壕沟战[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壕沟战
堑壕战(又称战壕战或壕沟战)是一种利用低于地面,并能够保护士兵的战壕进行作战的的战争形式。

进行堑壕战时的参战双方,都具有固定的防线。

当双方的火力大大提高,而移动力和通讯系统却没有多大改进时,堑壕战就会开始。

美国南北战争(1861-65)和日俄战争(1904-05)都出现了堑壕战,堑壕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西线战场造成了最多的伤亡。

[编辑] 背景早期人类在战争时就已懂得利用建造碉堡来保护士兵以进行保卫内部、抵御外敌的任务。

但当时的军队规模过小,武器射程也很近,无法发挥太大效果,因此他们能守住的也只是较短的防线或孤立的一点。

即使有一些极长的防线(如中国的长城和英国的哈德良长城)作为例外,它们仍然还是无法彻底阻止敌人跨过边境,顶多只能对敌人造成威慑作用。

尽管碉堡战术和火力在最近的1000年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无论是装备了长弓,枪口装填式滑膛枪,还是火炮的军队,守卫碉堡仍然需要大量士兵。

若没有足够的部队规模,火力是不够的,因此堑壕战首度于历史上出现已经是很晚的事了。

[编辑] 围困战术相较于很晚才出现的堑壕战,早期战争中常出现的围困战术早已利用了堑壕战大部分的军事技术,包围战术通常发生于两支军队在一个不熟悉的战场中作战时。

凯撒在高卢战记一书中描述了阿莱西亚之战中古罗马是如何在阿莱西亚城周边建造了两堵巨大的墙。

内墙长为10英里,里面是韦森盖托里克斯的部队,而外墙则阻止了援军与他们会合,罗马军队控制着内墙和外墙之间的部分。

被包围了的高卢人在饥荒蔓延开来之后投降了,而他们的援军就在外墙之外却无法进来。

修昔底德在他的伯罗奔
尼撒战争史一书中也记录了一次相似但却是失败的围困,即雅典人对锡拉库萨的包围。

包围,是指在人类发明了攻城机器后,进攻一座城镇或一个碉堡时应用的战术。

进攻方会先将城镇包围住,之后要求城内的守军投降。

如果没有得到回应,包围城镇的一方就会在城镇周围建造临时碉堡,以阻止守军突围或外部援军与守军会合。

之后进攻方就会在守军的武器射程之外开始挖掘一个与城墙平行的壕沟。

然后他们就会向城镇的方向再挖掘一个壕沟,这个壕沟为锯齿形,这样里面的士兵就不会被守军火力所伤害,它还同时提供了一个观察守军的有利地点。

当这个壕沟深入到敌军火力射程之内时,进攻方就会再挖掘一个与城墙平行的壕沟,这个壕沟具有火力点。

必要时在炮火的掩护下,这个过程会被不断重复,直到进攻方的武器进到能准确地在城墙上打开一个缺口为止。

为了使部队和援军接近到能够安全地通过缺口进入城内的距离,进攻方会挖掘许多锯齿形的壕沟,并由许多与城墙平行的壕沟来保护并隐藏士兵。

这个过程中,进攻方每次都会在一个步骤完成之后要求守军投降。

如果在进攻方的第一波攻击中有许多士兵通过了缺口的话,守军就只有死路一条。

从古代到中世纪时的习惯就是,经过战斗后成功地拿下一座城镇的军队会屠杀这座城里的所有居民。

一些以帖木尔为代表的占领者会将敌人的头骨作成纪念碑以展示自己的强大。

[编辑] 发展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中首次出现的大规模军队成为了堑壕战的第一个要素。

在这之前,军队都由小规模的部队组成,他们没有能力在一大片区域内顶住敌人长时间的进攻。

大规模军队使取得胜利变得很难,但是通过骑兵和步兵在一次袭击中将敌人打散还是可能的。

一个早期的长好几英里的加固军事防线的例子就是托里斯韦德拉斯防线(1810年),这是在半岛战争中,葡萄牙在英国陆军的皇家工程兵指导下构筑的。

美国内战:波托马克军第6兵团的联邦军士兵,位于弗吉尼亚州一个战壕里面。

摄于1863年5月。

19世纪中期,火器技术得到了发展,而这也使上述战术变得更加具有毁灭性。

1861年的美国内战中,双方使用的都是这种自拿破仑时代以来几十年来都在用的战术。

当这场战争在1865年结束时,它已经预演了一次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美国内战中已经出现了壕沟、机枪、碉堡和巨大的伤亡。

