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
教学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
安恬静静地听;亦或是教师连珠炮似地问,学生只是反反复复地答;作文
时学生提笔无话可写,或者有的写了,说了,但所写所说的东西总是言词
单调,表达肤浅。
尽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关阅读教学作出表述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
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
的个体阅读。
教师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既要积极地组织学生阅读,又要
积极地促进学生阅读。
然而,在具体阅读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不尽
如人意的地方,现就其现象略作分析。
一、硬性的预习规定影响了学生
自主阅读的喜好尽管现在的课堂倡导“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
我们看到很多教师要求学生预习或是讨论时,都是同时要求学生根据教师
事先布置的任务或设置的新问题来学习和思索,这样虽然教学目标很明确,但却无形间影响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学生阅读的喜好会大打折扣。
其实,在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作适度的引导是可以的,因为学生要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需要教师练习和指导的。
学生在刚接触一些新的文
章时,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教师可作适度引导,练习学生们思索,指导
他们去思索去参考。
这方面可充分利用《读本》相关文章,在相同或相似
背景下类似的题材会引发学生主动地领悟。
那种完全“牵着鼻子走”的
预习和教学仍是一种变相的灌输。
很多老师还存在这样的误区,以为教师
的责任便是该讲解的东西要讲到,“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就像交
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
”其
实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复杂的思维活动,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
阅读教学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能力却是无法传递的。
所以
叶圣陶先生说摘要:“语文教师以讲解为务者尚不乏其人”,“今日而言
教育,此一点首宜打破,教师所务不在讲解,惟在启发;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引导”。
“启发、引导”才是教师的职责,在启发引导中,“令
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熟练之功弥深”,这才是阅读
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看似热闹的课堂讨论成了一种表演为打破传统
教学“对话”式教学,很多老师开始尝试让学生讲或是相互提问,或者讨论、辩论,教师只是简单说几句,这种过于追求形式的做法是很难培养学
生的阅读能力的。
如有一节讲授《道士塔》的公开课上,老师简单小结上
节课内容后,就提出一个讨论题摘要:敦煌优秀文化遗产为何会流失。
接
下来教师把同学按座位分成小组展开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教师站在一边,不再说话,成为局外人。
讨论结束后,一位同学提出自己的观点摘要:“是清政府太腐败,使外国的强盗有机可乘”,另一位同学马上站起来进
行反驳,其他同学又各自提出自己的看法,直到下课,教师夸奖发言的几
位同学见解都有道理,都很深刻,一堂课就这样结束了。
表面上看,这节
课气氛热烈,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而实际上学生课后还是一片茫然。
这种看似学生发挥主体功能的教学方式并不是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功能,学生收获很少的。
课堂讨论若要真正落到实处,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首先学生应对课程有充分的预习,假如预习不充分,讨论时难免会脱离文本,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其次在平常教学中就应培养学生讨论新
问题发表意见的习惯。
最为重要的是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绝不是局外人;叶圣陶曾说“讨论进行的当儿,有错误给和纠正,有疏漏给和补充,有疑
难给和阐明,是说全班学生都有份儿,但是最后的责任还在教师方
面。
三、预设的阅读思路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自主解读苏霍姆林斯基
说摘要:“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心智和心
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
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
”学生面对教材时,不仅仅是解释和记忆,因
为阅读是一种内化的吸收,书面上的文字符号对阅读者来说是一种外部语言,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把看到的外部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的过程,也就转化为读者思维工具的过程。
巴赫金曾说摘要:“书不喜欢心不在焉
的读者,也不回答他们的新问题,应真正而投入地阅读,并不是消极地把握,而是和书进行生动而热烈的对话。
”其实我们的语课也是如此,形式
永远是次要的,哪怕一节课我们仅是静静地同学生一齐品读经典、揣摩语言、吟诵名句,而学生因此而产生的那一点点的激动和共鸣,都足以证实
了学生和文本间的对话获得了成功,而他们阅读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文学的魅力才会真正影响到学生的心灵,而对阅读的喜爱将使学生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