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
但是,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一书中的观点,似乎可以让人稍稍缓解一下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紧张感。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当下发生的所有气候变化,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
大自然的变化类似与四季交替,只不过是它的时间尺度要长得多。
根据作者的描述,大自然“春天”是在一万年以前开始的,那时,天气已开始转暖,曾经覆盖了当今人类广泛活动区域的冰层逐渐在阳光下融化,海平面上升,而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则开始从渔猎转向定居农业。
到现在,人类已经处于“夏季”,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担心气温上升可能会带来的危害。
“夏季”终将过去,这也是自然规律,只不过是要再等待一段漫长的时间,“秋季”才会来临。
那时海平面将会下降,而今天人们因为气温上升所引发的讨论也将随之结束。
克罗宁博格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以及由此造成的极端天气频繁、荒漠化加重、物种灭绝加速等情况,之所以显得十分淡定,在于他看待这一问题时使用了与众不同的时间尺度。
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并且一直在用这种人类的尺度去衡量大自然,结果每个人都为现在的气候最大值紧张不已。
其实,这在克罗宁博格看来只不过是大自然循环中出现的“一丝波纹而已”。
如果我们超越现阶段人类思考问题的尺度,观察一个漫长的周期,情形也许就不会那么令人沮丧了——那就是一万年的时间尺度,为什么要一万年的时间尺度?因为人类现在所处的地质时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地质学的知识也告诉我们,类似于我们现在所处的温暖期一般不会超过一万年;大约一万年前爆发的火山目前都处在活动期等等。
与地质学应用的时间尺度相比,人类的尺度就不那么适用了。
这也难怪他要嘲讽因为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而变得异常焦虑的人民,“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围着小周期内出现的现象团团转”?
《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这本书的观点有助于提升人类面对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所带来的挑战的勇气,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穿着熊皮、拿着石斧的石器时代的人类尚且知道如何在冰期生存下来,我们难道无法运用现代高科技去解决海平面上升一米带来的后果吗?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即使人类的活动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微不足道,我们也不能从此以后就不加节制地区排放温室气候,大量地消耗资源和排放二氧化碳已经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克罗宁博格也表示,“我们应该节约能源”以保护有限的资源。
1.下列关于本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这已经成为大多数环境学论著的观点,但是克罗宁博格对此并不认同。
B.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从地球的立场出发,这实际上属于大自然的“正常运作”。
C.全球变暖会导致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例如极端天气频发、荒漠化加重、物种灭绝加速,这给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威胁。
D.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克罗宁博格并没有使用“人类的尺度”来衡量这一问题,所以他显得十分淡定。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克罗宁博格对地球的未来做出了预测,并以此为基础,从地质史上的火山爆发以及气候变化等自然进程的角度进行了论证。
B.克罗宁博格认为,如果我们超越现阶段人类思考的尺度,从一个漫长的周期来观察温室效应的话,那么可能就不会如此焦虑了。
C.《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向二氧化碳排放与气候变暖二者密切相关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为我们思考气候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角度。
D.大量地消耗自然资源会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所以克罗宁博格也表示“我们应该节约能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大自然的“春天”降临之前的远古时期,气候异常寒冷,广大区域都覆盖着冰层,因此人类的祖先当时并没有采取定居农业的生活方式。
B.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克罗宁博格却改变了研究的视野:他不考虑明年,也不考虑一百年后的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万年以后。
C.克罗宁博格采取一万年的时间尺度来观察、分析地球气候变暖的问题,这并不意味着地质学上的时间尺度都是以一万年为单位的。
D.石器时代的人类能在冰期中生存下来,与今天我们试图解决海平面上升带来的问题相比,虽然形式不同,实质都是积极利用知识应对危机的表现。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家批评的兴起,是近几年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
与学院派批评相比,作家批评并无明确的知识
谱系,也少有自觉的方法论意识,但致力于文学批评的当代作家却以个性十足的艺术经验和文字表达,深刻改变着人们对文学批评的固有印象。
较之以知识求真为目标的学院派批评,作家批评更像是一场以经典重读为媒介、具有“创作”性质的艺术行为。
蕴含其中的思想活力和审美经验,有效反映出当前文学批评的话语变革。
如果深入思考这一批评话语的观念缘起,就会发现作家批评在冲击既有的批评格局之外,也暗含作家群体对重建文学生活的集体诉求。
文学之于现实社会,从来都不是附庸风雅的点缀。
不论在创作、评论抑或是作品传播与读者接受等方面,文学都能以其特有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生活,这一点鲜明地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中。
那时的文学轰动效应,反映出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
90年代后期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文学逐渐以另一种形式反映社会生活。
这种“文学生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创作、评论和传播模式,它借助文学与影视的联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补、文化资本的重新布局等手段,建构起一种新型的文学生活方式。
在这样的“文学生活”中,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语言艺术和视觉艺术也相互交融。
“文学生活”的喧嚣扰攘与勃勃生机,同时成为这个时代最为醒目的文化标记。
但这种“文学生活”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
21世纪以来的文络文学,其存在价值主要是为影视行业创造故事和角色。
出于迎合读者的需要,很多作者沉迷于通俗文学的故事模式。
而这种相对狭窄的创作格局,也容易造成美学风格的单一化,这显然非纯文学作家所愿。
他们由文学创作转向文学批评,其实就是想借批评的力量,在解读经典作品的过程中使这个时代的美学风格更为多样。
