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导学案(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藤野先生》导学案
主备人:陆仕娟审核人:马街中学教科处主任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词语积累。

2、理解“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何尝”、“似乎”等副词对表达句子意思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难点:
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

课时安排:3课时
课文相关资料: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

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回忆。

教师归纳、明确。

)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

独学内容:
解释下列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并将文中的字词抄写出来解释,
绯红:宛如:流言:
畸形:匿名:发髻:
杳:瞥见:美其名曰: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 通读课文,辨清应掌握的字的形、音及词语
2 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
3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1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

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回忆。

教师归纳、明确。

)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

2 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
3 介绍时代背景:
4 快速阅读课文
a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b 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
c 根据前面两个问题你觉得应该怎样来划分文章的部分,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组长可以适当提示组员)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5、根据上述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

(小组群学)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归纳,提示要点。

6、小组代表展示所学内容
7、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
(A)、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
(B)、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C)、“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小组内群学,(注意:组长不能包办,只负责记录和总结补充归纳,明确展示的要点)
8、小结: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可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通过对全文的理解你知道着是为什么吗?
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

预习第二部分。

该部分可分几个大层次?各层次写了些什么内容?概括各层层意。

学习要点:
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导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一课时的)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速读课文(对学内容)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
三、品读课文,探究人物形象:
品读部分:作者在仙台与藤野先生交往的段落,(6-23)
1、用笔勾画出对藤野先生进行描写的语句,
2、概括出在仙台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事件,从而进一步概括藤野先生的性格特征。

(先自主学习,再小组合作)
四、研习课文第4、5两段。

思考下列问题:
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仔细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六、研习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的。

七、布置作业。

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习要点: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总结全文内容及写作特点。

指导完成课文后全部练习。

一、导学过程:
1 请学生朗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些什么?(体会个别字词的斟酌)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第36段第37段第38段
2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似乎”一词有什么意思呢?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的真挚情感。

二、总结全文,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三、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三。

课后反思:
2 《我的母亲》导学案
主备人:陆仕娟审核人:马街中学教科处主任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词语积累。

2、揣摩语言,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概括事件,体会这些具体事件对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自主预习:
1、反复朗读课文,将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写下来,借助工具书或在小组内寻求解决。

2、搜集有关“母爱”的文章、诗句、歌曲以及胡适的文章和有关材料,先在小组内交流,准备展示。

3、为母亲做一件事,可从以下提议中选一件去做,做后写下感受。

(写在日记上即可)
A、为母亲洗一次脚
B、为母亲梳一次头
C、为母亲做一顿早餐
D、与母亲做一次深情拥抱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交流展示(字词、搜集材料、准备工作)
三、速读课文,结合已有的印象。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四、合作探究
a探究题目一:读了(),我看到了一位()的母亲。

(对学内容)
(方法指导:如何概括事件?例如:用文中原句、找中心句、自己概括等)
b探究题目二:从文中母亲的几件事中,哪些话语或是细节最让你感动?找出来作批注。

(群学内容,组长指导)
五、小结,预习:
其实作为颇有名气的学者胡适,在行文时却极注意用词的分寸。

按照下面例子,再找出几例试着体会作者在运用词语方面的分寸感。

如:⑪我在这九年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

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六、达标检测
用几个形容词来描述一下你眼中真实的母亲。

这些形容词里有没有你不欣赏母亲的地方?现在请你们想一想对于母亲身上你不欣赏的地方今后你会怎样对待呢?
七、作业:
研讨与练习题一。

第二课时
课堂目标:
1 小组展示
2 总结探究
准备展示目标:
1概括事件,体会具体事件对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作用
2 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分寸感
导学过程:
一、设置报道站,小组准备
二、按照目标,小组展示
三、教师归纳,问题探究
1、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2、文章最后一段写什么?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4、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5、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

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情感是任何体现的?
6、积累搜集有关母爱的故事、诗歌、名言。

四、拓展延伸
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哪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写一个50字以内的片段。

(写在日记本上)
五、课内反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①找出文中母亲是严师的例子,是慈母的例子,并各用一句话概括。

②.文中画线句体现了母亲的什么心理?行罚时“不许我哭出声来”,为什么?
③“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在文中结构上有何作用?
④.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用原句回答)
⑤.评论作者母亲教子的方式。

⑥仿句练习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同题美文欣赏:
我的母亲邹韬奋
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
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我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母亲的印象,大约在两三岁的时候。

我记得有一天夜里,我独自一人睡在床上,由梦里醒来,蒙眬中睁开眼睛,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射进来的微
微的灯光,在这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

她嘴里叫我什么,并对我说了什么,现在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

大概是元宵吧。

大客厅里除有不少成人在谈笑之外,有二三十个孩童提着各色各样的纸灯,里面燃着蜡烛,三五成群地跑着玩。

我此时伏在母亲的背上,半醒半睡似的微张着眼看这个,望那个。

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

我现在想来,大概在我睡在房里的时候,母亲看见许多孩子玩灯热闹,便想起了我,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着我出去一饱眼福。

这是我对母爱最初的感觉,虽则在当时的幼稚脑袋里当然不知道什么叫做母爱。

母亲喜欢看小说。

她常常把所看的小说的内容讲给妹仔听。

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

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不耐烦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

