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昆虫学课件(袁峰主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生活习性 以成虫在菜叶背面、残枝落叶,土缝及杂草丛中越冬。 以成虫在菜叶背面、残枝落叶,土缝及杂草丛中越冬。越冬成虫 到次年春季温度回升到10℃开始活动取食。 成虫性活泼,善于跳跃, 到次年春季温度回升到10℃开始活动取食。 成虫性活泼,善于跳跃, 遇惊动即跳跃逃避.早晚或阴雨天躲在叶背及土块下, 遇惊动即跳跃逃避.早晚或阴雨天躲在叶背及土块下,中午前后温度 较高时,活动最盛。高温时还可飞翔,有趋光性,对黑光灯特别敏感。 较高时,活动最盛。高温时还可飞翔,有趋光性,对黑光灯特别敏感。 幼虫共3 幼虫期11一 最长20天 它的发育始温为11℃ 幼虫共3龄,幼虫期11一1 6天,最长20天。它的发育始温为11℃, 发育适温24—28‘ 幼虫老熟后,多在土下3 发育适温24—28‘C.幼虫老熟后,多在土下3—7厘米处作土茧化 蛹。 3、防治方法 合理轮作:黄条跳甲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 (1)合理轮作:黄条跳甲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要与非 十字 花科蔬菜轮作。 花科蔬菜轮作。 (2)清洁田园:每种蔬菜收获后,要将田间的残株落叶及杂草 清洁田园:每种蔬菜收获后, 清除干净. 清除干净. (3)药剂防治:主要是防治成虫,保护幼苗,药剂有90%敌 药剂防治:主要是防治成虫,保护幼苗,药剂有90%敌 百虫原粉10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 百虫原粉10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25%亚胺硫磷 倍液 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25%亚胺硫磷 倍液 乳油300—400倍液 50%马拉硫磷乳油 倍液; 马拉硫磷乳油800倍液喷雾 倍液喷雾。 乳油300—4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800倍液喷雾。
药剂防治药剂防治常用的药剂有常用的药剂有9090晶体敌百虫晶体敌百虫10001000倍液倍液8080敌敌畏乳油敌敌畏乳油15001500倍液倍液5050马拉硫磷乳油马拉硫磷乳油80010008001000倍液倍液2525溴氰菊酯乳油或酯乳油或2020杀灭菊酯乳油杀灭菊酯乳油30003000倍液1313昆虫纲昆虫纲双翅目双翅目主要危害作物主要危害作物四季豆豇豆毛豆四季豆豇豆毛豆青大豆青大豆等豆科蔬菜及大豆赤豆绿豆等豆科科蔬菜及大豆赤豆绿豆等豆科作物
第十四章
油料作物害虫
第十四章 油料作物害虫
第九节 黄条跳甲
黄条跳甲,又名黄条跳蚤、土蹦子等.为害蔬菜的跳甲主要有四种:即 黄条跳甲,又名黄条跳蚤、土蹦子等.为害蔬菜的跳甲主要有四种: 黄曲条跳甲、黄狭跳甲、黄宽条跳甲、黄直跳甲,上述四种跳甲均属鞘翅目, 黄曲条跳甲、黄狭跳甲、黄宽条跳甲、黄直跳甲,上述四种跳甲均属鞘翅目, 叶甲科。其中以黄曲跳甲分布广,为害最重. 叶甲科。其中以黄曲跳甲分布广,为害最重.各种跳甲均以为害十字花科蔬 菜为主,如白菜、萝卜、芥菜、甘蓝等。成虫和幼虫都为害。 菜为主,如白菜、萝卜、芥菜、甘蓝等。成虫和幼虫都为害。成虫主要危害 主要为害叶片,取食叶肉,将叶子咬成许多小孔。 主要为害叶片,取食叶肉,将叶子咬成许多小孔。成虫喜欢食害植物的幼嫩 部分,所以幼苗受害重,尤其是刚出土的幼苗,受害后不能继续生长。 部分,所以幼苗受害重,尤其是刚出土的幼苗,受害后不能继续生长。