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三单元诗歌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归园田居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
❖文言文答题格式
短歌行
短歌行理解性默写:
1.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句子以高山大海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壮志和胸襟的名句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2.化用《史记》中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表现作者求贤若渴心情的名句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这两句是: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4.用“朝露”来做比喻,抒发对人生短暂的感叹的句子是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5.引用《诗经•小雅•鹿鸣》里的诗句来表明自己热情礼遇贤才的句子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6.曹操在《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写明夜里一群寻巢乌鹊绕树环飞,以此比喻三国鼎
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从,曲折地为贤才指明方向。

了客人尊贵,宾客欢宴的场面。

8.曹操《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解》的话,表明贤才多多益善。

9.曹操《短歌行》中,,,两句写出了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

答案:
7.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8.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9.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短歌行背景:
曹操平定了北方割据势力,控制了朝政。

他又亲率八十三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统一全中国。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气晴朗,风平浪静,曹操下令:"今晚在大船上摆酒设乐,款待众将。

"到了晚上,天空的月亮非常明亮,长江宛如横飘的一条素带。

再看船上众将,个个锦衣绣袄,好不威风。

曹操告诉众将官:我自起兵以来,为国除害,扫平四海,使天下太平。

现在只有南方我还没得到,今天请你们来,为我统一中国同心协力,日后天下太平,我们共享
荣华富贵。

文武们都站起来道谢,曹操非常高兴,先以酒奠长江,随后满饮三大杯。

并横槊告诉众将说:我拿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达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在这良辰美景,我作歌,你们跟着和。

接着,他唱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绕树三匝,无树可依,山不厌高,水不
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短歌行原文翻译: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短歌行情感主旨:
主旨是: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短歌行》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诗,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

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短歌行题目:
1.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
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

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2.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

”你同意“怜才”一说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诗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几句诗表达了功业未成的曹操悲观厌世的一面。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运用了“青衿”的典故,意在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愿望。

C、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诗人“忧从中来”的“忧”来自于壮志未酬却已年过半百的忧虑,来自于社会动荡,国家统一前途未卜的担忧等等
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两联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天下贤士归于自己。

4.回答下面的问题
(1)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2)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5.短歌行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
1.C
2.同意。

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

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感情,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3、A
4、(1)人生短暂,人才难求,功业未就。

(2)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曹操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遇到不少挫折和失败。

他深感奋斗中的艰难,也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理想尚未实现而忧愁,所以才有人生短暂之叹。

但这一“叹”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者、不思进取者的消极之“叹”,而是一位渴望得到贤才帮助以实现建功立业雄心的英雄之叹。

“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

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然是积极昂扬的精神。

5.运用了比喻,比兴,用典的手法。

归园田居
陶渊明任官十三年,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他在公元405年(义熙元年),即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

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本诗就是其中一首
中心主旨: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①作者辞官
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②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

同时又【③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

】表现了【④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1对自己多年的官场生活进行总结,表示后悔的诗句是:“,”。

2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厌倦官场,向往自由世界的对偶句是:“,”。

3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而是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的句子是:“,”。

4用数量词静态描写自己房屋面积的大小和房屋数量的多少的诗句是:“,”。

1.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2.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4.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 .实词: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梦游天姥连天向天横:遮断仙之人兮列如麻列:排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事:伺候,侍奉二. 古今异义:烟涛微茫信难求信:实在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三 .通假字:列缺霹雳列:同“裂”,分裂。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虎鼓瑟兮鸾回车打鼓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侍奉云青青兮欲雨下雨
2.名词作状语:对此欲倒东南倾:向东南訇
然中开:从中间古来万事东流水:向东
3.使动用法: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战栗;使……
熊咆龙吟殷岩泉:使……震响
五、句式省略句:海客谈瀛洲,(大海)烟涛微茫(瀛洲)信难求对此欲倒(于)东南倾夜飞渡(于)镜湖月
(我)脚著谢公屐(我)且放白鹿青崖间
六、赏析文意自首句至“对此欲倒东南倾”为第一段。

写梦前,梦游天姥山的缘由。

从战国以来,就相传东海中有三神山。

战国时燕、齐之主和秦始皇都曾派人入海相求,自然毫无结果,因为它本是不存在的东西。

诗人把它拉来做陪衬,创造了一个跌宕有致的开端,并且一开始就带上点神话气氛。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海客”指海上来的客人。

