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志的新旧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方志的新旧比较
—《大清一统志》(扬州府卷)与《广陵区志》的分析比较
通过阅读和了解《大清一统志》(扬州府卷)以及《广陵区志》(1993年版),不难发现城市发展过程中地方志的改变。
我们不妨通过逐项比较分析来得出结论。
一、 从地图的中分析比较新旧地方志:
扬州府舆图
元素比较:
古:山、湖、河、道路、城池。
自然的元素较多。
今:城市、界限、铁路、公路、飞机航线。
人为因素较多。
分析:单从地图上看,《大清一统志》中对于城市的概念较为单一简洁,较多的展示的是自然存在的事物,人为的痕迹较少,也许是由于印刷或者绘图的技术原因,无法将城市更全面的展现在地图上。
另一方面,从图中我们可以推测在古人眼中城市是建于自然之上的,自然相对于城市是更高级的事物;而《广陵区志》中描绘的城市则要全面许多。
由于科技更发达的等原因,城市已经以更为强硬的姿态嵌入自然之中,人为的事物更多地展现在地图之上,在彰显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可以看到自然被破坏的程度在增加。
此外,抛开复杂与简单,发达与落后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自然的尊重以及对自然的依赖。
城市是依附于自然的,而现代人则更以人为中心,改造自然环境的程度的能力与程度相较于古代要高上许多。
二.从文字内容中比较新旧地方志:
大凡是中国古代地方志,其涵盖范围大体相同,这说明古人对城市的认知是有一定规律和侧重点的,从目录的比较中,就不难发现古人认为一个城市应包含并值得记载下来的重要的元素大体包括:
分野、山川、建臵、疆域、城池、学校、风俗、户口、田赋、课程 经费、水利、积贮、祠庙、兵防、封建、秩官、名宦、选举、人物 列女、流寓、土司、仙释、古蹟、土产、祥異、艺文、杂记等。
而现代地方志涵盖范围与古代地方志有很大不同,现代社会的分工更加明确,结构更加复杂,因此较之古代地方志要繁复许多。
《广陵区志》的目录,共分为二十四编,:
1、建制地理;
2、人口;
3、街道;
4、城市建设;
5、交通邮电;
6、园林名胜;
7、文物古迹;
8、经济管理;
9、工业;10、商业;11、财税金融;12、对外开放;13、党派群团;14、证券政协;15、民政;16、公安司法;17、军事;18、文化;19、扬州画派和扬州学派;20、教育;21、科技;22、体育;23、卫生;24、民情习俗
每编之下又再分为三到十章不等。
两者的内容存在明显不同。
我们不妨从六个方面来分析:
1、自然角度:
关键词:分野 山川 河流……《大清一统志》
建制地理《广陵区志》
(1)分野:
原文节选:“天文斗牛分野星纪之次……”《大清一统志》
分析:古人对于天象的认知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和宇宙的探索,这不难令我们联想到古人对天的崇敬与好奇和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风水术数在当时受到非同寻常的重视程度,对于一座城市的作用和重要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而星象风水在现代被认为是迷信,在讲究科学的现在并不会作为一座城市的评价条件,分野这项内容在《广陵区志》中并不存在。
(2)山川:
原文节选:“……康山 在江都县治东南隅 功德山 在甘泉县西浮山之东…… 天目山 在泰州东四十五里…… 新河 在江都县南二里 南流至姚家沟……” 《大清一统志》
分析:古人对城市的感知很大一部分是对当地地理环境即山脉及江河湖海泉池的认识,记录了其位臵情状及特点,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认知和崇敬。
而在《广陵区志》中对于山川的描述较为简单,细致程度远不能与《大清一统志》相比。
对于当地山脉的描述几乎没有,对于江河湖海的描述也比较简略,只是重点介绍了三条运河,由此可见现代对于自然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古代,即使我们对自然地认识程度已经远远超过古代但是对于地理环境的介绍却少的可怜。
唯一花费大量篇幅的也是人为的运河。
(3)气候:
原文节选:“全区盛行风随季节而变化。
