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走进神奇的化学世界》教学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走进神奇的化学世界》教学策略
【课程标准】
1、知道什么是化学。
2、知道化学以及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3、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
【知识梳理】
一、这是一个神奇的化学世界
1、我们的吃穿住行
(1)、我们喝的碳酸饮料怎么制作的,喝了为什么会打隔?
(2)、馒头和面包里为什么疏松多孔?
(3)、水是什么,怎么构成?
(4)、我们的衣服和运动鞋是什么做的?
你是不是在想怎么样能使天空更烂,河水更清澈,食物不会缺乏,人类变得更长寿,生活变得更好?甚至你会想汽车没有汽油也可以飞奔,人类没有翅膀也可以遨游天空,我们没有特异功能也能上天入地......或许你还会想拥有一件隐身衣,一顶由特殊材料构成的帽子,并且可以随温度变化而变换颜色。
其实这些想法真在随着化学世界的进步而逐步成为现实。
2、高科技并非遥不可及
(1)、有没有长生不老的药?
(2)、人类的骨骼和牙齿,心脏可不可以制造?
(3)、半导体,记忆材料原理是什么?
二、化学的发展史
人类为了生存和大自然的抗争,发现和利用了火,火的使用使人类变得更加强大和聪明。
继而人类利用火发现了一些物质的变化,比如在翠绿色孔雀石等铜矿石上面燃烧炭火,会有红色的铜生成。
就这样,人类在逐步了解和利用这些物质变化的过程中,值得对人类生存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如陶瓷、铜器、铁器、纸、火药、酒、燃料等,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更多的资料,人类也越来越离不开化学了。
化学那些事儿:
§尧舜禹传说时代我国有了青铜器;春秋晚期能炼铁;战国晚期能炼钢;唐代有了火药。
§十八世纪七十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最早用天平和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并推翻了燃素学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雷利等陆续从空气中发现了惰性气体。
§1748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
§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
(奠定近代化学的基础)
§1811年意大利科学家阿佛加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第一次证明有机物可用普通的无机物制得。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1888年法国化学家勒沙特列提出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1890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提出了苯分子的结构式。
§十九世纪荷兰物理学家范德华首先研究了分子间作用力。
§十九世纪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和植物学家布朗分别提出了胶体的“丁达尔现象”与“布朗运动”。
§二十世纪奥地利和德国物理学家泡利。
洪特分别提出了核外电子排布的“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
三、走进化学
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1、前20号元素
氢(qīng) 氦(hài) H He
锂(lǐ) 铍(pí) 硼(péng) 碳(tàn) 氮(dàn) 氧(yǎng) 氟(fú) 氖(nǎi) Li Be B C N O F Ne
钠(nà) 镁(měi) 铝(lǚ) 硅(guī) 磷(lín) 硫(liú) 氯(lǜ) 氩(yà) Na Mg Al Si P S Cl Ar
钾(jiǎ) 钙(gài)
K Ca
四、基本化学实验仪器的初次接触
【实战演练】
1.化学是一门科学,它研究的内容是()
①物质的组成②物质的结构③物质的性质④物质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
A.①
B.②和④
C.①②和④
D.①②③和④
2.奠定近代化学的基础的是( )
A.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
B.火的发现和利用
C.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
D.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在3000万种以上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B.化学工业给人类带来的只有益处没有坏处
C.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D.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4.在人类历史上,首先利用化学现象使人类变得聪明而强大的是()
A.使用石器
B.冶铁与炼钢
C.火的利用
D.铜器的利用
5.化学研究对象是()
A.研究自然界已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和根据需要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物质
B.化肥、农药、合成药物、开发能源、创造新材料、保护环境
C.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
D.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6.生活处处离不开化学,下列化学物质对人类有益的是()
①使用加碘食盐②使用铝制炊具③食用含铁酱油④食用高钙麦片⑤使用含磷洗衣粉
⑥使用含氟牙膏
A.③④⑥
B.①③④⑥.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⑤⑥
7.下列事实与化学有关的是()
①合成新型材料②使环境变得更美好③发明新的药物④研制新的半导体
⑤纺织、印染出更美丽的布料
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⑤
【家庭作业】
背诵前20号元素
§第二讲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程标准】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探索生活的能力。
【知识梳理】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定义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例1】说说下列变化时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并解释原因
(1)水结冰
(2)木炭燃烧
(3)胆矾被捣碎,由固体变成粉末
(4)镜子碎了
(5)食盐颗粒放进水里并消失了
2、小结: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变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练1】说说下列变化时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并解释原因
(1)夏天,水杯里的水放置一段时间变少了
(2)铁水铸成铁锅
(3)蜡烛受热熔化
(4)用木头造纸
(5)两种溶液混合发生了沉淀
(6)海绵吸水
(7)光合作用
【变1】以下变化是化学变化的是().
