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孙吉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孙吉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现代文(论述类文本)(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对孔子思想中“时”的认识
对于孔子的思想,一般认为“仁”是其核心,相关讨论也较为充分。
其实,孔子思想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时”。
孔子在《论语·微子》中对被称为贤人的伯夷、叔齐、柳下惠等人的德行作过褒奖有加的评价,但谈到自己时却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这里的“无可无不可”,说的是万事万物没有什么绝对不变的,可与不可看起来是相互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的统一。
也可以说,孔子是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的,认为矛盾的双方可以转化,一切都应相机行事、依时而定。
《论语·里仁》中说:“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要怎样做、不要怎样做,只要怎样合理恰当就怎样去做。
对孔子而言,一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切都要顺应时势,相机行事,择善而从,力求得体,以获得最佳效果。
孔子主张遏事依时而定,灵活应对,但这绝非没有原则地肆意妄为。
其实,在孔子思想中,“时”与“仁”是交融会通的,依时而定的所作所为,正是为了争取实现仁道的远大理想。
《论语·阳货》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公山弗扰盘踞在费邑图谋叛乱,召孔子去,孔子答应了。
意欲前往。
子路以公山弗扰是叛臣,反对孔子去。
孔子说:“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孔子的回答是:如果给我机会,我是不会错过时机的,我将余使周文王、武王的仁义之道复兴在东方!由此可见,孔子的“时”是和他所主张的“仁”密切相关的,为了实现仁道的远大理想,有时需要采取灵活变通的手段。
从对管仲的评价上也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中“时”与“仁”的交融会通。
孔子把“事君以忠”作为对臣下的要求。
但当论及管仲时,孔子却没有拘泥于成见。
历史上,管仲和召忽曾共同辅佐公子纠,当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继承君位后,召忽自杀以殉,而管仲却成了齐桓公的宰相。
子贡从常理出发,认为管仲的行为是不忠不仁。
但孔子并不这样看,相反,他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和天下政治统一的高度否定了管仲“非仁”。
而是认为正是由于管仲,齐桓公得以称霸诸侯,并以周之德政匡正天下,人民至今都享受着这一恩赐。
这里,孔子把对人民、对天下一统有大德的政治作为称作仁。
这的确是孔子的远见卓识,他第一次明确了仁不仅是个人品德,而且还应包含政治作为。
这正反映了孔子在评判人物时顺应潮流、依时而定的“时”的观念。
实际上,孔子的“无可无不可”、一切依时而定的思想,正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
中庸即恰到好处、恰到火候的状态,就是“时中”。
孟子发展了“时中”的思想,引入了“执中”“有权”的观念。
《孟子·离娄》:“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这里的“权”就是因时而变、顺势变化的意思。
”当嫂子掉进水里,就必须援之以手,将其救起,再讲男女授受不亲,就是见死不救、不仁不义了。
在这里,“时”与“仁”最终得以会通融和,“时”的变通是为了实现“仁”的理想。
总之,孔子思想中“时”的观念,反映了孔子顺应时势、因时制宜的辩证观点,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内涵。
这也是孔子及儒家思想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摘自2013年5月9日《人民日报(理论)》有删改)
6.下列关于孔子思想中“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所说“无可无不可”,即“可”与“不可”看起来是相互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这说明了孔子的“时”的思想是辩证法的源头。
B.“无适也,无莫也”说明对孔子而言,为择善而从,一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切都要顺应时势,相机行事,以获得最佳效果。
C.公山弗扰盘踞在费邑图谋叛乱,召孔子去,孔子不顾子路的反对,意欲前往。
孔子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待“时”而动的观念。
D.孔子不拘泥于“事君以忠”的成见,从而否定了管仲“非仁”,反映了他在评判人物时顺应潮流、依时而定的“时”的观念。
7.下列对“时”与“仁”的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孔子的思想中“时”与“仁”是交融会通的,他主张遇事依时而定,灵活应对,而这依“时”而动的原则则是“仁”。
B.“时”与“仁”密切相关,孔子应“非仁”的公山弗扰之召前往,是想使周文王、武王的仁义之道复兴在东方,所采取的变通的“时”的手段。
C.“时”与“仁”交融会通,对“仁”的内涵可“依时而定”,管仲以前“事君以忠”为“仁”,管仲以后“仁”则变为对人民、对天下一统有大德的政治作为。
D.孟子引人了“执中”“有权”的观念,使“时”与“仁”最终得以会通融和。
嫂子掉进水时,就不能再讲男女授受不亲而不援之以手。
在这里,“时”是手段,“仁”是理想。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时”与“仁”同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但人们只注意到了“仁”并对其做了充分的讨论,而忽视了“时”的思想。
B.伯夷、叔齐、柳下惠等人在当时被称为贤人,孔子对他们的德行作过褒奖有加的评价,但他却不想模仿他们的作为,也不赞成人们模仿他们。
