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中的抗逆力问题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20-07-2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组织化研究”(AZZ17015)
作者简介:顾栋栋(1983—),男,江苏盐城人,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盐城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家治理现代化。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中的抗逆力问题研究
顾栋栋1,2
(1.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南京210094;2.盐城师范学院,江苏盐城224007)
摘
要:抗逆力是指人们从精神危机、心理创伤、生活压力、社会风险中摆脱的能力,也指积极、
乐观、独立、进取、忍耐等心理品质。
在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生活,但在传统的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体制下,他们只能是徘徊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边缘人。
于是,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出现心理失衡、精神焦虑、抗逆力缺失等问题。
为此,应该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抗逆力,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抗逆力;心理压力中图分类号:C96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农民工主体的更新换代,新生代农民工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生活环境、人生经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受教育程度等与老一代农民工有着巨大差异。
许多新生代农民工想融入城市生活,但是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束缚,新生代农民工多生活于城市边缘,面临着角色转换、就业竞争、择业压力、贫富差距等问题,成为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边缘人。
一、新生代农民工与抗逆力的基本内涵(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内涵
农民工是指户籍身份为农民且有承包土地,但以进城务工为主要收入的社会群体。
农民工是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过渡性群体,也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坚力量之一。
当前,我国农民工群体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从“半工半农”向“全职务工”转变,“从城乡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从“谋求生存”向“追求发展”转变。
80后、90后甚至00后农民工群体的人数已达到一亿以上,当前我国外出务工人员约有1.5亿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约占60%,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与老一代农民工有着明显差异,他们有着较高的职业期望值、精神生活诉求、自我实现愿望。
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束缚,新生
代农民工无法很好地融入城市,并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
(二)抗逆力的基本内涵
抗逆力也叫恢复力、顺应力、耐受力,它是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的概念范畴,主要指个体内在的积极力量以及个体在不良环境中快速调整自我并取得良好适应效果的能力。
后来,抗逆力被应用于社会学领域,指儿童或成年人从精神危机、心理创伤、生活压力、社会风险中摆脱的能力。
抗逆力有以下特征:首先,抗逆力是指积极、乐观、独立、进取、忍耐等心理品质以及自信、自我认同、适应社会等主体意识。
其次,抗逆力是一种适应性动力过程,它与个体的性别、年龄、基因素质、性格、智商等有密切联系。
同时,抗逆力也与个体的学习环境、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社会关系等有关,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抗逆力较高的个体会利用内在因素和外部资源达到内外平衡。
此外,抗逆力也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品质,只有在遇到压力、困难或挑战时,个体的抗逆力才会展现出来①。
二、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抗逆力的因素分析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念、务工目的、情感诉求、生活方式、精神生活等产生了许多新变化,这使他们的思想认知与心理发展变得复杂多样。
当前,许多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就
133
业压力、地域歧视、身份歧视等问题,这些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失衡、缺乏抗逆力。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人生经历
许多新生代农民工是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就外出务工,他们尚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期,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缺乏适应生活和应对挫折的能力,面临社会地位低、工资收入低、心理落差大、工作压力大等问题,许多新生代农民工会因此产生心理落差。
同时,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并未经历过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也未从事过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们的成长经历与同龄的城里人极为相似,这使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吃苦精神与忍耐力,却有着较高的职业期望值与物质生活要求。
面对生活挫折与工作压力,许多新生代农民工会丧失生活信心,产生自卑心理②。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念
一些新生代农民工在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起来,其择业观念、生活方式、价值追求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讨厌乏味的流水线作业,不愿忍受严格的管理制度,但是由于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劳动技能缺乏,又不得不从事脏、累、差的工作。
从就业目的上看,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打工不只是为了挣钱、盖房、娶妻、生子等,还为了体验生活,实现自我价值,他们渴望获得与城市人同等的地位、权利、待遇和尊严。
但是由于一些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低、缺乏专业技能、社会阅历较少、自我约束能力差、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很容易产生“挫折心理”。
因为交际范围狭窄,交往范围仅局限于老乡、熟人等,这使得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有着心理鸿沟,无法与城市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体制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崇尚权利、追求平等、要求尊严,在遭遇不公平待遇时会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
但是目前他们无法享受城市居民所享有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还要面对社会保障缺失、工资收入微薄、社会地位较低、部分城市居民歧视等社会现实。
因而,许多农民工产生了背井离乡的孤独感、不安全感,并有意地缩小交际范围,变成了缺乏自信心和创造力的社会群体。
少数农民工会产生反社会心理,常通过无礼顶撞、违反道德、粗语谩骂、打架斗殴等方式报复社会。
(四)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由于我国历史原因,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健全,信息系统不完善,没有形成全国性的社会保障网络,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保管理缺乏连续性,从而降低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参保积极性。