A. 把纸剪碎
B. 水结冰了
C. 木头燃烧发热
D. 夏天汽车轮胎受热爆炸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定义
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例2】分析下列描述的物质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1)氧气可以燃烧
(2)氨气有刺激性气味
(3)铁在潮湿的地方会生锈
(4)木炭能燃烧
(5)铝很轻
2、小结——在生活中,燃烧,生锈等显示出来的都是化学性质。
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
的性质一般都是“可以”,“有”,“能”。
3、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练2】分析下列描述的物质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1)干冰可以灭火
(2)含有铜离子的溶液显蓝色
(3)二氧化碳会使澄净石灰水变浑浊
(4)铜丝可以导电
(5)石蕊溶液是紫色的
【变2】以下说明了水的化学性质的是()
A. 水能电解产生氧气和氢气
B.纯净水能引用
C. 水能溶解盐
D.水能结冰
3、物质的基本物理性质
熔点:物质的融化温度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压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
大气压强是由于大气层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越稀薄,那里的大气压强越小。
一般把101kpa的压强规定
为标准压强。
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实验室原则:
“三不原则”:不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气味,不尝任何药品味道
“节约原则”:严格按照实验用量取用药品,未说明用量取少量,液体1~2mL,固体覆盖试管底部
“处理原则”:剩余药品既不放回原瓶,也不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放在指定位置
化学实验仪器:(上)
化学药品取用:
固体(广口瓶):一平二放三缓立
液体(细口瓶):倾倒法。
定量法,注意量筒和胶头滴管的使用和读数
物质加热: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注意事项
玻璃仪器的洗涤,洗干净的标志:
研究蜡烛燃烧试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蜡烛的物理性质
(1)火焰:焰心、内焰()、外焰()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结论:
(3)检验产物
H2O:
CO2: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实战演练】
1、下列所示实验变化中。
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研碎木炭
B.硫粉燃烧
C.称量粗盐
D.过滤
2、下列现象和做法,仅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B.世博会开幕式燃放烟花
C.电解水探究水的组成
D.黄铜和铜相互刻画比较硬度
3、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4、下列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化学性质的是()
A.我是紫红色固体 B.我在天然界中硬度最大
C.我在常温下是气态 D.我在潮湿环境下容易生锈
【家庭作业】
1、(烟台市).为纪念化学学科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联合国将2011年定为“国际化学年”。
下列对化学学科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A.化学为人类研制了新材料
B.化学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C.化学为人类提供了新能源
D.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
2、(雅安市)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海水晒盐B.冬天河水结冰
C.煅烧石灰石制生石灰D.分离空气制氧气
3、(雅安市)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 石墨棒作干电池电极
B.天然气用作燃料
C.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铜用于制造导线
4、(达州市)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汽油挥发B.燃放烟花
C.活性炭吸附冰箱内异味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5、(重庆市)厨房里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煤燃烧
B.刀生锈
C.菜腐烂
D.水蒸发
6、(巢湖市)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苹果腐烂B.榨取果汁 C.面包发霉D.菜刀生锈
7、(临沂市)在下列变化中,有一个变化与其他变化的本质不同,该变化是()
A. 石蜡融化
B. 纸张燃烧
C. 酒精挥发
D. 冰雪融化
8、(南充市)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食物腐烂
B.汽油挥发工业上制取氧气
C.酒精燃烧铁生锈
D.水的电解干冰升华
9、(无锡市)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有氧化性B.酒精有可燃性
C.浓盐酸有挥发性D.浓硫酸有腐蚀性
10、(泰安市).家庭厨房中常发生下列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食物腐败
B.水沸腾
C.天然气燃烧
D.菜刀生锈
11、下列各组物质发生的变化,均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光、放热;灯泡通电,发光、放热
B.少量酒精在空气中挥发不见了;少量酒精在空气中燃烧后不见了
C.澄清石灰水中通入适量二氧化碳后变浑浊;澄清的饱和石灰水加热升温后变浑浊
D.块状生石灰在空气中逐渐变为白色粉末;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变为白色粉末
12、下列叙述中,前者属于化学性质,后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镁带在空气中燃烧;酒精挥发
B.铁矿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冰融化成水
C.双氧水受热易分解,液态氧气是淡蓝色的液体
D.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一氧化碳有毒
13、生活中的下列实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玻璃破碎
B.牛奶变酸
C.铜器生锈
D.木材燃烧
14、有关铁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有导电、导热性
B.具有银白色光泽
C.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D.纯铁的硬度比较小
15、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
B.冰雪融化
C.纸张燃烧
D.矿石粉碎
§第三讲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程标准】
1、了解空气的组成,及各组分的性质和用途。
2、了解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3、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知识梳理】
一、空气成分的发现
1、科学史: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2、实验方法原理:曲颈瓶(盛空气)中加热汞。
