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丹徒区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丹徒区七年级(下)
期中语文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18.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挚.痛zhì校.补jiào 调羹.gēng扑朔.迷离suò
B. 污秽.huì震悚.sǒng伛.弯yǔ慷慨.淋漓kǎi
C. 屏.障pín 亘.古gèng 谰.言lán 目不窥.园kuī
D. 契.约qì自矜.qín 诧.异chà妇孺.皆知rǔ
2.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
A. 和.面和.药和.颜悦色随声附和.
B. 强.大倔强.强.人所难年富力强.
C. 数.字数.说数.见不鲜不可胜数.
D. 着.力着.急不着.边际躺下就着.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诘问默契锋芒必露气充斗牛
B. 报歉哀悼家喻户晓鞠躬尽萃
C. 惶恐淡薄锲而不舍大厅广众
D. 烦躁斑斓别无长物微不足道
4.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和稳健的。
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
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A. 见地直觉胆识判断
B. 见地直觉判断胆识
C. 直觉见地判断胆识
D. 直觉见地胆识判断
5.下列与“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一句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B.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C.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D.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
①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
②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
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③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
④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A. ②③①④
B. ①④②③
C. ④②③①
D. ④③②①
7.下列对有关《骆驼祥子》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的祥子,经过辛苦努力,终于凑了一笔钱,与别
人合买了一辆车,还设想跟车一起过“双寿”。
B. 二强嫂死后,祥子买了二强子的车,在虎妞的建议下将车原先的黑白漆色换成
了土黄色。
C. 虎妞难产的时候,因为医院也没有好办法,所以祥子请来了陈二奶奶。
D. 虎妞与祥子结婚以后,刘四爷将一部分车卖出去,剩下的全卖给了西城一家有
名的车主,“人和车厂”被更名为“仁和车厂”。
8.《骆驼祥子》中,祥子不拉刘四爷的车却能住在人和车厂的原因是()
A. 刘四爷特别喜欢祥子,眼看自己年纪大了家业无人继承,想要招祥子为女婿。
B. 祥子特别勤劳,经常帮刘四爷干活。
C. 虎妞爱上了祥子。
D. 祥子贪图刘四爷的家产,故意亲近刘四爷和虎妞。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性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①但是
..翻译了
..他哽住了②又开始
B. ①从.街上买东西回来②在.你的身边扮演
C. ①只.举1898年为例②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D. ①作为
..学费有点补足
..学者的方面②指望对于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0.将下面的古诗文默写完整。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______ 。
______ ,______ 。
竹里馆
王维
______ ,______ 。
______ ,明月来相照。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7.0分)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云上学”不要搞“一刀切”
范荣①疫情当前,各大中小学“停课不停学”,陆续开启网络课堂。
可“云上学”
没两天,教学实践中暴露的问题就让家长和学生叫苦不迭,一些学习平台APP甚至被学生组团打“一星”。