战争末期的彼得堡之战已与初期的战役有了很大不同,初期的战役(例如第一次马纳沙斯之役)中,部队仍然可以灵活地运动;一些著名的攻击行动,例如葛底斯堡之役中的皮克特攻击行动,展示了对躲在战壕里的敌人发动攻击是多么无用。

这个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线膛枪(例如.58英寸口径斯普林菲尔德步枪)得到了大量的生产和应用。

这种射程为拿破仑时代滑膛枪两倍,并且能在1000米的距离之外杀死一个人的武器使躲在壕沟里或一个临时建造的掩蔽物后的人可以在很远的距离外向敌人射击,进攻方无法快速穿越它与防守方之间的大片空地,硬冲的话则会遭受重大伤亡。

(虽然线膛抢在之前的美国革命中被成功地使用,但是它们主要被用于小规模的狙击部队,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应用。

)出现于内战晚期的连发枪极大地提高了射速,同时也增加了伤亡。

第二,双方仍然坚持拿破仑式的大规模冲锋战术,这也增加了伤亡,到了战争后期,散兵线战术才成为了标准战术。

到了最后,人们为了对抗密集火力,采用了寻找掩蔽物和分散部队两种措施。

第三种措施:使用装甲,在那时还并没有被考虑过;第四种措施:速度—即快速进攻到敌人阵地—也没有被采用。

美国内战结束后,堑壕战的其他几个要素也相继出现。

首先就是1874年发明的铁丝网,它虽然无法造成严重伤亡,但是可以减缓敌人的进攻速度,这就给了防守战壕的机枪手和步枪兵更多的时间来消灭敌人。

第二个出现的是炮火的改善。

人类从古代就使用了各种形式的炮火,它从火药得到大量应用至1860年堑壕战出现的这段时间内一直是用来消灭敌人的主要武器,并且还只需要很少的步枪兵支援。

但是,克虏伯改进的钢制后膛装填式火炮却增加了炮火的杀伤力量。

第三就
是高爆弹的出现,它将炮火杀伤力增强了16倍。

最后是液压式制退器,最先使用它的法国75毫米野战炮极大地提高了射速。

进攻方与防守方之间的大片空地成为了无人区,想要穿越的话则会伤亡惨重。

[编辑]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应用
1916年7月的索姆河战役中的一个英军柴郡团岗哨。