冬季盛行来自北方大陆干冷的偏北风,夏季多为从热带或亚热带海洋吹来的东到东南风……”《广陵区志》
分析:气候在《大清一统志》中并无专门叙述而是分散在其余章节中,而《广陵区志》中却有详尽的阐述。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每一年的各项数据都可以得到精确保留从而通过科学统计手段总结出当地的气候概况。
通过比较古今地方志的叙述重点可以发现,就自然因素而言,古代地方志对于可以亲身考察的因素比如山川河流都有详尽的叙述而对于一些不可控因素比如气候的描述则相对较少,这很好反映其受观察技术所限。
而现代地方志则刚好相反,对于变化较缓慢的地貌环境叙述较少而对于不可控的气候则有详细数据和特征分析,这在反映出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也表现出现代人更注重效率的特点。
因为相对于不变或者变化较小的地貌环境,变化多端的气
候条件
对于人的影响更大,所以才偏重于气候的介绍。
(4)土产:
原文节选:“……白绫府境出太平寰宇记扬州出产白绫……”
分析:物产卷几乎记载了全部当地产出的并且古人能够认知的金属矿产、植物、动物等。
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万物的认知渴望与当时的认知程度。
而今天,由于交通技术的发达,土产的稀有性已经无法与古代相比,我们更习惯城一座现代城市为“丝绸之都”或者“钢铁之城”等。
因此在《广陵区志》中并没有描述土产细节。
2、信仰与祭祀:
意象关键词:坛、庙、祠、寺、观……《大清一统志》
园林名胜、文物古迹《广陵区志》
(1)祠庙:
原文节选:“……韩忠献祠在府城雍熙巷祀宋韩琦曾襄民祠在府城明曾铳……”《大清一统志》
分析:祀祠卷记载了该城市的坛、庙、祠、寺、观等的地理位臵和祭祀传统。
反映了古人对天地人神的信仰和尊崇。
和今天不同的是这些坛、庙、祠、寺、观是当时每个地方必备的,源于古人的精神寄托:城市——是在天地人神的庇佑之下的。
而在《广陵区志》中,对于祠庙的记载相当简洁,只是一张表格,用最简单的方法叙述其基本信息,可见现代对于先祖祠堂的态度相对于古代要理性许多,对其有基本的尊重但没有多少其他感情,而不像古代对于先祖祠堂的重视程度,要大兴土木之时都要想先祖拜祭,以表尊重,这在现代是很少发生的事情。
(2)古蹟:
原文节选:“……广陵古城在府东北史记六国表楚怀王十年城广陵……”《大清一统志》
分析:《大清一统志》该卷记载了清以前的古迹的地理位臵、建造历
史、相关文化和现状。
反映了古代人对于古迹的记载和传承意识,既是对
过去的尊重也是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可以看出,在古人的眼中,古迹是
中国古代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更看出中国古代人城市认识模式中对传
统的尊重。
城市——是从过去的遗迹发展而来。
而《广陵区志》中对于古
迹记载的数量要远远少于《大清一统志》,这可能是由于遗迹在城市建设
和历史演变中遭到破坏,因此导致古迹数量减少,这是我国文化的一大损
失。
就内容来说,古地方志着重介绍的是古迹的地理位臵以及历史演变,
而现代地方志则有许多古迹的细节介绍,包括准确的数据以及内部构造装
饰,这很好地反映了古今科学技术的差距以及对待历史遗迹的态度,古人
对其更加尊敬而现代人则是对其抱着科学研究学习的态度。
3、执政与管理:
意象关键词:统治者城郭交通关卡科举……
(1)建置:
原文示例:“……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属吴后属越战国属楚为
广陵邑秦属九江郡……”《大清一统志》
分析:《大清一统志》该卷记载了州郡县的划分以及历史,但相关的
具体信息比较模糊。
反映了古人对于土地和百姓的管理模式以及古代人对
城市的理解,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方式。
城市——是
有明确的州郡县划分的。
《广陵区志》中有明确的时间地理信息,而且对
于这种准确的不变信息,现代地方志倾向于用表格的形式,让人能够简单
地获得想要的信息。
(2)疆域与形势:
原文节选:“……控接三齐土甚平旷与京口相对西至淮畔东届
海隅……拖以漕渠轴以昆岗……”《大清一统志》
分析:《大清一统志》该卷记载了古人对疆域界限的详细划分。
既有古人对自然的认识又有其为了统治和管理而制定的区域划分。
可以看出,
古人认为,城市——应有明确的边界。
这和今天是基本一致的。
