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古代文学论文3400字_宋代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古代文学论文3400字_宋代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关于宋代古代文学论文3400字(一):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的新探索——王兆鹏《宋代文学传播探原》读后论文
摘要:王兆鹏先生自上世纪末以来积极倡导并大力践行的古代文学传播与接
受研究,具有非常广阔的学术想象和发展空间,成功开辟了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
全新领域和“新兴产业”。

其新著《宋代文学传播探原》是近年来古代文学传播
与接受研究的重要创获。

王兆鹏先生的研究方法和学术风格总体上呈现出融通深
广的特点,其基本内涵是在传承和完善乾嘉方法的基础上,汲取现代科学的新方
法和新精神,最大限度地实现对文学史的还原与建构。

这种方法和风格既深深植
根于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又呈现出开放进取、面向未来的学术姿态,
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中国气派”。

关键词:王兆鹏;宋代文学传播探原;古代文学研究;传播与接受;融通深
广
若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攻读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之时算起,笔者从事
古代文学研究工作已经有20余年的时间了。

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笔者虽然获
得了博士学位、做过博士后,出过书,发表了50多篇论文,也评上了教授,但有
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笔者:一是在古代文学这块早已经过前人反复爬梳、“精耕
细作”的研究领域,如何才能寻找到富有创新意义和价值的研究课题?二是如何在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的同时,逐渐形成自己的研究个性和学术风格,从而促进古代文学研究形成我们的本土特色和“中国气派”?相信恐怕不止笔者一人有这样的困惑,尤其是70后、80后的一代学者,他们当中怀有类似困惑的恐怕会更多。

而对于这两个问题,笔者最近在拜读了王兆鹏先生所著《宋代文学传播探原》[1](以下简称《探原》,包括王先生未收录于此书中的其他一些相关成果)之后,受教良多,深受启发。

笔者以为,王兆鹏先生近年来所积极倡导并大力践行的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可谓开辟了(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新兴产业”,而其研究方法上的鲜明特色和学术风格则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新的标识和范例,已经闪示出古代文学研究的“中国气派”的曙光了。

一传播与接受:古代文学研究的“新兴产业”
笔者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真正接触古代文学研究的,那时候学术界非常流行引入和运用西方的文艺理论、方法、思潮来研究包括古代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学现象和规律。

诸如系统论、信息论、符号学、语义学、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女权批评、接受美学、文化阐释学等等,都是当时非常时髦和热门的话题。

而在这方面,王兆鹏先生其实也曾取得过相当不错的成绩。

他说自己“曾经热衷于西方的各种新思维、新方法,希望为传统的古代文学研究寻找新的突破口。


“范式批评”与“定量分析”的引入和尝试,不仅突破了词学研究的旧有格局,打破了词学研究的沉闷局面,而且对新世纪的古代文学研究乃至其他人文社科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方法论启示意义,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可以说引起了不小
的震动。

不过,毋庸讳言,学界对这两种引自西洋的研究方法的看法也还并不完全一致,存在着一些争议。

对此,王兆鹏自己也有清醒的认识。

他在对“范式批评”进行反思和总结时说:“唐宋词范式的研究,既让我迷恋,又让我困惑。

唐宋词中的抒情范式是普遍的存在,但应该怎样清晰科学地揭示这些范式的特征及其演变过程,我至今还没有寻找到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法和答案。

我在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修正。

如果说“范式批评”与“定量分析”还只是王兆鹏先生寻找古代文学(词学)研究突破口与学术增长点的有益尝试和探索,那么他所积极倡导和大力践行的文学传播与接受,则完全称得上是古代文学研究的全新领域和“新兴产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学术想象和发展空间。

王兆鹏首先明确界定了文学传播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他在全书的绪论“文学传播研究的层面”中提出,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研究,需要探讨传播主体、传播环境、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对象以及传播效果等六个层面的问题。

接下来,王兆鹏在书中专题探讨了有关宋代文学传播的七个方面的内容。

依笔者的浅见,其中“宋代诗文的单篇传播”“宋代诗文的书册传播”“宋代诗词的题壁传播”“宋代文学传播效应的非文学因素”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虽然讨论的是宋代文学的传播问题,但实际上不啻于为整个古代文学传播的研究提供了实践上的成功范例和方法上的有益启示。

