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县某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 2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加、减法估算》说课稿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减法估算》说课稿
关于教材:
《加、减法估算》是人教版二上教材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上的教学内容。

之前学生知识有简单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不进位、进位、不退位、退位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以及还有加减混合计算。

教材将估算放在本单元最后教学,编者考虑是因为不论是笔算还是估算,其计算过程都要用到口算,而且教材突出算方的多样性,凸现新课标要求。

然而,认知发展心理学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在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过程中,估算能力的发展要相对早于精算能力,表现为一个由以估算能力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精算能力为主的发展趋势。

学生如果精确计算一旦学会,他们就会牢固树立“精确才正确”的观念。

而翻看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每册教材的估算内容都是安排在口算、笔算教学之后的,关于教材提供的这个素材,我围绕“如何让学生更好的体验估算的现实意义”这一主题改变素材,旨在转变教师为教估算而进行估算教学,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使估算成为学生生活实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成为学习的内在需要。

关于教学理念及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所谓估算是指在计算(测量)时,无法也没有必要精心精确计算(测量),或为了大概的判断、检验计算(测量)结果的正确性,在精确计算(测量)的前后所进行的计算方法,是对数量关系做合理的大概判断。

而二年级年龄段的学生都是很较真的,在实际生活中缺乏估算的经验,感受不到估算的实际意义,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不明白我已经会笔算了,为什么还要用一个不正确的结果来描述呢?这样,估算形成不了学生的学习内需,很难唤起对估算现实意义的理解,更不可能会把估算内化为他们算法策略的一部分。

基于对以上的认识,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基本理念,我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感受估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验估算的必要性。

之二是使学生掌握加减法的估算方法,学会估算的多种策略。

之三是能自觉运用估算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是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体会“估算”的现实意义。

关于教学程序:
活动一:谈话引入,作好铺垫
1.估计徐老师的年龄。

(1)生猜。

说说你猜这个年龄的根据是什么?(2)师:你们猜的都很有道理,我告诉您们徐老师今年的年龄大约是35岁,那你会猜几岁呢?
(数学猜想是依据某些已知事实和数学知识,对未知量及其关系所作出的一种似真推断,它属于综合度较高的带有一定直觉性的高级认识过程,它是实现问题解决的一种重要手段,更是一种重要的基本思维策略,让学生说说猜这个年龄的根据是什么?主要是让学生体会猜的过程其实就是估计的过程,估计是有参照物的。

区分瞎猜与估计,也为今后各类估计提供策略。


活动二:创设情景,进行估算
1.每年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学校都要为同学们准备一些小礼物,我们二年级1班有47人,2班有45人,3班有47人,4班有47人,那二年级大约需要多少份礼物?
(1)独立思考,数量关系
(2)小组讨论,大约多少
(3)交流汇报
2.小结揭题:根据已有的知识用笔算已经无法得到结果了,那么可以把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我可以用估算,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估算。

(教材提供的素材,问题制约着学生对估算意义的理解。

因为“够吗?”,两种不同的估算方法得到的确是不同的结果,且“够不够”一定要精确计算后才定。

因此,我重新创设情景,巧妙合理利用“超纲”条件,使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

估算也就无意之中成为学生的解决问题的内需和强烈愿望。

活动三:举生活中的事例,体会“估算”的现实意义
1.像这样,平时生活中用到“估算”的事情你还能说说看吗?
(1)学生举例。

2.运用估算,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感受“估算”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重视估算意识培养,体会估算的现实意义,养成自觉运用估算解决问题的习惯,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基本理念)
(著名数学家G·波利亚曾说“如果你希望从自己的努力中取得最大的收获,就要从已经解决的问题中找出对处理将来的问题可能有用的特征。

”学数学最终要用数学,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归宿。


整堂课设计,围绕实现第一学段“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这一具体目标,通过“猜——估——例——用”的环节设计,感受估算带来的趣味,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是我的一个预设,当然,在教学中,更多的是互动生成。

第2课时认识平面上的东南西北
教材第20~22页的内容。

1.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经历将现实的空间位置抽象为平面图的过程,了解平面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能根据图意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或行走路线。

2.使学生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和行走方向的过程中,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方向、位置关系的实际问题,发展几何直观。

3.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主动识别物体所在方位,体会方向、平面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对数学的情感。

重点:认识平面图,辨认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

难点:理解从现实空间到平面图的转化。

多媒体课件、学校学区内的地图。

师:谁来说一说,学校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师: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用摄像机从操场的上方往下拍,拍到的画面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样拍出的画面是扁平的,我们看不出具体的建筑物是什么样子,但是我们能够看出操场上各个建筑物之间的相对位置。

这种平面图,我们通常会使用它来记录某个地方四周的景物。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面图。

(板书课题)
1.认识平面图。

师:你还记得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吗?先说说怎样在图上表示,再试着画一画。

学生试着画一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制图策略,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贴到黑板上展示。

师:刚才有几位同学已经将自己制作的平面图贴到黑板上了,先请这几位同学上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