C.管仲和召忽曾共同辅佐公子纠,当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继承君位后,召忽因受儒家“事君以忠”思想的影响自杀以殉,因而得到子贡的肯定。
D.孔子的“无可无不可”、一切依时而定的思想,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内涵。
这也是孔子及儒家思想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参考答案:
6.A (“‘时’是辩证法的源头”的表述夸大了孔子“时”的地位,与原文不符。
)7.C(原文指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可“依时而定”而不是“仁”的内涵可以“依时而定”,管仲前后“仁”的内涵并没有发生改变。
)
8.D (A“时”并非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只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B“不赞成模仿他们的作为,也不赞成人们模仿他们”属无中生有。
C召忽“自杀以殉”时还没有儒家学说。
)
略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你怎么好意思
儿子进门的时候,郭守业正面朝里躺在床上。
儿子诧异,这是他下班后第一次发现桌子上没有热腾腾的饭菜。
“爸,你咋没做饭?爸,爸……”
“嗯。
”良久,郭守业才有气无力地哼了一声。
此刻,躺在床上的郭守业比濒死都难受。
“你呀你,这种事你都能想得出来!你怎么好意思?”老战友的那句话依然在他的脑袋里嗡嗡作响。
郭守业跟儿子相依为命,儿子已到而立之年,仍然是孤家寡人,不是找不到老婆,是不愿意找。
对儿子而言,电脑游戏远比老婆有魅力。
长久以来,儿子下了班就钻进自己房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长此以来,家里的日常开销全由郭守业承担。
郭守业早年的积蓄虽被妻子的身体“耗光”了,可他还能凭每月1 200元的退休金勉强度日,只是近来物价犹如洪水般突涨,现在这些钱连吃饭都不够了,更别说还要缴水电费。
儿子的收入高出郭守业好多倍,但从没给过他一分钱。
之前,郭守业一直觉得向儿子要钱这事太不好意思,每次想开口,妻子临终前的遗言总先入为主,那时候,妻子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说:“老郭,孩子就托付给你了。
”没等到郭守业点头应承,妻子脖子一歪,人就走了。
可是再不开口不行了,这日子眼见揭不开锅了。
前段日子他倒是给儿子委婉地提过一次,可是儿子只顾埋头吃饭,没接他的话茬儿,但从儿子的脸色来看,是不想给。
于是郭守业日思夜想,就想出来一个开始以为两全其美现在却让他无地自容的主意来。
这不,上午他刚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医院化验科当主任的老战友差点就把指头戳在他的脸上了,一句“你呀你,这种事你都能想得出来!你怎么好意思?”让郭守业这张老脸再也搁不住了,他本来就是强迫自己来的,经老战友这么一说,不知咋的,不争气的眼泪就下来了。
老战友一看这情势,觉得刚才言重了,兴许老战友还真是遇到了难题,就问他到底怎么了,怎么会诈病来欺骗自己的儿子。
郭守业的嘴巴咂巴了好几次,才有些避重就轻地说出了缘由。
听完郭守业断断续续的叙述,老战友久久无语,二话没说转身去了隔壁。
过了会儿,老战友回来了,手里多个信封,说需要的单据都在里面。
郭守业做贼似的把信封塞进口袋,然后头也不回地溜出医院,等回到家来他才发现,信封里面除了单据,还有2 000元钱,郭守业瞬间红了眼圈……
这时,儿子发现了桌子上的检查单。
良久,无言。
“爸,怎么会是这样?怎么……”显然儿子是悲伤的,这让郭守业很是过意不去,可是开弓没有回头箭,这戏他必须得演下去。
大约半小时后,儿子进来了,接着他闻到了浓烈的煮方便面的味儿。
这是儿子第一次为他做饭,且端到了床头。
郭守业的脸埋得很低,吃得很慢。
尽管郭守业讨厌方便面,可那天他吃得最香,还吃出了眼泪。
他说:“亮亮,别担心,千万别担心,医生说了,这是早期,通过药物治疗是能够治愈的。
”
“嗯。
”儿子无语,表情肃穆,有很重的心事儿。
这一夜,儿子破天荒没趴在电脑前打游戏,他听见儿子在客厅里来回踱步的声音,这说明儿子还是在乎他这个老子的,以前的种种只是假象而已,想到儿子为自己难过,郭守业很有些负罪感。
这时,听到儿子朝他的卧室走来,他赶紧翻身面对墙壁。
“爸。
”儿子的声音有些哽咽,几次欲言又止。
灯影里,儿子的手里拿着东西,似乎是一个大信封。
郭守业马上断定那是钱。
想到此,郭守业的眼泪汹涌而出,他想到用这个方法来向儿子要钱,自己真不是个东西,他真想跳起来抽自己耳光。
“爸……”儿子叫着在他的床头坐下来。
郭守业缓缓转过身来。
儿子手里果然拿着一个信封,这信封有些面熟,又一时想不起在哪儿见过。
“亮亮,别担心,我的病一定能够治好,爸爸有信心。
”
“爸……”儿子的眼泪下来了。
看着眼前的儿子,郭守业心内如焚,他真想说出真相,可是他又不能。
“爸……”儿子声音颤抖着,一只手缓缓伸进信封。
郭守业的眼睛再一次被泪水模糊。
“爸,这是咱家的房产证,我想……”
“亮亮,房子不用卖,大概,大概几千块钱就能治好的。
”
“不,不,几千元我是有的,我想,我想……”
儿子欲言又止,显出深深不安。
“亮亮,有啥话你就说吧。
”
“爸,我想,趁,趁您还在世时把房子,过,过到我名下,因为,因为以后会很麻烦的。
”
儿子的话犹如一个晴天霹雳,险些将郭守业从床上劈倒在地上。
刹那间,他的五脏六腑纠结在了一起似的剧疼难忍,尤其是肝部,刀剜一般疼,他的整个身体怕冷一样痉挛着缩成一团。
“八成,八成我是真的得肝癌了。
”他想。
(选自《东方剑》,有删改)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以较细腻的人物描写,展现了普通家庭生活的另一面。
故事虽然很简单,但情节曲折跌宕,极富戏剧性,很吸引人。
B.小说开头写儿子因“下班后第一次发现桌子上没有热腾腾的饭菜”而发问,说明郭守业一直在周到地照顾着这个游手好闲又不务正业的儿子。
C.小说插叙了妻子临终前的遗言,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郭守业不能直接向儿子要钱的苦衷,而儿子依仗着母亲的遗言更加放肆。
D.小说的后半部分在运用语言、心理、神态描写的同时,还插进郭守业对儿子举止的误解。
当明白了儿子的真实意图后,郭守业的肝病加重了。
E.小说结尾既让人始料不及,又令人回味无穷,展现了当前部分年轻人的思想状态,凸显了“欧·亨利”式小说结尾的艺术魅力。
12.小说标题“你怎么好意思”有什么意义?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13.请简要分析郭守业的形象。