幼虫 生活在土中,专食地下部分,剥食菜根表皮。当幼虫较多时, 生活在土中,专食地下部分,剥食菜根表皮。当幼虫较多时,可在根的表面 蛀成许多弯曲的虫道,使地上部分逐渐发黄萎蔫而死. 蛀成许多弯曲的虫道,使地上部分逐渐发黄萎蔫而死.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1.8~2.4毫米 椭圆形,黑色有光泽.头小, 毫米, (1) 成虫;体长约1.8~2.4毫米,椭圆形,黑色有光泽.头小,触 角棍棒状。前胸背板及鞘翅上有许多点刻,排列成纵行。 角棍棒状。前胸背板及鞘翅上有许多点刻,排列成纵行。鞘翅中央有一黄色 曲条,两端大,中间狭,其端侧中部凹曲颇深,内侧中部直形, 曲条,两端大,中间狭,其端侧中部凹曲颇深,内侧中部直形,仅前后两端 向内弯曲. 向内弯曲. 椭圆形,长约0.3毫米 淡黄色, 毫米。 (2) 卵:椭圆形,长约0.3毫米。淡黄色,半透明 幼虫:长圆筒形,长约4毫米。头部和前胸盾,臀板淡褐色, 幼虫:长圆筒形,长约4毫米。头部和前胸盾,臀板淡褐色,胸部和腹 部乳白色。各体节都有不甚明显肉瘤,上生细毛,尾端稍细。 部乳白色。各体节都有不甚明显肉瘤,上生细毛,尾端稍细。 长椭圆形,长约2毫米,乳白色。头部隐藏在前胸下面, (3)蛹:长椭圆形,长约2毫米,乳白色。头部隐藏在前胸下面,腹 末有一对叉状突起. 末有一对叉状突起.
第十节
其他常见油料作物害虫
一、豆天蛾
豆天蛾又名豆虫,牛鼻栓等,属鳞翅目,天蛾科,广泛分布于朝鲜、 豆天蛾又名豆虫,牛鼻栓等,属鳞翅目,天蛾科,广泛分布于朝鲜、 日本、印度和我国除西藏外的各省、自治区、以黄河流域为害较重。 日本、印度和我国除西藏外的各省、自治区、以黄河流域为害较重。 它主要寄主植物除大豆外,也可为害绿豆、豇豆、刺槐等。 它主要寄主植物除大豆外,也可为害绿豆、豇豆、刺槐等。
(二)发生规律
豆天蛾每年发生1 豆天蛾每年发生1~2代, 一般黄淮流域发生一代, 一般黄淮流域发生一代,长江 流域和华南地区发生2 流域和华南地区发生2代。以末 龄幼虫在土中9 12厘米深处 龄幼虫在土中9~12厘米深处 越冬, 越冬,越冬场所多在豆田及其 附近土堆边、田埂等向阳地。 附近土堆边、田埂等向阳地。 成虫昼伏夜出, 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栖息 于生长茂盛的作物茎秆中部如 刺槐或玉米、高粱、 刺槐或玉米、高粱、谷子等植 株上或隐秘处,傍晚开始活动。 株上或隐秘处,傍晚开始活动。 飞翔力强,可作远距离高飞。 飞翔力强,可作远距离高飞。 成虫有喜食花蜜的习性, 成虫有喜食花蜜的习性,寿命 7~10天 羽化后4~6小时交 7~10天,羽化后4~6小时交 交配后三小时即可产卵。 配,交配后三小时即可产卵。 卵大多散落在豆株上部叶片背 面,少数产在叶片正面和茎秆 对黑光灯有较强的趋性。 上。对黑光灯有较强的趋性。 初孵幼虫有背光性, 初孵幼虫有背光性,白天潜伏 于叶背, 于叶背,1~2龄幼虫一般不转 株为害, 株为害,3~4龄因食量增大则 有转株为害习性。 代区, 有转株为害习性。在2代区,第 一代幼虫以为害春播大豆为主, 一代幼虫以为害春播大豆为主, 第二代幼虫以为害夏播大豆为 主。
防治方法 (1)收获后及时清除败叶和铲除地边 (1)收获后及时清除败叶和铲除地边、道 收获后及时清除败叶和铲除地边、 边等处的杂草,将其集中处理, 边等处的杂草,将其集中处理,可减少虫 (2)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 源。(2)药剂防治。初见为害状时为成虫 大量活动期(5月中下旬 月中下旬) 大量活动期(5月中下旬),幼虫处于初龄 阶段,大部分幼虫尚未钻蛀隧道, 阶段,大部分幼虫尚未钻蛀隧道,药剂易 发挥作用。常用药剂有:50% 发挥作用。