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莹教授治疗原发性痛经验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莹教授治疗原发性痛经验案
刘婷婷
【摘要】陈莹主任医师认为原发性痛经以本虚标实居多,虚以脾肾阳虚多见,实以寒凝血瘀为主,治疗时于经期及经前期化瘀、散寒止痛以治其标,经后期温补脾肾以治其本,标本同治,疗效满意.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16(035)008
【总页数】2页(P63,86)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陈莹;经验
【作者】刘婷婷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1]。

西医学在临床上常将其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多见于青春期少女、未婚或已婚未育者。

我国1980年全国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痛经发生率为
33.19%,原发性痛经占36.06%,其中轻度44.6%,中度38.8%,重度16.6%[2],影响妇女正常工作和生活。

吾师陈莹教授从事妇产科临床及教研工作30余年,在治疗本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显著,本人有幸随师出诊,获
益颇多,现将其经验整理如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

”首次提出了瘀血所致痛经的病机;《诸病源候论》首立“月水来腹痛候”,认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

为研究痛经的病因病机奠定了理论基础;明代《景岳全书·妇人规》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

”较详尽地论述了本病。

现代中医[3]对痛经的病因、病
机不断充实与完善,认为痛经分虚、实,病位在子宫、冲任,“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为其主要病机,病因可概括为“虚、热、瘀”。

导师陈莹教授在汲取历代医家学术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证经验,理论联系实践,认为本病多为本虚标实证,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泄溢,经脉气血变化急骤,易受外邪等因素影响而致气血流通受阻或失于濡养,而致“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

临床诊疗中发现原发性痛经以阳虚兼血瘀型,尤以脾肾阳虚者多见。

患者多为青春期女性,肾气未充,抗病能力较弱,北方气候寒冷,易受寒邪侵袭,加之过食生冷等,易伤阳气,尤易伤及脾阳,而致脾肾阳虚,经脉失其温养,气血运行不畅,或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发为痛经。

原发性痛经的治疗,应依据其“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这一主要病因病机,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及“标本同治”的原则,导师陈莹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诊疗观察发现,本病多见于青春期少女或已婚未育者,从临床表现来看常可见平素畏寒、手足欠温,腹痛得温痛减,食欲欠佳,舌质淡暗边有齿痕,苔薄白等症状,分析症状可知其为脾肾阳虚兼血瘀型痛经,其中脾肾阳虚为本,血瘀为标,本虚标实。

脾和肾分别为先、后之本,可互相影响。

在治疗上吾师顺应月经周期性变化的规律,采用分期论治法。

经前期及经期血海由满盈而泄溢,气血变化急骤,这时致病因素如情志所伤或六淫等可乘机侵入,导致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胞宫经血流通
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故应治以化瘀、散寒止痛以治其标,经后期冲任气血平和而痛减,则应补益脾肾之阳,以治其本。

导师遵守“通则不痛、荣则不痛”治疗法则,结合临床经验,创立经验用方经痛宁并随症加减,以达标本兼治之功,方药组成:白芍20g、川楝子20g、元胡15g、荔枝核15g、乌药12g、丹参10g、五灵脂10g、生蒲黄15g、没药12g、菟丝子15g、鹿角霜10g、桂枝15g、牛膝15g、白术15g、炙甘草6g。

方中白芍养血敛阴止痛;元胡和川楝子均行气通瘀,活血止痛;丹参可增强活血化瘀之力;乌药温经散寒止痛、温暖下元;桂枝温经通脉、散寒止痛;生蒲黄、五灵脂相须为用组成经方失效散,可治一切淤血内阻所致疼痛;没药可增强止痛之功;鹿角霜补肾助阳,菟丝子平补肾之阴阳,白术可健脾益气,三药合用可温补脾肾之阳,培补先后天之本;荔枝核行气散寒止痛,牛膝补肾活血,二者皆可引药下行而直达病所;炙甘草和中缓急,补脾益气,调和诸药,为使药,与白芍相伍组成芍药甘草汤,可酸甘化阴,加强缓急止痛之力。

