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1课程纲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必修1课程纲要
《高中化学必修1》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高中化学必修一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7月第3版《化学1》授课课时:48课时左右
授课对象:高一全体学生
模块总目标
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并能应用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3.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4.通过每个专题的复习与总结,初步掌握分类、比较、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等学习方法。
5.通过本模块的学习能从化学的视角观察、关注人类生活及生存环境,体会化学与人类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对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能做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
《化学1》是高中化学必修部分的第一个模块,承担着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相衔接,为高中学生学习化学打好基础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任务,因而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
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1课时)
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发展趋势。
2.能举例说明化学科学与生活、生产、科技进步及个人的关系。
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3课时)
1.通过对钠、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认识过程,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和方法。
2.能利用钠、氯的化学性质分析一些实验现象和实际问题。
第3节化学研究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3课时)
1.知道摩尔、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的含义。
2.能利用物质的量定量的认识一些化学问题及相关的简单计算。
3.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3课时)
1.能从多种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能列举生活中的胶体。
第2节电解质(3课时)
1.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书写强电解质电离方程式。
2.认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能利用离子反应检测Cl-、SO42-、CO32-。
第3节氧化剂和还原剂(3课时)
1.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2.能列举中学阶段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以Fe、Fe2+、Fe3+间的转化为例,初步学会从氧化还原的视角研究物质的性质。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1节碳的多样性(2课时)
1.了解碳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知道碳有多种同素异形体。
2.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知道它们性质的差异和转化并能实施鉴别。
第2节氮的循环(3课时)
1.能列举含氮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了解它们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第3节硫的转化(3课时)
1.了解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含硫元素的物质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2.能通过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认识硫单质、二氧化硫、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和主要化学性质,能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4节海水中的元素(2课时)
1.了解镁单质的还原性和重要用途。
2.了解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及氧化性递变情况,了解卤素单质和化合物的重要用途。
第四章:材料家族中的元素
第1节硅无机非金属材料(2课时)
1.了解硅和二氧化硅的主要性质及这些性质在材料中的应用,能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第2节铝金属材料(3课时)
1.了解铝的还原性,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能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3节复合材料(1课时)
1.以玻璃为例,体会物质的元素组成与材料性能的关系。
课程实施建议
(一) 课程资源
1.教材:针对校情、班情、学情整合教材,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
2.练习:依据课程标准及学情的分层作业,课后练习与学校印制的学习卷,同时兼顾学生为了自主提高而自行购买的相关化学资料。
3.其他资源:网络和班班通,同学的错题集,各合作学习小组等。
(二)教学方式
1.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注意与初中知识的衔接及难度的把握。
本模块中涉及化学理论的知识包括物质的分类及性质、氧化还原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物质的量及相关的概念。
初中化学已涉及物质的分类、原子结构及同位素的相关内容,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初中
的衔接。
而氧化还原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在选修模块中仍将出现,所以这里不要进行过多的拓展。
2.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及实验的教学,尽可能采用探究式教学及分小组的边讲边实验教学。
本模块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占了较多的比重,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将所教知识与生产生活相联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教学策略上尽可能多的采取探究式教学及边讲边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学习方式
1.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的学习,以课堂听讲为主。
2.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大胆发言;仔细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现象,学会实验的规范操作,学会对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
课程评价
本模块完成后可获得2个学分,教师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方面相结合。
(一)评价指标
1.课堂纪律情况,作业上交情况及完成质量;此项由任课教师打分,分为A、B、C、D四档;(A:课堂纪律良好,作业均上交且没有抄袭现象,作业完成及时、认真;B:课堂纪律良好,作业90%上交且无抄袭现象,完成作业较认真;C:纪律较好,作业缺交率高于20%;D:纪律不好,或者作业抄袭或经常不交)
2.小组合作情况:由各小组互评。
各小组根据每人积极发言的态度及次数,完成小组合作作业的次数(如实验报告、汇报展示等),进行实验操作的情况,分别给予A、B、C、D四档评价。
3.平时单元测试成绩,教师根据几次单元测试成绩综合给予学生A、B、C、D四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