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

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

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讲的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

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

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

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

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

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

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

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

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

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

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

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

她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

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起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

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

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

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

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

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

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

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种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

探究:
1、概括关于母亲的四个典型片段
2、感受朱自清《背影》与邹韬奋《我的母亲》两文的异同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

课后反思:
3 《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
主备人:陆仕娟审核人:马街中学教科处主任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思想感情,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2、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叙事自然流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文章中感悟读书对人生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
感悟作者思想感情,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独学)
读读课文。

读写下列字词。

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
3、搜集作者牛汉的资料。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同学们,提及诗人牛汉,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笔下的那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的形象。

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去思考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话题。

(板书文题、作者)
2、默读课文,感知内容,复述课文(3-8段)。

要求: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

读音准确,语言简练生动,表达自然流畅。

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对学)
a、说说“我的第一本书”的含义。

写在A内容(1)即可
b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呢?
下面内容,教师可先做例子,然后让学生依照例子去做准备
A 感知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对学+群学)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但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补述“他一辈子挎个篮子在附近几个村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作者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交代?
B 品评含义丰富语言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上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反馈
二、小组板演准备报道展示
展示目标
a、感知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思想感情,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b、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三、课堂小结:同学们,文中“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给了作者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的确,恰如一位哲人所说,生活是—所大学。

无论其中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亮色总是会有的,而且是扩展着的。

这难道不就是人生的本色吗?
四、课内反馈
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我们那里管“上学”叫“上书房”。

每天上书房,我家的两条狗(一大一小)跟着我。

课本上的第一个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

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

我早已把狗调教好了,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

“弄不成”在教室里朗读课文时,我的狗却不叫,它们听不惯“弄不成”的声调,拖得很长,而且沙哑。

我提醒我的狗,轻轻喊一声“大狗”,它就在窗外叫了起来。

我们是四个年级十几个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引得哄堂大笑。

课没法上了。

下课后,“弄不成”把我叫去,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

”他罚我立在院当中背书,我大声地从头到尾地背了出来。

两只狗蹲在我的身边,陪我背书,汪汪地叫着。

后来老师“弄不成”还夸我的狗聪明,说比二黄毛会念书。

抗日战争期间,二黄毛打仗不怕死,负了几回伤。

他其实并不真傻,只是心眼有点死,前几年去世了。

他的一生受到乡里几代人的尊敬。

听说乔元贞现在还活着,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1.通观全文,“还”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3.试评价画线句。

4.你认为第二段中“我”的做法对不对?老师的做法对不对?
5.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拓展训练:“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人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想象一下,然后揣摩人物的心理,对一段话。

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

课后反思:
4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
主备人:喜润龙裴兆龙初审人:张新终审人:王平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分析本文的重点语句,品味作者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把握作者描绘的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特点及其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写作中运用描写人物的不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文章所表现的不同人物的伟大精神。

学习重难点:学习对托尔斯泰进行细腻而夸张的肖像描写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独学)
1、掌握下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

(解释四字词语)
黝黑滞留愚钝器宇禁锢轩昂犀利侏儒酒肆尴尬粗制滥造广袤无垠无可置疑
颔首低眉诚惶诚恐黯然失色鹤立鸡群
抑郁寡欢藏污纳垢正襟危坐
2、同学们自行搜集列夫托尔斯泰和作者茨威格的资料写在下面:
茨威格:
列夫、托尔斯泰:
第一课时
1、导入:从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入手、、、、、、那我们来看看名作家茨威格是怎样描述托尔斯泰的。

2、默读课文,感知文意。

文章可分为那两部分?(充分朗读课文)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默读1-5段,勾画出对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

也可抓住第一段
A文章刻画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外貌特征?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
B、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采用了怎样的手法?说说其作用。

总结并明确:肖像描写应抓住人物的特征去写,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使文章更幽默生动,也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

4、把握作者描绘的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特点及其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
A、初见托尔斯泰的客人为什么惊奇地屏住呼吸?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托尔斯泰的目光。

(犀利)
B、托尔斯泰眼睛蕴涵的感情是怎样的?勾画出关键词语。

C、作者是怎样来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从“这对珠宝”到“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进行刻画。


D、文中能否看出托尔斯泰的人生是怎样的呢?
(他的人生是不幸福的,从课文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E、这些描写表现了托尔斯泰的什么精神?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小结
6、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小组准备展示,目标见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二、小组展示
三、问题探究
1、课文前半部分描写了托尔斯泰平庸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来看,读者仍然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

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2、课文第二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通过写眼睛,还写出了什么?在写法上,与写外貌是否相同?为什么?
3、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四、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俊秀之光才是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句话的含义?
五、布置作业:
欣赏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想想上课时你自己的描述,你觉得人物肖像描写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时间允许可以写一段人物肖像描写,用上比喻等修辞手法。

课后反思:
5《再塑生命》导学案
主备人:喜润龙裴兆龙初审人:张新终审人:王平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海伦凯勒的有关情况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感悟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深深地感激和怀念之情
3、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坚忍不拔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感悟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深深地感激和怀念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