而《广陵区志》还多了一项行政划分,这与古今的政治制度不同有关,古代扬州城
已经是行政级别中的最小单位而现代在扬州市内又再划分成了几个区。
(3)城池、闗隘、邮传、津梁:
原文节选:
“……扬州府城旧城明洪武初改筑周九里……”《大清一统志》
分析:记载了每个城池的兴废历史及重修记载。
这些记载既是一种
历史传承,又一份依据。
反映了古代人对传统的尊重。
“钞关在江都县南门外为水陆要冲有关差驻留……”
分析:闗隘是很有古代城市特点的元素,呈现了古人的生活方式和城
市的管理形式。
从统治者角度来看,闗隘即为了管理百姓,又能警戒外敌。
是中国古代城市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界首驿在高邮州北六十里接宝应县界安平驿在宝应
县北门外……”
分析:驿站同样是很有古代城市特色的元素。
作为古代通信之用,反
映了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交流通信方式。
在古代人对城市的
认识中,驿站必不可少,大概就像我们今天的车站一样,但是功能角度它
可能更像是邮局。
总之,驿站在古代是信息传输不多的途径之一,没有驿
站古人的生活将更加艰难,所以古人对其有非同寻常的重视程度。
“……龙舌津在典化县东门外通泗桥在江都县东跨市河扬子桥在江都县南十五里……”
分析:津梁记载了桥梁和渡口,是古代城市水路的交通方式。
和前面
两个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因为桥梁和渡口是一个城市的交通重要组
成部分。
古人重视它,也是理所当然。
这几项综合起来其实就是古代的城市交通方式,其中古代由于战事
繁多因此会有关隘的存在,但对于当今这样的和平年代,关隘已经没有了
存在的必要,因此在现代地方之中并没有记载,而驿站则相当于现在的邮
局,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但由于科技的发达,其重要性已经和以前无法
相比,因此在现代地方中也没有专门叙述的篇幅。
而扬州作为苏北重要的
交通运输枢纽,水路交通的重要性至今依然,因此在现代地方之中仍然有
记载码头渡口的章节,但相对而言要简单许多。
(4)经费:
原文节选:
“……馬步戰守共兵四萬七千九百八十名每名米三石六斗
嵗共米一十七萬二千七百二十八石……”《大清一统志》
分析:《大清一统志》中记载了文武官俸禄及兵马驿堡饷银开销以及
赏恤。
反映了古人的财政支出。
同时反映了古代人对财政严格的态度,因
为财政是国家命脉。
而《广陵区志》中又是运用了表格来清晰地展示数据,
并且通过科学的统计方法得出相应的结论来制定未来的财政预算。
虽然现
代的统计方法要比古代先进许多,但是其细致程度却不如古代地方志。
《大
清一统志》中精确地描述了官员人数以及同一级别官员所对应的准确俸禄,
将财政收支精确到人上,而现代地方志最多也就是到部门级别,由此可见
古代对于财政的严谨程度要超过现代。
(5)课程:
(盐法钱法税课厰课)
原文节选:
·“……田地共七万四百五十项二十五亩八产有奇征地丁正杂银
二十二万八千一百六十三两四厘……”《大清一统志》
分析:课程卷记载了对食盐征税和专卖榷禁的各种制度,中国古代关
于金属铸币的法规以及税收的规定。
是国家财政的来源的保障,也是统治
稳定和城市发展的保证。
而现代由于社会分工更加明确复杂,在财政政策
方面的复杂程度要远远超过古代,这一块内容的篇幅要远远超过古代。
而
且由于科学统计手段的进步,现代人可以更快地根据数据来制定对策。
4、管理与安民:
意象关键词:户籍粮仓学校……
执政者为维护政治权利地位采取的管理百姓和安抚百姓的措施。
(1)户口:
原文节选:“……原顾人丁二十六万六千七百九十四
令滋生男妇
大小共三百二十六万七千五百二十二名……”《大清一统志》
分析:《大清一统志》改卷记载了古人对于人口的管理和统计,有不同时期的人口数量,方便管理,大概又为征兵和缴纳赋税提供依据。
而对于这种数据的统一管理,现代地方志又占了科技进步的便宜,引入了人口密度、人口结构等概念,能够更好地统筹当地的人口政策,保证人口处于适宜居住的程度,维持城市的正常发展。
古代由于交通不发达,因此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变化较少,而现代由于交通的四通八达,城市的流动人口增加,这也给控制人口数量制造了不少难度,因此在《广陵区志》此编中介绍了好几种应对措施类似计划生育。
(2)学校:
原文节选:
“……扬州府学在府治北救优坊明洪武中建本朝康熙十九年修二十二年乾隆元年重修入学类数二十五名……”《大清一统志》
