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论文:论高校教师的两大基本素质德性与知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8832 高等教育论文
论高校教师的两大根本素质:德性与知
性
“传道授业解惑〞一直以来是社会对教师这一角色的定位,高校教师更是如此。
高校教师能否扮演好教书育人这一角色,取决于教师的根本素质。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师队伍也逐渐壮大。
伴随着高校教师队伍的快速开展,我们也频频面对高校教师失职、学术失范这些现象。
高校教师的根本素质与教师队伍的开展、教育的质量密切关联。
因而,我们有必要重新探讨一名高校教师应该具有的根本素质,并试图提出建设性建议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德性与知性是教师的根本素质要求
德性是一个伦理学术语,从字面理解是指具有“德〞的性质,德性是一种品质,往往指使人或物变完善的特性或规定,具有德性的人是指具有好的道德性质和好的〔或善的〕状态的人。
从通俗意义上讲,人的德性指的是提高品性修养的能力,使人的道德呈现好的状态。
它以人的内在修养作为认识对象。
知性最早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出现,在现代认识论
意义上,知性主要被理解为一种思维能力。
它指的是人在直观和感性的根底上,对客观对象进行抽象的思维能力,它以自然或社会现象作为认识的对象。
不少师范院校把教育家陶行知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奉为校训,这是社会对教师最根本的要求的准确概括。
“学高〞通常代表着教师拥有丰富的学识和敏锐的智慧,即我们所谓的知性。
“身正〞强调的是教师自身拥有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德性。
德性和知性是对教师的两大素质要求,高校教师在这两个方面的素质要求更高。
知识是把教师与学生连接起来的桥梁。
因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该具备广博宽厚的知识储藏,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散发自身的学术魅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而德性处于高校教师素质中的灵魂地位,教师的德行和品性对学生的人格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高校教师假设拥有知性而无德性那么容易发生道德失控现象,相反,如果一名教师有很好的德性而无知性,也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育者。
高校教师必需具备的这两大根本素质其实是由教育目的决定的。
二、教育的目的要求高校教师具备德性与知性
教育的目的是从古至今教育学家一直探讨的问题。
回溯到古代文化,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传统文化中,教育的目的都强调对人的关注,从德与知两个层面对人进行教化。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德性与知性的探讨可以追溯到孔子。
孔子认为学应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强调德性的作用,把人所有的德性和道德标准都纳入到“仁〞这一概念中,他对知性的追求也是从德性的角度出发的,孔子认为学习知识是为了借助知识到达视野和心境的开拓,最后以到达心灵的自由。
从德性的层面来解读知性,相同的情况也出现在了西方传统文化中。
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把人们的视线从自然界拉到了人间,在对人的考察根底上提出了“德性即知识〞的这一命题。
他意识到人是无知的,而人在认识自己和在寻求真知的过程,就是对德性的执着、完善和实践的过程。
如果一个人拥有了关于道德的真正知识,那他就是一个拥有美好德行的人。
在某种程度上,苏格拉底把德性对等于知性。
前人对德性与知性的思考为我们教育事业留下了一笔丰富的遗产。
虽然在德性与知性能否对等这一命题上还需斟酌,但对人的考量、教化应是德性与知性相互统一的观点仍值得我们借鉴。
反观今天,我们发现,当前我国的高校教育仍是立人教育,高校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全的人性,具备独
立思维能力以及人之为人的自由精神。
具体说来,就是立德树人,使受教育者具有德性和知性。
德性第一。
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是放在第一位的。
德育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社会有责任感,学会尊重他人,形成完善的人格。
德育并不是对其进行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是教师通过课堂和日常生活表现出来的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来影响学生。
因而,教师首先应该在德性方面以身作那么。
知性第二。
高校教育的第二目的是让学生拥有智慧,使学生具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同时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技能。
高校教育正是培养大学生成熟心智和独立思维的阶段,大学生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因而高校教师应该用自身良好的专业素养来感染学生,用追求真理和进行严谨学术研究的精神引导学生,使学生形成独立探索和思考的的习惯。
高校教师在教育事业中发挥的是典范作用,因而,教师的素质对培养学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的行为一旦出现过失,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将涉及甚广。
在对教育的溯本清源中,我们认识到要实现教育立人的目的,不仅要立学生,还必须立老师,让教师把德性和知性统一起来。
三、教师如何实现德性和知性的统一
在高度重视科技和理性的时代,不少人过于功利,急于求成,在神圣的教师队伍中也时常出现有损师德之事。
那么如何使高校教师把德性和知性统一起来,实现全面开展,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立老师就是使老师成为一个有坚决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育人者。
我们可以从认识、意志和情感三个层面对高校老师提出要求:首先,勤于科研以求真。
这是从认识层面出发的。
身为一名高校老师,应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力求不断完善知识体系。
高校教师不仅是传递教育的主力军,还是科学研究的主
力军,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需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
教师需要立足教学搞好科研,科研是高校教师钻研学科知识,形成专业知识体系,进而促进教学最直接的方式,同时也是寻求真知,探索自然和生命真理的有效形式。
真知是教师在“知性〞层次上的求真,同时在“德性〞层次上还应力求真实。
教师需要表里如一,台上幕后的观念、行为也应保持一致。
每位真实的教师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都是充满人格魅力的,追求真理的过程也是最能感染和引导学生的,因而,勤于科研,保持真实,才能带着学生走入科学和生命的殿堂,到达“真〞的境界。
其次,砥砺品格以求善。
这是从意志层面提出的要求。
?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德至善就是在德性上的指向,到达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
然而至善不能靠单纯的知识传授到达,必须通过人格的完善来实现。
作为学生到达至善的重要协助者――教师,首先必须拥有高尚的品格。
师者须用爱心、耐心来包容学生和外物,对教育事业充满责任心、恒心,同时还应用自己的意志抵住不良诱惑。
教师的高尚品格不仅要内蕴于心,还要外显于行动,以行动去教化学生,从而使学生去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造福于人类,到达“善〞的境界。
最后,享受教育以求美。
这是从情感层面出发的。
实现美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至美是我们在生命中一直追寻的东西。
美意味着享受,在情感上也是使人愉悦的。
因而,教师需要享受生活、享受自由,享受教育,以此协助学生实现这一目标。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曾说:“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高,就很难有高的教学质量〞,可见教师对教育的生命体验是至关重要的。
老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需要发现学生和周围事物的美,通过美的语言、美的神态启迪学生,把生命的美表现出来,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区分什么是美与丑,并促进学生对美的追求。
有人把教育比作一首歌,旋律可以是波澜壮阔的,也可以是柔情曼妙的,它们有着不同的情调和内涵。
因而,每位老师对教育之歌的演绎虽然风格各异,但要成功奏响教育之歌都需要每位教育者的崇高的品格和高度的聪明睿达。
德性与知性是高校教师放飞教育梦想的双翼,只有插上这双翅膀,才能在教育的天空中飞的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