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龙《日登一览楼》诗词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子龙《日登一览楼》诗词赏析
日登一览楼
明代:陈子龙
危楼樽酒赋蒹葭,南望潇湘水一涯。

云麓半涵青海雾,岸枫遥映赤城霞。

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

学就屠龙空束手,剑锋腾踏绕霜花。

译文
高楼上我借酒抒怀,遥望云水相隔的那一方。

云间山峰依稀笼罩着大海的雾气,岸边的红枫远映着赤城山的殷红。

双飞的日月显得那么的神采奕奕,破碎的山河等待着补天的女娲。

我白白学了屠龙的本领,如今却束手无策,可是我的宝剑却在跳跃,并闪烁出冰冷的寒光。

注释
一览楼:位于作者家乡松江城内。

危:高。

樽(zūn)酒:杯酒,此指代借酒抒怀。

蒹(jiān)葭(jiā):原意指芦苇,《诗经》中有《蒹葭》一篇,此指代南明政权。

云麓(lù):云山之意。

青海:古代少数民族聚居地,中常用来代称边地。

青海雾:以西北青海之雾代指满清势力已占领了半个江山。

赤城:山名,位于今浙江天台县西北,又称“烧山”、“消山”,此代指扶明抗清之决心。

屠龙:比喻有本领,有绝技,代指身怀绝艺而无用武之处。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清顺治三年(1647),是重阳日登高纵目时的感慨之作。

赏析
该作一开始,以赋笔展示了诗人的登高赋诗。

这里的“蒹葭”出自《诗经·蒹葭》,诗人借此透露出他对“潇湘一涯”的深深怀念。

至于“云麓”、“岸峰”,则以优美的笔调,工整而又对仗地写出诗人对眼前景色的感观。

乍一看它是顺“南望”而展开,其实在它的背后,包含着一层更深的含义。

从历看,自从南京弘光倾覆之后,明“唐王”在黄道周、郑成功父子的拥戴下,于福州继皇帝位,改元隆武。

明“鲁王”在张国维等的拥戴下,也在浙江绍兴“监国”。

在东南一隅,同时出现了两个明朝皇帝,这也就是诗的颈联所说的“双飞日月”。

显然,诗人“南望”而浮现在眼前的,更是一种情绪、一种感觉,一种对隐藏在海雾、丹崖背后的那两个抗清政府的深深眷恋。

明白了上述含义,“双飞日月”、“半缺山河”也显得容易理解了。

在“神骏”、“女娲”的背后,分明寄托着诗人最良好的愿望和深深的祝愿。

诗的尾联,则是抒发深深的感慨。

曾几何时,面对清人“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暴行,陈子龙等“复社”中坚,曾揭竿而起,领导、发动了一场声势浩荡的江南抗清起义。

可是,由于起义缺乏统一的指挥,各地义军先后被清军击破。

曾经飘扬过抗清旗帜的松江城。

最后也终于陷落。

诗人虽侥幸逃脱,面对亲朋好友纷纷遇难、面对敌人烧杀掳掠,他的心情,自也可以想象。

诗中“屠龙”,正是流露出这样一种情绪。

诗人借助《庄子》中的典故,把自己曾费尽心血,学会了“屠龙”本领,可是到头来,面对血雨腥风却一筹莫展的那种失望,表现了出来。

当然,尽管如此,诗人并不就此消沉。

结句的“剑锋腾踏”,诗人借助自己手中的宝剑所表现的那份躁动与闪闪寒光,披露出他急于重新投入战斗的决心。

总之,这是一支英雄的悲歌。

它是诗人面对惨淡的局势,而发出的出自内心的呼唤。

字时行间,流露出他对南方小朝廷的深深祝福,同时也表现出壮志难酬、壮心不已的那种慷慨与悲凉。

该诗虚实结合,所谓“实”,即诗人从登楼所见写起,“樽酒赋诗”“望潇湘”,见“青海雾”“赤城霞”等,都是写眼前人事与景物,都是实写;所谓“虚”,作者亟待女娲补天之手来力挽狂澜,以
及他回想自己空有屠龙之术难以施展,但仍然要拔剑起舞等,都是虚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