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措施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来降低患者的血压及心率,及时遵医嘱应用镇痛药物,进行规范化的疼痛护理,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
降低心血管药物的使用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4]。

本组患者使用合理的
镇痛方案后,患者的疼痛评分教用药前明显降低,患者主诉疼痛缓解或明显减轻。

血压及心率的控制主要使用如尼卡地平、乌拉地尔等静脉降压药物,配合口服使用其他类型的降压药物,使血压控制在100~110mmHg /60~70mmHg ,可以有效降低夹层蔓延,降低夹层破裂风险。

但是在使用快速降压的同时,可能反射性的会导致心率增快,所以同期必须使用以茁受体阻滞剂为代表的减慢心率药物,
如静脉内使用的艾司洛尔及口服的美托洛尔等,
这些药物可以抑制心脏左室收缩,降低左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dp /dt ),使搏动性张力下降,进一步降低夹层蔓延的风险。

本组病例中,
除1例患者因为高血压脑出血导致患者烦躁,
心率、血压控制始终不满意,存在夹层蔓延及破裂风险,所以急诊行腔内修复术外,其他患者血压及心率控制均达到满意效果,平稳的过渡至手术治疗。

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的护理重点除了继续控制好患者的血压及心率外,还应观察患者手术穿刺部位是否存在出血、血肿或动静脉瘘等。

目前我院主动脉夹层患者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外,全部采用穿刺股动脉、预置缝合器的方法进行手术,避免了股动脉切开的创伤,缩短了手术时间,但因为主动脉覆膜支架的输送系统管径较粗,
所以对穿刺点术后的可靠压迫尤为重要。

密切观察患者穿刺部位,
术后24h 患者平卧,尽量做到穿刺侧肢体不屈曲,
从而在缝合器缝合的基础上,保证压迫确切,降低穿刺点的并发症。

本组27例患者,无穿刺点并发症出现。

在压迫过程中,
既要保证压迫确切,同时又不能造成远端肢体因为压迫而导致缺血,
所示术后定期触摸足背动脉的搏动,尽早发现足背动脉搏动变化,及时调整压迫的力度,是避免术后肢体因压迫而致缺血的主要护理措施。

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发展与高血压有密切关系,而夹层导致的疼痛、不良情绪变化、饮食以及睡眠等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导致夹层进展、蔓延,甚至发生破裂,危及患者的生命。

夹层发生后,血压可能因为肾动脉缺血等原因而导致血压更加升高,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针对这个核心问题,采用综合的护理措施,有效降低夹层患者的血压,控制患者的心率及疼痛,降低夹层的进展风险,减少其破裂、死亡的可能性,才能使患者顺利渡过急性期,
为手术治疗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Auer J ,Berent R ,Eber B.
Aortic dissection :incidence ,natural
history and impact of surgery [J ].J Clin Basic Cardiol ,2000,3(3):151⁃154.
[2]Sakakura K ,Kubo N ,Ako J ,et al.Determinants of longterm mor⁃
tality in patients with type B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J ].Am J Hypertens ,2009,22(4):371⁃377.
[3]徐城,
杨晓秋,刘丹彦.常用的疼痛评估方法在临床疼痛评估中的作用[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5,21(3):210⁃212.
[4]庞冉,
赵蕊,吴筱筱,等.主动脉夹层病人疼痛护理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2019,33(7):1183⁃1186.(收稿日期:2019⁃09⁃23)
小儿脑瘫是指患儿在母胎中或出生后1个月内由于多
种原因致使大脑发育异常而导致脑组织受到实质性伤害[1]。

小儿脑瘫通常分为运动迟缓型、
手足徐动型、痉挛型、混合型等类型,患儿主要以运动失调、语言表达能力及认知能力差等障碍为典型症状,甚至无法独立完成日常自理活动,这对患儿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

目前,临床治疗小儿脑瘫的方法较多,其中手术最为常见,
但该病病机复杂,加上小儿耐受程度较低,故而治愈率并不高。

据相关报道[2,3]
,脑瘫患儿主
要以运动障碍为临床特征,若实施针对性的、长期的康复训练可最大程度避免患儿发展成终身残疾,
并能减轻患儿的痛苦和家属负担。

为此,
通过对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84例脑瘫患儿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康复护理干预,重点观察两者对改善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员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84例脑瘫患儿进行资料分析,
根据不同护理方式将患儿分为研究组42例与对照组42例。

研究组男性25例,女性17例;
年龄4个月至6岁,平均(4.85±0.16)岁;脑瘫类型:手足徐动型13例,痉挛型11例,迟缓型8例,共济失调型6例,混合型4例;严重程度:轻度13例,中度19例,重度10例。

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3个月至7岁,平均(4.73±0.22)
岁;脑瘫类型:手足徐动型14例,痉挛型13例,迟缓型7例,
共济失调型5例,混合型3例;严重程度:轻度12例,中度22例,重度8例。