②对保障正常教学秩序来说,“停课不停学”显然意义重大。
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课
业紧张,把课堂搬上网有利于缓解疫情影响。
可现实中,把好经念歪的也不少。
有的超前讲授,以“不停学”之名行提前教学之实;有的非要求全体教师录制视频课程,体育老师都被逼得在客厅里跳操;还有个别小学、幼儿园跟着凑热闹,不仅美术、手工、绘画样样不缺,还要求家长不间断地给孩子拍照打卡。
如此种种,学习效果如何不好说,但大大增加了学生、教师以及家长的额外负担。
③“停课不停学”为何走偏?这里头有对政策理解不到位的因素,有提高升学率的
功利考量,而更根本的,一是思维惰性,二是形式主义。
一提到“停课不停学”,
就不假思索
....认为是把线下课堂原样搬.到网上,既不区别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全然不顾网上教学之特点。
简单粗暴“一刀切”,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中学阶段正是强本固基的时候,打卡网课“温故知新”或许不错,但幼儿小学主要是培育心智,让他们盯着电脑赶课程,拔苗助长不说,还会带来巨大近视风险。
而这种拍脑门决策中,恐怕亦不乏功利化考量。
在一些人看来,全民防疫的当下,不搞出些动作与声响,似乎不足以表达重视。
于是,在全体学生“云上学”的同时,还得劳烦家长拍照、录视频、发朋友圈,让人不懂这是上学还是作秀。
④正如教育部门负责人所言,“停课不停学”,重点是“学”而非“课”。
这种学
习,并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网上上课,或者学校课程的学习,更是一种广义的学习,包括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审美情趣、科学素养等等。
当然,学习渠道也不仅仅局限于书本。
从某个角度说,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侵袭,何尝不是一堂最值得孩子
们好好学习的“社会实践课”?媒体报道、疫情进展、专家访谈、防护知识,都是很好的“教材”。
倘若学校能充分利用疫情产生的科普素材,引导学生拓展知识和视野,帮助他们树立科学思维观念,可能效果会更好。
⑤如果说教育是一种耕耘,那么灌溉施肥就必须尊重幼苗的成长规律。
在这个特殊
的时期,我们期待更多学校实事求是、做好工作,切莫为了形式花哨硬刷存在感。
(选在2020年2月15日《北京日报》)
关于疫情期间的教育,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第②段中说网络课堂“大大增加了学生、教师以及家长的额外负担”,这里的“额外负担”具体指什么?请简要回答。
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一提到“停课不停学”,就不假思索
....认为是把线下课堂原样搬.到网上。
“‘停课不停学’,重点是‘学’而非‘课’”,请简要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玉米人
迟子建
晚夏时节,玉米成熟了。
街头做烤玉米生意的乡下人多了起来。
有一天,在离我家很近的中山路上,我遇见了一个卖玉米的人。
他占据着很好的地段,背靠着沃尔玛超市和工人文化宫,在过街天桥下,用一个铁皮箍起的炉子,烤着玉米。
玉米被竹签穿着,一穗穗地横在炭火上。
他似乎害了伤风,不时地抽着鼻子。
他的生意真不错,烤好的玉米很快被路人买了去,他便剥了新的玉米,接着烤。
在他旁边,摊开着一个大网袋,那里面装着至少上百穗的玉米。
我不爱吃烤玉米,想买他几穗生的,回家去煮。
我指着他烤着的玉米问:“多少钱一穗?”
“一块五。
”他转动着竹签,头也不抬地说。
“我想买四穗。
”我说。
他抬起头,问了句:“你能吃了四穗?”
“我要买生的,回家去煮。
”我说。
他抽着鼻子,很干脆地说:“不卖!”
我以为他怕我跟他讲价,于是安慰他说:“我买生的,也按一块五一穗的钱给你。
”“那也不卖!”他坚决地说。
这让我大惑不解。
我开导他:“你卖熟的才一块五,而我买生的是一样的价,省了你的炭火,还省了你的力气,你怎么算不过来账?”
一听我嘲笑他不会算账,他沉下脸,指着我庄严地说:“卖给你生的,那些要吃烤玉米的人,要是不够吃了怎么办?”
天哪,竟然是这理由!我在心底里骂着他“蠢货”,掉头而去。
到了中山路与革新街相交的路口,我碰到了另一个烤玉米的人。
这次,我以熟玉米的价钱,顺利地买了几穗生玉米。
摊主显然明白这买卖划得来,很高兴,他笑着对我说:“吃好了再来啊。
”
我提着生玉米回走的时候,又遇到了那个不卖给我玉米的人。
我站定了,示威性地晃悠着手中的玉米。
他在招揽生意的时候,看到了我,也看到了那兜玉米,他张大了嘴,很惊恐的样子,好像我提着的,是一颗颗手雷。
他别过身去,连打了几个喷嚏,然后回过头来,接着烤他的玉米,那么的安闲,那么的从容。
夏季过去了,街上烤玉米的人都不见了。
有一天路过天桥,在苍茫的暮色中,我忽然想起了那个烤玉米的人,想起了他清瘦而黧黑的脸,以及他灵活地转动炭火上的玉米时的知足的神态。
我忽然觉得他是一个身上洋溢着神灵之光的人。
他为了一个信念,或者说是一种责任,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他这种固执,难道不可贵吗?