分析:《大清一统志》该卷是该城市各学校机构的设立的记载,庙学的发展脉络以及书院、义学、籍等的记载。
虽然扬州的教育机构在当时实
属著名,曾有“东南书院之盛,扬州得其三焉”的美誉,但仍然回避不了
教学内容狭窄,教学机构稀少的问题,这受限于封建社会制度,教育并不
普及,只有有钱人才有受教育的权利,而相对于老百姓的普遍贫穷,受教
育人群只占了小部分。
而现代随着社会制度的发展,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
重视,各种类型的教育机构都有,而且受教育的门槛也越放越低。
学制、
课程、师资力量都得到了全面提升,初等、中等、高等教学机构已经能够
初步满足人民需求。
(3)风俗:
原文节选:“……号为繁奢俗轻扬淫佚好学工文农民织纫稼
稻……”《大清一统志》
分析:该卷记载了节日和各地的风气及百姓的性格。
中国古代人对城
市传统的尊重,对百姓性格的记载看出中国古代人的管理方式,其叙述较
为简练。
而《广陵区志》中的记载则要全面许多,分为岁时习俗、经济习
俗、生活习俗、礼仪习俗和庙会习俗,其中又分门别类介绍了各种细节。
尽管有的习俗可能现在已经不再重要,但是里面的信息却是相当全面应有
尽有。
(4)水利:
原文节选:“……大同闸在江都县东又有灭水闸凡十一处俱在
县北境……”《大清一统志》
分析:该卷记载了河渠、闸坝等的地理位臵及修建时间,作为一种记
录为今后经验和责任提供依据。
同时,作为一项工程,写入历史也是为了
流传下来。
可以看出水利工程关乎百姓的生存,所以古代人对其十分重视。
现代的科技进步使得人们减少了水利工程实施的难度,在古代要修建一条
运河要消耗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动辄几万劳工,而且会有相当大的人员伤
亡,这些负面内容在地方志中都没有记载却不容回避。
科技进步很好地保
证了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同时也使得施工更有效率,将整个扬州的水利工
程分为运河水系治理、城河治理以及瘦西湖治理。
5等级观念与价值观的体现:
意象关键词:尊卑天子奴才……
分析:从对人物的记载的分类中可以看出:
名宦:杰出的大臣的记载。
人物:“董仲舒广川人武帝时为江都相”
列女:“吴氏来护儿世母护儿识而孤……”
流寓:“马怀素丹徒人客江都师事李绍贫无资”大约是客居他乡的优
秀的人士记载。
仙释:法师僧人的记载。
都是对人的记录,但是古人没有把他们写在一起,而是分成以上几类。
很明显得体现了古代人脑海中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
另一方面,古人把
对君主绝对忠诚,妻子对丈夫绝对的守节作为很重要的价值观。
这与今天
不同,实则是当时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而已。
而这样的情况在现代是
觉得不允许出现的情况,除了革命烈士单列一类之外,其余一律列在人物
之内,一视同仁,不分等级,只以卒年为序。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制度
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区别。
6文化:
意象关键词:艺文……
祥異(局限性):记载了如地震,雪灾等自然灾害,古人看来奇特的事情,
“梁武帝普通三年地震唐宗天寳閒越睒天馬生郊”这些古人解决不
了的问题和认为奇怪的事情在今天看来有很大的局限性。
但也不失为对古
代文化考察的依据。
这类自然灾害在现代都已经有了科学的解释,人类对
于未知的事物总是抱着敬畏的态度,一旦有了解释的方法对其的态度就会
冷静许多,因此那些古代的祥瑞、凶兆已经难以在现代人心中占据分量,
在《广陵区志》中也没有了类似的描述。
艺文:古代皇帝谕诏及臣子上书(疏)等文章的记载,收录了重要的此类
文章。
体现了古人对于思想和文化还是比较重视的。
而另一方面,也是统
治者的统治目的在驱使。
而《广陵区志》中对于文化的记载则更加详细,在文化一编以及扬州画派一编中仔细介绍了扬州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不仅有精确的数据,还有实物照片,这并非说明古人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如现代,实在是受技术水平限制。
三.古今地方志的比较
1.对待自然的态度:地图的比较中已经提到。