尽管火力的改善和实行征兵制的军队大大改变了战争的形式,可大多数军队完全不知道这些变化多么具有毁灭性,所以也就没有研究对抗措施。

在一战开始时,大多数军队都认为这将是一场短暂的战争,双方都将会使用拿破仑时期的战略和战术。

一些骑兵单位被火车送到了前线,而他们的指挥官根本没有想到骑兵在密集的火力面前是毫无办法的。

这些骑兵中的大多数从来没有被派上战场。

但是,在战争开始以后,德国和协约国军(主要为英军和法军)很快就意识到他们完全错了。

正面进攻得到的只有自己人的伤亡。

在1914年9月的马恩河战役结束后,德军和协约国军沿着瑞士边境各挖掘了一条战壕,它们一直延伸到了比利时的北海海岸。

从1914年9月16日一直到1918年3月21日德国发动春季攻势这段时间内,西线战场上的作战双方几乎在任何时候都在壕沟内对峙。

在西线战场上,头几个月挖掘的小型临时战壕很快变得更深且更复杂,逐渐地变成了大面积的防守工事。

敌对双方的战壕之间的空地称为“无人区”,它的宽度在不同的战场之间也不同。

在西线战场上,无人区一般为100至300码宽,尽管在维米岭战役中只有30码。

在1917年3月德军撤退到兴登堡防线以后,无人区的宽度增加到了1公里以上。

在加里波利之战中的澳新军团战场上,双方的战壕相距只有15米,在这里,士兵们连续不断地向对方战壕投掷手榴弹。

在东线战场和中东战场上,双方需要占领的土地面积很大,生产弹药,混凝土和铁丝网的工厂距前线也很远,所以欧式堑壕战并没有在那里出现。

在阿尔卑斯山中,壕沟被修到了海平面以上3900米高的地方。

这些壕沟必须要适应山上崎岖的地形,坚硬的岩石和多变的天气。

许多壕沟网都位于冰川中。

[编辑] 防守
位于一条通讯战壕里的兰开郡第一轻滑膛枪团,摄于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

在战争刚刚开始时,英国使用了一种由三个平行战壕组成的战壕系统,这三个战壕由一些通讯战壕连接起来。

通讯战壕与前方战壕的连接点是至关重要的,一般在这里都修有坚固的工事。

前方战壕只有少量守卫部队,这些部队只在清晨和傍晚才进入战壕。

70码至100码之后是支援战壕(或叫转移战壕),当前方战壕遭受轰炸或炮击时,里面的部队就可以撤到这里。

300码至500码之后是预备战壕,里面有另一支部队,这支部队在前方战壕被攻下后可以进行反击并夺回它。

在炮火得到了改善后,这种战壕系统迅速地过时了,但是在前线某些特定地区,支援战壕还是被留下了,它现在的功能就是吸引火力,这样前方战壕和预备战壕就不会遭受多大破坏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们会将支援战壕点上火,这样看起来就会像有人在那里。

1917年6月的一张空中照片。

德国战壕在右边和下边,英国战壕位于左上。

人们也建造了临时战壕。

当准备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时,前方战壕附近就会出现几个临时战壕。

这些战壕里的步兵将会随前方战壕内参加第一波攻击的士兵一起进攻。

还有一些无人的临时战壕延伸到了无人区里。

士兵可以通过它们执行多种任务,比如在敌军铁丝网附近监听敌人动静或发动奇袭。

当一个战壕有一部分凸出到了无人区内时,一个突出部就形成了。

面对突出部的敌军战壕叫做“凹陷部”。

大块的突出部对里面的士兵来说是很危险的,因为它容易三面受敌。

在前方战壕后面几千米,通常有至少两个部分完成的战壕,它们在前方士兵撤退时就会被用到。

德国人经常挖一些多余的战壕系统;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中,德国人挖了两个完整的战壕系统,它们相距1公里,而在1公里之后还有一个部分完成的第三个系统。