我想,好的写作者就应该像那个玉米人那样,可以笨一点,可以放弃一点现实的利益,可以甘心承受因坚持自己的信仰而带来的生意上可能的冷清。
我愿意做这样一个玉米人,守着自己的炉子,守着炉子里心灵的炭火,为那些爱我作品的读者(哪怕是少数),精心焙制食粮。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迟子建散文》)(1)请参照下面的表述,将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我”向他买生玉米→①______ →“我”向他示威→②______ →“我”赞叹他有可
贵的信念和责任→③______
(2)如果不写第二个卖玉米的人将生玉米卖给了“我”行吗?为什么?
(3)文章第(15)段说“我忽然觉得他是一个身上洋溢着神灵之光的人”,作者所认
为的“神灵之光”其含义是什么?其具体表现有哪些?试举两例。
(4)请简要分析什么是“好的写作者”。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3.0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吕蒙闻曹操欲东兵,说孙权夹濡须①水口立坞②。
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蒙曰:“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③,敌步骑蹙入,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权曰:“善!”遂作濡须坞。
春,正月,曹操进军濡须口,号步骑四十万,攻破孙权江西④营,获其都督孙阳。
权率众七万御之,相守月余。
操见其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
⑤;如刘景升⑥儿子,豚犬耳!”权为笺⑦与操,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别
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操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
”乃撤军还。
(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注释】①濡须:水名,在历阳西南百八十里。
②坞:小障蔽物,防卫用的小堡或营寨。
③邂逅:意外,万一。
④江西:大江(长江)东北流,故自历阳至濡须口皆谓之江西,而建业(今南京)谓之江东。
⑤孙仲谋:孙权,字仲谋。
⑥刘表,字景升,荆州刺史。
⑦笺:信札。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兵有利.钝______
②不暇.及水______
③权率众七万御.之______
④孙权不欺孤.______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②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曹操为什么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回答。
五、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4.阅读唐代诗人韩愈的两首诗,完成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0分)
15.根据要求作文。
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为了减少人员的流动,阻止病毒的传播,整个社会一下子仿佛被按下了暂定键。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学校不开学,学生只能宅在家里上网课,由此引出了许许多多的故事……请以“我的网课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不少于500字。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知识点】字音
【解析】A.有误,“扑朔迷离”的“朔”应读作“shuò”;
B.正确;
C.有误,“屏障”的“屏”应读作“píng”,“亘古”的“亘”应读作“gèn”;
D.有误,“自矜”的“矜”应读作“jīn”,“妇孺皆知”的“孺”应读作“rú”。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做好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答案】A
【知识点】字音
【解析】A.huó/huò/hé/hè;
B.qiáng/jiàng/qiǎng/qiáng;
C.shù/shǔ/shuò/shǔ;
D.zhuó/zháo/zháo/zháo。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做好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3.【答案】D
【知识点】字形
【解析】A.有误,“锋芒必露”的“必”应为“毕”,“气充斗牛”的“充”应为“冲”;
B.有误,“报歉”的“报”应为“抱”,“鞠躬尽萃”的“萃”应为“瘁”;C.有误,“大厅广众”的“厅”应为“庭”;
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能力。
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字词意思辨析判断。
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
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4.【答案】D
【知识点】词义
【解析】见地:是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
多指对事物深刻、全面的认识,高出人们一般的理解。
直觉:直观感觉或没有经过分析推理的观点。
根据“粗估”的提示,第一空选“直觉”恰当,根据“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的提示,第二空选“见地”。