常用药剂有:50%马拉硫磷 乳油1000-2000倍液 20% 倍液, 乳油1000-2000倍液,20%氰戊菊酯 乳油或2 溴氰菊酯乳油或20% 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甲氰 菊酯乳油6000一7000倍液 倍液, 40% 菊酯乳油6000一7000倍液,或40%水 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 倍液, 10天喷 天喷1 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隔7—10天喷1 连续防治2 除豌豆田外, 次,连续防治2—3次,除豌豆田外,地 边、道边等处的杂草上也是成虫的聚集地, 道边等处的杂草上也是成虫的聚集地, 应进行防治。 应进行防治。农户如能统一防治效果将更 (3)上述药剂防效不理想的地区 上述药剂防效不理想的地区, 好。(3)上述药剂防效不理想的地区,可 选用防治美洲斑潜蝇的杀虫剂。 选用防治美洲斑潜蝇的杀虫剂。 成虫白天活动,吸食花蜜,交尾产卵。 成虫白天活动,吸食花蜜,交尾产卵。产 卵多选择幼嫩绿叶, 卵多选择幼嫩绿叶,产于叶背边缘的叶肉 尤以近叶尖处为多,卵散产,每次1 里,尤以近叶尖处为多,卵散产,每次1 每雌可产50一100粒 粒,每雌可产50一100粒。幼虫孵化后 即蛀食叶肉,隧道随虫龄增大而加宽。 即蛀食叶肉,隧道随虫龄增大而加宽。幼 龄老熟,即在隧道末端化蛹。 虫3龄老熟,即在隧道末端化蛹。各虫态 发育历期:13—15℃ 卵期3 发育历期:13—15℃时,卵期3.9天, 幼虫期11天 蛹期15天 共计30天左右 天左右; 幼虫期11天,蛹期15天,共计30天左右; 23—28℃时,各虫态历期分别为2.5、 23—28℃ 各虫态历期分别为2 5.2、6.8天,计14天左右,成虫寿命 14天左右 天左右, 一般7 20天 气温高时4 10天 一般7—20天,气温高时4-10天。
二、豌豆彩潜蝇
别名 豌豆植潜蝇。分布在全国各地。 豌豆植潜蝇。分布在全国各地。 豌豆、菜豆、豇豆、甘蓝、花椰菜、白菜、油菜、萝卜、 寄主 豌豆、菜豆、豇豆、甘蓝、花椰菜、白菜、油菜、萝卜、 莴苣、番茄、茄子、大蒜、马铃薯等。 莴苣、番茄、茄子、大蒜、马铃薯等。 相关特点及影响 幼虫潜叶为害,蛀食叶肉留下上下表皮, 为害特点 幼虫潜叶为害,蛀食叶肉留下上下表皮,形成曲折 隧道,影响蔬菜生长。豌豆受害后, 隧道,影响蔬菜生长。豌豆受害后,影响豆英饱满及种子品质和 产量。 产量。 成虫体长2mm左右 头部黄色,复眼红褐色。 左右,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mm左右,头部黄色,复眼红褐色。胸 腹部及足灰黑色,但中胸侧板、翅基、腿节末端、 部、腹部及足灰黑色,但中胸侧板、翅基、腿节末端、各腹节后 缘黄色。翅透明,但有虹彩反光。卵长约0 3mm,长椭圆形, 缘黄色。翅透明,但有虹彩反光。卵长约0.3mm,长椭圆形, 乳白色。老熟幼虫体长约3mm,体表光滑透明,前气门成叉状, 乳白色。老熟幼虫体长约3mm,体表光滑透明,前气门成叉状, 向前伸出;后气门在腹部末端背面,为一对明显的小突起, 向前伸出;后气门在腹部末端背面,为一对明显的小突起,末端 褐色。蛹长2 6mm,长椭圆形,黄褐至黑褐色。 褐色。蛹长2—2.6mm,长椭圆形,黄褐至黑褐色。 全国均有发生。在华北地区年发生4 生活习性 全国均有发生。在华北地区年发生4—5代,以蛹在 被害的叶片内越冬。翌春4月中下旬成虫羽化, 被害的叶片内越冬。翌春4月中下旬成虫羽化,第一代幼虫为害阳 畦菜苗、留种十字花科蔬菜、油菜及豌豆,5—6月为害最重;夏 畦菜苗、留种十字花科蔬菜、油菜及豌豆, 月为害最重; 季气温高时很少见到为害,到秋天又有活动,但数量不大。 