多个战壕系统使协约国军几乎不可能发动决定性的进攻。

如果第一个战壕系统的一部分被敌军占领,防守方就会从第二个系统挖一条通道到第一个系统中没有被占领的部分。

德国人的防御工事建造的非常出色。

他们建造的掩蔽物和据点位于地下深处,防炮弹并且空气流通。

因为德军比他们的对手更想战略性地撤退到一个准备充分的防守位置。

他们还首先使用了“深层防御战略”,即在几百码宽的前线交战区中修建一系列孤立的阵地,而不是一个连续的壕沟。

每个阵地都可以为它的相邻阵地提供炮火支援。

虽然进攻方可以在阵地间自由移动,他们还是要遭受防守方的纵射。

英国人最后也采用了相似的工事,但是德国于1918年发动“春季攻势”时它还没有完成,这次攻势证明,即使英国人的工事已经建造完成,它们也不会起到多大作用。

[编辑] 壕沟的建造
一本1914年英国步兵手册中的壕沟建造示意图。

壕沟并非笔直,而是锯齿型的。

当敌人从侧方进攻时,可以保护里面的步兵,防止里面的所有部队都暴露在敌军火力面前,挡住炮弹破片的飞行。

但这也意味着一名士兵在壕沟里无法看到十米以外的东西。

壕沟面对敌人的一侧叫做胸墙,背对敌人的一侧叫做背墙。

背墙使士兵们的后背不会为落在壕沟后方的炮弹的弹片所伤。

如果敌军攻下了壕沟,那么原来的背墙就会成为胸墙。

壕沟的两侧会用沙袋,木架和铁丝网进行加固。

壕沟内的地面通常会被铺上木板。

士兵们的掩蔽洞位于支援战壕后部。

英国的掩蔽洞通常有8至16英尺深,德国的掩蔽洞一般要深得多,距地面最近的也有12英尺深,
有时甚至能达到3层楼的深度,士兵们通过混凝土台阶走到上方。

澳大利亚士兵正在使用一把潜望镜式步枪,摄于1915年的加里波利。

为了使一名士兵可以在不暴露头部的同时观察到战壕外面,壕沟的胸墙上会有一些射孔。

射孔可以简单到只是沙袋中的一个缺口,但它也可以使用钢板来保护士兵。

为了击穿射孔,德军狙击手使用了穿甲子弹。

还有一种观察战壕外部的方法便是使用潜望镜,它最简单的形式就是一根木棍与两片镜子。

在加里波利的澳新军团壕沟内,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士兵使用了潜望镜式步枪来在不暴露头部的情况下向敌人射击。

挖掘战壕有三种标准方法:地面式,延展式和隧道式。

地面式即人站在地面上向下挖掘,这种方法最有效率,因为它允许一大群人同时挖掘。

但是,用这种方法挖掘战壕的人们需要暴露在地面以上,因此它只能在安全的时间及地点,比如后方或夜晚使用。

延展式即从壕沟的一端向外挖掘。

挖掘壕沟的人不会暴露,但是这种方法只允许一个或两个人同时挖掘。

隧道式类似于延展式,只不过在挖掘时,壕沟上方还有一层“屋顶”,它在建造完成后就会被去除。

英国的壕沟建造指导说450个人在夜间用6个小时的时间能挖掘250米的壕沟。

在壕沟建造完成之后,它还需要经常地维护,以防止天气或炮火减低它的强度。

胸墙,摄于1916年在法兰德斯战场上,双方的战壕都出现了许多问题。

加拿大军队的战壕出的问题最多,因为他们占领的都是一些低地。

在大部分低地中,地下水层只位于地下1米左右的深处,这就意味着任何一个壕沟在这里都会充满水。

因此,法兰德斯的许多“壕沟”实际上位于地面以上,胸墙和背墙由沙袋(实际上里面是粘土)构成。

一开始,胸墙和背墙都是这样建造的,但是后来的壕沟取消了背墙,
这就使后方战壕内的士兵在前方战壕被攻占以后可以向前射击。

(与其说是壕沟,反倒更像长城)
[编辑] 战壕地貌狭小,静态且位于地下的战壕拥有它独一无二的地貌特征。

在前线,壕沟网和矿车道代替了公路和铁路这些传统的基础运输设施。

许多小的山丘和山谷直到战斗开始前才有名字,一些山丘以它们的高度命名,比如60号山丘。

一个农舍,风车,采石场或枯树都会成为争斗的焦点,只因为它们是这片地区内最显眼的景物。

这些地标会轻易地被炮火摧毁,因此在战斗之后它们就只是地图上的名称了。

德国突击队员在色当附近使用火焰喷射器进行训练。

摄于1917年5月。

战场上的景物可以有一个描述性的名称(比如孤独的松树或伊普尔附近的“多边形树”),一个幽默的名称(例如香肠谷和索姆河上的洋芋泥谷),一个军事单位名称或一个士兵的名称(位于澳新湾的以约翰·莫纳什将军命名的“莫纳什谷”)。