“瀛洲”是传说中东海三神山之一。

“信”是诚然。

“烟涛”指烟波海涛。

“微茫”是模糊不清的样子。

海客谈说瀛洲,只是虚幻的传言,烟水迷茫实在难以求索,越人谈天姥,是人间的实言,是可以攀上云霞明灭的峰头一览真颜的。

这是用对句写出两个虚实相映的形象,用瀛州的烟波渺茫难求来衬托天姥山的客观存在。

有了瀛洲的反跌,天姥更加突出了。

仙山瀛州虽好,但涉虚幻,即不可求,因而一笔带过。

天姥可睹,并且云霞明灭,故可一游。

下面描写天姥的奇伟:“天姥连天向天横”。

天姥不仅高与天齐,所谓“连天”,还有与天比长争高的架势,所谓“向天横”,真可以说是情豪笔劲,把山写得龙腾虎跃。

“拔五岳,掩赤城”。

“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历来被认为是中国腹地的五座大山。

“赤城”也是山名,在天台县境内。

天姥拔出五岳之上,掩蔽了赤城山,足见其巍峨雄拔之势了。

下面再用天台山来烘托。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对天台先扬一笔,四万八千丈,然而在天姥面前,也不过如倾侧俯伏的小丘罢了。

这一扬一抑都是为了显示天姥之高、之大。

这横空出世的天姥的高大形象一下就跃入我们的眼帘。

如此雄奇的山水,自然引人神往,怎能不使李白魂牵梦萦呢?所以诗人于梦中飞去了,故引出一番奇异的梦境。

“我欲因之梦吴越”至“失向来之烟霞”为第二段。

写梦中,游天姥的全过程:由入梦到梦醒,是全诗的主要部分,也是扣“梦游天姥”之题。

既然是梦,那就多变幻而神奇。

梦是虚境,山是实境,诗人使虚实交织,似幻似真,逐次展现出迷离引人的境界。

“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之”指因借越人的`谈论天姥。

“梦吴越”指梦中由山东向吴越驰去。

“一夜飞度镜湖月”。

诗人一夜之间,在月光下,飞越了镜湖。

镜湖在今浙江绍兴,是从山东到天姥所经之路,因此过镜湖有似真,一夜飞度则为幻。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剡溪即曹娥江上游,剡县就在溪滨,过剡似实,湖月相送则为幻。

湖月把诗人的身影投射于地,合乎情理之真,而月下飞行,无疑又是幻。

可谓霎时千里,带有梦的特点。

这个引无数墨客竟折腰的旅游胜地,李白只写了两句:“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谢公”指谢灵运,他喜游山水,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投宿。

他的诗中曾说:“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峰”。

即夜晚投宿于剡,天明遂登天姥。

这里点出历史上游人之陈迹。

“渌水”指清澄的水。

这句突出剡溪主要动人的非凡景色之处。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谢公屐”指谢灵运为登山而特制的木鞋,鞋底有可以装拆的齿,上山则去掉前齿,下山则去掉后齿。

“青云梯”指高峻的山路。

谢公宿处为历史实有,似实,脚著谢屐,则为幻。

这一段写梦行至天姥,配以月夜背景,点染历史故实,画面优美,真幻交织,奇趣引人。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送我至剡溪。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4、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和“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5、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天姥山巍峨、挺拔的诗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6、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仙人盛会异彩纷呈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

7、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揭示入梦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8、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

9、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0、描写天门山打开的雄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1、表现李白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2、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_______,________。

1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流露出消极情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消极情绪的流露: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湖月照我影。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4、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

5、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6、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7、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8、我欲因之梦吴越。

9、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10、裂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1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3、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登高
一.基础知识重点: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二.理解性默写
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在《登高》中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四.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五.原文翻译: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六.情感主旨
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整首诗包含了对个人穷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壮志难酬的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的忧愁和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之情。

琵琶行
一.知识重点:
Part1.词类活用
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夜,时间名词做状语:在夜里)
2.遂命酒。

(名词“酒”受助动词“命”修饰,作动词:摆酒席。

)
3.商人重利轻别离。

(形容词“重”“轻”的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

)
4.歌以赠之。

(歌,名词作动词,作歌)
5.血色罗裙翻酒污。

(污,被动,被玷污)
Part2.古今异义
1.因为长句。

古:因此创作;今连词,表示原因或理由。

2.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突然,发出;今:1.鼓出来。

2.超过一般的显露出来。

3.使超过一般。

3.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面容的色泽;今:颜色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

