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学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
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之一。

其成员主要是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信奉新自由主义经济哲学、强调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的一批经济学家,也有个别不曾在该校任教,但因其学术观点和政策倾向而被认为是该学派成员。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有J.瓦伊纳(1892~1970)、F.H.奈特(1885~1972)、H.C.西蒙斯(1899 ~1946)等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F.von哈耶克、G.J.施蒂格勒(1911~)、M.弗里德曼等人。

经济观点主要有:①极端强调个人自由,反对个个专断和"权威";在国家必须干预经济的情况下,强调"法治",反对"人治"。

例如,西蒙斯在30年代关于改革美国货币金融体制的主张,其中包括商业银行必须对其吸收的存款保持100%的现金准备这一建议;哈耶克始终主张金本位制是现实可行的理想的货币制度,反对任何人为地扩大货币流通量的政策措施;以及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等。

尽管这些主张所处的历史条件各不相同,理论根据差别很大,其共同的实质是主张建立一种货币体制,在该体制下,一国的货币信用流通量取决于某种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规则",而不是取决于货币当局相机抉择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如根据实际经济情况随时和及时调整贴现率,改变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率,以及中央银行买卖政府债券的公开市场活动等)。

②特别强调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调节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重大功能,强烈主张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应减少到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

例如奈特和西蒙斯都十分强调私人企业的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应起的作用。

哈耶克认为,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不仅能够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即取得最大经济效率,而且能够保存个人自由,防止政策决策人专断的干涉。

他不仅把经济计划与个人的自由选择完全对立起来,甚至声称任何形式的经济计划是"通向奴役的道路"。

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也因为各人特有的价值判断,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
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以后在政策主张方面表现了很大差别。

在30年代,西蒙斯不仅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也强烈反对垄断,包括所谓工会的"垄断",而在战后,弗里德曼则着重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

又如,在30年代初,为了对付当时严重的失业问题,瓦伊纳、奈特和西蒙斯等都曾经主张借助赤字财政举办公共工程,但在理论上依然认为,尽可能减少政府开支,保持预算平衡是健全财政的基本原则。

战后,为了对付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赤字财政造成的通货膨胀,弗里德曼不仅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也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采用的传统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持否定态度。

③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自由、经济效率与分配均等这三个政策目标,经常是此长彼消,顾此失彼,不可得兼的。


如,为了减缓失业,必须承受一定的通货膨胀,而要稳定物价,又必须让更多工人在相当长时期内处于失业状态。

又如,增加政府转移支付和保障社会福利支出,有助于减缓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带来的收入分配的不均和阶级矛盾,但为此必须征收高额累进所得税,在一定条件下妨碍资本积累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而对这类进退维谷的难题,芝加哥学派更多地关注自由与效率,相对较少地关注收入分配的问题。

理论特点芝加哥学派所据以得出其政策主张的理论观点,一般具有如下一些特点或者暗含着如下一些假定或前提:①强调经济学应是一门实证科学,所以芝加哥学派的许多成员被称为经济学的实证主义者。

②理论分析着眼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均衡,忽视经济政策的短期效果。

芝加哥学派的成员一般认为,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资本主义有充分就业的必然趋势。

③在理论分析中往往忽视自由竞争条件下的社会福利与私人利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会出现的差别,或者认为这种差别与经济效率或经济自由相比较是微不足道的,这使他们不重视国家在调节资本主义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方面的重要作用。

芝加哥学派成员一般都特别强调19世纪资产阶级微观经济学在经济分析中的有效性和实际应用中的有用性,所谓"芝加哥传统"的这一特点,比较突出地表现在施蒂格勒的科学工作中。

施蒂格勒毕生从事
价格理论和动态的市场结构的研究,
他吸取和运用自A.斯密到A.马歇尔的传统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在纯粹竞争或纯粹垄断前提下,分别考察消费者为获得最大效用和生产者为赚得最大利润的最优化行为在生产和分配方面的规律性),结合对不同产业部门的统计资料的调查分析,来考察现实的非纯粹竞争市场的经济问题(被称为应用微观经济学),从而在肯定传统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又对传统理论作出必不可少的有效的补充和发展。

施蒂格勒通过引进"不完全信息"这个因素,对资本主义市场中的一些现象,如价格刚性、排队与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同种商品除运输费用外在不同地区有不同销售价格,以及一个产业部门为什么同时并存着规模大小差别很大的许多企业等等,作出了通过严密逻辑推理,并可用经验材料加以检验的理论解释,并为70年代以来有关失业和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理论提供了微观的理论基础。

施蒂格勒认为,"不完全信息"和"非完全竞争市场"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是内在于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因而不是能够通过国家干预所能解决的。

施蒂格勒通过对美国政府管制市场运行的立法(如最低工资立法、租金管制、证券管理法等)的研究,得出结论:这类立法事实上并未达到原来旨在达到的保护大多数人利益的效果,制定实施这类立法乃是适应特殊利益集团(公司、工会和专业人员)的要求的政治上的产物,因而施蒂格勒被认为是"管制经济学"的开创者。