季气温高时很少见到为害,到秋天又有活动,但数量不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40~50mm,翅展100~ 120mm,体和翅为黄 体长40~50mm,翅展 翅展100~ 120mm, 褐色, 带绿色。 胸部背面有暗紫色暗纹。 褐色,有 的略 带绿色。头、胸部背面有暗紫色暗纹。 mm,椭圆形或球形 初产时淡绿色, 椭圆形或球形, 卵 长2~3 mm,椭圆形或球形,初产时淡绿色,后变为 黄白 色,孵 化前变为褐色 蛹 体长40~50mm,纺锤形,红褐色。喙与身体紧贴, 体长40~50mm,纺锤形,红褐色。喙与身体紧贴,末 端露出,腹部第五至第七节气门前各有1个横沟纹。 端露出,腹部第五至第七节气门前各有1个横沟纹。
生物防治 用杀螟杆菌或青虫菌(每克含孢子量80~100亿 稀释500~ 用杀螟杆菌或青虫菌(每克含孢子量80~100亿)稀释500~ 700倍液 每亩用菌液50千克 700倍液,每亩用菌液50千克。 倍液, 千克。 药剂防治 喷粉用2.5%敌百虫粉剂或 敌百虫粉剂或2%西维因粉剂 每亩喷2 2.5千 西维因粉剂, ⑴喷粉用2.5%敌百虫粉剂或2%西维因粉剂,每亩喷2~2.5千 克。 喷雾用90%晶体敌百虫 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 45%马拉硫磷乳油 ⑵喷雾用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或45%马拉硫磷乳油 1000倍 1000倍,或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或2.5溴氰菊酯乳剂5000 50%辛硫磷乳油 辛硫磷乳油1500倍 2.5溴氰菊酯乳剂 溴氰菊酯乳剂5000 倍液,每亩喷药液75千克 千克。 倍液,每亩喷药液75千克。

幼虫
成虫
豆天蛾在化蛹和羽化期间,如果雨水适中,分布均匀,发生就重。雨 豆天蛾在化蛹和羽化期间,如果雨水适中,分布均匀,发生就重。 水过多,则发生期推迟,天气干旱不利于豆天蛾的发生。 水过多,则发生期推迟,天气干旱不利于豆天蛾的发生。在植株生长 茂密,地势低洼,土壤肥沃的淤地发生较重。 茂密,地势低洼,土壤肥沃的淤地发生较重。大豆品种不同受害程度 也有异,以早熟,秆叶柔软,含蛋白质和脂肪量多的品种受害较重。 也有异,以早熟,秆叶柔软,含蛋白质和脂肪量多的品种受害较重。 豆天蛾的天敌有赤眼蜂、寄生蝇、草蛉、瓢虫等, 豆天蛾的天敌有赤眼蜂、寄生蝇、草蛉、瓢虫等,对豆天蛾的发生有 一定控制作用。 一定控制作用。 防治方法 ⒈农业防治 ⑴选种抗虫品种,在种植大豆时,选用成熟晚、秆硬、皮厚、抗 选种抗虫品种,在种植大豆时,选用成熟晚、秆硬、皮厚、 涝性强的品种,可以减轻豆天蛾的为害。 涝性强的品种,可以减轻豆天蛾的为害。 及时秋耕、冬灌,降低越冬基数。 ⑵及时秋耕、冬灌,降低越冬基数。 水旱轮作,尽量避免连作豆科植物,可以减轻为害。 ⑶水旱轮作,尽量避免连作豆科植物,可以减轻为害。 ⒉物理防治 利用成虫较强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利用成虫较强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可以减少豆田的 落卵量。 落卵量。 1000倍 1000倍,或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或2.5溴氰菊酯乳剂 50%辛硫磷乳油 辛硫磷乳油1500倍 2.5溴氰菊酯乳剂 5000倍液 每亩喷药液75千克 5000倍液,每亩喷药液75千克。 倍液, 千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