4.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刚才的;今:表方位。

5.秋,送客滥浦口古: ......的第二年;
6.似诉平生不得志古:称心如意;今:志愿实现,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7.凝绝不通声暂歇古:时间短促,忽然;今:暂时。

8.老大嫁作商人妇古:年龄大;今:长兄,长子。

9.整顿衣裳起敛容古:整理;今:使紊乱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10.又闻此语重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

Part3.通假字
1. 家在虾蟆陵下住:“虾”通“蛤”
2. 曲终收拨当心画:“画”通“划”,用拔子划。

Part4.一词多义

1. 感斯人言。

(话,名词。

) 2.凡六百一十六言。

(字,名词。

) 3.自言本是京城女。

(说,动词。

) 4.东船西舫悄无言。

(声音,名词。

) 5.感我此言良久立。

(话,名词。

)
数 1.使快弹数曲。

(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 2.一曲红绡不知数。

(数量,名词。

)

1. 因为长句。

(写,做,动词。

)
2.初为《霓裳》后《六幺》。

(弹奏,动词。

)
3.为君翻作《琵琶行》。

(替,给,介词。

)
4.委身为贾人妇。

(作,动词。

)

1.轻拢慢捻抹复挑。

(轻轻,形容词。

)
2.商人重利轻别离。

(轻视,动词。

)

1.满座重闻皆掩泣。

(哭泣,动词。

)
2.座中泣下谁最多。

(眼泪,名词。

)
文言句式
1. 歌以赠之。

(“以”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歌”作动词,不能作“以”的宾语,不能理解为“以
歌赠之”。

)
⒉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于穆、曹二善才”放在动词“学后”
二. 情感主旨
1.《琵琶行》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琵琶行》的主旨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以琵琶女的悲惨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动荡的社会与炎凉世态的感叹,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身失意的感慨以及他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抒发心中沉痛的心绪。

命 1.遂命酒。

(叫,吩咐,命令,动词。

) 2.命曰《琵琶行》。

(取名,动词。

) 是 1.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这,此,指示代词。

) 2.自言本是京城女。

(是,动词。

) 语 1.琵琶声停欲语迟。

(说话,回答,动词。

) 2.今夜闻君琵琶语。

(曲,名词。

) 暂 1. 凝绝不通歌暂歇。

(短暂,副词。

) 2.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顿时,忽然,副词。

3.《琵琶行》有怎样的情感主旨?
4.《琵琶行》表达了作者对世态炎凉以及悲惨的社会现实的感叹,诗人借琵琶女的悲惨身世,表达了他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以及诗人对自身失意的感慨,在抒发心中沉痛的心绪之时,也深刻揭示出女性在封建社会里的悲惨命运。

三.翻译
夜晚我到浔阳江头送别客人,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得发出飒飒声响。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想要饮酒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茫茫江水中浸着一轮冷月。

忽然听见江面传来阵阵琵琶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轻声询问弹琵琶的是谁?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不语。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用怀里抱着的琵琶半遮着脸面。

她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还没弹成曲调却先有了感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一生的不如意。

她低眉随手慢慢地连续弹奏,尽情地倾诉心底无限的伤心事。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声音沉重抑扬如暴风骤雨,小弦细促轻幽、急切细碎,如人窃窃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大小小的珍珠一颗颗掉落玉盘。

一会儿像黄鹂在花下啼鸣婉转流利,一会儿又像泉水在冰下流动滞涩不畅。

好像冰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声音暂歇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琵琶之音陡然高昂,似银瓶炸裂,水浆奔迸;又像杀出一队铁骑,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面和西面的画舫和游船都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之中映着的秋月泛着白光。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她本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十三岁就已学会弹奏琵琶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乐团的第一部里。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城的富贵子弟争着给我赏赐,每当一曲弹罢,不知要给多少彩绸。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教坊的兄弟参军去了,当家的阿姨也死了,暮去朝来我也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自己的年岁大了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只重营利,对离别看得很轻淡,上个月他到浮梁买茶办货去了。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船纵横污损了粉颜。

更深夜阑常常梦到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了琵琶声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加歔欷。

同样都是天涯沦落的可怜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便一直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也听不见管弦奏鸣。

居住在湓江附近,低洼潮湿,院子周围,尽长些黄芦苦竹。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