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瘙痒症的发病机制分析与治疗进展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毒症瘙痒症的发病机制分析与治疗进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28T06:01:41.844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3期作者:彭晓薇
[导读] 尿毒症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皮肤瘙痒。

彭晓薇
织金县中医医院贵州毕节 552100
摘要:尿毒症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皮肤瘙痒。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尿毒症瘙痒症的临床发病率为22%-86%,其中儿童群体的尿毒症瘙痒率达到9%以上。

尿毒症病人出现死亡也离不开瘙痒症的危害因素。

由此,又引起许多临床研究者的关注,针对尿毒症瘙痒症的发生机理与防治方法进一步予以广泛的深入研究,本章将对尿毒症瘙痒症的发生机理和防治新进展加以综述。

关键词:尿毒症;瘙痒症;发病机制;治疗进展
临床采用DOPPSⅠ的分析报告显示,维持血液透析的发生率达到45%,与此同时,DOPPSⅡ的分析报告显示,维持血液透析的发生率为42%,从而造成了患病人群的生存质量水平持续下降,因此虽然瘙痒并非由尿毒症引起人死亡的最直接性原因,但作为被社会大众广泛认识的主要风险原因之一,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

1、尿毒症瘙痒症的症状表现
尿毒症瘙痒症主要是患者的全身或者局部皮肤出现瘙痒症状,比如说患者的背部、四肢皮肤表面、胸部又或是头部等【1】。

由于每位患者的瘙痒分为不同的程度,瘙痒情况较轻的患者通常表现为间接性发作,并且没有确定的发作时间;而重型的瘙痒症患者,更高发于夜间,并且发作时间较长。

此外,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患者的瘙痒症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加重,比如:温度过高、出汗较多等。

一般情况下,寒冷的环境或是热水冲淋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瘙痒程度。

此外,相关实验研究表明,瘙痒症的轻重程度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无关【2】。

皮肤瘙痒属于患者自己的主观性判断,存在一定的个体化差异。

现阶段,可视模拟评分法为对人体瘙痒程度的最常见评定方式,具体过程是:首先使用10公分左右的可游动标尺,并且在另一面具有10刻度的标记,两头分别是0分端和10端,0分为代表无痒。

10分则代表了病人的瘙痒程度严重,在实际使用时,病人面向着无刻度标记的一面,并按照自己的实际体验,在标尺上标出了自身的瘙痒程度,轻微瘙痒:可视模拟评分低于4.0;重度瘙痒:可视模拟评分高于7.0,而在4.0-6.9间则是中等瘙痒。

据研究数据显示,中度尿毒症瘙痒在患者中占有28%的比例,而重度尿毒症瘙痒占有25.7%。

尿毒症患者在出现皮肤瘙痒时,常会用手搔抓,进而出现皮肤抓痕,形成血痂或是湿疹现象,严重者会出现皮肤脱皮、结节痒疹、皮肤感染又或是皮肤苔藓等,患者的皮肤遭受严重损伤。

此外,尿毒症瘙痒会影响到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睡眠,逐渐表现为慢性疲劳,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2、瘙痒症的神经生理
经试验表明,其肌肤的瘙痒体验是在外周感知器、通路传入和神经感知机制的联合影响下进行。

而瘙痒的外周感知器,主要为无髓鞘的C型化纤末梢。

而按照解剖学的标准来看,与痒有关的C型化纤和疼痛感觉的传入纤维一样,但有着完全不同的作用,所以,一种从神经纤维传入中发现的慢传导C型化纤,被临床上确立为瘙痒信息传递的一个特殊方式【3】。

3、尿毒症瘙痒症的发病机制
3.1皮肤的水分浓度减少时,病人的表皮容易出现干燥情况,出现的主因是病人的皮脂腺与汗腺出现减少、表皮角质层PH值增加、外分泌功能障碍和表皮中维他命A含量的增加等。

试验结果表明,具有严重瘙痒症状的血液透析病人,其表皮角化层的含量显著减少,表明表皮干燥的严重程度可能对瘙痒的发生率造成了负面影响。

3.2免疫炎症假说提出,尿毒症瘙痒症属于某种系统性炎症的表现,并不属于局部的皮肤疾病。

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没有瘙痒现象的病人,用瘙痒症透析的病人,其免疫系统中的CXC趋化性细胞激素受体3与γ-干扰素的表达数量都较高,表明了尿毒症瘙痒症属于一种系统性炎症的特殊表现。

3.3阿片样物质是一个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神经递质,在免疫中有着很大的调节作用,当病人身体的表皮细胞和淋巴细胞的阿片类μ-受体出现过度表达会影响到病人的尿毒症瘙痒程度,主要是由于内源性阿片系统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3.4组胺与甲状旁腺激素机制;当血浆中的组胺受体水平出现显著增加,可能会引起病人产生瘙痒感觉。