从事文学批评的当代作家,实际上是以一种“向后看”的批评立场,通过开掘文学经典里丰富的美学资源,重塑我们这个时代的美学风格。
作家批评的兴起,深度唤醒了文学经典重读的当代意识。
具体来看,作家批评的当代意识有两层含义:其一是重新发现经典作品的永恒价值,将那些超越时空阻隔的精神财富,转化为驱动时代进步的动力源泉。
当代作家读《红楼梦》,不会再像红学家那样致力于考据和索隐,而是以勘察世相人心的立场,借助作品中蕴含的人生哲学与伦理思想警醒现实。
其二是对经典作品进行创造性改写。
与学院派批评相比,作家批评对经典作品的解读,实际上是二度创作。
虽然这样的创作可能未必完全符合经典作品的实际情况,但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艺术经验等当代意识去解读,有时却能最大限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作为一部批评文集,毕飞宇的《小说课》以《红楼梦》《水浒传》《杀手》和《项链》等文学经典为批评对象,叙述多用口语,推论过程悬念迭起,巧思绵延,深受读者好评。
毕飞宇对《红楼梦》作品“潜文本”的发掘,是凭借自己的人生阅历和艺术经验展开的。
可见,以当代意识切入文学经典,会在激起读者参与热情的同时,让文学批评进一步推动这个时代“文学生活”的重建。
(摘编自叶立文《作家批评与文学生活的重建》)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以经典重读为媒介、进行二度创作是作家批评的目标,知识求真则是学院派批评的目标。
B. 出于迎合读者的需要,互联网时代的不少作家沉迷于狭窄的通俗文学故事模式创作之中。
C. 重新发现经典作品的永恒价值和对经典作品的创造性改写是作家批评的当代意识的内涵。
D. 之所以《小说课》深受读者好评,是因为作者对作品“潜文本”的发掘激起读者的参与热情。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展开论述,结构严谨。
B. 文章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来阐释文学之于现实社会的重要意义。
C. 毕飞宇的《小说课》是作家批评对经典作品创造性改写的成功范例。
D. 关于“作家批评与文学生活的重建”的论述,文章把作家批评作为重心。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代作家以个性十足的艺术经验和文字表达,使作家批评得以兴起,成为近年来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
B. 无论在传统的创作、评论和传播模式,还是新型的文学生活方式上,文学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C. 从事文学批评的当代作家从文学经典里开掘丰富的美学资源,选取的是一种“向后看”的批评立场。
D. 作家批评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艺术经验对经典作品进行解读,透露出作家群体重建文学生活的集体诉求。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
《论语》之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
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
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
他曾斩钉截铁地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
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已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
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
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
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
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
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
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
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
”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
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
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
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
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
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7.下列关于“人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B.孔子认为纠正人性之恶要靠后天学习。
C.孟子主张人性本善。
D.盂子认为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圣贤。
8.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孔子对“礼”非常重视的一项是()
A.毫不迟疑地攻击管仲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
B.根据“礼”的原则反对厚葬自己的得意门徒颜渊。
C.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仍想去回拜他。
D.因为“礼”的需要,孔子去见了南子,使子路很不高兴。
9.作者认为孔子和孟子思想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孔孟二人的个性不同。
B.孔孟对“礼”的态度不同。
C.《论语》与《盂子》的取材记载不同。
D.两人所处时代局势发生了变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
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
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
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
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
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
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节选自《赤壁赋》)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B.泣孤舟之嫠妇泣:哭泣
C.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坐:端坐
D.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攻占
11.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苏子愀然/何其然也
B.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耳得之而为声
C. 侣鱼虾而友麋鹿/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D. 寄蜉蝣于天地/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赤壁赋》是一篇“文赋”,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层层展现出来。
B. “壬戌”是古人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表示的纪年方法。