胆识:胆量和见识。
判断:估计(如品质、行为或人的)程度、力量、价值或性格,或分析裁定。
根据“勇进”的提示,第三空选“胆识”,根据“稳健”的提示,第四空选“判断”恰当。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分辨一组近义词,并把它们分别填进不同的句子里面。
这样的题目先做有把握的,然后再区分剩下的词语和句子,把词语填进句子里面多读几遍,看看到底怎么填才合适。
5.【答案】C
【知识点】常见修辞格
【解析】例句使用互文的修辞手法;
ABD.句中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C.句中使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
故选:C。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运用。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问、设问、互文等。
其中比喻包括暗喻、明喻、借喻,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
学生要明确其
各自特点,并加以判断。
做好本题要熟知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做到准确区分辨别,还要多做练习加以巩固。
6.【答案】C
【知识点】语句衔接与排序
【解析】阅读文段,联系上句可知:句④承接上句的“召唤着我”写出了“呼唤”的内容;句②则由“呼唤的内容和声音”带给我的感受;于是句③表达“我必须回去”的心声,句①与后文相衔接。
所以排序为:④②③①。
故选:C。
本题考查语序的排列。
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
语序排列答题技巧:寻头断尾,确定首尾句;把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把握关联词的搭配;把握话题衔接尤其是重复出现的词语。
7.【答案】D
【知识点】名著阅读
【解析】A.有误,祥子自己买了一辆车;
B.有误,祥子买了二强子的车,他只是很想换上土黄或月白色儿的;
C.有误,虎妞难产的时候,因为没有钱,没有去医院;
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对名著知识的掌握。
《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舒庆春)所著的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
对考试范围中提到的中外名著,一定要熟读。
对于文中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某个人物的经典故事、语言风格、思想意义等一定要了然于心。
可以用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故事脉络,帮助理解记忆。
8.【答案】B
【知识点】名著阅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及故事情节的理解辨析能力。
祥子在买自己的车以前,拉过人和厂的车,他的积蓄都是给刘四爷存着,等够了再要过来买车。
祥子有时没拉厂里
的车就可以住在厂里,这点使同行们很是嫉妒。
可后来他们发现祥子并没有去讨好刘四爷,自己勤勤恳恳。
刘四爷也知道祥子是个好手,乐意他住。
所以祥子不拉刘四爷的车却能住在人和车厂的原因应是祥子特别勤劳,经常帮刘四爷干活。
故选:B。
《骆驼祥子》主要讲述的是老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
本文痛斥了压迫人民的无德之人,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对淳朴善良的劳动者所进行的剥削、压迫,控诉了旧社会活生生把“人”变成“鬼”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批判了自私狭隘的个人主义,也揭示个人奋斗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改变境遇的主题。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9.【答案】A
【知识点】词类
【解析】A.①连词;②副词。
B.都是介词。
C.都是副词。
D.都是介词。
故选:A。
本题考查词性的判断。
根据平时积累,结合具体句子判断。
判断词性的方法:
1、根据词语的意思,依据不同词性的定义来判断。
2、如果是判断句子或短语中某个词语的词性,可以根据这个词语在句子充当的成分或修饰的词语来判断。
10.【答案】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知识点】名篇名句
【解析】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重点字:折)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重点字:篁)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理解性识记,注
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
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11.【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概括能力。
结合题目,通读全文,可知我们可以从文章最后一段“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期待更多学校实事求是、做好工作,切莫为了形式花哨硬刷存在感”概括出观点:“云上学”(学校)要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实事求是地做好工作。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根据“有的超前讲授,以‘不停学’之名行提前教学之实”可得:提前教学增加学生负担;根据“有的非要求全体教师录制视频课程,体育老师都被逼得在客厅里跳操”可得:录制视频课程增加教师负担;根据“还要求家长不间断地给孩子拍照打卡”可得:给孩子拍照打卡增加家长负担。