3、实验现象及分析:
①色的态汞变成色粉末(氧化汞)。
②容器里空气体积减少约(氧气)剩余气体约(氮气)。
4、得出结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拉瓦锡研究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他误认为这些都是氮气。
到19世纪科学家才逐步发现4/5体积的气体中还有其他气体,如稀有气体等。
)
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药匙中盛放的药品是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原因
2、实验原理及方法: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原理是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3、实验中你看到的现象是
①
②
4、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5、实验成功的关键:
⑴装置的气密性要良好。
避免瓶外空气进入集气瓶内,导致进入水的体积减小,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偏____。
⑵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水;一是为了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为了吸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红磷要过量。
如果红磷的量不足,则不能将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完全反应掉,集气瓶内水上升体积不到原剩余空气体积的1/5,导致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偏_____。
⑷待红磷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再打开弹簧夹。
气体体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不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会使进入的水的体积偏_____,导致测量结果偏_____。
6、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实验结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空气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78% 21% 0.94% 0.03% 0.03%
四、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成分主要性质主要用途
氧气
化学性质: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物理性质:___色___味的气体,
______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___
潜水、医疗急救、炼钢、气焊以及
登山和宇宙航行等
氮气化学性质:化学性质___活泼
物理性质:___色___味的气体,___
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___
根据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
气;医疗上用作冷冻麻醉;制硝酸
和化肥的重要原料等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惰性)
物理性质:___色___味的气体,通
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利用惰性作保护气;用于航标灯、
闪光灯、霓虹灯的电源;用于激光
技术,制造低温环境等
五、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有害气体:、、
⒈气中的有害物质烟尘(可吸入颗粒物)、可吸入颗粒
⒉空气污染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酸雨---SO2、NO2
温室效应---CO2
臭氧层破坏---氟利昂
⒊保护空气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预报: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考题演练】
一、我会选择
1、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物质是()
A. 氮气
B. 氧气
C. 稀有气体
D. 二氧化碳
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空气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是()
A.二氧化碳B.氮气C.氧气D.稀有气体
3、空气中含量较多且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水蒸气
4、为了经久耐用,在灯泡中可填充的气体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二氧化硫
5、今年冰岛火山喷发对欧洲多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A.氧气B.二氧化硫C.火山灰D.一氧化碳
6、下列气体中会污染空气的是()
A.氮气(N2)B.氧气(O2)C.水蒸气(H2O)D.二氧化硫(SO2)
7、用燃烧法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成分里的氧气,应选择下列物质中的()
A.细铁丝
B.红磷
C.硫粉
D.木炭
8、集气瓶装满某气体,可能是下列气体中的某一种:①二氧化碳②氧气③空气④氮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立即熄灭,则该瓶气体可能是()
A. ①或②
B. ②或③
C. ①或④
D. ③或④
9、为解决登山人员的呼吸困难,需提供的物质是()
A. 氮气
B. 二氧化碳
C. 氧气
D. 水
10、植物光合作用消耗空气中的()
A.氧气B.二氧化碳C.氮气D.稀有气体
11、焊接金属时,能用作保护气的一组气体是()
A.H2、N2
B. N2、O2
C.CO2、CO
D. N2、Ar
12、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下列活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是
①工业“三废”未经处理直接排放②植树造林,加大绿化面积③随意丢弃废旧电池和塑料制品垃圾④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⑤减少空气中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防止酸雨的形成()
A.③④⑤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①③④
13、下表是某城市空气质量每周公报的部分内容,对表中三个空气质量标准不会产生影响的
A.焚烧垃圾
B.使用含磷洗衣粉
C.汽车排放的尾气
D.用煤和石油作为燃料
14、下列各项中,成因果关系的是()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加②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排入大气中③一氧化碳排入大气中④冰箱制冷剂氟利昂等氟氯代烃排入大气中
a.形成酸雨
b.产生温室效应
c.破坏臭氧层
d.使人中毒
A. ①—d
B. ②—a
C. ③—c
D. ④—b
15、空气的成分是:①氧气②氮气③稀有气体④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杂质。
按体积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16、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中还有很多物质,其中只有氧气是有用的,其他是有害的
B.空气中只有氧气能提供呼吸,氮气不能供给呼吸,但对人体有害
C.把空气中的其他成分都分离去,只留下氧气,更对人类有利