许多用工单位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并未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虽然新生代农民工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们在伤残、生育、养老、医疗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待遇不一致,也没有交通补贴、住房补贴、带薪休假等权利,只能依靠微薄的工资维持生活。
农民工虽然在城市工作,但是却没有城市户口,也无法享受依附于户籍之上的一些福利,使新生代农民工游离于城市边缘③。
三、培养新生代农民工抗逆力的方法
一些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过程中陷入自卑、失望、痛苦之中,产生被疏离感和反社会心理。
因而,应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抗逆力,使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念、社会心态、社会认知、生活方式等能够适应城市生活,这样才能使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
(一)建立支持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体系
社会支持是指运用物质或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予以无偿帮助,它包括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两类。
正式支持是指社会保障、民政、妇联、工会、青联等正式组织给予弱势群体支持和帮助;非正式支持是指家庭、邻居、朋友、民间组织等给予弱势群体的支持与帮助。
社会支持有助于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
社会支持多来自自身的关系网络,相关部门并未提供完整的正式社会支持,这种单纯的血缘或地缘的关系网络无法适应城市的生存环境,并导致新生代农民工面临许多心理和精神问题。
因而,应建立完善的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以更好地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抗逆力。
(二)提高城市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接纳能力在城乡二元体制下,新生代农民工虽然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无法与城市居民同等享有社保、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劳保等,成了游离于城市生活之外的边缘人,这使许多农民工感到非常不公。
因此,应改变这种“经济上接纳,社会上排斥”的不合理现象。
比如,政府已经为农民工提供了一些公共服务、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还要继续完善这些体制;企业要平等对待,使他们找到归属感。
此外,城市居民的心理歧视、户籍制度的限制、合法权益无保障等不利于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抗逆力,容易使新生代农民工产生负面情绪和反社会心理。
因而,应通过多种途径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所面临的就业与生活问题。
比如,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当地社会,实现同工同酬同待遇等④。
134
首先要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理想追求。
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灯,也是人们奋斗不息的不竭动力。
城市生活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梦想,他们渴望在城市里实现梦想、改变命运。
于是,许多新生代农民工怀揣着梦想来到城市,但是他们并不像老一代农民工一样吃苦耐劳、脚踏实地,而是渴望获得轻松且高收入的工作。
因而,应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吃苦耐劳精神,引导他们从自己的能力、体力、经验、兴趣等出发确定职业目标。
其次要丰富其人生阅历与生活体验。
新生代农民工应多与他人交往,建立健康的同辈群体关系。
多学习交流合作、解决冲突的方法技巧,培养自己的决策能力、自我减压能力。
多总结生活感悟、体验等,将这些转化为内在的抗逆力。
要引导他们进入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等文化场所,学习阅读,体验现代生活,增强个体素质,从思想境界上向城市中的先进青年看齐。
对于一些低学历的青年农民工,也要灌输“读书改变命运”的理念,让他们通过日益开放的职业教育、国民教育,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获得生存的知识和技能,在文化水平上达到城市居民应有的市民化标准,从心理和实际上完成自己的梦想。
最后应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理解他人的能力。
卢梭说过,“人在心中应想到的,不是那些比我们更幸福的人,而是比我们更值得同情的人”。
在现实社会中,许多矛盾冲突、精神压抑等都源于缺乏理解沟通和换位思考。
因而,应培养农民工理解他人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⑤。
如可以在城市青年与进城农民工青年之间举办联谊游乐活动,提倡城市青年与进城农民工青年结对帮扶做朋友,青年农民工进入城市家庭体验生活,城市青年进入农村家庭体验生活,达到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的目的。
改革开放已经40多年,进城务工的农民产生的问题现在到了解决的时候。
城市要做好接纳新生代农民工的准备,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结合城市扩容,为新生代农民工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
注释:
①刘建民.优势视角: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服务实证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②吴承平.我国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03,(8).
③李晓红.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问题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④邓菊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地区差距的实证分析[J].财政科学,2010,(2).
⑤谢小青,冯桂林.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社保险种选择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J].江汉论坛,2009,(7).
Research on the Resilience of New Generation Peasant Workers in Urban Integration
Gu Dongdong1,2
(1.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210094,Jiangsu;
2.Yancheng Teachers College,Yancheng224007,Jiangsu)
Abstract:Resilience refers to the ability of people to get rid of mental crisis,psychological trauma,life pressure,and social risks,and also refers to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such as positive,optimistic,independent,aggressive,and patient.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who grew up in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environment are eager to integrate into urban life,but under the traditional ur鄄ban-rural dualistic social system,they can only be marginal people wandering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As a result,many new-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have problems such as psychological imbalance,mental anxiety,and lack of resilience.To this end,the resistance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should be cultivated so that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can better in鄄tegrate into urban life.
Keywords: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urban integration;resilience;psychological pressure
本刊2020年第7期论文《京津冀港口物流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作者岳瑾应为岳瑾晶。
更正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