14.针对郭守业装病来向儿子要钱的做法,有人认为这样做是对的,有人认为不该这样做。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1.AE
12.这个标题有两层意义:一是说父亲怎么好意思装病来向儿子要钱,二是说儿子怎么好意思在父亲“生病”的时候提出把房产过到自己名下的要求。
13.郭守业疼爱儿子,一直细心地照顾儿子,一切都替儿子着想。
另外,他的性格又非常矛盾,明明自己极端困难,但仍没有直接向儿子张口要钱。
他想向儿子要钱,但只能采用迂回的方式。
14.示例一赞同父亲的做法。
父亲是在试探着向儿子要钱而儿子没有任何反应却脸色不好后才这么做的,父亲的做法可以理解,也应该支持。
儿子那么自私,不能体谅父亲,而父亲又不好意思直接开口要钱,只能采用这种迂回曲折的方法了。
示例二反对父亲的做法。
父亲的做法属于欺骗,是不可取的。
同是一家人,应该坦诚相待,对自己的儿子应该坦言,不必拐弯抹角。
如果以欺骗的手段获取了儿子的钱,那么儿子知道了会气愤,会伤心的。
11.B项,“游手好闲又不务正业的儿子”错,根据原文可知,儿子有工作,而且收入也不错。
C项,“儿子依仗着母亲的遗言更加放肆”于文无据。
D项,“郭守业的肝病加重了”错,根据原文中的“怎么会诈病来欺骗自己的儿子”可知,郭守业并没有生病。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苏轼的故乡观
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
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
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
”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
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
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
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
“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
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
”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
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
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
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
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
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
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
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立。
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
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其次是将故乡泛化。
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
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
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
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
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
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
”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
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选自《苏轼的故乡观》,有删改)
1.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乡的内涵之一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B.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充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
C.故乡是苏轼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苏轼与现实漂泊处境相抗衡的工具,此时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D.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乡,此时的故乡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在其诗歌中都有所体现。
B.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
C.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
D.“故乡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苏轼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B.苏轼长期过着贬谪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
C.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够以旷达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D.“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中的“吾乡”是意念化的故乡。
参考答案:
1.C
2.B
3.D
1.