2组上述各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孕>0.05)
,可以对比分析。

本研究在患儿家属知情同意下展DOI :10.11655/zgywylc2020.13.079
作者单位:450000郑州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吴跃伟、杜静烨),医务科(和东阳)
通信作者:和东阳,Email :3593690562@
康复护理措施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
吴跃伟杜静烨和东阳
开,且已经由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

纳入标准[4,5]:与小儿脑瘫诊断标准、分型标准相符;经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显示脑实质发育不全、脑水肿、脑萎缩、脑室扩大等;临床症状均表现为运动障碍、姿势异常等。

排除标准:心肺功能严重不全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及中枢性疾病者。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对患儿头部进行控制训练,纠正站姿、坐位以及维持平衡姿势等,同时进行穿脱衣物、独立进食、大小便、日常活动等基础训练,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促进患儿疾病早期康复。

研究组实施康复护理措施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爬行和平衡训练:患儿在学习爬行期间,护理人员可帮助患儿将骨盆进行固定,以此更好地辅助其进行爬行锻炼。

在进行平衡训练时,首先指导患儿将双脚分开与肩同距,并将双手叉在腰上,髋部尽量往左右方向来回移动,坚持站立位抬起脚尖,每次至少保持5~10s。

同时可以通过做游戏来提高患儿的方向感及平衡感,如“开火车”“老鹰捉小鸡”等游戏,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带领患儿跟随队伍的节奏进行移动,部分移动能力较差的患儿可以主动抓住其他伙伴肩膀或被动搀扶进行,多鼓励患儿自主行走,锻炼平衡感的同时也能提高下肢肌力。

②运动锻炼:脑瘫患儿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因此护理人员要给予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包括翻身、行走、抬头、支撑等,在训练过程中不断纠正患儿的异常姿势,促进肢体功能尽早恢复正常。

由于多数脑瘫患儿还伴有肌肉萎缩的症状,故而还要加强患儿肌肉的训练,以减轻肌肉紧张、痉挛症状。

在运动训练时,为了提高活动的趣味性,护理人员可以多融入一些游戏,比如两两牵拉游戏,由患儿坐位自行向后或站位向上、向下牵拉,积极鼓励患儿,增强其自信心。

③语言、智力训练:脑瘫患儿通常伴有语言和智力障碍,护理人员应嘱家属平时多与患儿沟通交流,通过各种语言刺激、感觉刺激来吸引患儿注意力,提高患儿的语言能力。

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可以通过全面了解患儿兴趣爱好来将其分为几个小组,并组织开展简单游戏活动或者举行唱歌、看视频、朗读等小型表演会来激发患者内心的表演欲,从而提高其语言交流能力和智力水平。

④饮食指导:对脑瘫患儿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固然重要,但在饮食营养指导也必不可少。

针对部分体质较差或特殊的患儿尤其要注重饮食营养,并多补充水分,每日摄入一定的热量,主要以富含维生素、高蛋白等食物为主;针对进食困难的患儿,需要积极训练和引导,提高其自理能力,同时要注意给患儿喂食时尽量不让其头部处于外侧位置或向后仰,避免误吸其他异物。

1.3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价患儿干预前后运动功能恢复[6],量表中包含5个功能项目区,共有88项;每单项分值为0~3分,共4个等级,评分越高表示粗大运动功能恢复越好。

应用格赛尔婴幼儿发展量表(Gese ll)[7,8]评价患儿干预前后神经智力发育情况,主要包括语言、动作、应物、应人能力等维度,总分为100分,正常(>86分),可疑(75~85分),异常(<75分),评分越高表明神经智力发育水平越高。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处理本次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干预前后GMFM评分比较:2组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后GMFM评分均较干预前上升,但研究组上升程度更为明显(P<0.05)。

见表1。

2.22组干预前后Gese ll评分比较:2组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后Gese ll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但研究组升高幅度更为明显(P<0.05),见表2。

3讨论
小儿脑瘫是临床儿科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以痉挛性脑瘫为典型症状,其具有病情进展快、致残率高等特点,是导致儿童发生残疾的主要因素之一[9]。

据相关研究证实,有效的运动康复训练可帮助脑瘫患儿重建神经运动通路,促进大脑正常发育,提高患儿神经智力水平和社会活动能力[10]。

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领域中较为重要的一项训练手段,近年来逐渐在临床外科上得到应用,对改善脑瘫患儿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1]。

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经干预后的GMFM评分、Gese ll评分均较干预前和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护理措施应用在小儿脑瘫护理中能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促进患儿神经智力正常发育,提高训练康复效果。

康复护理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患儿运动功能和纠正患儿异常姿势,提高预后康复效果[12,13]。