诸药相合,可温其阳,散其寒,补其肾,祛其瘀。

临床上若有腰痛明显者,可加用巴戟天、杜仲以补肾强筋骨;腹泻者加白扁豆、山药健脾利湿;寒重者加吴茱萸、炮姜温经散寒;恶心呕吐者,加干姜、姜半夏降逆止呕。

导师顺应月经周期性变化的规律,主张于经前7~10d开始服用经痛宁至经期d2~d3,通常还佐以血府逐瘀胶囊以增强活血化瘀作用,经后期则予右归胶囊以补肾阳。

陈莹教授还强调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以消除其紧张心理。

赵某,女,23岁,学生,因“经行腹痛9年,加重1年”于2015年9 月12日初诊。

该患13岁月经初潮,初潮后1年无明显诱因出现经行腹痛,从经前2d即出现下腹坠痛不适,遇寒加重,予热水袋敷于小腹部疼痛可减轻,近1年因贪食生冷等出现经行腹痛加重,痛时可见冷汗出,恶心呕吐,畏寒肢冷,腰骶酸痛,经前时有腹泻,困倦乏力,需服用止疼片缓解症状。

患者平素月经较规律,周期25~28d,经期5~6d,量中,经色黯,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疼痛可缓解。

平素
畏寒,手足欠温,乏力,饮食可、睡眠及二便正常。

既往健康。

末次月经2015年8月26日。

查患者舌质淡暗,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查彩超示子宫
及双附件未见异常。

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

中医诊断:痛经(脾肾阳虚兼血瘀型)。

治宜温补脾肾、活血化瘀。

方用经痛宁加巴戟天15g、补骨脂25g以补肾
助阳、温脾止泻;吴茱萸15g以温经散寒。

共14剂,于经前10d开始服用,同
时配合中成药血府逐瘀胶囊口服至经期d2~d3停药,以加强活血化瘀的作用。

10月9 日二诊:末次月经9月19日,量、色同以往,血块较前减少,稍有恶心,呕吐及腹泻症状消失,经前下腹坠痛不适明显好转,但仍有经期下腹冷痛,手足欠温,乏力。

舌质淡暗,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因患者正处于经前10d,故予痛经宁加肉桂6g 7剂。

经后予右归胶囊,以增强温肾助阳之功效。

11月17 日三诊:末次前月经10月14日,末次月经11月9日,量中,血色渐红,血块消失,经前下腹坠痛不适基本消失,乏力及畏寒明显好转,经期下腹冷痛亦明显好转,舌淡暗苔白,脉弦细。

先予右归胶囊温肾助阳,于经前10d改服汤
药经痛宁,同时服用血府逐瘀胶囊。

12月15 日四诊:末次月经12月4日,量中,色鲜红,无血块,诸伴随症状消失,腹痛明显好转,临床治愈,故停药观察。

另嘱其勿贪食生冷,放松心情。

后随访3个月,疾病未复发。

按:该患者平素畏寒,手足欠温,经期小腹冷痛,为典型阳虚表现。

素体阳虚,温煦功能不足,加之贪食生冷食物,内寒始生,直中脏腑,伤及脾肾,导致脾肾阳虚,故“不荣则痛”。

寒邪客于冲任,经行之际经脉气血阻滞,故“不通则痛”,发为痛经;经前时有腹泻,经行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痛剧时冷汗出,恶心呕吐,舌淡暗苔薄白,均为脾肾阳虚,无以温煦,寒凝血瘀之征;血为寒凝,故经色暗且有血块。

故此患者属于脾肾阳虚兼血瘀型痛经。

治疗时导师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并分期论治,于经前或经期腹痛时用经痛宁辨证加减,还佐以血府逐
瘀胶囊以活血化瘀,温补脾肾;经后期则予右归胶囊温补肾阳,使肾阳温煦,冲任胞宫通达,“通则不痛”。

如此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患者经行腹痛、畏寒等不适消失,停药观察,加之嘱其勿贪食生冷,注意保暖,故随访患者病情未复发。

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疾病,为影响妇女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常见原因。

现代西医多采用激素类、止痛类药物治疗,并不能治愈痛经。

中医讲究标本同治,从根源上解决经行腹痛,副作用小,复发率低,为广大患者接受。

现代医家治疗痛经,多根据“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这一主要病机进行辨证论治。

导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发现,临床上以手足欠温、畏寒、小腹冷痛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患者最多,经辨证分型,属于脾肾阳虚兼血瘀型。

治疗时以温补脾肾、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标本兼治,遵循分期论治的理论,以经验方经痛宁为基本方加减,于经前和经期用经痛宁辨证加减,还佐以血府逐瘀胶囊增强活血化瘀的作用;经后期则予右归胶囊以温补肾阳,使肾阳温煦,冲任胞宫通达,“通则不痛”,并嘱患者勿贪食生冷、油腻食物,注意保暖,从而达到经调痛止的目的。

【相关文献】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第7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31.
[2]全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协作组.中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的调查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1980,15(4):21.
[3]马宝璋.中医妇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