试题分析:“不仅仅是“错,原文说的是“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项“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错,“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 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
人。
”“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等处处皆说明苏轼对故乡的深情。
本文阐述苏轼把他乡认作故乡是为了说明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A.原文说的是“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B.因果关系不成立;C.“泛化了的故乡”错,应该是“异乡的故乡化”。
解答此类题,一定要仔细阅读选项,然后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加以翻译,和选项内容加以比较,看看是否有不同之处。
难度不大,考的其实是考生的细心和耐心。
通常会有因果关系推断失当,时间错位,对象不当,关键词故意翻译错等错误类型。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9~12题。
王宪,字维纲,东平人。
弘治三年进士。
历知阜平、滑二县。
正德初,擢大理寺丞。
迁右佥都御史。
清理甘肃屯田。
进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
以应州御寇功,荫锦衣。
迁户部右侍郎,改抚陕西。
入为兵部右侍郎。
近畿盗起,偕太监张忠、都督朱泰捕之。
武宗南征,命率户、兵、工三部郎各一人督理军储。
驾旋,以中旨代王琼为兵部尚书。
世宗即位,为给事中史道劾罢。
嘉靖四年,廷推邓璋及宪为三边总制,言官持不可,帝竟用宪。
部将王宰、史经连败寇,玺书褒谕。
吉囊数万骑渡河从石臼墩深入,宪督总兵官郑卿、杭雄、赵瑛等分据要害击之,都指挥卜云断其归路。
寇至青羊岭,大败去。
五日四捷,斩首三百余级,获马驼器仗无算。
帝大喜,加宪太子太保。
中官织花绒于陕,宪请罢之。
又因九庙成,请释还议礼得罪者,颇为士大夫所称。
张璁、桂萼欲用王琼为总制,乃改宪南京兵部尚书。
已,入为左都御史。
朔州告急,廷推宪总督宣、大。
宪不肯行,曰:“我甫入中台,何见驱亟也?”给事中夏言、赵廷瑞劾宪托疾避难,复罢归。
未几,帝追念宪,召为兵部尚书。
小王子入寇,条上平戎及诸边防御事宜。
又请立京营分伍操练法,诸将不得藉内府供事,规避营操。
帝皆嘉纳。
旧制,军功论叙,有生擒、斩首、当先、殿后、奇功、头功诸等,其后滥冒日多。
宪定军功袭替格,自永乐至正德,酌其轻重大小之差,胪析以上。
诏著之《会典》为成式。
寻兼督团营。
西番诸国来贡,称王号者百余人。
宪与礼臣夏言等请如成化、弘治间例,答敕止国王一人,仍限贡期、人数。
议乃定。
大同兵变,宪初言首乱当诛,余宜散遣。
而大学士张孚敬与总督刘源清力主用兵,宪乃不敢坚前议。
源清攻城不能下,北寇又内侵,请别遣大臣御北寇,己得专攻城。
宪亦议从其奏,论者多尤宪。
会帝悟大同重镇,不宜破坏,乃寝其事,乱亦旋定。
源清竟得罪去。
居数年,宪引年归,卒。
赠少保,谥康毅。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竟用宪竟:竟然
B.廷推宪总督宣、大推:举荐
C.诸将不得藉内府供事藉:凭借
D.论者多尤宪尤:责备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宪军事才能突出的一组是
①以应州御寇功,荫锦衣②斩首三百余级,获马驼器仗无算
③请释还议礼得罪者,颇为士大夫所称④请立京营分伍操练法
⑤条上平戎及诸边防御事宜⑥宪亦议从其奏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宪多次受到皇帝褒奖。
随武宗南征,回来后升兵部尚书;大败吉囊的军队后被武宗封太子少保;再任兵部尚书,建议多被采纳,受到嘉许。
B.王宪也屡受贬斥、仕途不顺。
第一次做兵部尚书,因言官的弹劾被罢免回乡;任左都御史时,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