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知识(咨询师考试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3.7基础心理学知识(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概述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什么是基础心理学?
△基础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对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进行总结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心理过程:
△认知
△情绪、情感
△意志
△人格(个性):
△需要、动机
△能力、气质、性格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的本质(什么是心理?)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人类社会、人类自己。
(狼孩)
△心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主观的反映。
△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支配人的行为,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
△心理学的性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中间科学。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19世纪以前,心理学一直隶属于哲学的范畴。
△19世纪中叶,引进实验的方法,成为实证科学。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二、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构造心理学:铁钦纳
△行为主义:华生 S-R
△格式塔心理学:维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机能主义心理学:杜威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意识、无意识)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
第四单元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
△辩证发展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自然条件,有目的、有计划,行为活动,心理规律。
△调查法:问题,回答,心理
△个案法:深入详细,原因
△实验法:严格控制。
自变量、因变量、无关的额外变量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单元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
一、神经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功能:接受信息、传递信息、整合信息
二、外周神经系统: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
三、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脑(大脑、脑干、间脑、小脑)
第二单元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
第三单元高级神经活动的发射学说
△创建人:巴普洛夫
一、基本概念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
△反射的种类:
△无条件反射:动物和人都有的、不学而会的发射。
△条件反射: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形成的发射。
经典条件反射:巴普洛夫
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
△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为刺激信号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以词和语言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条件反射的抑制
△扩散和集中
△相互诱导
△动力定型
第三节感觉和知觉
第一单元概述
一、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种类
△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运动感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感觉)
第二单元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一、概念
△刺激:客观事物对感觉器官所发生的作用。
△适宜刺激、非适宜刺激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二、种类
△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jnd)
△差别感受性
三、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
△韦伯定律:(★) K=△I/I
I: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
△I: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JND)
K(韦伯分数):在一个感觉中是常数,对不同感觉,k值不同。
适用于中等刺激。
△费希纳定律:S=KlgR
S为心理量,即感觉强度;
△K为韦伯定律中的常数;
△R指的是刺激量。
△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
第三单元感觉现象
一、感觉适应:刺激持续作用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降低:明适应等
△提高:暗适应
二、感觉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
第四单元各种感觉
一、视觉
△适宜刺激:380-780nm电磁波(可见光)
△视觉器官:感受器在视网膜的最外层;锥体细胞、杆体细胞分别在中强光、弱光下起作用。
二、听觉
△适宜刺激:16—20000赫兹声波
△听觉感受器在内耳的科蒂氏上。
三、嗅觉
△适宜刺激: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
△感受器:鼻腔上膜的嗅细胞
第五单元知觉概述
一、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整体性
△选择性
△恒常性
△理解性
第六单元知觉的种类
一、空间知觉
△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
△方位知觉
△距离知觉
二、时间知觉:延续性、顺序性
三、运动知觉:在空间中的位移
四、错觉:特定条件下,歪曲。
客观存在
第四节记忆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是人类智慧的根源、心理发展的奠基石。
二、记忆的种类
1.形象记忆
2.情绪记忆
3.语词-逻辑记忆
4.动作记忆
5.情景记忆
三、记忆过程
四、遗忘
△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与重现。
△遗忘和保持是相对立的心理过程。
△艾宾浩斯: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材料,自己为主试、被试。
△遗忘的进程:遗忘是先快后慢的。
△启示:及时复习
第二单元表象
1、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出现时,在头脑中仍然能够再现出事物的形象。
2、表象的特征:
△直观形象性
△不稳定性
△可操作性
△概括性
第三单元记忆系统
△从信息加工观点来看,记忆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按记忆材料保持时间长短划分:
1、瞬时记忆:形象鲜明;容量较大;时间短();不注意就忘掉。
2、短时记忆:1分钟以内;容量7+2;听觉编码为主;正在加工
3、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编码(语义、形象);难以意识;遗忘原因(衰退、干扰)
干扰(前摄抑制、倒摄抑制;系列位置效应)
第五节思维、言语及形象
△思维:人脑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反映。
△思维的特征:
概括性:认识一类事物特有的共性。
间接性: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媒介来反映客观现实。
第二单元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思维的抽象程度分
△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形象思维:利用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抽象思维: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维。
思维最本质的特征,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根据探索方向的不同:
△辐合思维(求同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沿着各种不同方向去思考,得出多个可能的答案。
(三)根据解决问题时创造性成分的大小:
△常规性思维: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利用习惯的思维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类似问题。
△创造性思维:用独创的新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第三单元概念掌握与问题解决
的思维过程
一、概念的掌握
△概念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概念是思维的结果和产物,是思维借以进行的单元。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掌握: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二、自然概念--人工概念
三、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迁移
△原型启发
△定势: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
第四单元语言与言语
△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一种社会现象。
△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
是心理现象。
△外部言语---内部言语
第五单元想象
△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以表象为基础,又有创造性。
△想象的种类:
△无意想象—梦、幻觉
△有意想象—创造想象、再造想象、幻想
第六节意识与注意
第一单元意识概述
△意识: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是一种注意的心理机能。
意识是人的心理和动物的心理的根本区别。
△无意识: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包括对刺激的无意识、无意识行为。
△从无意识到意识是一个连续体。
△特殊的意识状态:
1、睡眠
睡眠的阶段:4+1(REM)
生物节律
2、梦
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
弗洛伊德:梦是压抑到潜意识里的冲动或愿望的反映。
第二单元注意概述
注意: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只是伴随着心理过程而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
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
引起的原因:刺激物的特点(强度、对比关系、运动变化、新异性)、人的主观状态(需要和兴趣、价值
观)
△有意注意:以无意注意为基础。
人所特有
△如何保持:目的、兴趣、意志品质
△有意后注意:有意注意为基础。
注意的特征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起伏现象
△注意的转移:有目的
△注意的分配:同时。
条件(非常熟练、内在联系)
第七节需要和动机
第一单元概述