(3)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不假思索”指做事不经过认真思考;“搬”指工作方式的生搬硬套;这两个词写出了有的学校既不区别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全然不顾网上教学之特点。
简单粗暴“一刀切”,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让人不懂这是上学还是作秀。
指出了学校工作中的思维惰性和形式主义作风,表现了作者的否定态度。
(4)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根据文中“这种学习,并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网上上课,或者学校课程的学习,更是一种广义的学习,包括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审美情趣、科学素养等等。
当然,学习渠道也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学校能充分利用疫情产生的科普素材,引导学生拓展知识和视野,帮助他们树立科学思维观念”可以理解其意思。
答案:
(1)“云上学”(学校)要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实事求是地做好工作。
(2)提前教学增加学生负担;录制视频课程增加教师负担;给孩子拍照打卡增加家长负担。
(3)“不假思索”指做事不经过认真思考;“搬”指工作方式的生搬硬套;这两个词指出了学校工作中的思维惰性和形式主义作风,表现了作者的否定态度。
(4)学习内容不仅指课程知识,它还包括各种能力和素养;学习渠道不仅指书本,社会也是学校。
(意思对即可,答出:不在于形式,内容多样化,如:不在学校上课但不
能停止学习,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内容的多样化,不仅仅是课本知识还有各种能力和素养。
)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知识点】议论文
【解析】文章首先从疫情当前,“云上学”没两天,教学实践中暴露的问题就让家长和学生叫苦不迭引出了网络课堂给学生、教师以及家长增加的的额外负担,然后论述了“停课不停学”为何走偏的原因,接着论述了“停课不停学”到底应该怎样“学”,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云上学”要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实事求是地做好工作。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持的观点、态度,是一个表明是非态度的肯定陈述句。
面对此类试题通常从几方面入手:①从题目入手,捕捉文章中心论点;⑦开头和结尾入手,捕捉文章的“中心句”;③看中间,提炼论点。
12.【答案】【小题1】他不卖
【小题2】他安闲从容地继续烤玉米
【小题3】“我”愿意做这样一个玉米人(或“联想到写作者应坚持信仰)
【小题4】
【小题5】
【小题6】
【小题7】
【小题8】
【小题9】
【小题10】
【小题11】
【小题12】
【小题13】
【小题14】
【小题15】
【小题16】
【知识点】散文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结合第(8)段“他抽着鼻子,很干脆地说:‘不卖’”,可知①为:他不卖;结合第(14)段“他别过身去,连打了几个喷嚏,然后回过头来,接着烤他的玉米,那么的安闲,那么的从容”,可知②为:他安闲从容地继续烤玉米;结合第(16)段“我愿意做这样一个玉米人,守着自己的炉子,守着炉子里心灵的炭火,为那些爱我作品的读者(哪怕是少数),精心焙制食粮”,可知③为:“我”愿意做这样一个玉米人(或“联想到写作者应坚持信仰)。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不行。
把第二个玉米人和第一个玉米人作对比,突出“他为了一个信念,或者说是一种责任,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第一个玉米人有自己的信仰,表现了他为顾客着想的可贵品格。
同时第二个玉米人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表现了第一个玉米人的品格。
(3)本题考查词语理解和内容概括。
①结合“他为了一个信念,或者说是一种责任,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理解“神灵之光”的内在含义,即一个信念、一种责任、坚决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具有可贵的固执的精神品质。
(或“可以放弃一点现实的利益,可以甘心承受坚持自己的信仰而带来的生意上可能的冷清”也可)。
②示例:“他转动着竹签,头也不抬地说;他抬起头,问了一句:‘你能吃四穗’”;“很干脆地说:‘不卖’”;“‘那也不卖!’他坚决地说。
他沉下脸,指着我庄严地说:‘卖给你生的,那些要吃烤玉米的人,要是不够吃了怎么办’”;“他别过身去,连打了几个喷嚏,然后回过头来,接着烤他的玉米,那么地安闲,那么地从容”。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16)段“我愿意做这样一个玉米人,守着自己的炉子,守着炉子里心灵的炭火,为那些爱我作品的读者(哪怕是少数),精心焙制食粮”,好的写作者应该像第一个玉米人一样,有自己的信仰和责任,为那些爱自己作品的读者(哪怕是少数),精心创作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甘于冷清,情愿放弃一点现实利益。
答案:
(1)①他不卖②他安闲从容地继续烤玉米③“我”愿意做这样一个玉米人(或“联想到写作者应坚持信仰)
(2)不行。
写第二个玉米人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用来对比衬托第一个玉米人,以此表现他为顾客着想的可贵品格突出第一个玉米人有自己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