在一个地方的名称前加上“死人”两字的做法也很流行,原因是很明显的。

许多壕沟系统也因为它们的形状被命名为“棋盘”或“烤架”。

敌人的壕沟也需要被命名。

许多壕沟都以观察时看到的事情命名,比如澳新湾的“德国军官战壕”(协约国军在那里看见了几个德国军官)或索姆河的“口粮战壕”(在那里发现了德军的运粮队)。

英国人给位于金奇战场的德国战壕取的都是有关酒的名称,比如“啤酒战壕”,“苦战壕”,“啤酒花战壕”,“浓啤酒小径”和“细长玻璃杯战壕”。

其它一些战壕以它们在战壕系统中的角色命名,比如索姆河的“换位战壕”和“中继战壕”。

英国战壕系统的一些部分的名称听起来就像大富翁的棋盘,比如说“公园路”和“邦德街”。

英国的师级部队习惯性地将它们的战壕以军事单位的名称来命名,它的结果就是“马斯特尔小径”(皇家马斯
特尔明火枪团)和“黑手表小径”(黑手表团)这样的名称。

澳新军团则倾向于起士兵的名字。

[编辑] 战壕内的生活
一个法国战壕。

摄于1916年。

一个士兵待在前线战壕里的时间通常很短,他在回到后方之前会在那里待上一天至两星期。

澳大利亚的第31营有一次在维勒·布列东内的战壕内度过了53天,但是这只是个非常罕见的例子。

一个英军士兵通常会这样度过一年:
15% 前线
10% 支援线
30% 后备线
20% 休息
25% 其它 (医院,旅游,休假,训练等)
即使在前线服役时,一名士兵在一年内通常也只会参加几次战斗,比如进攻,防守或袭击等。

精锐师的作战次数则较高,协约国军的精锐师包括了英国正规师,加拿大军团,法国XX团和澳新军团。

这幅画名为“在战壕内学习法语”。

出版于1917年10月20日。

有一些地方在战争期间几乎没有什么军事行动,这就使战壕内的生活变得很轻松。

当澳新军团第一团在加里波利撤退后于1916年4月来到法国后,他们被派到了一个相当和平的地方。

但是其它一些地方却总是有激烈的战斗发生。

在西线,伊普尔每天都有如地狱一般,尤其是对于位于暴露的战壕突出部中的英军来说。

在那些没有什么军事行动的地方,狙击手,炮火,疾病和毒气仍然造成了较大伤亡。

在1916年前六个月中,英军在索姆河战役发起之前没有参加过大型战斗,但是伤亡人数还是有107776人。

前线的一个部分会被分配给一个陆军军团,它通常包括了三个师。

在这三个师之中,两个师会驻守在相邻的位置,第三个则在后方休息。

这种任务的分配会被贯彻到每个陆军单位,所以在每个师的三个旅(德军称为团)中,两个会在前线驻扎,第三个在后方作为预备队。

在每个旅中的四个营中,两个营驻扎,两个营休息,连和排的任务依此类推。

越低级的单位调动次数越频繁。

伊普尔。

摄于1917年在白天,部队的运动会遭到狙击手和位于热气球中的观察员的迎头痛击,所以这时的战壕往往都很安静。

夜晚是战壕内的人员最忙碌的时候,部队和补给的调动,铁丝网与战壕的维护,还有对敌军防线的侦察都可以借着夜色的掩护来完成。

位于无人区内的监听哨会侦测敌军的动静。

袭击的目的是抓获俘虏及缴获敌军的情报。

随着战争的发展,袭击也逐渐成为了英军策略的一部分,这会保持部队的斗志,并且会阻止无人区落入德军手中。

这种战术的代价很高,战后英国的一个研究总结说它获得的不如它损失的多。

在战争早期,突袭都是由骑兵,尤其是加拿大骑兵完成,但是后来德军加强了警戒,协约国军在袭击前很难不惊动德军。

到了1916年,袭击已经需要精心的策划,和步兵与炮兵的联合行动。

袭击会以猛烈的炮击开始,在炮击将敌军前方战壕内的部队驱走或消灭,并将铁丝网炸断之后,炮弹会在前进的己方步兵周围爆炸以提供掩护。

但是,炮击也通知了敌人协约国军准备攻击哪个位置,这样敌军就可以放心地从很多地方调来援兵。

[编辑] 死在战壕中一战的堑壕战非常惨烈,有10%的士兵被杀。

而第二次布尔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分别只有5%和4.5%的士兵被杀。

西线战场上的英军及英联邦自治领军队有12%的士兵战死,而总伤亡数(负伤加牺牲)达到了56%。

考虑到每一个在前线作战的士兵
都有3名士兵为他提供后勤服务(弹药,补给,医疗等等),那么每个真正参加了战斗的士兵想要不负伤就活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的确有许多士兵负伤不止一次。