(学生上台介绍)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平面图,你发现有什么问题吗?
生:同样的物体,在不同图上的位置不一样。

师:为什么不一样呢?
生:定的方向不一样。

师: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请在小组内讨论。

学生讨论后形成共识:在平面图上应该有一个统一的确定方向作为画图的标准。

师讲解:生活中我们对表示地图上的方向做了规定,可以概括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地图就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为了标明方向,在地图和平面图上通常用这样的符号(板书:↑北)来表示方向。

这个符号叫指向标,这个指向标的意思是箭头所指的方向是北面。

2.修改平面图。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刚才制作的平面图,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吗?把你制作的平面图上不符合要求的地方纠正过来。

完成后,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看是否还有不对的地方。

全班交流:结合自己的作品,说一说指向标是什么意思,怎样确定平面图上的其他三个方向。

提示:先想“上下左右”,再想“东南西北”。

3.介绍指南针。

师:指南针是辨认方向的能手,不管把它放在什么地方它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有了它,人们就不会迷失方向。

师:你们知道这神奇的指南针是哪个国家发明的吗?
生:中国。

1.完成教材第20页“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再尝试用方位词描述。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中填空部分,指名回答,并在书上填空。

3.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尝试独立完成。

4.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自己看图填空,集体订正。

5.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读题,提问: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时,着重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大楼的紧急疏散图有什么作用?紧急疏散时,为什么不能走电梯?
(3)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方位词表达图中房间、会议室、电梯、紧急出口的相对位置关系。

)
(4)讨论:假如遇到了紧急情况,你认为每个房间的人该走怎样的路线?先在小组里讨论。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吗?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东、南、西、北和它们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回忆操场四个方向的建筑物,提出要把四个方向的建筑物画下来的要求,在交流画法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操场平面图,展示过程中出现不同的画法,然后提出质疑:画的都是操场的平面图,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画法?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需求,自然揭示绘制平面图的规则: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接着认识方向标,通过把方向标上的其余三个方向补充完整,巩固对规则的认识,同时也为改正操场平面图提供便利。

锐角、钝角的认识
有一些新成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锐角和钝角的认识)
3.说一说三角尺上的角分别是什么角。

答:锐角,直角。

4.数一数、填一填。

(8)个角 (4)个直角 (2)个锐角 (2)个钝角
5.给下面的角分分类。

(1)直角有①⑦⑧; (2)锐角有②⑤; (2)钝角有③④⑥。

6.用一个活动的角能变(无数)个大小不同的角,其中锐角有(无数)个,钝角有(无数)个,直角只有(1)个。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认识锐角和钝角。

(1)课件出示课本、队旗和红领巾实物图。

引导学生观察,从中抽象出角,并数出每幅图中各有几个角。

(2)课件演示教材第41页
例5的比较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3)小结:锐角和钝角的特点。

2.画角。

引导学生画出不同的角。

3.给角分类。

(1)引导学生把画出的角分类。

(2)课件演示角的分类方法,集体订正。

4.感知锐角、直角、钝角三者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用活动角感知三者之间的关系。

1.(1)学生观察课件,讨论交流,
选代表汇报:课本封面上有4个直角;队旗上有5个角;红领巾上有3个角。

(2)学生观察后汇报:队旗上有两个角比直角小,红领巾上有一个角比直角大。

(3)学生小组内交流,汇报: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2.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在纸上画出不同的角。

3.(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将各种角进行分类的方法,并汇报。

比直角小的角(锐角)分为一类;直角分为一类;比直角大的角(钝角)分为一类。

(2)将小组的分类方法与课件演示的方法进行对比,看小组的分类方法是否正确。

4.学生在小组内用活动角先表示直角,再表示锐角,同时交流是怎样操作的。

得出:把直角的张口变小就是锐角;用同样的方法先表示直角,再表示钝角,得出:把直角的张口变大,就是钝角。

三、巩固练
1.同桌合作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

2.用手中的纸片折出一个钝
1.自主找角,在小组中交流、汇报、订正。

完成“连一连”后说出为什么。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习。

角和一个锐角,并展示作品。

3.数一数,填一填。

图中有(2)个直角,(1)
钝角,(1)锐角。

2.学生动手折出钝角和锐角,并在班内展示。

3.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有2个直角,1个钝角,1个锐角。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
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
教学
板书
锐角和钝角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锐角和钝角的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了“比较”上,通过反复的比较得出锐角和钝角的特点。

对于一般的锐角和钝角
学生基本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但对于一些接近于直角的锐角和钝角,学生都认为是直角,我就让学生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来比一比,但是一部分学生将三角尺转来转去,怎么也放不准。

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来比一比,这个环节上还要加强示范,以及个别辅导,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好这一方法。

重视运用比较的方法,在比较中建立直观认识,并在比较中使认识逐步清晰。

只有在不同情境中的反复比较,学生才能真正建立锐角和钝角的清晰表象。

教师点评和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