一、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种类:自然需要—社会需要
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二、动机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
△内驱力:由生理需要引起的、推动个体为恢复体内平衡的唤醒状态。
△诱因:能引起个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P58
△种类:
△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交往、成就、权力、兴趣、爱好)
△有意识的动机—无意识的动机
△内在动机—外在动机
兴趣: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兴趣的品质:倾向性、广阔性、持久性、效能
第二单元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主要观点:
△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个层次是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
△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越早,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越晚。
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
△缺失性需要、生长性需要
△已经满足了的需要退居次要地位,新的高层次的需要成为最占优势的需要,支配一个人。
评价:优点、缺点
第八节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一单元情绪、情感概述
一、定义
△情绪和情感:人对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如何理解?需要是中介;主观感受;生理变化
二、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情绪情感
△需要:生理性需要社会性需要
△人和动物共有人类特有
△发生:情境性稳定性
△反映:冲动性、外显性深沉、内隐
2.联系:
△情绪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
△情感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又在情绪中表现
布什总统的表情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适应功能
△动机功能
△组织功能
△信号功能
第二单元情绪理论
一、詹姆士—兰格情绪学说
詹姆士: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兰格: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
评价:强调了外周神经系统的活动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忽视中枢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激起了有关情绪的实验研究。
二、坎农-巴德情绪丘脑学说
△坎农: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丘脑。
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
三、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
△情绪的产生都是刺激、生理变化和对刺激的认知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过程起着决定作用。
四、汤姆金斯、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汤姆金斯:情绪是一种动机。
第三单元情绪的维度
△情绪的维度:动力性、激动度、强度、紧张度。
△每一维度都有两极对立的特性。
△动力性:增力、减力
△激动度:激动、平静
△强度:强、弱
△紧张度:紧张、放松
第四单元情绪、情感的种类
一、基本情绪、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二、心境、激情、应激
△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划分
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第五单元意志
一、定义
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受意志支配的行动。
意志行动的特征:明确的目的性;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二、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准备阶段(目的、计划)----执行决定阶段
△动机冲突的种类:
△双趋式冲突
△双避式冲突
△趋避式冲突
△多重趋避式冲突
三、意志的品质
(一) 自觉性:易受暗示、武断
(二) 果断性:优柔寡断、草率
(三) 坚持性:顽固执拗(niù)、见异思迁
(四) 自制性:任性和怯懦
第九节人格
第一单元概述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比较稳定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独特的心理面貌。
二、人格的特性
第二单元能力
一、概述
△能力: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
△能力表现在活动的完成中。
△智力: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概括;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巩固下来的,完成活动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决定着掌握知识技能的方向、速度、巩固的程度和所能达到的水平。
知识、技能的获得可提高个体的能力
△能力的分类:
△能力、才能、天才
△一般能力(智力)
特殊能力: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它是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
3、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交往能力
4、模仿能力、创造能力
二、能力的理论
△斯皮尔曼二因素论:能力是由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构成的。
G体现在各种活动中,人人都有,高低不同。
S因素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有关,因人而异。
△塞斯顿的群因素理论:
△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
智力活动可以区分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
内容:图形、符号、语义、行为
操作: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
产品:单元、分类、关系、转换、系统、应用
由于三个维度的存在,人的智力可以在理论上区分为120种。
三、能力的个别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100±16: 68.2%
100±32: 95.4%
智力超常高于140,1%
弱智低于70, 3%
2、能力类型的差异
3、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四、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双生子研究
(二)环境和教育因素:
环境包括:儿童正常发育的条件(营养),家庭、学校、社会环境。
第三单元气质
一、概述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稳定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脾气、秉性、性情)
△气质类型学说
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特点见P78
二、巴普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高级神经活动有两个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它们有三个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灵活性;不同的组合构成高级神经活动的不同类型。
△P77图:
三、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效率。
△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和对环境的适应。
△气质类型能影响健康。
第四单元
一、定义
△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气质—人格的生物属性
△性格—人格的社会属性
△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的核心是性格的差异。
二、性格的结构
△性格的静态特征: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性格的动态特征
第五单元人格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动力理论
△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最底层。
能量来源(本能、欲望)。
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
快乐原则。
○自我:从本我中分化出来,中间层。
调节本我与超我的矛盾。
现实原则。
○超我:最高层。
道德化的自我(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
社会化的结果。
道德原则。
二、荣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可以指向内部,也可以指向外部。
每个人都有内向和外向两种特征。
△根据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占优势,把人格分为内向型、外向型。
△内向型的人格特点:心理活动常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好沉思,谨慎、多虑,爱独处,交际面较窄,有时难以适应环境变化。
△外向型的人格特点:关心外部事物,活泼开朗,不拘小节,善交际,情感外露,独立果断,容易适应环境变化。
三、人格特质理论
△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也是评价人格的基本单位。
(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两类:
1、共同特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特质。
2、个人特质: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分为三种:
○首要特质: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
○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
○次要特质:不太重要的特质,特殊情况。
奥尔波特认为健康人格有六个特点:
△自我广延能力
△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
△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
△现实性知觉
△自我客观性
△一致的人生哲学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模型
△
(三)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
△因素分析法
(★)三因素:
1、外倾性(E):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
2、神经质(N):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
3、精神质(P):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负面的人格特征。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应用最广的人格量表
(四)“五因素”模型
△20世纪80年代,科斯塔和麦克雷。
这五种人格特质是:
1、神经质
2、外向性
3、开放性
4、宜人性
5、认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