而“宋词的歌妓演唱传播”“宋代文学的‘润笔’与文学商品化”“宋代名流印可的传播效应”“诗歌的图画传播和歌唱传播”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则是属于宋代文坛比较特殊的现象。

揭示这些现象,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宋代文坛的原生态面貌。

而对于在词学传播研究中如何运用词集版本目录资料,王兆鹏也提出了自己的新颖独到之见。

他认为:“版本传刻的多少可以看出词人影响力的大小。

从词集版本入手,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词人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1](P195)运用这一方法,王兆鹏在考察两宋的词集版本时,发现了很多有关传播学的问题。

兹举一例以为说明。

王兆鹏从考察李清照和朱淑真词集的版本目录中,发现李清照的诗文词集,在南宋至少有六种版本,而在宋代公私藏目中,没有朱淑真诗词集版本目录的记载,这一现象,“表明李清照在南宋的知名度高,广受读者欢迎。


[1](P123)而到了元代,朱淑真的《断肠集》已开始流行。

明代刊行的朱淑真集版本更多,而且明人载籍中也常常提到《断肠集》和朱淑真的故事,这表明朱淑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扩大,并最终得以与李清照齐名并称。

从中不难看出,王兆鹏在研究李清照和朱淑真的传播过程和效应时,真正用活了相关的版刻等文献材料。

这样的例子在书中随处可见,触手可及,读者自可细心领会。

总体来看,古代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虽然还存在着诸如研究范围较为狭窄、研究内容较为零散、研究层次较为单一等方面的问题,甚至被学界讥为“接受体”的论文(指简单罗列后人评价、缺乏理论阐发的论文)仍时有所见。

不过,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拓展,这些问题将会不断地得到克服。

无论是从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是从其所显示出的广阔学术空间和丰富学术蕴藏来看,传播与接受研究毫无疑问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朝阳产业”和“新兴产业”。

王兆鹏在上世纪末所预言的“相信21世纪在这些方面的研究(笔者按:指古代文学传播方面的研究)会有突破和进展”,“古代文学接受史的研究,前景是十分广阔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古代文学接受史的研究,会取得可观的成就”,[5]已
经和正在变成现实。

而王兆鹏先生在这一领域(尤其是在宋代文学和词学方面)所作的筚路蓝缕的“导夫先路”之功可谓大焉。

二融通深广:古代文学研究的“中国气派”
正如作家会努力追求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一样,学者也会努力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

“学术风格是学者在用特定的语言揭示研究对象本质的同时,表现自己精神个性的形式和方法,是相对稳定的整体性风貌特征。

”[15](564)创作风格的形成是一位作家的文学创作已经达到成熟境地的标志,同样,学术风格的形成是一位学者的学术研究已经达到成熟境地的标志。

据笔者的体会,王兆鹏的学术研究有其独特的治学理念与路数,并已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学术风格,其论著基本上已经达到了不看署名,只看研究选题、文献运用以及语言特色即可判断出自其手的地步。

笔者以为,王兆鹏先生的研究方法和学术风格总体上呈现出融通深广的特点,其基本内涵是在传承和完善乾嘉方法的基础上,汲取现代科学的新方法和新精神,最大限度地实现对文学史的还原与建构。

而这种方法和风格又鲜明地打上了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中国气派”。

所谓“深广”,是指王兆鹏先生思考和研究内容的深刻、广博。

在王兆鹏看来,在文学史的研究中,对传统乾嘉方法与现代科学精神的融汇旁通还只是研究的手段,而实现对文学史(词史)的还原与建构才是研究的目的。

而要达此目的,其思考和研究的内容必然深刻广博。

他这样解释“还原”与“建构”:“所谓‘还原’,其实就是事实判断,用传统的考据方法对词史上有关史料和问题进行还原
性的考察,以弄清历史真相,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所谓‘建构’,是企图运用新的理论观念、方法策略提出和发现词史的一些新问题,建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或研究框架,开拓词学研究的新领域。


王兆鹏先生笃学好思,视野开阔,思维敏锐,每有前瞻高远之见。

他和一批志同道合的师友在上世纪末倡导和力行的传播与接受研究,已经成为推动新世纪古代文学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和“新兴产业”,显示出蓬勃的学术生机和广阔的学术空间,有力地促进了古代文学的学科发展。

