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植树的牧羊人》PPT配套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植树的牧羊人
1.继续学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
2.精读中间叙述部分,了解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以北,因此榆林市也被称为驼城,意为沙漠之城,毛乌素沙漠面积约4.22万平方公里。
1959年以来,人们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开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
到了21世纪初,已经有600多万亩沙地被治理,止沙生绿。
80%的毛乌素沙漠得到治理,水土也不再流失,黄河的年输沙量足足减少了四亿吨。
由于有良好的降水,许多沙地如今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
在沙漠腹地,榆林市还累计新辟农田160万亩,榆林这座“沙漠之都”变成了“大漠绿洲”。
2020年4月22日陕西省林业局公布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这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点击超链接,观看视频)
二、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继续学习默读,整体感知内容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给课文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运用议论,对“牧羊人”这一形象进行高度概括,提挈全篇。
第二部分(第2—20段):记叙和描写“牧羊人”通过植树,使废墟变为绿洲的伟大壮举。
第三部分(第21段):通过议论,揭示主题,表达对老人的赞美之情。
目标导学二:勾画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1.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默读相关段落,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明确:
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环境
初遇牧羊人
一个人住在房子里;牧羊的
同时种
树;沉默寡言,充满自信,意志
果断;生活一丝不苟。
毫无生趣,村落都成了废
墟,环境恶劣。
再见牧羊人
身体更矫健了;减少了羊群
的数量,开始养蜂;性格上没有
变化,依然心无旁骛地种树,依
然沉默不语。
乡景如昔,但已萌发生机;
树木蔚然成林;干涸的河床有
了淙淙的流水;各种草木开始
复现。
最后一次相见
87岁,年事已高;住在自己
凭一己之力建成的乡间。
景观完全改善了,甚至连
空气也不一样了;整个乡间散
发出健康与富裕的光芒;人们
搬了回来,处处呈现着幸福与
安适的景象。
2.文中的牧羊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并按一下格式发言:
句式:通过……(句子),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的人
明确:示例:通过“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
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目标远大且高尚的人。
结合牧羊人的表现,还可以从以下角度评价牧羊人:
他是一个平凡普通的人
他是一个极其认真的人
他是一个坚韧不拔的人
他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
他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
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
……
3.文章最后四段非常精彩,可圈可点。
精读课文,圈点、批注并赏析课文最后四段的精妙之处,用“第______段很精妙,妙在______________”的格式说话。
明确:第18段很精妙,妙在用词准确,“几乎”说明看望次数之多,充分表现了“我”对这位植树的老人的敬佩之情,“从没”充分体现了老人的顽强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只有”强调困难之大,间接赞美了老人的伟大壮举。
第19段很精妙,妙在恰当地运用对比,“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与第2段中的“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老人植树的巨大作用。
第20段很精妙,妙在景物描写和对比,作者细致地描绘了荒地“如今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以安适、幸福、优美的感觉,与上文此地的荒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这位默默无闻的牧羊人几十年的坚持的价值,突出其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21段很精妙,妙在议论,这一段通过精要的议论,揭示了主题,表达了“我”对牧羊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照应开头,总结全文。
总结:最后四段突出了老人的精神品质,充分作者对牧羊人的赞美之情。
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三、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景观完全改善
第2
课时
一、新课导入
牧
羊人
上一节课,我们走进文本,了解了牧羊人的事迹,感受到了他伟大的人格魅力。
这节课我们分析写作手法,品味文章意味隽永的语言,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
二、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学习记叙中议论的作用
本课和《纪念白求恩》一课的写作手法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在记叙中加入了议论。
1.记叙为主的文章里的议论所在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
明确:
在文章开头:起到提示全文中心,并引起下文的作用。
在文章中间:一般用于事情发展的转换衔接处,也称作夹叙夹议,主要起到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文章结尾:一般起到总结全文、揭示主题、照应开头,或意在言外、发人深省的作用。
2.请找出课文议论比较明显的段落,分析其作用?
明确:
课文第一自然段的议论:用“慷慨无私,不图回报”“难得的好人”对下文出现的
“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进行高度的概括,起到了开宗明义、提
纲挈领的作用。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议论:抒发了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
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同开头段
照应,使得结构严谨。
目标导学二: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文中有很多语言描写细腻生动,值得品味。
下面从多角度赏析这些句子。
1.修辞——说说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①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明确:运用比喻,把“狂风呼啸”比作“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狂风肆虐、荒凉的特点。
②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明确: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牧羊人给“我”的美好初印象及其起到的巨大作用,预示着牧羊人将给此处带来生机和活力,为下文埋下伏笔。
2.环境描——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
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
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
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
明确: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
②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
枪也上过了油。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明确: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3.用词——-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①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
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句子中画横线的词可不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不可以删去,“轻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盖泥土的认真劲;如果删掉,就不能表明牧羊人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②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
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
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画横线的数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数字的对比,具体地说明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
目标导学三:主题探究
这篇短篇小说原题目为《种植希望与幸福的人》,原是1935年作者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经见过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事后作者发表声明说,写的
是故事,艾力泽·布菲是虚构的。
你觉得作者虚构这个人物和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作者想借助艾力泽·布菲种树的故事,让人相信,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只要满怀无私的大爱,只要具有不懈的毅力和精神,
同样可以创造奇迹。
三、拓展延伸
观看视频,了解我们的植树人——杨善洲(点击文字播放视频)
四、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无私的大爱
创造奇迹。
可取之处感知内容——分析人物——探究写法——赏析语言
——体会主旨,思路清晰,循序渐进,层次分明。
不足之处对教材主题的探究、挖掘还不够深刻,拓展内容还需
丰富些,更能提升文本的价值。
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牧
羊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