康复护理首先通过爬行、平衡训练来训练患儿上下肢的协调性及身体平衡感、方向感,并增强其下肢关节的运动阻力,而在训练中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游戏不仅一改以往训练的枯燥,还能激发出患儿大脑的潜能,进而有效抑制肢体发生原始反射。

其次通过运动训练帮助患儿重建新的运动通路,使大脑功能和肢体功能得到良好恢复;同时在游戏中加入的牵拉游戏则可以改善患儿的肌肉萎缩或麻痹症状,有利于提高康复效果。

表12组干预前后GMFM评分比较(x±s)组别例数干预前干预后t值P值
对照组4243±657±74.52<0.05
研究组4243±566±77.80<0.05
t值0.112.73
P值>0.05<0.05
表22组干预前后Gese ll评分比较(x±s)组别例数干预前干预后t值P值
对照组4253±782±78.61<0.05
研究组4253±790±710.48<0.05
t值0.122.07
P值>0.05<0.05
另外再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益智的小游戏或组织患儿唱歌、看视频等,促进患儿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不仅能提高患儿的语言交流能力,还能提高其社会活动能力及神经智力水平[14,15]。

最后给予患儿针对性的饮食指导,不但能确保患儿运动功能得到良好改善,还能保障患儿身体营养充足,提高机体免疫力,进而加快疾病的康复进程。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措施干预有利于提高脑瘫患儿的神经智力发育水平,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促进疾病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曹颖,汤淑斌,林格芳.康复护理措施对小儿脑瘫患儿术后运动功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贵州医药,2019,43(7):1170⁃1172.[2]史明慧.综合康复疗法在小儿脑瘫中的应用及对患儿智力、运动能力的影响[J].临床研究,2019,27(2):48⁃49.
[3]高雪.康复训练联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小儿脑瘫效果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30(10):1923⁃1925.
[4]彭慧.康复训练措施对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及预后的影响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15):3484⁃3487.
[5]张璐.综合性康复护理干预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8,30(2):76⁃78.
[6]李姗姗.康复护理措施对小儿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临床研究,2018,26(2):127⁃128.
[7]尚琳静.康复护理对脑瘫儿运动功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8,16(8):932⁃933.
[8]张晓侠,王英,王江华.康复护理措施对小儿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2):129⁃
131.
[9]李迎君.康复护理干预对小儿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慢性病学杂志,2018,19(2):164⁃166.
[10]陶静.康复护理对脑梗后遗症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8,25(5):77⁃78.
[10]杜蓉,徐碧芝.对脑梗死患者实施分期康复护理对其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5):276⁃278.[12]刘霞,杨再婷.运动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神经智力及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分析[J].右江医学,2016,44(4):430⁃433.
[13]杨纳莲.病毒性脑炎患儿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对运动功能恢复和纠正肢体痉挛的作用[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6,34(S1):100⁃101.
[14]金伟.综合性康复干预对脑瘫患儿肢体功能及基本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89⁃90.
[15]瞿晓彬.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22(24):3870⁃3872.
(收稿日期:2019⁃09⁃18)
乳腺癌已成为威胁我国女性健康的第一位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在过去的30年里,化疗成为了乳腺癌继手术治疗后最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化疗药物的外渗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恐惧,影响生活质量,而且影响化疗方案的顺利实施。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VPA)是近年来乳腺癌化疗患者常用的可长期留置的深静脉导管,化疗药物输入时被快速的血流量迅速稀释,从而减少了对血管内膜的损伤[1],减少了化疗药物的外渗,保护了外周静脉血管,解除了患者的痛苦,同时减轻了临床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2]。

本研究对某三级甲等医院乳腺疾病中心2种置管方式应用于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病历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2种导管置管期间临床护理使用中的优缺点,现报告如下。

员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在某三甲医院乳腺中心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使用PICC、VPA进行化疗的患者。

共纳入病例371例,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1~71岁。

其中VPA组203例,PICC组168例。

纳入标准:①术后病理学诊断:浸润性导管癌;②在本中心接受术后第1~8周期化疗;③在本中心置入VPA或PICC并进行维护;④患者读写、认知能力正常、无精神疾病史;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配合调查。

1.2分组方法
1.2.1PICC组:术后采用PICC给予静脉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导管由护士在换药室放置,共纳入168例。

1.2.2VPA组:术后采用VPA给予静脉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导管由医生在手术室局部麻醉下植入,共纳入203例。

1.3观察指标
1.3.1并发症:植入后并发症包括导管堵塞、局部皮肤感染、导管血栓性静脉炎、前臂水肿、导管移位/脱出、导管渗漏、导管无原因回血。

由责任护士在每次管路维护护理时仔细观察
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临床护理应用中的对比研究
李静许慧娟李忻正
DOI:10.11655/zgywylc2020.13.080
作者单位:030013太原,山西省肿瘤医院乳腺二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