PTH能对肥大细胞形成增生影响,从而提高了组胺受体排出速率。

但有关研究也证实,尿毒症瘙痒症病人的血清中组胺受体水平会超过无痒病人,采用5-羟色胺3受体抑制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瘙痒表现。

但病人的瘙痒表现和血浆中的组胺受体水平之间并无确定的联系。

4、尿毒症瘙痒症的治疗
4.1常用治疗方式
4.1.1局部治疗
皮肤润滑剂:选用无香精及任何添加剂的皮肤润滑油,以此来增强角质层的水合作用,避免水分蒸发,缓解皮肤干燥情况。

辣椒辣素乳膏:主要来源于从辣椒植物中提炼的辣椒辣素,导致患者皮肤表层C类神经末梢的P物质水平下降,缓解瘙痒症状,更适用于局部瘙痒的患者;但其临床治疗费用较高,目前未取得广泛应用。

他克莫司软膏:能有效抑制TH1型淋巴细胞出现分化,并抑制IL的产生。

相关研究表明,他克莫司软膏可降低皮肤瘙痒程度,但不适宜长期使用,以免发生皮肤癌。

4.1.2物理治疗
紫外光B(UVB)的照射:在宽谱内紫外线能有效减轻患者尿毒症的瘙痒,但UVB的瘙痒减轻并无明显机理,其原因或与淋巴细胞活力的控制和淋巴因子的降低与形成相关。

针刺法:相关研究发现,针刺法可在保证患者安全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瘙痒症状。

4.1.3系统治疗
加巴喯丁:可起到抗惊厥作用,适合在血液透析后服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瘙痒症状。

服用后可能会出现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症状。

活性炭:科学研究表明,活性炭的口服能改善尿毒症瘙痒表现。

尼麦角林:主要为一类多巴胺受体激动药以及部分的α-肾上腺素抑制剂。

采用尼麦角林口服,可显著减轻皮肤瘙痒。

沙利度胺:研究表明,在沙利度胺干预后,80%的血液透析病人的瘙痒症状有所好转。

可在用药后有致畸影响,不宜倡导计划生育要求的妇女应用。

并且长期服用其药物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性疾病。

抗组胺药:是临床控制肌肤发痒的日常药品,如:阿司咪唑、扑尔敏、西替利嗪、酮替芬等,但临床应用效果较差。

肾脏替代治疗:充分透析、肾移植、甲状腺手术等。

相关研究表明,血液透析与血液灌流的联合治疗,可有效缓解顽固性尿毒症瘙痒【4】。

4.2分级治疗
4.2.1三级治疗法
一级方法为:直接或局部涂皮肤润滑剂;局部采用0.025-0.1%的辣椒辣素乳膏,每日涂4至5遍;提高对血透析的充分性,为病人服用抗组胺类药品。

二级疗法:100-300mg的加巴喯丁口服,血液透析完成后,一周三次。

使用10毫克的多塞平口服给药,每日2次;每周照射3次紫外线B (UVB);局部涂抹2.2%γ-亚麻酸乳膏,一天两次。

三级治疗:局部涂抹0.1%的他克莫司软膏,2次/天;口服沙利度胺100mg,1次/天;透析时静脉滴注5mg尼麦角林;1mg的格拉司琼,2次/天;纳呋拉菲5μg血液透析后,3次/周;做肾移植。

4.2.2五级治疗法
一级治疗:局部采用2.2%γ-亚麻酸乳膏涂抹,一天两次。

二级治疗:采用100毫克的加巴喯丁口服,血液透析完成后,一周三次。

三级治疗:采用300毫克的加巴喯丁口服,血液透析完成后,一周三次。

四级治疗:紫外线B(UVB)照射,每周三次。

五级治疗:局部采用针刺法干预。

5、总结
尿毒症瘙痒症属于终末期肾脏病的一种高发性并发症。

其病症一方面会引发患者的全身或局部皮肤出现瘙痒感觉,另一方面,长时间的病症折磨,会导致患者出现睡眠障碍、慢性疲劳以及心理健康问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现阶段,临床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干预来缓解临床患者的瘙痒症状。

但由于发病机制尚未统一,对于尿毒症瘙痒症的治疗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高晓娟,刘一尘. 尿毒症皮肤瘙痒的中医药治疗进展研究[J]. 中国处方药,2021,19(3):19-20.
[2] 王亚新,孙亚波. 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症的中医治疗研究[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16):21-22.
[3] 吴佳妮. 血滤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10例的观察及护理关键要素探究[J]. 家有孕宝,2021,3(1):251.
[4] 孙汉雷,甘红红,何媛. 不同方式的血液净化治疗对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价值分析[J]. 健康之友,2021(11):72-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