另外,星野,山川,物产等意象中也能看出中国古代人对于自然的尊重,而现代人则人为人可以改造自然。
2.对自然依赖性。
从气候和物产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古代一个城市的特点更多依赖其所在地原有的自然状况地形地貌,而现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导致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增强,甚至可以改变原本的地貌环境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3.对待传统的态度。
从古迹和风俗的记载和分析中,可以看出古人很尊重传统,从对城市认知的角度,古人很重视和尊重城市过去遗留下来的古迹和文化,尽量保持其完整度,而现代人则对传统保持理性研究的态度,在建造城市以及研究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破坏了不少,这样的态度不知道是现代人的幸运还是不幸。
4.对待信仰的态度。
从祀祠的记载和对风俗的重视,可以看出,古人对于信仰非常重视,也非常虔诚,而现代人对其却很少表现出主观情绪,只是列出了一些数据供人参考,科学已经成为了现代人评判事物的第一标准,对于信仰和祖先的态度已经不如以前尊崇。
5.等级制度。
封建社会中的古人思想中有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而在崇尚人人生而平等的现代这种观念是不被允许的。
6.管理的严谨程度。
从建臵明确,经费记录,课程的严格规定,户口的记载都能看出,古代虽然没有现代这么发达的管理技术和统计手段,但是其对待管理的严谨程度要超过现代,有着森严的管理制度。
7.时代性:前面已经提到,城池、闗隘、邮传都是很有时代性的。
源于
古代人的发展程度和由此决定的生活方式。
这些在现代社会中或已经消失或已经改变形式。
所以,探究中国古代人的城市认知模式,是很应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的。
因为古代人的城市认知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而现代背景下,不适合时代发展的因素都会被淘汰,一切皆以发展为先,与时俱进就是现代城市的发展宗旨。
8.历史局限性。
在古代由于科技水平较之现代摇落后许多,比如选举,祥異等,在今天看来都是很有局限性的,不符合科学研究的态度,其局限
性也影响了古人的思维模式。
而现代对于科学已经可以解释的事物都保持着理性的态度,不容易像古人那样容易被思想误导
9.管理目的。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古代人对城市的认知模式,无论是统治者还是百姓,都是在统治者统治环境稳定的背景下来看待城市的。
而现代其实也是为了社会稳定才有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
总而言之都是为了执政者执政环境的稳定,只不过古代执政者是统治阶级而现代则是执政党派。
10.发展水平导致的变化。
古今地方志相比,现代地方志的内容要多出许多比如“对外交流”、“党派群团”、“证券政协”等。
这些在古代都是不存在的事物,一个封建制度中一旦出现了第二个统治阶级就表示其中一个必须被另一个消灭,根本不会出现几个类似“党派”概念的统治阶级;当时的信息交流水平也没有对外交流的可能,两座相邻城市间的沟通尚且要依靠游商或者官员出差来沟通,更不用说相距较远的城市之间的交流;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还没有产生类似证券股份这样的媒介。
这些内容的差别其实都是由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同而产生的。
现代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使得社会分工更加明确细致,科技水平的提高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操作途径,现代社会的复杂化导致一个人说了算的情况已经消失,现代城市发展的核心就是沟通,追求的是互利共赢,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