D.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是维持自然生命的支柱,防止空气污染是极其重要的
17、近年来,很多城市都明令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其原因是:①浪费资源②容易发生火灾
③产生强大噪音,破坏城市安宁④产生大量烟气严重污染空气⑤容易发生炸伤事故,请你按照其重要性的大小,判断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③④⑤
B.②④⑤③①
C.④②⑤③①
D.⑤②④③①
18、从环境的角度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双选题):()
A.整顿市容,拆除无轨电车空中的电缆和有轨电车的轨道,改用烧汽油和柴油汽车
B.为了促进生产发展,推广城市居民购买私人汽车,限制自行车的行驶
C.控制和减少小型汽车、私人用车和出租车的数量,发展公共交通事业
D.控制和减少燃油汽车的发展,发展电力交通工具和自行车的使用
19、下列有关氧气的用途中,正确的是()
A.供给呼吸B.直接作燃料
C.作灯泡填充气D.作瓜果保护气
20、夏天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这说明空气中含有()
A.二氧化硫B.稀有气体
C.二氧化碳D.水蒸气
二、我会填空
1、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学习了教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知道
P2O5不能随便排放到空气中,否则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所以对该实验进行
了改进:
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内共有50 mL空气,如图K2-1。
然后给
装有红磷的玻璃管加热,同时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至玻璃管内的
红磷变成白烟,且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加热,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
请根据你对上述实验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的气体体积理论上应该减少约________mL。
(2)在实验的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实验只是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一种方法,你认为造成该实验不够精确的可能原因是(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2、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见图K2-4Ⅰ)进行了大胆改进,设计图K2-4Ⅱ(选用容积为45 mL的18×180 mm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实验方案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请你对比分析图Ⅰ、图Ⅱ实验,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指出实验中A、B仪器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
(2)图I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3)图Ⅱ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点燃酒精灯②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③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
20 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0 mL刻度处,并按图Ⅱ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将弹簧夹紧橡皮管④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 (填序号)。
(4)图Ⅱ实验中,注射器活塞将从10 mL刻度处慢慢前移到约为________mL刻度处才停止。
(5)对照图Ⅱ实验,你认为图I实验有何不足之处?(回答一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
1.为了使天空变得更蓝,人类正在积极行动。
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 )
A.积极植树造林B.大量使用煤作燃料
C.加强空气监测D.开发太阳能和风能
2.空气里含有①氧气、②氮气、③稀有气体、④二氧化碳及其它气体和杂质,这些气体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按由大到小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3.由于森林的过量砍伐、草场大面积开垦,土地出现沙漠化,导致我国北方地区多次出现沙尘暴天气。
沙尘暴天气使空气中增加了大量的( )
A.二氧化硫B.一氧化碳C.二氧化氮D.可吸入颗粒物
4.最早通过实验测定出空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A.法国的拉瓦锡B.英国的汤姆生C.瑞典的舍勒D.意大利的阿伏加德罗5.我国城市及周围地区的环境中,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A.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B.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氮气
C.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氢气D.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水蒸气
6.汽车安全气囊内所装化学物质,能在碰撞后10毫秒内,生成一种空气中含最多的气体,该气体是()
A.氮气B.氧气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
7.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其中可供人体呼吸的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8. 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洁净的空气是纯净物B.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C.空气质量对于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D.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9.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富氧空气可用于潜水、医疗急救B.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作燃料
C.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以防腐D.稀有气体充入灯泡中可使其耐用
10.下列环境问题与二氧化锰的排放有关的是()
A.酸雨B.沙尘暴C.白色污染D.温室效应
11.下列物质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A.粉尘B.二氧化硫C.氮氧化物D.二氧化碳
12.在一个具有刻度和可以左右滑动的玻璃容器里放入一粒白磷(适量),将玻璃容器固定好(见图2-18,固定装置已省略),放在盛有80℃水的烧杯上(白磷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为40℃).如图进行实验,试回答:
(1)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2)由此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