芝加哥学派概览(二)
三、芝加哥社会学派。

每一次变动,都伴随着美国社会学一个学派的兴起。

第一次变动是美国从农村社会(Rural Society? )向城市社会(Urban Society)转变,芝加哥学派在这期间兴起。

第二次变动是美国社会结构从地方互动(Lo cal Interaction)转变为全国互动(National Interaction),哥伦比亚学派出现在这一变动中。

芝加哥大学可称为美国社会学的发祥地。

1892年,美国第一个社会学系在这里建立。

其后,大批社会学学者逐渐汇聚过来,并形成了以罗伯特·帕克教授为核心的教学研究群体,这就是今天所谓的芝加哥学派。

该学派的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学
理论、社会心理学和社会统计学等,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对城市社会的研究。

芝加哥学派诞生于20世纪初,其繁荣时期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历着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变动。

当时的芝加哥城把这场变革的主要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芝加哥是美国中西部交通、商业及金融中心,1890年,它的人口数量达到100多万,成为仅次于纽约的美国第二大都市。

但移民大量流入芝加哥,才是美国这场社会变革的最显著特点的一个代表。

移民的涌入,多种文化的混合,使由于城市人口激增所造成的社会失控陷入几乎无法
扭转的危局。

整座城市动荡不安。

1910年,斯蒂芬斯曾这样描述:“芝加哥充满了暴力,肮脏不堪;人们无法无天,相互憎恨,处处喧闹。

它敞开着犯罪的大门;它进行着厚颜无耻的交易;它无知而又野蛮。

”芝加哥学派从创立之初,就把自身的命运与这座“邪恶之城”联系在一起了。

当时的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斯莫尔作为学派创始人曾提出:“社会学应?为芝加哥的社会改革作出贡献。

”这个学派的其他重要成员也对芝加哥的前途充满关注和热情。

他们把城市当作“社会实验室”,进行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研究重点涉及城市社会问题、移民及其同化及社区亚文化等。

这种社会研究所包含的前提是:揭露社会问题可以促进城市正常秩序的建立。

芝加哥学派开创了美国社会学的一个新时代。

它所倡导的实地研究,从根本上扭转了美国社会学以理论研究为重点的发展方向。

这个学派对城市化及由之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注以及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社区调查、参与性观察、定性分析等,在30年内统治着整个美国社会学。

在芝加哥社会学派中,对传播学影响最大的是被称之为“开创了大众传播研究的学者”的罗伯特·帕克。

帕克一生著作不多,别人说他是那种宁愿指导别人写1 0本书,也不愿意抽时间自己写一本书的人。

除了博士论文,出版于1922年的《移民报刊及其控制》是他惟一的著作。

他做过一系列的颇有影响力的报道,还出版过对自己学生书
籍的介绍。

但是,他最具影响力的还是《移民报刊及其控制》,
这本书是迄今为止关于早期美国传播学最重要的教科书和
读物。

在美国,帕克是最早对少数民族(族裔)和传媒的关系展开研究的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新移民来到美国。

如何使这些新移民同化,是当时美国主流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

同时,美国社会也存在着排斥新移民的现象。

帕克深入少数民族社区,在对数十种外文报刊进行调查后,于1922
年出版了关于移民报刊的专著《移民报刊及其控制》,反对压抑或控制这些报刊。

他强调它们的角色有助于维护种族文化,并使读者透过家乡的语言而接触到大都会生活,使移民顺利融入美国社会中。

帕克注重实证分析,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作为其主要的研究方向,他调查了芝加哥的贫民窟与当时颇为严重的犯罪问题。

帕克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对日后欧美和日本等国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媒体的学者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

帕克在《移民报刊及其控制》中提到了传播学一直到现在还在研究的论题:媒体内容怎样影响公众意见?大众媒体是怎么被公众意见所影响的?大众媒体是否能够带来社会改变?人际传播是怎样与大众传播进行联系的?其对于传播的定义与香农后来提出的信息理论有相似之处。

四、芝加哥经济学派。

芝加哥大学人才辈出,芝加哥经济学派鼻祖(Progenitor)则为奈特(Frank Hyneman Kni
ght,1885~1972)和瓦伊纳(Jacob Viner,1892~197 0)。

奈特和瓦伊纳的个性绝对不同,但在学术上的共同点不少,而以下述二项最明显——
一、属于新古典价格理论信徒(简言之,这一学
派认为价格既非决定于生产成本,亦非由主观效
用决定,而是决定于产品的市场供求);
二、对凯恩斯学说持抗拒态度。

当代芝加哥大任教的出名经济学家,以弗里德曼为首。

由于弗里德曼的“看家本领”为货币数量学说(Quantity Theor y of Money),强调货币供应必须稳定,因此,芝加哥经济学派已成为货币学派的代
名词;而在控制货币供应的前提下,这一派经济学家还坚信市场有力量解决经济问题,让公司、消费者在政府有限制管制下作出自由决定。

芝加哥经济学派的成就,除了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学说,还有斯蒂格勒的产业经济学、贝克尔的家庭论、卢卡斯的理性预期和科斯的产权经济。

由于已退休的芝加哥经济学派的大师级人物为戴力陶、弗里德曼、斯蒂格勒和华莱士(Wallis)等仍在世并与他们在芝大的后辈保持密切联络,令芝加哥经济学派声势浩大,一时无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