当时的医疗还很原始,有效对抗细菌感染的抗生素还没有被发现。

相当轻微的伤也可以因感染和坏疽而致人于死地。

德军腿受过伤与胳膊受过伤的士兵分别有12%和23%死亡,主要的死因是感染。

美军伤员中的44%因为坏疽而死亡。

在这些人中,有一半是头部受伤,在腹部受伤的士兵中,只有1%活了下来。

一战中有四分之三的伤者都伤于炮火。

炮弹弹片造成的伤害通常比子弹造成的伤害严重。

炮弹弹片会将灰尘带进伤口,导致感染。

这意味着,胸部中了炮弹弹片的士兵之死亡率为胸部中子弹的士兵之死亡率的三倍。

炮弹的爆炸还可能引起脑震荡而致死。

除了生理上的伤害,炮火还会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长时间的炮击经常会导致士兵休克,而这在当时还没有被完全地了解。

(现在这个症状通常叫做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人们对它了解的更多,虽然还不是完全了解)
与其它战争一样,一战中士兵的最大杀手就是疾病。

战壕里的卫生条件很差,常见的感染包括了痢疾、斑疹伤寒和霍乱。

许多士兵都遭受过寄生虫害和相应的感染。

极差的卫生条件也使战壕中充斥着真菌,士兵们因此会得上战壕嘴和战壕足。

另外一个主要杀手是低温,士兵长期暴露于壕沟中,冬天的战壕温度经常在零度以下,而士兵们又没有足够的衣服穿。

参战双方都无法立即安葬死者。

在前线变更之前,无人区内的尸体会一直无人拖回,而在前线变更之后,这些尸体已经变得无法辨认了。

在有些战斗,比如加利波里的尼克山谷之战中,士兵们的尸体直到战后才被掩埋掉。

战争结束以后,人们在耕地或位建筑挖掘地基时仍然会发现新的尸体。

帕森达勒战役中抬担架的士兵。

摄于1917年8月。

在战争的不同时期(特别是早期),双方都有正式的短暂停火,以便让伤员回到己方阵地,并且掩埋死者。

但是,双方军队的高级将领都不愿意因为人道的原因而放弃进攻机会,所以都下令部队不允许敌军抬担架者进入无人区。

虽然这样,双方战壕中的士兵还是拒不执行这个命令,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短暂停火对双方都有好处。

所以,当战斗结束后,双方的抬担架者(臂上标着红十字)就会进入无人区将伤者抬走,有时他们还会交换俘获的敌军伤者。

有时这些非正式的停火也被用来进行侦察或让部队休息。

一个著名的停火便是英军与德军之间的圣诞节休战。

它发生在1914年圣诞节夜晚的阿尔芒第耶尔附近。

德国士兵首先开始唱起圣诞颂歌,然后双方的士兵就走出了战壕。

他们互相交换了礼物并讲了故事,还踢了几场足球赛。

就像前面提到的一样,他们的长官对这次停火很不高兴,英军还依照军法审判了几个士兵。

2005年的电影圣诞快乐讲的就是此次停火。

[编辑] 狙击手自古以来,各国军队在作战时就会派出精锐部队来消灭敌军指挥官。

随着步枪的出现,这个任务就落到了能够进行精确射击的狙击手身上。

在一战中,双方都派出了许多狙击手。

一战以前只有极少数的的狙击步枪配备有瞄准镜,狙击手只有借助机械瞄准具来射击。

但是机械瞄准具在光线不好的情况下不管用,因此德国方面率先给招募来的狙击手和运动步枪射手发放了附有光学瞄准镜的步枪,主要让他们在黎明薄暮时实施精确射击[1]。

在德军启用了狙击手之后,因胸部和头部中弹而伤亡的英军与法军士兵越来越多,他们在经过较长时间后才认清这既不是因为偶然命中也不是因为误射,而是德军狙击手所造成的。

根据当时的报告,德国方面所取得的战果,使占据堑壕的英、法军队精神紧绷,士气严重低落。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