“既望”是农历的每月十六日,“望”是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C. 文中的“明月之诗”“窈窕之章”典出《诗经》;“美人”典出《离骚》,古人常用来作为圣君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D. 蜉蝣是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在本文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1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境。
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秋江夜色之美,为下文生发感慨作了很好的铺垫。
B. 第二段紧承上文,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从结构上看,这是文章的过渡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谓承上,就是继续描写“泛舟”时的欢快心情;所谓启下,就是通过描写洞箫之悲引出第
三段的“客曰”。
C. 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先用我辈凡人感叹人生之短暂和渺小,再用英雄典故抒发人生的虚无和悲观,解释了“托遗响于悲风”的缘由。
D. 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人”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表现出他宏大的宇宙意识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元丰五年六月七日①,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作墨竹词②。
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
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
清阴微过酒尊凉。
人画竹身肥拥肿,何用?先生落笔胜萧郎③。
记得小轩岑寂夜。
廊下,月和疏影上东墙。
[注]①当时苏轼谪居黄州。
②本词截取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白居易《画竹歌并引》、曹希蕴《《墨竹》中的部分诗句拼集而成。
③萧郎,指唐代画家萧悦,善画竹,白居易曾称赞他画的竹“茎瘦节节竦”,“枝活叶叶动”。
15.下面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阙的第一、二句,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写出了雨后竹叶的润泽与清香。
B.上阙借助“书帙晚”、“酒尊凉”,从侧面烘托了竹色的青葱、竹荫的凉爽。
C.全词虚实结合,上阙描绘所见之竹,下阙借用他人诗句表现月下竹之清幽。
D.苏轼借笔下的“墨竹”,表现自己因处于人生低谷而产生的孤寂、消沉之感。
16.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王文甫的形象。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静女》中,因为是中意的女子馈赠的,虽然是茅草也让人感到美得出奇。
这两句原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对后唐兴亡进行了具体分析,然后推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结论。
(3)王实甫《长亭送别(碧云天)》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苏轼《水龙吟》“点点是离人泪”,浑然天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列是一些古装剧中的台词,每句中有一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①来客祝贺朋友女儿出嫁时说:“小女不错,嫁个好人家呀。
”
②雷横一边接过晁盖送的银子一边说:“多谢大哥,我就笑纳了。
”
③“今日府上一叙,未见乃弟风采,甚是遗憾。
”
④出门送客,说了一句:“款待不周,还望海涵”
⑤“小姐能否告知家父何人?贵乡何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一位中学生受邀回初中母校做报告,报告中有5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这次能拨冗回母校汇报我的学习和生活,不胜荣幸。
在校史馆中我看到很多事业有成的校友忝列校史名人录,非常羡慕也非常惭愧。
学生不才,有几幅墨宝奉送给校史馆,敬请惠存。
今天有许多恩师在座,我来不及一一拜谢,一定另找时间亲临寒舍,当面聆教。
我的发言还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
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
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
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B.“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错误。
根据文意,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两级冰川融化并非既成事实,在当下只是一种趋势,一种可能,但B选项却将未然说成已然。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的能力。
A.“从地质史上的火山爆发以及气候变化等自然进程的角度进行了论证”的并不是克罗宁博格,而是文本作者自己根据克罗宁博格的观点所做的阐释。
而且并非从地质史上火山爆发和气候的变化等自然进程的角度进行了论证,而是以大自然变化的时间尺度为中心展开论述。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并进行推断的能力。
B.错在“他不考虑明年,也不考虑一百年后的事”的表述过于绝对,根据文本最后一段开头几句的文意,可知克罗宁博格也很关心人类眼下的事情,主张人类应该而且可以运用已有的现代高科技知识去解决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后果,他在看待这一问题时,采用了与众不同的事件角度。
故选B。
【点睛】注意:推断题是科技文整体阅读中的重点、难点,能力层级属C级,不但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判断推理能力,而且还必须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
因此,必须帮助学生熟悉命题者的思维规律,避开设题雷区,提升推断技能。
就一般推断选项的干扰陷阱而言,主要是推断失据、故意曲解、超前肯定、强加因果、因果倒置、充分必要条件误用、不合事理、以偏概全、偷换概念、发挥失度、张冠李戴、是非颠倒等。
解答推断题的关键仍然是立足文本,先在原文找好对应信息的语句,然后将相关选项与之仔细对比,区别备选项的似是而非与似非而是。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
首先仔细阅读各个选项,理解选项含义,然后找到文中与之相关的语句,进行比照辨析,最后根据题干要求确定选项。
这就是常说的“比对法”。
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错误类型主要有“曲解文意”“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扩大或缩小概念范围”等。
比照辨析时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要联系上下文体会,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曲解文意,“以经典重读为媒介、进行二度创作是作家批评的目标”错误。
该项理解区域是“较之以知识求真为目标的学院派批评,作家批评更像是一场以经典重读为媒介、具有‘创作’性质的艺术行为”,这里只是说作家批评是一场艺术行为,并没有谈到作家批评的目标,从第一段末尾的阐述来看作家批评的目的应该是“重建文学生活”。
B项,偷换概念,“互联网时代的不少作家沉迷于狭窄的通俗文学故事模式创作之中”错误。
该项理解区域是“出于迎合读者的需要,很多作者沉迷于通俗文学的故事模式。
而这种相对狭窄的创作格局,也容易造成美学风格的单一化,这显然非纯文学作家所愿”,谈的是“(网络文学)作者”而不是“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