近来,王兆鹏又在思考如何有效利用电子化、数字化的新技术实现古代文学研究的转型和进步的问题。

宋代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宋代女性文学中食物意象的审美文化阐释——评《华夏饮食文化》论文
我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既有男性的豪情壮志、高风亮节,也有女性的细腻心思、洒脱之情,两者共同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

虽说我国文学史中从不缺乏女性文学作品,但古代传统男子主义还是深深影响着女性在社会环境中的地位,女性自我意识薄弱,这也是当时女性文学作品较少的原因。

宋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打破了当时传统女性形象,更多女性敢于用文字表达内心想法,加上宋代饮食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所以宋代女性诗人通过食物意象阐述了其所思所想,如借用酒、茶以及时令蔬菜等食物来表达其思想情感,体现了宋代女性文学与饮食文化的融合性发展。

“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食物一直都是国家社会建设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必要因素与关注焦点,我国传统华夏文明更是将饮食文化作为社会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杜甫研究中心”20 19年度课题“杜甫陇右诗的地缘文化诗学研究”(DFY201913)资助下,对此进一步做了探讨。

商务印书馆于2017年所出版的《华夏饮食文化》严谨而全面地阐述了华夏饮食文化发展历程。

此书以华夏文明的哲学思想、历史发展、民风民俗等组成因素为基准,从精神与物质两大层面对华夏饮食文化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

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饮食文化发展宋代文人更是将饮食文化完美融于文学作品中,将其升华为精神寄托与精神享受,女性文学中食物意象的表达与阐述便是如此。

宋代女性文学作品的盛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较为开放的社会环境与民俗文化等因素唤起了女性意识觉醒,甚至部分女性开始尝试打破封建思想、封建礼仪等固有传统观念的束缚,追求自由的生活与人文精神、培养多元化的审美意识。

首先,开放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女性与外界的联系。

前朝人性自由思想与开放风气对宋代社会建设影响深远,使得宋代营造出充满自由随性的社会环境氛围,进而加深女性与外界的联系,潜在地为女性文学创作打下坚实基础;其次,繁荣的社会经济体系激发女性审美观念。

宋代发达的农业与手工业促使了其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该时代女性的审美观念与自我意识也得到有效激发,并更加渴望实现自身价值。

古代社会饮食文化发展过程中,因为封建礼仪的影响,女性所接触食物都是生活所必备的常见食物,是不被允许的,而宋代开放的社会风气却打破了这一固有观念,女性文学作者也因此将酒作为食物意象引入审美活动中,至此,宋代女
性文学审美文化与食物意象形成紧密相连的关系,即女性作者常通过食物意象表达内心情感。

第一,抒发春天的欢乐景象。

宋代女性文学作者通过食物意象的阐述体现了春天来临的繁荣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自身积极面对新生活的美好向往。

朱淑真的《立春古律》写道:“停杯不饮待春来,和气先春动六街;生菜乍挑宜卷饼,罗幡旋剪称联钗。

”诗人在一派欢快立春景象中挑选生菜卷春饼、剪幡胜,不但使人充分感受到新年新气象的氛围,更是显示出诗人迎接春天的积极与主动。

第二,体现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宋代女性文学作品中,茶也是被经常提及的食物之一,可展现作者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是李清照晚年之作,主要讲述了诗人大病初愈后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其中“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与“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相互呼应,说明了病后虽头发变得花白且稀少,但作者仍是保持愉悦、乐观的生活态度。

第三,抒遣诗人惆怅的心境。

宋代开放的社会环境与文化风俗使女性可以开怀畅饮,以此来排遣心中的惆怅。

宋代女性独自一人畅饮酒水的背后是想而不得的无奈与痛苦,饱含失意惆怅。

李清照一生寻求的是伉俪情深、幸福安稳的生活,却因丈夫出门远游而独自承受相思之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即是其抒遣内心惆怅的诗词。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描述了词人在重阳节独自一人饮酒赏菊,形成孤寂、凄凉的氛围,并借此抒发了李清照思念丈夫的心境。

宋代女性文学中食物意象的表达既体现了宋代女性意识、文化、审美的觉醒,又进一步挖掘了食物意象在诗词创作中广泛且丰富的审美价值,展现了女性文学作品的抒情之美。

《华夏饮食文化》有助于研究人员了解我国古代饮食习惯与饮食文化,从而更好地分析宋代女性文学作品中食物意象所表达具体内容,发现其更多的审美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