4mA~20mA 或DC1V~5V 的同一标准信号输出。
DDZ-Ⅲ型温度变送器主要有热电偶温度变送器、热电阻温度变送器和直流毫伏变送器3 种类型。
(三)、一体化温度变送器
1、一体化温度变送器,是指将变送器模块安装在测温度元件接线盒或专用接线盒内,变送器模块和测温元件
形成一个整体,可直接安装在被测设备上,输出为统一标准信号4mA~20mA。
这种变送器具有体积小、质量轻、现场安装方便等优点。
由于一体化温度变送器通常直接安装在现场,变送器模块内部的集成电路在一般情况下工作温度为–20℃~+80℃,超过这一范围,电子元器件的性能就会发生变化,变送器将不能正常工作,因此在使用中应特别注意变送器模块所处的环境温度。
2、一体化温度变送器分为一体化热电偶温度变送器和一体化热电阻温度变送器两种。
一体化热电偶温度变送
器把毫伏信号转换为标准电流输出;一体化热电阻温度变送器把电阻信号转换为标准电流输出。
(四)、智能式温度变送器
智能式温度变送器有的采用HART协议通信方式,也有的采用现场总线通信方式。
我厂常用温度变送器为罗斯蒙特248型。
1、Rosemount 248 温变外形
2、接线方式:
3、Hart375手操器组态
功能 快捷键 量程Range Values 1, 3, 3, 1 配臵Configuration 1, 3
传感器设臵Sensor 1 Setup 1, 3, 2, 1, 2 输出配臵Device Output Configuration 1, 3, 3 传感器类型Sensor Type 1, 3, 2, 1, 1 回路测试Loop Test 1, 2, 1, 1 量程下限LRV (Lower Range Value) 1, 1, 6 量程上限URV (Upper Range Value) 1, 1, 7 最大下限值LSL (Lower Sensor Limit) 1, 1, 8 最大上限值USL (Upper Sensor Limit) 1, 1, 9
两线制热电阻 三线制热电阻 四线制热电阻
热电偶
第三章压力测量仪表
第一节压力测量仪表概述
一、压力的概念及单位
垂直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力称为压力。
物理学中称为压强。
压力的单位也取法定计量单位,名称是“帕斯卡”,简称“帕”,用符号“Pa”表示。
它的物理意义是:1牛的力垂直作用在1平方米的面积上。
(1)绝对压力。
以完全真空作零标准表示的压力,称为绝对压力。
当用绝对压力表示低于环境压力的压力时,把该绝对压力称为真空。
(2)表压力。
以环境压力作为零标准表示的压力,称为表压力。
表压力为正时,简称压力。
表压力为负时,称为负压力或真空。
因为各种工艺设备和测量仪表都处在环境压力的作用下,所以工程上都用表压力表示压力的大小,不加特别说明,所说的压力均指表压力。
(3)差压。
用两个压力之差表示的压力称为差压。
也就是以环境压力之外的任意压力作为零标准表示的压力。
二、压力测量仪表的分类。
压力测量仪表的品种和规格繁多,有按工作原理、用途、结构特点、精确度等级及显示方法等的各种分类方法。
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如下:
1、按仪表的测量参数范围分
有气压表、压力表、真空表、压力真空表、微压表等。
2、按仪表的工作原理分
有振频式、液柱式、弹性式、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