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立小课堂浅谈基质效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立小课堂浅谈基质效应

基体(matrix)又被称为基质,是指一个物质系统中除被分析物以外的组分;
基质效应(matrix effect)是指检测系统在分析样品中的分析物时,处于分析物周围的基质对分析物测定结果的影响。

1
纯标准液与病人新鲜样本间的基质效应
实验室和生产厂家习惯使用纯分析物配制于纯溶剂后形成的标准,以这样的标准为准,求得各样品的分析结果,这样忽视了病人样品和标准处于完全不同的基质状态。

克服基质效应的方法是使测定标准与标本处于相同的基质环境, 即标准亦应使用与被测标本相同的基质配制, 测定是血清, 则配制标准也应是血清, 抵消基质效应的影响, 这样测定结果才能更准确。

试剂厂家尽快生产出用于本公司的混合血清标准, 用户在使用标准品时, 要注意其可溯源性。

校准品依赖于检测系统,也没有各个检测系统通用的校准品,因此校准品在不同检测系统中有不同的赋值。

2
处理过的样品与新鲜病人样本间的基质效应
室间质评物质以及室内质控物质都是经过加工处理的,例如:冰冻干燥、加稳定剂、添加某些分析物质等,都是处理过的样品。

不同的质控血清在不同的检测系统中基质效应有差异。

个别质控品在个别项目上的室间变异系数过大,说明基质效应在检测中不容忽视。

基质效应在不同的质控品之间有差异。

按照质量管理的要求实验室应该建立适用于自己实验室的靶值与标准差,不宜使用质控品厂家给定的靶值与标准差来评价检测准确性。

3
试剂引入的基质效应
近几年,有业内专家提出,试剂批间差异有可能会出现基质效应的情况。

目前很多的专家与学者提出,试剂引入的基质效应如各个试剂组分原料批间差异、调节PH的误差、离子强度差异、每批抗原来源和纯化差异、抗体来源和本身的免疫反应亲和力等差异,均会严重影响每批试剂的差异。

因此试剂厂家提供的试剂批间有一定的差异,在临床生化等产品中表现不是很明显,但是在免疫产品中批间差尤为突出。

不同批次间试剂与新鲜样本反应有差异基质效应;不同批次间的试剂与校准品、质控品也存在基质效应。

为了确保不同批次试剂测定同一个样本得到相同的结果,必须使用校准品对不同批次的试剂进行校准以保证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使用相同批号的质控品,使用不同批号的试剂按照质量管理的要求,每换用试剂批号时,必须重新设定控制均值和标准差。

由于基质效应很难被避免,所以基质效应的评价方法也逐步被重视。

20世纪90年代,美国临床病理学会针对临床化学的基质效应和准确度评估召开会议。

由于当时众多实验室使用处理过的校准品进行日常检测工作,该会议便围绕其中产生的基质效应,对仪器和试剂厂商包括实验室提出验证要求。

这方面我国起步较晚,国家在2011年底发布了《WST 356-2011 基质效应与互通性评估指南》这一卫生行业标准,该指南对基质效应及其相关术语有了明确规定,并给出了针对基质效应评价的实验方法;
基质效应评价的步骤
1、材料选择
1) 待评估检测系统: 包括待评估方法的试剂、校准品及仪器系统等;
2) 对比检测系统: 包括对比方法的试剂、校准品及仪器系统等用理想的对比方法检测处理过的校准品或质控品时,其基质效应应尽可能的小;
3)处理过的样本: 如待评估的控制品等;
4) 20份新鲜的患者样本: 其内含分析物浓度或活性的分布范围应覆盖处理过样本的分析物浓度或活性,但是这些样本不应包含已知含有某些干扰物的样本。

2、实验步骤
将实验制备样品(校准品、日内质控、PT样品、EQA样品或参考物质)与至少20个新鲜临床样品(需覆盖检测线性范围,不可超过线性,不可有已知干扰),随机穿插排列,分别使用待评估检测系统与比对检测系统进行检测。

对所有样品重复测定3批,每批测定前都需要校准。

最好是待评估检测系统与比对检测系统同步进行,将20份患者样本和处理过的样本冷冻保存(最好是-70℃)以便进行后续研究,如果在数据分析中和分析后出现任何问题,则可用其它对比方法如NRSCL的决定性方法或参考方法检测这些样本。

3、数据分析
1) 离群点检查:用合适的方法剔除离群值,如Grubbs法;
2) 数据统计与判断:参考EP6文件针对定量测定方法的线性评估的统计方法。

运用多项式回归分析,以Y 轴作为评估方法的结果、X 轴作为比对方法的结果,判断是否成立二项式或其以上的多项式。

制作直线回归,如处理样品的检测结果在95%的分布范围之内,则表示处理过样品在方法学比较中与新鲜患者样品间没有显著差异。

就此可判断评价方法是否存在基质效应,并判断正向或负向基质效应。

总结
基质效应是绝对的,只要处理过的样本和测定标本的基体状态不一,一定有基质效应。

基质效应又是相对的,只要认可某一方法的基质效应可忽略不计,或者由基质效应对某方法引入的误差在可接受水平,那么衡量另一方法是否具有基质效应时,做方法学比较。

处理过的样本和测定样本结果分布不同时,说明基质效应明显。

反之则可接受,说明无基质效应;
基质效应是一种干扰现象,实验室在日常工作中很难避免,我们只能通过对基质效应的认知以及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去操作,如使用有溯源的校准品、配套试剂及配套检测系统等,可使基质效应对结果的干扰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张传宝,闫颖,周伟燕,等.WS/T 356-2011基质效应与互通性评估指南(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2]高雨红.浅析基质效应的评价及消除(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16):2332-2333.
[3]冯仁丰.基质效应和互通性
[4]邹荣良.基质效应在临床化学检测中的影响研究.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年12月第9卷第34期
[5]许连顺.不同校准品对血清葡萄糖测定的影响. 临床检验杂志2002 年第20 卷第3 期[6]何美、琳翟静、张捷.血清总蛋白测定的基质效应评价.中国医学创新2012年12月第8卷第36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